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尺远侧关节的临床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

桡尺远侧关节的临床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

黄继锋[1]2000年在《桡尺远侧关节的临床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研究达到下述几个目的:①对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进行解剖研究,提供TFCC的解剖学资料,并为进一步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形态学基础。②通过对TFCC血供的解剖学研究,弄清TFCC的血供来源及血管分布情况,为临床选择不同的术式提供与血供相关的解剖依据。③对桡尺远侧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DRUJ)稳定结构的生物力学研究,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结构的功能及这些结构损伤后的临床特征。④比较稳定桡尺远侧关节及尺骨头切除术后残端的几种常用术式的效果,为临床选择术式提供科学依据。⑤研究TFCC正常结构切除及几种手术对尺骨载荷功能的影响,分析正常结构破坏及手术对尺腕载荷功能的影响,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手术的治疗效果及治疗机理。⑥对新设计术式进行生物力学评价,为新术式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①采用福尔马林固定的及部分新鲜成人尸体上肢标本对TFCC的结构及血供来源和血管分布进行解剖观测。并从TFCC水平部分不同部位取材,作组织切片、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内部的血管分布。②采用16侧青年新鲜尸体上肢标本,分2组。用自制的实验架分别对DRUJ的稳定结构及重建DRUJ和尺骨头切除术后尺骨残端稳定性的几种术式进行生物力学评价。③取24侧青年新鲜尸体上肢标本,分成3组,用MTS试验机控制加载,采用压敏片方法测压力。分析TFCC不同程度切除及几种手术对尺侧腕传递载荷功能的影响。结果:①TFCC是由多种结构成份组成的复合体。包括腕关节盘、关节盘同系物、桡尺远侧掌背侧韧带、尺侧腕伸肌腱鞘、尺侧囊、尺三角韧带及尺月韧带等。发现茎突前隐窝开口有三个类型即:窄开口型(74%)、宽开口型(13%)和闭口型(13%)。②TFCC水平部分的血供主要来自于骨间前动脉的掌侧支和背侧支。它的周边(桡侧缘除外)约占20%区域有丰富的血管,中间(含桡侧缘)占she区域无血管。③FCC水平部分前半切除后,DRU旋后位时不稳定;水平部分后半切除后,DRU旋前位时不隐定:T FCFCc水平部及远侧骨间膜全部切除后,DRU各个位置均不稳定。④Fulkerson刀atson和Boyes七 手术对失稳的DRUJ在中立位及旋前位仅有部分稳定作用,在旋后位有显著的稳定作用(P(0.05):Bunned和Breen-JuPiter手术仅在旋后位对尺骨切除术后尺骨残端有显著稳定作用u狈.05\⑤TFCC水平部分*3切除后,腕部传递至尺骨的载荷无显著性改变 叩川.05h 1侣切除或全部切除后腕部传递至尺骨的载荷显著性减小0叨.01人⑤尺骨头切除术后传递至尺骨的载荷显著减小①<0.of>Sauv二七po dji手术及“Z”形截骨术后,尺骨传递轴向载荷的量接近正常标本水平。结论:QtT CC是由各组成结构纵横交错排列形成的一个复杂的复合体,是挠尺远侧关节的最主要稳定结构。@IT CC是尺侧腕的支持结构。③TFCC水平部分的血供形式类似于膝关节半月板,中间(含椅侧缘)占80%区域为乏血管区,损伤后修复能力差;周边(不含挠侧缘)占20%区域有丰富的血管,损伤后有愈合能力。@I>R UJ的稳定性主要依靠TFCC水平部分和远侧骨间膜维持。背侧挠尺韧带在前臂旋前位时,维持DRUJ的稳定作用较掌侧饶尺韧带大;相反,在旋后位时掌侧挠尺韧带比背侧挠尺韧带更为重要。⑤TFCC具有传递载荷的功能,正常标本TFCC传递腕关节轴向载荷的ZCh至尺骨。③尺骨头切除后影响DRU的稳定性,使尺骨载荷量显著性降低,从生物力学角度看此手术不宜采用。⑤Saore\k恻i手术对尺骨的载荷传递无显著性影响,能保证腕部的支持结构正常和稳定。③Y”形截骨术符合局部的解剖及生物力学耍求。

