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高支模施工技术探讨论文_欧中林

摘要:高支模是作为建筑结构体系中的支撑部分,其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建筑特的安全性能。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建筑工程规模较大,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难度越来越大,一些经验不足或技术不成熟,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对高支模施工及质量控制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案例,对高支模的施工及质量控制进行探索。

关键词: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技术

一、工程概况

某建筑项目共有两幢,本文简称为A、B幢,其中A幢转换层二层转换结构层面积为约1299.69m2。该工程模板工程采用扣件式整体脚手架作为支撑体系,保证施工安全。

二、转换层超大梁施工及质量控制

(一)支架工程

项目中的高大支模部分支撑架体采用钢管脚手架(扣件式)搭设,钢管规格全部为标准件φ48.3×3.6,大梁底立柱顶端高度调节采用可调钢支托。模板体系选用80×80、100×100、50×100 方木作为背楞方木,18厚木模作为底、侧模。支撑架体采用钢管搭设,立杆、水平杆、剪刀撑等的布置大样,立杆、水平杆等布置的基本参数见架体布置基本数据节,其中剪刀撑的布置原则为:在满堂模板和共享空间模板支架立柱外侧周围应设由下至上的竖向连续式剪刀撑;中间在纵横向应每隔 5m 左右设由下至上的竖向连续式剪刀撑,其宽度宜为4-6m,并在剪刀撑部位的顶部,扫地杆处设置水平剪刀撑。超大梁除按设计构造加支顶体系后,在纵、横向梁下均设置剪刀撑,确梁下支撑体系的稳定性。因本工程A、B栋转换层层高在 7.4m、6.2m,除应满足上述规定外,还应在纵横向相邻的两竖向连续式剪刀撑之间增加之字斜撑,在有水平剪刀撑的部位,应在每个剪刀撑中间处增加3—4道水平剪刀撑,即相当于上中下各一道。高支模四周水平杆应与周边的架体连接,同时尽量与已施工的框架柱采用钢管拉结。在最顶步距的水平拉杆间距变为 h/2。在1500mm高以的超大梁增八字型双钢管支撑体系,确保转换层支撑体系的安全性。

(二)模板工程

A 栋转换层梁板采用扣件式整体脚手架作为支撑体系。

模板面板均采用18mm 厚多层夹板,采用80mm×80mm 木枋、采用100mm×100mm 木枋,长 2000mm、4000mm;支撑体系中的立杆、水平纵横拉杆、扫地杆、剪刀撑均选用Φ48.3×3.6mm钢管,采用Φ14高强穿梁对拉螺栓。

对梁截面高度大于等于400×800的以内梁,设置直径为一道Φ14的对拉螺杆,对梁截面高度大于等于1400mm~2100mm 高以内梁,均设置直径为3~6道Φ14 的对拉螺杆,梁下钢管立杆横向间距450mm、纵向间距900mm设置,步距高为900mm设置。

(1)超大梁模板安装

①梁底模及侧模均采用18mm胶合板,梁底模铺设在木方横楞上,横楞两头搁置在顶托梁上。

②楼板模采用18mm胶合板,板底横楞采用80×80mm、100×100mm、50×100mm 木方,顶托梁采用双钢管。

图1 1800*2400梁支模断面图

图2 转换层超大梁八字型斜撑卸载立面图

(2)楼板模板安装

① 立杆间距纵横均按架体构造设置。

②楼板模板下部立柱采用顶托,其内必须搁置两根平直钢管并列承载。

③木枋搁置间距不大于250mm。

④脚手架支撑体系水平横杆步距为 1.8m,立杆纵、横向间距为900×900构造设置,同时在离地200范围内设置扫地杆。

⑤剪刀撑必须贯通连续设置,与地面交角45 度~60度,间距纵横5~6 步距,宽度 4.5m~6m设置,同时水平剪刀撑为 3~4 步距设置一道,4.5m~6m设置。

(3)柱模板安装

①立杆间距纵横均按架体构造设置。

②柱模板采用 18 厚夹板拼装,柱外木枋为100×100木枋立竖枋,间距为400mm,横杆采用Φ48.3双钢管支撑,柱用Φ14高强螺丝连结。间距为500mm。

③脚手架支撑体系水平横杆步距为 1.5m,立杆纵、横向间距为900×900构造设置,同时在离地200 范围内设置扫地杆。

(4)墙模板安装

①先将阴阳角模吊到作业现场使之就位。

②按照先横墙后纵墙的安装顺序,按编号(大模板应有编号现场有组装平面图)、按顺序将模板吊至安装部位,用撬棍按墙线把模板调整到位。安装穿墙螺栓,对称调整模板、地脚丝杠,用磁力线坠借助支模辅助线,调测模板垂直度,并挂线调整模板上口,然后拧紧地脚丝杠及穿墙螺栓。

③安装外侧模板:模板放在金属三角平台架上,将模板就位,穿螺栓紧固校正,注意施工缝处连接处必须严密、牢固可靠,防止出现错台和漏浆现象。

④检查角模与墙体模板、角模与墙模子母口接缝是否严密,如不严密应用泡沫海绵填充缝隙,使之间隙严密,防止出现漏浆、错台等现象。

⑤电梯井道支模前,应将工作平台吊入电梯井道内,工作平台的主次龙骨和钢支腿均应用10#槽钢,龙骨间距应<600mm,并焊接固定,然后上铺5cm 厚木板,平台就位后调节四角使平台处于水平状态。

