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_大众传媒论文

论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_大众传媒论文

论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大众传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大众传媒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大众传媒的发展,突破了识字率对受众规模的影响,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英特网覆盖面的扩大,使其对青年思想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到目前为止,广播、电视在城乡的普及率都比较高,而且正呈上升的趋势。另据目前公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态统计报告》显示,1998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为210万户,1999年底增长到890万户,截至2000年6月底,上网用户达到1690万人。在互联网用户中以18岁至24岁的年轻人居多,占46.77%,其次是25岁至30岁的用户,占10.03%,而这些人中多数为大学生、教师、科技人员、公务员等。这些新的变化给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在短时间内使成千上万的人尤其是青年人成为传媒的接受者,从而使传媒传递的信息可以被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所接受,使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更加广泛而深远的正面影响或负面影响。为此,教育者必然面对如何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影响广、影响深的特点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问题。

其次,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更加复杂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大众传媒传递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因此各种信息都可能存在,真实的和虚假的、科学的和愚昧的、先进的和落后的信息同时并存,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使人们接受最新信息的速度和容量都远远超过以前,使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从线性接触发展到全方位的碰撞。网络上的信息可谓丰富多彩,浩如烟海,据统计,1983年以前全球数据库总容量为3.1亿条,1984年达到10亿条,1995年达到81.6亿条,到2000年达到100亿条以上。不可否认,大量的网上信息为人们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网络上的淫秽、色情、暴力凶杀信息也会毒害社会空气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成长。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曾对国际互联网中的黄色服务作了一次较为详细的跟踪调查,统计出网中共有儿童色情图像450620个,在半年时间内,仅在美国就有6432297人次调看。另据不完全统计,英特网上“法轮功”邪教宣传主页就多达4000多个,许多网站设在国外,李洪志一伙至今仍通过英特网,变换方式,躲避监察,向国内网民分发其邪教宣传品。网上有那么多不良信息,上网用户可能会有意无意地浏览到一些不良信息,其社会影响恶劣。特别是对于在网民中占绝大多数且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的青年朋友,不良信息会产生极坏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教育者必然将面对更加复杂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挑战。

最后,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如何实现科学化的挑战。人类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社会形态、经济结构的变化使整个社会出现全球化、信息化的新趋势,这一趋势在九十年代以后表现得日益突出,网络传播、信息高速公路突破以前大众传媒的大众化、非目标化、单向性、区域性信息传播的障碍,走向个人化、目标化、双向性和全球网上传播。这种变化,使受众逐渐介入大众传媒,与传播者形成互动关系,受众可从网上筛选各种信息,还可以自行控制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并且不受任何关卡的制约,获得全球性信息,这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吸引力、亲和力产生影响,对社会发展方向、趋势,人们可以从网上接受的信息作出判断,而不依靠教育者,这必然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重大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现代化、科学化必须要学会运用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这一先进手段。

二、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虽然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得到了创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并将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显示出它们的优势来。

(一)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极大地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条件,达到省时、省力、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纵观人类思想教育历史,在文字产生以前,思想教育通过言传身教来实现;文字出现以后,书籍成为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但是这些方式传递信息的速度、容量、效率都是比较低的。人类发展到现代,随着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时代气息。

第一、信息传递的快捷性。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如学习文件、传递政策等,具有明显的事后效益,这种滞后性易使人们信息闭塞。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其时效性,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具有了平等的参与权,不管你身处何方,身份如何,只要你能操作电脑上网,就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发表意见,在统一平面上,以互相平行、交互的方式从事信息文化的制造、交流与利用。而且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文化内容,没有时空的限制,没有道德的约束,可以在各自的计算机前纵观人类文化长河,横观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信息网络最重要的特征。比尔盖茨预言:“如果说80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90年代是注重再现的年代,那新世纪的前十年就是注重速度的年代。”目前,网络媒体信息正以小时为周期乃至以分钟为周期更新信息。人们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大事,真正做到“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这种迅速、及时、准确的传播方式,有利于教育者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及时传播健康、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信息,加强网络空间的正确舆论导向,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

第二、教育对象和教育信息内容的广泛性。由于大众传媒突破了地域上的限制,使得接受面即受众增加,使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媒体获得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使信息内容也具有广泛性,通过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人们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

