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新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阶段论文,农业发展论文,新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年初相继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突出地强调搞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指出:“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并对调整的指导思想、内涵、原则、目标……等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认真搞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提高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实现农业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中央中共、国务院《意见》指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实际上就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已经基本满足了现阶段人民的生活需求而且还有剩余。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但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的。新阶段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是多数农产品发生了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农产品品质与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不相适应,农民增产不能增收,收入增长缓慢,相当一部分地方甚至下降。
那么,提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不是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陷入困境了呢?不是!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为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试想,在农产品短缺时期,人们连温饱都保证不了,不集中抓粮食、抓数量能行吗!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谈得上结构调整!纵观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先满足人民对农产品的数量需要,再进入质量的提高,也就是先解决吃饱,再解决吃好。我国现阶段的结构调整,是在吃饱的问题得到解决以后,人民生活迈向小康的条件下提出的,是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的,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向更高的台阶攀登的必然选择。
(二)
这次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其内涵、目标、调整的深度和广度都与过去的调整大不相同。以往的调整,是在农产品短缺的情况下进行的,主要是突破“以粮为纲”的束缚,实行“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也就是在抓粮的同时抓钱,农林牧副渔并举。其调整范围仅仅限于农业内部,主要又是种植业。这对于实现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次调整则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约束因素增大的条件下进行的。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简单地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这种调整,不是一般的适应性调整,而是一次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调整。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还要考虑国民经济的全局。在调整的内容上,不仅要调整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而且要因地制宜,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发挥不同地域的比较优势;不仅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还要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还要相应地调整农业经营方式、农村劳动力结构、教育结构、金融资本使用结构、以及农产品进出口结构。实际上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
(三)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然会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优化。在现阶段农产品相对过剩、农产品的数量已经没有多少回旋余地的情况下,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来寻求新的发展,必然成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
提高质量,就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扩大优质品,淘汰劣质品,压缩一般产品,使农产品以由大路货产品为主逐步转向以优质产品为主,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逐步从低消费水平的优质走向较高消费层次的优质。目前,从玉溪市的情况看,虽然地委在九十年代初就把“高产优质高效”的提法改为“优质高产高效”,一再强调发展“名特优稀”农产品,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来看,农产品品质不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例如品质差的稻谷、劣质小麦、劣质水果、一般化的大路菜……等等,在同类产品中仍占有很大比重,以致出现了本地产品卖难,外来产品在本地畅销的现象,大米、水果市场基本上被外地产品所占领。因此,应当把产品品质作为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摆在调整的首位,围绕市场需求,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果断淘汰劣质产品,改造提高传统产品,压缩一般产品,大力发展名特优稀产品,这样做,不但可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有利于缓解农产品卖难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优质与品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优质的农产品需要借助于良好的品牌,良好的品牌特别是名牌(包括农产品加工产品)必须以优质农产品为基础。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及其标志,是消费者认识和购买该产品的主要依据,也是生产者和经营者开拓市场,扩大销售的有力手段。充分发挥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是扩大名优农产品市场份额,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步伐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离开了良好的品牌,优质农产品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实现其价值。由于自给半自给农业经济的长期影响,目前相当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群众品牌意识极其淡薄,有的甚至不知道品牌为何物。这是导致农产品经济效益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就玉溪市的情况而言,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努力工作,树品牌、创名牌的工作已开始引起重视,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从整体上来看,这方面的工作还相当薄弱,需要大力加强。根据我市的现有条件,发展品牌农业不仅必要,而且基础较好,只要下功夫加以培植,有些农产品完全可以成为叫得响、喊得应、打得开的名牌产品,如华宁的冰糖橙、新平的香蕉、竹笋、通海的萝卜丝(条)、易门、峨山的野生食用菌等等。各县区和有关部门应当认真分析,抓住优势明显的重点产品,加大培植力度,搞好产品宣传和生产后的商品处理(如挑选、梳理、打蜡、抛光、包装等),使其尽快创出名牌,占领市场。