施工中支撑体系不能提前拆除,待转换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其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标准值后方可分批拆除。

(三)钢筋工程

由于转换层主梁均为框支梁,梁截面大,配筋层数及数量多,重量大。因此,框架梁的绑扎方法不宜采用常规的绑扎方式,而应采取悬空绑扎方式,在梁底板上方搭设支撑架,用于摆放及绑扎梁钢筋,否则梁的绑扎质量及梁筋垫块无法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在绑扎转换层梁钢筋时。必须严格按照预先确定的绑扎顺序实施,不可乱摆乱放。施工阶段,确定主框支梁与次框支梁以及次梁的关系。

先摆放主框支梁钢筋,再摆放次框支梁钢筋。特别指出。在梁柱节点处应尽量同时分层摆放。在端支座和有斜交梁摆放的中间支座。因粱钢筋均存在弯锚的形式,所以须同时摆放以该柱为支座的所有梁钢筋。

安装梁钢筋时,在梁柱节点处应注意梁钢筋穿过柱时须严格按梁主筋间距进行摆放。一次到位。由于梁内钢筋数量较多,若梁钢筋在穿过柱筋时发生碰撞,应适当调整柱主筋间距而不能调整梁主筋间距。

梁钢筋摆放完成后,应仔细检查每根梁钢筋的数量、锚固长度、间距、平面位置等,符合要求后随即进行钢筋的机械连接。

机械连接梁钢筋时应分层连接。即同根梁先连接中跨梁,再连接边跨梁,先连接下层,连接完成后,才能摆放上层钢筋。梁钢筋层数较多。为保证各层钢筋间隙符合要求。在绑扎时应在两层梁钢筋之间隔lm左右放入一根D25的垫铁,垫铁长同梁宽,并用铁丝将上下两层钢筋与垫铁一起绑牢。

(四)混凝土浇筑

本工程A栋转换层梁、板混凝土约1365m3,其中墙、柱混凝土约590m3,总混凝土量为1955m3。B栋转换层梁、板混凝土1050m3,其中墙、柱混凝土约428m3,总混凝土量为1478m3。

(1)浇筑混凝土时应分段分层连续进行。

(2)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

(3)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其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并应在前层棍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间歇的最长时间应按所用水泥品种、气温及混凝土凝结条件确定,一般超过2h 应按施工缝处理(当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小于2h时,则应当执行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4)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洞、预埋件和插筋等有无移动、变形或堵塞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处理,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初凝前修正完好。

(5)梁、板应同时浇筑,浇筑方法应由一端开始用“赶浆法”,即先浇筑梁,根据梁高分层浇筑成阶梯形,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再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随着阶梯形不断延伸,梁板混凝土浇筑连续向前进行。

(五)混凝土叠合法施工

针对转换层超大梁的施工安全起见,本工程转换层梁高度在1.5m 高以上的超大梁均采用分层叠合法浇筑方法施工,本转换层混凝土砼等级C50。

(1)结构转换层混凝土分3层浇筑,第一层浇筑转换层下部1200mm高混凝土,第二层浇筑梁身1200mm高混凝土,第三层浇筑转换层顶板及梁上部混凝土。

(2)在第一层混凝土浇完成强度达到 70%(同条件试块试压强度)。第二层混凝土浇方可进行施工。第一次浇筑水平施工缝表面进行人工粗糙面处理,形成高低面在 6mm 的自然粗糙面,对梁位处可采用 Φ16 钢筋插在梁位处,预留在水不中间处,在浇筑第二层时对并梁进行人工清洗才能进入下道工序施工第二层浇筑。这样大大减轻换层超大梁施工荷载。

(六)混凝土施工的有关质量控制措施

(1)在浇筑时必须严格按照施工步距分段施工,确保在上一层混凝土初凝前浇筑上新的混凝土,避免产生施工缝。

(2)混凝土浇筑作业一气呵成,不设置施工缝。

(3)梁钢筋比较密,柱与梁钢筋交错,钢筋间距约为60mm,混凝土单独进行试配,石子粒径为10-25mm 规格,坍落度 14-16mm,个别部位根据实际情况配置细石混凝土和开设下料口,配置直径25mm的小型振动棒。

(4)振捣棒的操作要做到“快插慢拔”,并将振动棒上下略为抽动以便上下振捣均匀。插点要均匀排列,每次移动距离梁板不大于50cm,墙柱不大于30cm 且每一插点要掌握好振捣时间,一般为20~30秒,并且视混凝土表面呈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止;应尽量避免碰撞钢筋、模板等;当采用表面振动器时,其移动间距应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能覆盖已振实部分的边缘。

(5)特别要注意钢筋密集处,振捣要密实,尽可能避免浇灌工作在此停歇或分班施工交接。

(6)为保证板的厚度准确,除应标出控制标高外,可用钢筋或木块做成与板厚一样高的标志,放在浇灌地点的模板上,随浇随移,以达到控制标高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模板工程中采用的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支撑体系,在其施工过程中稳定性能良好,从而保证了其施工的安全与质量。项目竣工验收时,混凝土强度、观质量与尺寸偏差均符合工程要求。

论文作者:欧中林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

标签:;  ;  ;  ;  ;  ;  ;  ;  

建筑高支模施工技术探讨论文_欧中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