第三、教育活动的替代性。随着大众传媒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替代功能。有人预言,随着信息网络产业的高速发展,传统出版业将化为“泡沫”,电视观众将越来越少,报纸将越来越失去影响,人们将越来越多的使用交互式网络传播媒介。无论这种预言是否全面准确,网络的替代作用将是一种必然的选择。首先,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的开发和研制,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减轻或者替代教育者的重复性劳动。从而使教育者摆脱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使他们有更多时间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去从事科学研究这种创造性劳动,使教育者的素质不断提高,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多的信息。其次,计算机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可以在理论研究上替代现实世界。通过计算机虚拟现实的技术,教育者可以逼近现实地投入到虚拟环境中处理、研究现实教育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使教育者增强预见性,更好地控制教育过程和把握教育对象。最后,把传统大众传媒数字化处理后移植到网络上,实现网络宣传教育与大众传媒的整合、互补,从而拓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信息来源,并通过对大众传媒的理性分析,提高人民群众对各种纷繁复杂而又变幻莫测的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大大增强网络宣传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现在国内很多新闻机构已经在网络上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站点,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等。完成了新闻传播业的一次飞跃。现在,网络传播被视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不久的将来,也必然会成为宣传思想战线的主要阵地之一。

第四、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大众传媒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如声音、文字、文娱节目、现场采访、现场参与等。据科学研究表明,人仅凭视觉只能获得20%的信息量,仅凭听觉只能获得15%的信息量,而视觉和听觉并用却能获得65%信息量。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语言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会等特点,实现了多种感觉形式并用,可以增加信息的获取量。通过这种信息表述,可以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极强。特别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选用,可在屏幕上创造一种活跃、轻松、愉悦的受教育情景,充分调动听、说、视、触等各种感官,再现生活场景,并可以进行角色表演和体会。从而将宣传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入网络文化娱乐活动之中使严肃的宣传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人们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中,思想得到升华,可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

(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众传媒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调、陈旧的缺陷,它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种多样的素材和信息。这是因为:首先大众传媒负载了丰富、生动的教育信息,尤其是互联网络,其传递的信息还具有可复制性、共享性、实时传输性。正是这些特点,使互联网络传递的教育信息新鲜、及时,使人们接受到更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信息。这样,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其次,大众传媒不断地为受众提供新的人文精神。大众传媒可以撇开一时一事的特殊意志和宗旨,追求一种团体精神,可以无条件地传递人类的公理、正义和良知,可以客观公正地揭露和抨击阻碍社会进步的丑恶现象,从而净化和提升人类的精神。因此大众传媒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地为受众提供人文精神。一句话,大众传媒对人类的真、善、美进行宣传和鼓励,对假、恶、丑进行揭露和批判,并宣传自己民族的人文精神。最后,大众传媒还对社会发展的热点、疑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广泛宣传,进行追踪报道,进行深入讨论。社会不同发展时期的热、疑、重、难点问题,亦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大众传媒对大家明确方向、弄清是非、增长人们见识、开阔眼界、转变人们思想观念提供有益帮助。这是其他方式在短期内无法办到的。

(三)大众传媒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变。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的环境,其教育的方式方法发生了变化。首先,与传统的课堂教育相比,远程教学和网上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的交互式沟通将吸引人们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接受引导,把传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面的直接教育方式变成为间接方式。信息网络交互式传播的特点,使人们在网络中接受宣传思想教育时,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单向强制性方式,而是随时可与宣传教育网站开展思想交流,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均可在网上袒露无遗。在网络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平等的,信服什么、崇拜什么,主要看真理掌握在谁手中。这种互动式、引导式的宣传教育,可大大提高思想“灌输”的有效性。其次,与现在的电视教学、录音、录像教学手段相比,网上教育不仅具有实时性、交互性,而且教学水平高,受教育者收获大。最后,网上教育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把许多无法单纯地用语言表达的思想情感借助于声音、图像、动画等手段形象地表达出来。

