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小儿遗尿27例论文_马玲珍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小儿遗尿27例论文_马玲珍

(临夏市人民医院 甘肃临夏 7311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遗尿的原因及表现,通过治疗,提高小儿遗尿的疗效。方法:通过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观察其疗效。结论:通过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可明显提高小儿遗尿的疗效。

【关键词】中药;针灸;治疗;小儿遗尿

【中图分类号】R2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7-0165-01

遗尿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经常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婴幼儿时期由于体型发育不全,脏腑娇嫩,“肾常虚”智力未全,排尿的自控能力尚未形成,学龄儿童也常因白天游戏玩耍过度,夜晚熟睡不醒,偶然发生遗尿者匀非病态。但年龄超过5岁的儿童,睡中经常遗尿,轻者数日一次,重者可一夜数次,则为病态,方称遗尿症。

本病发病男孩高于女孩,部分有明显的家族史,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重症病例白天睡觉也会发生遗尿,严重者产生自卑感,影响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

遗尿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治疗遗尿有较好的疗效,现将本人治愈小儿遗尿27例的体会,简述如下。

1.临床资料

6~9岁患儿27例,其中:男21例、女6例。以上患儿自幼起尿床,病情呈逐渐加重,每晚2~3次或3~4次不等,尿床时毫无知觉,白天尿量也多,其中5例尿量适中,色澄清,患儿多数呈面色晄白,心神恍惚,经常四肢不温,脉象细弱,舌胎淡白。

2.病因病机

主要由小儿的肾气不足,下元虚冷,膀胱失约,27例患儿匀为先天禀赋不足,肾虚不摄而致遗尿,因肾藏精主封藏,司二便,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有助于膀胱气化津液,司膀胱的开合以起到约束尿液的作用,尿液的职司属于膀胱,膀胱气化始能排泄尿液。如《素问》“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尿液的排出虽然责于膀胱,但与三焦的气化功能有密切关系,若三焦的气化不足,影响于膀胱,是致膀胱不能约束,则有小便失禁之患[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辩证要点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益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说明了饮食入胃,经消化后,其中的精微散布到脾,由脾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使水道畅通,而体内多余的水分,则下输到膀胱成为尿,然后排向体外,这是水液代谢的过程。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且肾主水,与膀胱互为表里,膀胱的气化有赖于肾气充足温煦。由此可见,尿液的生成与排泄,与肺、脾、肾、三焦,膀胱有着密切的关系,三焦的气化与上焦的心肺之气通调,中焦脾气的转输升运,下焦肾气的蒸化封藏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治的27例患儿,匀属于心脾气虚,下元虚寒,肾阳不足,气化不利,固摄无权,膀胱开合失常,均不能制约水道,故见小便频数遗尿,肾虚,封藏失职,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则神智清晰,现心气不足,神不自养,故见面色晄白,心神恍惚,肾阳不足,致四肢不温,脉细弱,舌苔淡白之象[2]。

4.辩证施治

宜温肾固涩,健脾补肺,并配合针灸治疗。方药如下:

桑螵蛸15、克益智仁12、克菟丝子12、克补骨脂12克

茯神10、克远志10、克牡蛎20、克莲须10克

桑葚10克、山药10克、附子3克、甘草6克

方中桑螵蛸,甘咸入肾,能补肾固涩止遗;益智仁、菟丝子、补骨脂均为辛,温之品,可温脾暖肾;茯神,安神能通气于肾;远志,能通肾气于心,均能益气安神,通调心肾之气;牡蛎,安神定志;莲须、桑葚,甘涩酸,益肾滋补肾气,补脾益肾之功效;山药,补脾益肾,还可增强诸药的通调心肾之气;附子,辛甘火热,壮补肾阳;甘草,为甘平之药,在此调和诸药,引药归经[3]。

每日一剂,加温开水350毫升,煎致100毫升,煎两次,早晚各一次,温服,连续十二剂为一疗程。

服药期间配合针灸治疗,选穴如下:

中极、气海、归来、(女)三阴交,(男)三阳交。中极、气海、归来、均采用毫针刺法,缓慢进针,用补法,达到针感后留针15分钟,以上诸穴直达病所,鼓动下元,温补肾阳以助膀胱的制约之功,三阴交、三阳交匀用艾条温灸20分钟,每日一次。

治疗一个疗程后,复诊病情已好转,休息一周后,在对上方药做适当调整,加党参、白术、茯苓、山楂,以增加益气健脾和中助运之功效;加鸡内金,消食助运以利发挥温肾固涩止遗之效。再服十二剂,针灸穴位增加足三里,以增强巩固疗效,后复诊,27例患儿已痊愈,其中9例显效,六月后,电话问询均为复发。

5.小结

小儿遗尿多因禀赋不足,心脾气虚,肾气不足,下元虚冷,肾与膀胱之气俱虚,闭藏失职,关元不固,不能制约水道,膀胱失约而致,故采用一系列温脾暖肾,通调心肾之气,益肾壮补肾阳之药,并配以针灸,直达病所,而达到调补心肾,健脾温摄肾阳之功效,收到了满意的疗效[4]。

6.预防可减少此病的发生

(1)自幼儿开始,培养按时和睡前排尿的习惯。(2)积极预防和治疗能够引起遗尿的疾病。(3)对于遗尿患儿,应耐心教育引导,切忌打骂、责罚,鼓励患儿消除怕羞和紧张的情绪。(4)每日晚饭后,注意控制饮水量。(5)在夜晚经常发生遗尿的时间前,及时唤醒患儿排尿,坚持训练2~3周。

【参考文献】

[1]黄爱华.针刺并隔姜灸治疗小儿原发性夜间遗尿40例[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04).

[2]鲍超,陆斌.针药综合治疗小儿遗尿32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9(08).

[3]张秋玲.悬灸配合中药治疗小儿遗尿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07).

[4]杨卫军.针刺配合足底取穴治疗遗尿症48例[J].四川中医,2009(05).

论文作者:马玲珍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6

标签:;  ;  ;  ;  ;  ;  ;  ;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小儿遗尿27例论文_马玲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