黄继锋, 江燕, 徐永年, 赵卫东, 樊继宏[2]2002年在《治疗桡尺远侧关节慢性疾患手术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对尺骨头切除术及Sauve′ Kapandji手术后尺骨传递载荷的变化进行生物力学比较分析。方法 :采用8侧青年新鲜尸体上肢标本 ,用MTS试验机控制加载 ,压敏感片方法测压力。计算出 2种手术后尺侧腕传递载荷的变化值。结果 :尺骨头切除术后传递至尺骨的载荷量显著减小 (P <0 .0 1) ;Sauve′ Kapandji手术后 ,尺骨传递轴向载荷的量接近正常标本水平。结论 :尺骨头切除后影响桡尺远侧关节的稳定性 ,使尺骨载荷量显著性降低 ,从生物力学角度看此手术不宜采用

黄继锋, 钟世镇[3]2001年在《桡尺远侧关节稳定结构的生物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桡尺远侧关节 (distalradioulnarjoint,DRUJ)稳定结构在前臂活动中的稳定作用及损伤后的临床体征。方法 用自制的实验架固定 8侧新鲜上肢标本。分级切除桡尺远侧关节的主要稳定结构 ,进行生物力学测量分析。结果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 (triangularfibrocartilagecomplex ,TFCC)水平部分前半段切除后 ,DRUJ于旋后位时不稳定 ;水平部分后半段切除后 ,DRUJ于旋前位时不隐定 ;TFCC水平部及远侧骨间膜全部切除后 ,DRUJ于各个位置均不稳定。结论 DRUJ的稳定性主要依靠TFCC水平部分和远侧骨间膜的维持。背侧桡尺韧带在前臂旋前位时 ,维持DRUJ的稳定作用较掌侧桡尺韧带大 ;相反 ,在旋后位时掌侧桡尺韧带比背侧桡尺韧带更为重要。

兰万利[4]2017年在《桡尺远侧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桡尺远侧关节的解剖学研究目的通过对维持桡尺远侧关节稳定的相关骨性和软组织结构进行解剖,了解桡尺远侧关节的相关解剖,测量桡侧腕屈肌腱、掌长肌腱的长度,测量TFCC韧带的相关数据,为模拟两种术式及治疗桡尺远侧关节不稳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将选取的4例成人上肢标本作前臂掌侧正中切口切开皮肤,找出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并游离,观察其走行和位置,测量其腱性部分的长度。去除标本的所有屈伸肌腱,使标本仅包含尺桡骨及近排腕骨。观察TFCC韧带结构的起止、走行及与腕关节盘的关系。将三角纤维软骨盘整体取出,用游标卡尺测量其桡侧缘、掌侧缘及背侧缘的长度和厚度。结果(1)掌长肌腱位于前臂掌侧正中,起于屈肌总起点及深筋膜,越过腕掌侧深筋膜浅面续于掌腱膜。掌长肌腱的腱性部分长度为(12.83±1.13)cm;(2)桡侧腕屈肌起自肱骨内上髁和前臂掌侧深筋膜,肌腹在前臂中部移行为肌腱,穿过腕横韧带深面止于第2,3掌骨底掌面。腱性部分长(14.15±1.76)cm;(3)桡尺远侧关节是由桡骨远端尺切迹和椭圆柱形的尺骨头构成,周围被关节囊和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等软组织包绕。尺骨头平均曲率半径为10mm。桡骨远端尺切迹平均曲率半径为15mm;4.TFCC起于桡骨尺切迹的掌、背侧缘,分别止于尺骨茎突、尺骨小窝、三角骨、月骨和第五掌骨基底部。结论(1)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有较长的腱性部分用于移植和转位固定不稳定的桡尺远侧关节;(2)桡骨头的曲率半径超过尺骨头曲率半径4-7mm,尺骨头和桡骨尺切迹的关节面显著不匹配,所以DRUJ的骨架结构稳定性较差,导致其对软组织稳定性的依赖。第二部分桡尺远侧关节不稳软组织重建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通过力学加载,评估两种方法重建桡尺远侧关节稳定性的效果,探讨两种重建方法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取8例成人上肢标本,依次在同一个标本上进行四种模型的制备:(1)韧带完整模型(正常组);(2)韧带损伤模型(损伤组);(3)自体掌长肌腱移植重建桡尺韧带模型(掌长肌腱组);(4)部分桡侧腕屈肌转位固定桡尺远侧关节模型(桡侧腕屈肌组)。将标本用外固定架固定构建多平面构型,将外固定架固定于扭转力学试验机上,通过机器可以模拟前臂旋转活动,同时测量旋转过程中的扭矩变化情况。结果(1)损伤组和正常组比较,不管腕关节处于何种屈伸位,2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掌长肌腱组与正常组比较,旋转扭矩差异均无统计意义;(3)桡尺韧带经过桡侧腕屈肌转位重建后,在腕背伸位30°位、中立位时,其旋前、旋后扭矩与正常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腕掌屈30°位时,其旋前、旋后扭矩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切断桡尺韧带后,前臂旋转扭矩明显低于正常组,说明切断桡尺韧带后,桡尺远侧关节的旋转稳定性遭到破坏;(2)掌长肌腱移植重建桡尺韧带后,与正常组的扭矩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可以认为这类在桡尺韧带走行方向上重建韧带的术式基本恢复了DRUJ的扭矩;(3)桡侧腕屈肌重建后,其在背伸和中立位时,与正常组比较的扭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腕掌屈时,其与正常组比较的扭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此术式的作用效果受腕关节活动的影响。