(四)大众传媒的发展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大众传媒以其广阔的覆盖面,向全世界每个角落的人们传递着不断产生的大量的思想信息和教育信息,从而必将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变化。另外大众传媒的根本性质决定了它本身具有宣传、鼓励、教育、引导、批评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而把人们欲知、应知、未知的信息传达给人们,使人们的思想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使人们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

(五)大众传媒的发展创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等)。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人们的环境发生了改变,虚拟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用现代科技元器件组织起来的世界,不仅使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传统观念受到冲击,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插入了“第三者”,使受教育者在虚拟环境中接受教育。面对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为我们创造的新环境,教育者应注意解决有关问题。

(六)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问题。首先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必须以思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为先导。大众传媒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途径,引起了人们的观念、要求、愿望、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教育者首先要转换脑筋,转变观念,实现观念的现代化,从而引导受教育者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现代化。其次是教育内容的现代化。随着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的环境、渠道等都发生了变化,这必然要求教育的内容根据这些变化,加以充实和完善。同时,必须加强科学技术的宣传,进行信息意识的教育,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特别要注意把科学技术教育的内容充实到教育内容中去。再次是教育方式、手段的现代化。教育者应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群众的心理态势、生活需要、利益观念等探索新的方法,特别要注意把影视工具、信息网、多媒体、信息科学和先进的管理科学等现代手段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最后是组织体制的现代化。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组织体制是以庞大的政工干部队伍为主体,以国家行政权力为依托的行政组织体系。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专职政工人员将会减少,兼职人员增加。这种变化既是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大众传媒发展的需要,组织体制的现代化是其他方面现代化的基础。

第二、教育对象的问题。现代科学技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这些改变使得教育对象的思想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将越来越多的时间用于与计算机互联网打交道,使人们越来越多地生活在虚拟世界中,这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理的变化、影响人们素质结构的变化。总之,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教育对象将比以前变得更为复杂。因此研究和认识教育对象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能否做好这一工作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教育效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关键。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管理问题。大众传媒的广泛应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信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与信息相关的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中的硬件和软件、信息机构(如图书馆、信息中心、通讯中心等)、信息处理服务者。要管理好这些信息资源,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首先,必须具备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力的人才,这种处理信息的能力具体包括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传译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其次、必须具备利用大众传媒开展教育活动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最后,还需有研究如何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教育活动的专门机构。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主要是依靠人际关系和组织来传播的。大众传媒的发展,使这一传播方式有了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式的地位逐渐下降,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

第五,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问题。人类自从有思想政治教育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门学科就逐渐发展起来。大众传媒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为这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和契机。我们利用这种条件着重研究以下的学科建设问题:首先是修正、补充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如: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育的内容、环境、职能、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教育的管理等。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的建设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心理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等。

三、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我们对互联网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也必须认真对待。

(一)信息量的急剧增加,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干扰。

大众传媒尤其是信息网络的发展,使人们处在信息的海洋之中,而人们每天还向社会增加大量的信息。信息网络的积极作用是无可置疑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信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集祸福利害于一“网”。它在使人们受益无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严重的干扰。大众传媒提供的这些庞杂多样的信息,既有大量信息是进步、健康、有益的,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所有这些信息交织在一起,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无法有效控制,人们感到无法适从,尤其是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反的信息,无法判断这些信息将在哪些人身上起作用以及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另一方面,腐朽没落不健康的信息以及与正统的思想教育相反的信息的大量涌现,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侵蚀着人们的心理环境。这些有害信息既有露骨的教唆和反动的宣传,也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社会信息的自主选择意识大大增强,但对网上信息的正确辨别、判断和选择能力明显不足。正因为如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任重道远,荆棘丛生。

(二)大众传媒市场化发展中的不良趋向使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力遭到削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各种传媒不得不走向市场,需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在这场市场化的进程中,一些不良趋向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一方面,为了争夺更多的受众,许多大众传媒采取迎合受众的方式来推销自己的观念、产品(主要是精神产品),从而流露出媚俗、猎奇。另一方面,许多商品广告往往名不符实,假冒伪劣广告、虚假有偿新闻也走进广告,并且屡禁不止。最后,网络没有篱笆,网上信息具有不可控性,网上行为具有隐蔽性。加之目前网络监控和监督技术尚不完备,致使近年来“网上道德”问题日益突出,网上违法犯罪事件直线上升。比如,非法入侵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信息垄断、破坏金融市场、篡改网页信息、从事诈骗活动、窃取他人存款、偷看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私生活、制造恶作剧、网上散布谣言、传播色情内容、乃至窃取和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等行为。这些都严重削弱了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作用。

