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精彩部分的初步研究_数学论文

数学课堂教学高潮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高潮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艺术的课堂教学无疑是真实、独创、情感的交融,是最耐人寻味的。而课堂教学艺术中最具震撼力量的便是那时而似汹涌波涛冲击心扉、时而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的课堂教学高潮。

一、课堂教学高潮的作用

课堂教学高潮是指:在数学教学特定的环境里,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合理、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触发学生思维的“琴弦”,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让学生达到心智振作、情绪高涨的时刻。

课堂教学高潮不是低级的嬉闹,也不纯粹是视听感官上的快慰,而是智力、情感高层次上的满足。教学达到高潮时,学生或因急于知道某一结论的起因而凝神静思,或因解决了某一问题而释然欣慰,或对问题有了新的发现而惊异不已,或为领悟到妙趣横生的知识而激动万分。此时,学生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感知、想象等心理活动异常活跃,从而以浓厚的兴趣去汲取数学知识的精华,促进智力、能力的和谐发展。因此,课堂教学高潮是学生理解、获取知识的“催化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二、课堂教学高潮的操作

课堂教学高潮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受到无数教师的万般钟情。然而,要驾驭、操作课堂教学高潮,关键要善于把握教材内容,捕捉课堂教学的契机,让学生在感情上有所触动,在理解上有所突破,从而形成一个个教学高潮。设置教学高潮一般应选在:

1.问题的探索与猜想处。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知识综合运用、思维纵横交错、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尤其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索和猜想,更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创新的激情。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所以,数学教学利用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必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开放、丰富创新想象,推动教学高潮的形成。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让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教师提出如下问题:(1)同学们仔细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2)根据你的发现,梯形的面积应怎样计算?这两个问题犹如投入水池中的石子,激起了学生思维的阵阵涟漪,引起了学生心理上的期待与渴望,使学生的心绪由潜隐状态转变为活跃状态。学生们先是独立思考,接着是小声议论,再后来是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2.概念的对比与辨析处。

概念是数学大厦的基石。清晰的概念含义、稳固的概念体系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加强概念的比较与辨析,也是激发教学高潮的好机会。

例如,“整除”与“除尽”这两个概念意义相近,学生容易混淆,运用时屡屡出错。教学时可设计如下问题:

下列各式属于整除的是(

)。

(1)20÷5=4(三者都是整数,属于除尽,也属于整除。)

(2)20÷0.5=40(商是整数,但除数是小数,属于除尽,但不属于整除。)

(3)2÷5=0.4(商是小数,属于除尽,不属于整除。)

由以上分析、比较,学生理解了整除的一定是除尽,除尽的不一定是整除。这就形成了从困惑到释疑的教学高潮。

3.知识的联系与发展处。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决定了知识间的联系和发展,这种内在联系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课堂教学中,随着问题的展开,矛盾相继出现,适时抓住这些矛盾进行设问、激疑,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之中,通过矛盾的激化、转化到顺利解决,就为课堂教学高潮的掀起提供了生长点。

例如,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圆柱体积计算是基础。为使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应先引导学生做好实验,可设计如下问题:(1)利用手中的学具开始操作,看圆锥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2)根据实验,你能想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吗?学生有“求圆柱体积”的旧知作铺垫,思维活跃,踊跃发言,气氛热烈,教学也就顺利进入了高潮。

4.教学的疑难与关键处

由于数学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结构比较复杂,本质属性比较隐蔽,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遇到问题时又常常需要应用新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这就构成了教学的疑难点。寻求让学生找到解决相关问题的突破口,以攻克难点,突出重点,正是教学的关键所在。故在课堂教学中,疑难与关键问题的解决最易形成教学高潮。

例如,教学圆面积计算时,绐出如下习题:

如图,正方形一个角的顶点正好是圆心,正方形的面积是3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

此题图形虽不复杂,但条件较隐蔽,运用“先求半径,再求面积”的常规方法难以奏效。这时可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寻求使已知条件得以充分应用的途径。因S[,圆]=πR[2],而R[2]表示的就是图中正方形的面积,把R[2]=3直接代入,即使问题迎刃而解。这样从大处着眼,从整体入手,较轻松地求出了圆的面积,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教学高潮也就自然而至了。

5.思维的集中与发散处。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的集中与发散是数学思维的核心内容,它既能为深刻地理解概念、正确地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又能摆脱思维定势的干扰,突破旧有思想框架而产生新思想,发现新方法,因此也是诱发教学高潮的重要因素。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给出如下题目:

有一根铁丝,恰巧可以围成一个边长是8厘米的正力形,若改围成一个宽为5厘米的长方形,它的长应是多少厘米?

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问题,但由于思维的角度不同,相应的列式也不相同。把它放给学生,列式有:①(8×4-5×2)÷2=11(厘米);②8×4÷2-5=11(厘米);③8×2-5=11(厘米)。教师充分肯定他们的解法,并表扬他们解题的思路愈走愈巧。是否还有其他解法呢?因为长方形、正力形的对边相等,解题时只考虑它的一条长和一条宽就可以了。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又列出了第④种算式:8+(8-5)=11(厘米),思维的巧妙使学生欢呼雀跃,从而使课堂教学迅速进入了高潮。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生动的直观形象、融洽的教学氛围、精美的教学语言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双方同频共振,使课堂教学高潮纷至沓来,此起彼落,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就一定会成倍的增长,教学艺术也一定会再上新台阶。

标签:;  ;  ;  

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精彩部分的初步研究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