黄继锋, 徐永年, 钟世镇[5]2001年在《桡尺远侧关节稳定性重建手术的生物力学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比较稳定桡尺远侧关节及尺骨头切除术后残端的几种常用术式的效果 ,为临床选择术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 8侧青年男性上肢标本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重建桡尺远侧关节 (DRUJ)和尺骨头切除术 (RDU )后尺骨残端稳定性的几种术式进行生物力学评价。结果 :Fulkerson -Watson和Boyes -Bunnell手术对失稳的DRUJ在中立位及旋前位仅有部分稳定作用 ,在旋后位有显著的稳定作用 (P <0 .0 5 ) ;Bunnell和Breen -Jupiter手术仅在旋后位对尺骨切除术后尺骨残端有显著稳定作用 (P <0 .0 5 )。结论 :受试的几种术式均不能使DRUJ的稳定性恢复至正常水平

谭宗奎[6]1998年在《桡尺远侧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文中提出桡尺远侧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谭宗奎综述陈庄洪审校(广州部队武汉总医院,武汉430070)AnatomyandBiomechanicoftheDistalRadioulnarJointTanZongkui(WuhanGeneralHospital,...

王振旺[7]2015年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后尺骨撞击综合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后,尺骨撞击综合征的影像学变化,加强对尺骨撞击综合征的认识,研究尺骨变异范围与腕关节功能受限的关系,探讨尺骨阳性变异的相关因素,指导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减少腕尺侧痛发生。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治疗的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后腕关节尺侧疼痛患者进行检查,确诊为尺骨撞击综合征56例,收集患者病例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受伤机制、骨折分型、治疗方式、X线尺骨变异情况、MRI检查结果、Mayo腕部功能评分。分析腕尺骨撞击综合征患者腕部影像学改变,尺骨变异范围与腕关节功能受限之间的关系,探讨导致尺骨阳性变异的相关因素。对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创建数据库表,应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X线尺骨阳性变异39例(69.4%),中性变异11例(19.6%),阴性变异6例(10.7%)。阳性变异患者采用Mayo评分:优3例,尺骨平均变异2.1±0.15mm;良9例,尺骨平均变异4.5±1.5mm;可16例,尺骨平均变异8.8±3.3mm;差11例,尺骨平均变异15.9±4.5mm。差组的变异超过优、良、可组(P<0.05);可组的变异程度超过优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尺骨变异高度平均值为9.2±5.3mm,腕关节评分为70.6±13.5,尺骨高度的变异与腕关节功能评分高度负相关(r=-092,P<0.01)。2性别因素在尺骨正性变异发生率的比较中(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60岁组尺骨阳性变异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B、C 3型骨折的尺骨阳性变异发生率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高能量损伤组的尺骨阳性变异发生率高于低能量损伤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保守治疗组的尺骨阳性变异发生率高于手术治疗组的尺骨阳性发生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 X线检查发现腕骨破坏为16例,所占比例为28.6%。本组病例25例行MRI检查,均发现腕骨的信号改变,MRI检查中腕骨信号改变检出率为100%,明显高过X线检出率(P<0.01)。结论1桡骨远端骨折后尺骨的变异范围与腕部功能受限密切相关。2年龄≥60岁、复杂骨折类型、高能量损伤、保守治疗是尺骨阳性变异的影响因素。3 MRI尺骨撞击综合征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的检出率。

兰万利, 黄东[8]2017年在《桡尺远侧关节不稳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桡尺远侧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DRUJ)又称远端尺桡关节,是由桡骨的乙状切迹和尺骨小头、尺骨小头和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组成的双枢滑膜关节。和近端桡尺关节、前臂骨间膜共同连接尺、桡骨,承担前臂旋转活动和腕关节桡尺偏的侧方活动,还能传导关节间的负荷[1]。DRUJ不稳是一个常见的临床问题,本文总结