(三)信息污染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提出了严重挑战。

大众传媒包括互联网络传递的信息是真与假、积极和腐朽共存,它们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信息污染,如色情、暴力、犯罪等。电视业的发展,使青少年的性犯罪和暴力犯罪大增。信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集祸福利害于一“网”。它在使人们受益无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信息网络在给人们提供大量健康有益的网上信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反动、迷信、黄色、暴力等不健康的有害的信息内容。这些有害信息既有露骨的教唆和反动的宣传,也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尤其是境外一些包装精巧、修饰华丽的淫秽色情和暴力信息,多辅以迷人的形象、刺激的场面和离奇的情节,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产生极大的诱惑力和欺骗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正确导向,一些意志薄弱者特别是青少年,就可能在不良信息的情感威逼和暗示作用下,由欣赏而走向趋同,由无意识模仿走向有意识追求,以致成为信息浊流的牺牲品。而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骨干力量,他们能否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前途,而且还关系到本民族存亡。

(四)大众传媒尤其是信息网络的发展,使外来文化与日俱增,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巨大冲击。

国际上的大众传媒尤其是信息网络,无论在技术的先进性还是在设备的完整性方面,西方国家都有明显的优势,西方国家利用其信息资源的垄断优势,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大肆向社会主义国家宣扬,兜售其价值观,夸大我国的缺点和阴暗面,利用互联网进行腐蚀和“和平演变”。互联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途径,虽然大大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它跨越了国界,跨越了信息交流的文化差异和隔阂,改善了人类信息环境,但同时一些国家利用网络对不同制度、不同观念的国家进行意识形态乃至全方位的文化渗透,又给各国保持政治的独立、文化的独特性带来了新的矛盾和对抗。美国政府商务部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Ⅱ)合作议事书》中拟定:“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促进民主的原则,限制集权主义政权形式的蔓延;世界上人民,通过‘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有机会获得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准则,从而使世界具有广大意义上的共同性……”露骨地表达了意识形态渗透的倾向。可见,尽管互联网络既不姓社也不姓资,但与网络发展相伴相随的是西方文化的渗透。外来文化的进入,对我们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种威胁。以文化的方式传播意识形态的内容,应该说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曾做出了很精到的研究和有效的利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杜勒斯就说:“如果我们能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要求他们采用的方法来思考问题。”这话不幸被杜勒斯言中,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的年轻人真的和着爵士乐的节拍拔掉了苏维埃的红旗。正如1989年英国《泰晤士报》在一篇社论中所证实的那样:“美国的破坏活动中心正在向一项秘密计划大量投资,以便用流行音乐腐蚀苏联青年的思想。”这些也正在和将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强烈冲击。

(五)信息传递的双向性、自由性和信息传播的多渠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信息弱化。

互联网上的交流具有极大的自由和交互性,文化的多元共存,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文化内容,没有时空的限制,没有道德的约束。网络发布信息的自由和传播权力的分散似乎对所有国家、各种文化是平等的,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网络上英文信息占95%以上,而中文信息不到1%,信息量严重失衡。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递文化信息,将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强加于人,不可抗拒地影响网民对其的感受和价值判断。久而久之对同一文化理念产生亲近感、责任感,最后认同、依赖,并同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由于大众传媒特别是先进的网络传播工具主要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受教育者在接受外来思想影响后,逐渐只愿意与其双向交流,而不愿意把信息反馈给教育者,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弱化。

(六)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信息高速公路是由日益扩展的光纤、电缆组成,融合了电脑、电话等网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成为时代的潮流。另一方面,建设信息高速公路需要耗费巨额资金,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占有明显优势,使得许多信息的发送都是由西方发达国家进行,这就使受教育者接受的信息大都来自国外。这必然削弱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效果。

总之,面对大众传媒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认真挖掘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新世纪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标签:;  ;  ;  ;  

论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_大众传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