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10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_陈国群

湖南宁乡县人民医院 湖南宁乡 410600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病理组织学特征,以期为该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11年11月至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发现1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对其临床病理进行分析。结果:病理组织学特征为灰白色结节、毛玻璃状细胞核、可见核沟和核内假包涵体、有砂砾体。免疫组化检验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胞浆均为棕黄色染色,阳性率达100%,其中2例为(++),8例为(+++)。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在临床诊断中容易漏诊,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有助于临床正确治疗。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微小乳头状癌;病理特征;免疫组化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恶性度也最低,该病可由激素、遗传和环境等因素诱发,多见于儿童和年轻女性。临床上将甲状腺癌原发病灶最大直径不超过1cm的乳头状癌称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因肿瘤生长速度较慢,可在甲状腺内以及腺体的其他部位局限数年,其首发症状是无痛性肿块,很容易忽视其性质,很多患者都是在检查时偶然发现[1]。近年来,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收集我院2011年11月至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病理组织学特征、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9月收治的104例行甲状腺手术切除的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36例,女性68例,男女比例为1:1.89;年龄范围为8~61岁,平均年龄为(35.8±6.7)岁,其中20岁以下患者29例,21~40岁患者57例,41岁以上患者18例;因颈部无痛性肿块而就诊患者71例,因健康体检意外发现患者33例,经影像学和细胞学检查并确诊,均符合甲状腺肿瘤的相关诊断标准。术前诊断: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62例,合并甲状腺瘤32例,合并桥本甲状腺炎10例。

1.2方法

104例标本经10%甲醛固定,并以常规书页状切开,间隔为0.5cm,共发现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10例(占9.6%),直径为0.3~1cm;经10%福尔马林固定,对其进行常规脱水和石蜡包埋,连续切片、HE染色和镜下观察,并对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采用S-P法检验,肿瘤细胞胞浆为棕黄色染色,为阳性,将未见或偶见阳性细胞列为(—),<10%列为(+),即为弱阳性;10%~50%列为(++),即为中度阳性;>50%列为(+++),即为强阳性。所有患者均在术中行冰冻切片检查,对可疑患者在B超引导下行细针穿刺病例检查,确诊后行腺叶和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其中行颈部淋巴结清扫2例。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1.0软件包对获取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率描述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肉眼所见

获取的甲状腺标本中,均可见微小灰白色结节,切面均呈灰白色,少数有明显包膜,质地中等,有砂砾感。其中位于甲状腺实质内7例,位于被膜下方3例,直径在0.3~0.7cm之间4例,在0.8~1.0cm之间6例。

2.2镜下所见

10例均为微小乳头状癌,其中8例为典型乳头状癌,呈现出典型的乳头状结构和细胞学特征,乳头均有纤维血管轴心,分支有多种分级,其表面覆有柱状上皮,并未见到明显的核分裂,细胞分化较好;细胞核以毛玻璃样改变为主,一些细胞可见核沟和核内假包涵体,并在间质出现明显纤维化,部分病例存在砂砾体。2例为滤泡型乳头状癌,呈滤泡状排列,并无乳头形成,细胞核以毛玻璃样改变为主,可见核沟和核内假包涵体。镜下检查结果显示,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6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1例,桥本氏甲状腺炎3例,在2例甲状腺多灶性微小乳头状癌中有1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在单发的微小癌中并未发现有淋巴结转移。

2.3免疫组化

对微小癌病例进行免疫组化检验,标记CK/34βE12、EMA、TG(单抗,即用型,正常甲状腺组织对照)。结果显示,1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肿瘤细胞胞浆均为棕黄色染色,阳性率达100%;其中2例为(++),中度阳性占20.0%,8例为(+++),强阳性占80.0%。相关统计数据详见表1。

3讨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占到甲状腺癌的80%以上,任何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该类肿瘤生长缓慢,通常病灶会在甲状腺内局限多年,并经过腺内淋巴管从原发部位扩散到腺体的其他部位以及颈部淋巴结,并在其中局限多年,在临床诊断中容易忽视其性质[2]。临床研究显示,放射性、碘缺乏、致甲状腺物质等均可能诱发甲状腺乳头状癌,一些甲状腺乳头状癌也可能是由桥本甲状腺炎引起,临床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肿块,并会随着吞咽上下移动,一些患者是先发现颈部转移淋巴结后才找到甲状腺内原发灶,还有是在甲亢手术中发现的,近年来,随着参加健康体检人数的不断增多,在体检过程中也会偶然发现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对于该病的检查,临床上首选的是影像学检查,诊断准确率可达到85%以上,有砂砾状强回声表现,提示为甲状腺癌,如果发现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可做出进一步确诊;细胞学检查也较为常用,诊断准确率也在85%以上,而且对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但是只能在有条件的医院开展;再有就是甲状腺扫描和PET-CT,前者的特异性并不高,在常规检查中并不常用,后者虽检查效果较好,但因价格昂贵,应用的并不广泛[3-4]。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是乳头状癌中的一种亚型,这种微小癌多发生在原有甲状腺疾病基础上,在临床检查中很容出现漏诊情况,这种不到1cm的病变,其检出率主要受到肿瘤部位、医师经验以及仪器设备的影响[5]。本组研究共收集104例行甲状腺手术切除的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经筛选共发现1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占9.6%,其中,女性患者人数明显高于男性,其原因可能与性激素有关,目前还无法证实;从患者年龄来看,以40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主,因病灶较小,又缺乏临床表现,很多患者都是在合并甲状腺其他良性疾病以及健康体检时发现的,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边界不清,有实性不均匀低回声,病灶直径在0.3~1cm之间。其中8例典型乳头状癌的组织学特征为毛玻璃状细胞核、可见核沟和核内假包涵体,具有明显的诊断意义;滤泡型乳头状癌由滤泡组成,其细胞核特征与典型乳头状癌特征基本一致。在临床诊断中应注意与甲亢、结节性甲状腺肿等良性病变伴有局灶性乳头状增生情况进行鉴别,可通过免疫组化来提高鉴别诊断效果。临床研究已经证实,高分子量角蛋白在乳头状癌中呈弥漫性阳性,且多为强阳性,而在乳头状增生中表现为阴性,也有少数成弱阳性,根据高分子量角蛋白的表达,能够明确诊断结果。

综上所述,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属于乳头状癌中的一个亚型,在临床检查中容易漏诊,通过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特异性的分析以及准确的病理诊断,可为临床正确治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国超.38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病理分析[J].中外医疗,2010,18(7):101-102.

[2]赵敬柱,高明,张晟,等.B超介导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定性及定位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13(5):394-396.

[3]宋鲁梅.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与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超声鉴别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35(10):3473-3474.

[4]周明炀,费晓春,詹维伟,等.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常见超声表现的病理学基础[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4,12(5):384-387.

[5]周元,蒋红钢,陆伯豪,等.Ki67、CK19、Galectin-3和HBME-1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浙江实用医学,2014,11(6):395-397.

论文作者:陈国群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0

标签:;  ;  ;  ;  ;  ;  ;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10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_陈国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