周亲明[9]2012年在《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两种不同固定体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观察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后,其不同固定体位与治疗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探求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相对最佳固定体位并分析其生物力学原理。方法:选择自2011年1月始至2012年1月份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就诊的符合标准的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7例,其中男20例,女67例;年龄范围:18-60岁,平均51.6岁。入院后给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将患肢随机固定于其中一种体位,腕关节掌屈尺偏、前臂旋前位40例(A组),腕关节背伸15。尺偏、前臂旋后位47例(B组)。治疗后随访2个月,对患者从影像学、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临床疗效评估,最后将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的观察项目、测量数据及评分结果统一输入电脑贮存,用大型统计软件包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成果:1.影像学评估结果:两组复位前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情况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复位后即刻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情况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4周时两组的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短缩情况对比:两组的尺偏角情况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掌倾角及桡骨短缩情况对比,P<0.05,分析提示,A组的掌倾角小于B组,A组的桡骨远端短缩程度大于B组。对比两组的复位丢失情况提示:两组的尺偏角丢失情况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掌倾角及桡骨远端长度丢失情况对比,P<0.05,分析提示,A组的掌倾角与桡骨远端长度丢失程度大于B组。2.腕关节功能评估结果:参考改良Green和O' Brien评分系统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定,A组:优2例,良9例,可20例,差9例;B组:优4例,良16例,可24例,差3例;统计学检验,P<0.05,提示B组的腕关节功能优于A组。3.并发症评估结果:A组40例,8例出现并发症,32例未出现并发症;B组47例,4例出现并发症,43例未出现并发症;经统计学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提示在并发症出现方面B组少于A组。结论:1、在维持复位后桡骨远端各项生理参数方面,腕关节背伸15。尺偏前臂旋后位优于腕关节掌屈尺偏前臂旋前位,即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的稳定性前者优于后者。2、在两个月后腕关节功能评分得出的结论是腕关节背伸15。尺偏前臂旋后位优于腕关节掌屈尺偏前臂旋前位,尤其在活动度及握力等方面前者优于后者。3、在并发症对比情况得出的结论是腕关节背伸15。尺偏前臂旋后位的并发症少于腕关节掌屈尺偏前臂旋前位,尤其在张力性水泡、腕管综合征、下尺桡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前者少于后者。4、从影像学表现、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出现情况等方面综合分析,得出腕关节背伸15°尺偏前臂旋后位优于腕关节掌屈尺偏前臂旋前位,即腕关节背伸15°尺偏前臂旋后位更符合生物力学平衡原理,是相对最佳固定体位。

丁坚[10]2014年在《Essex-Lopresti损伤治疗》文中指出Essex-Lopresti损伤包括桡骨头骨折、尺桡远侧关节分离和骨间膜撕裂,导致前臂活动障碍和纵向不稳定。Essex-Lopresti损伤发病率极低,容易漏诊而未予处置,使患肢功能受损;治疗不充分也会使前臂急性不稳定变成更为复杂的陈旧性纵向不稳定。及时诊断有赖于对此类损伤的充分了解和详尽的物理、超声及放射线检查。急性期损伤治疗旨在防止桡骨向近侧移位,需要正确处理桡骨头骨折,避免桡骨头切除,修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骨间膜重建与否尚有争议;陈旧性损伤处理的中心环节是重建完整的稳定结构,恢复尺桡远侧关节高度,最终恢复前臂尺桡骨之间的正常关系,消除纵向不稳定,方法包括人工桡骨头置换、尺骨截骨短缩、骨间膜中央束重建和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修复。

参考文献:

[1]. 桡尺远侧关节的临床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D]. 黄继锋. 第一军医大学. 2000

[2]. 治疗桡尺远侧关节慢性疾患手术的生物力学研究[J]. 黄继锋, 江燕, 徐永年, 赵卫东, 樊继宏.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2

[3]. 桡尺远侧关节稳定结构的生物力学分析[J]. 黄继锋, 钟世镇. 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1

[4]. 桡尺远侧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D]. 兰万利. 南华大学. 2017

[5]. 桡尺远侧关节稳定性重建手术的生物力学评价[J]. 黄继锋, 徐永年, 钟世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1

[6]. 桡尺远侧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J]. 谭宗奎. 现代诊断与治疗. 1998

[7]. 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后尺骨撞击综合征[D]. 王振旺. 华北理工大学. 2015

[8]. 桡尺远侧关节不稳的研究进展[J]. 兰万利, 黄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7

[9]. 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两种不同固定体位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亲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10]. Essex-Lopresti损伤治疗[J]. 丁坚.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4

标签:;  ;  ;  ;  ;  ;  

桡尺远侧关节的临床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