(四)
产业产品雷同,是当前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中的通病,一看什么产品好卖、价钱好,各地就一哄而上,结果加剧了内部无序竞争,紧俏产品一下子成了过剩产品,价格大跌,甚至烂在田地里,不仅不能增加收入,还亏了血本。“物以稀为贵”,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再好的产品,都有一个饱和度,超过了这个度,就必然形成供大于求,滞销积压,甚至成为废物。再说,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都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也都有各自的不足和劣势,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和经济结构,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有利地位。因此,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仅要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品质结构,还要十分注意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切实改变“小而全”、“大而全”的生产格局,把各自的优势充分展示出来,使不同区域成为某种产品的产地,又成为另一种产品的销地,优势互补,互为市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全国全省已作出了大的布局,我市也根据低热河谷地区、中海拔地区、山区半山区和城市近郊区、远郊区、边远山区等不同区域提出了不同的产业产品发展重点,并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品,如以通海为主的外销蔬菜、江川的商品仔猪、澄江的白蘑菇、元江的芦荟、易门的优质麦、几个热坝的反季菜……等等。但是,从总体上看,产业产品趋同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改变,盲目生产、一哄而上的情况仍较普遍。譬如蔬菜,现在几乎成为所有地方的发展重点,而且品种也基本相同。再如商品仔猪,除江川县外,好几个县都把它列为重点发展项目。这种状况,如不切实加以改变,必然导致产品过剩,丧失区域产业优势。为此,必须提高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实施区域产业布局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按专业化分工进行生产,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五)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一项牵动全局的系统工程,关系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影响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周密筹划,搞好服务。
一、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一是要搞好市场调查、市场预测,指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工作重点从抓生产转到抓市场,抓信息上来,组织精干得力的工作班子,利用各种关系,发挥各个方面的作用,通过实地调查和现代通信手段,搞好市场需求信息、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筛选和评估,向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用信息来引导农民生产。二是要开拓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这是调整结构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调整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然而市场不是坐等来的,被动地去适应是不行的,要去闯、要去开拓,才能占领市场、扩展市场。近一两年来,我市一些县乡村,甚至一些偏僻的山区乡村,干部走南闯北寻找市场,与外地客商洽谈,建立购销关系,拿着订单来组织农民生产,走“订单农业”之路,从而打开了市场,发展了生产。这是一条很成功的经验,应当大力提倡。三是搞好市场建设。要按照经济区域和流通的需要,在大宗农产品主要产区或主要集散地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服务功能比较齐全的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便利。
二、推进科技进步。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是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要紧紧抓住与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科技成果,把有关部门的科技力量组织起来,建立健全和完善科技开发、创新体系和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围绕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产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加强技术攻关,跟踪国内外同行业的科技动态,以直接引进、合作开发等形式,引进、嫁接、创新新技术、新产品。认真办好各类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地,通过试验示范、现场指导、技术培训等手段,提高农业高新技术的转化率、应用率和农产品的优质品率。
三、推行新的经营方式。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曾经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这种经营方式,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太小、过于分散,很难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作出反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成熟,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对这种经营方式作出调整实属势在必行。目前各地正在大力推行的“公司+基地(中介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是一种新型的经营方式。它既保持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又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发挥各自优势,扩大经营规模,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高经营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应当继续抓紧,使之见到更大成效。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一定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中心,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带动、辐射作用。政府要把结构调整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抓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民搞好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调整,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五、积极扶持。一是要从税费上给予优惠。在这方面,中央、省、市都十分重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文件,市委、市政府也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意见》等相关文件。对这些政策规定,各地应当认真地、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把它用足用活。同时,要根据各自的情况,在需要和可能的条件下,采取一些必要的扶持措施,并根据情况的发展不断健全完善。二是要加大水利,交通、通电、通信等的投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