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论文_薛美蓉

基层干部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论文_薛美蓉

(中共太原市尖草坪区委党校)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基层干部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通过深入研究基层领导干部的心理压力,进一步探索心理疏导的方法,进而提升基层干部自我调适水平,提升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压力;心理疏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基层干部是我党执政的主力军,他们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干部队伍的形象和素质,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干部的人文关怀,提升其自我调适水平,有助于促进和谐干部队伍建设,保证基层工作高效、持续、健康运转。

一、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一)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概括的讲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具体的说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人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以健全的人格为社会做出贡献。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的人文关怀一般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注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简而言之,人文关怀就是尊重人、关心人、激发人、发展人。

(二)心理疏导

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的心理疏导,是比较广义的概念,主要是指思想工作者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改变对方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帮助人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心理症结得到解开。它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具体目标。

二、基层干部的心理压力

一是心理紧张且焦躁。很多基层干部面对基层一线艰苦而又多变生活状况和工作环境,精神难免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深感工作压力大、风险责任大。有些人经常会因心理异常紧张而变得焦躁不安,最终导致其工作质量下降。

二是心理疲惫且倦怠。不少基层干部特别是一些基层主要领导,因长年累月工作、学习、生活在平凡、艰苦、矛盾突出的基层一线,频繁的加班加点、重复应对处理基层琐事,身心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放松和休息,久而久之就会有“头昏眼花、腰酸腿痛”等身体劳累之感,最终导致心理倦怠。

三是心理失衡且扭曲。基层干部因心理失衡而发生扭曲的现象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信仰失衡。少数基层干部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环境下,不信马列信迷信、不信科学信鬼神,台上讲社会主义、台下搞自由主义,说一套、做一套,甚至说归说、做归做。第二,统筹失衡。作为基层干部,纵有“三头六臂”,有时也难以在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及自己与亲朋戚友和社会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达到平衡协调,实现统筹兼顾,以致局部失衡的现象时有发生。第三,欲望失衡。有的基层领导干部总认为自己的能力、水平不比别人弱,却在职级待遇、社会地位、工资收入、住房条件等方面,样样不占优势,甚至差距很大,自卑失落感、不平衡心理便随之产生。

四是心理郁闷且脆弱。作为基层干部,一方面,需要面对复杂的现实社会、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历经艰苦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由于自己在仕途进取、待遇落实、事业经营、人际交往等方面相对而言又往往处于某种弱势,这样一来,无疑会给一些自恃清高、优越的基层领导干部,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失落感。

五是心理侥幸而放纵。个别基层领导干部自认为“山高皇帝远”、“小错不伤大雅”,以致其平时不注意自律而放纵自己,常抱侥幸的心理去做不该做的事情、拿不该拿的东西、去不该去的地方,总觉得“别人能做,我为什么不能?”结果在“不做白不做、不捞白不捞”等心理的驱使下发生了腐化蜕变。

三、基层干部压力主要来源及原因分析

基层干部心理压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有些是工作使然,有些为生活所困,既有社会发展环境的外在因素,也有自身承受能力和性格特点的内在因素。

( 一) 压力来自其处于特殊的工作岗位

基层干部身处基层工作一线,在群众眼里他们是干部,而在上级领导面前,他们其实就是普通的公务员,虽然权力不大,却担负着上至中央下到市县的各项政策最终落实的任务。特殊的工作岗位,给他们带来了迥乎常人数倍的工作压力。

首先,基层工作琐碎、繁杂、难度大、任务重。基层是权力机构的末梢,它跟群众的联系最直接。各项工作最终都要在这里得到贯彻落实。他们既要接待上级,又要接待群众; 既要处理突发事件,又有许多经常性工作。

其次,基层干部进步难度大,致使其难以看到前途,工作动力不足。由于这些年基层提拔干部过于强调年轻化,加之基层干部一般地处远离县政治核心的偏远地区,大多数文化素质低,没有太多的社会关系,不能引起上级领导的重视。

最后,特殊的工作环境,缺乏情绪倾诉宣泄的渠道。工作中,当遇到心理困惑和烦恼的时候,部分基层干部又过分强调隐忍,觉得不能把矛盾上交,不能和上级沟通,更不能在同事面前示弱,一般也不交流。因此,选择自我消解,缺乏倾诉宣泄的渠道,心理问题积久成痼疾。

( 二) 压力来自难以应对的社会环境

社会地位低造成基层干部社会认同感不足。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体现自身的价值,这样内心才会感觉到愉快,才会有动力去开展自己的事业。基层干部与直接从事商业活动的同龄人相比,失落感油然而生,特别是政治上没有奔头的基层干部悲观失望情绪更为严重。

社会诱惑大难以抵制。当今社会是一个机会众多、诱惑无限的时代。对基层干部而言,诱惑主要来源于金钱、权力、地位、名望等方面。在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工作中,基层干部还要克服和抵御因各种诱惑而产生的心理困惑,这种诱惑的压力也能折磨人的心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 三) 压力来自其个人素质的差异

基层干部的个人素质( 既包括处理事务的能力,也包括面对生活的态度) ,不仅影响到其履职的效果,而且决定着他们如何看待现实的困难和体验到的压力强度。

自我认识有偏差。在现实工作中,一部分干部不能正确认知自己能力水平的局限,自以为是,唯我独尊,容不得“异己”,无法与他人相处,影响工作。

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由于长年在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大部分基层干部身体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基层干部普遍认为长期在基层工作,风里来雨里去,饮食不规律和作息不按时,造成对身体的伤害,年纪轻轻就患上“三高”,有病还得不到及时的检查和治疗,担心自己到底能扛多久。

对心理健康重视不够。有不少基层干部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心理问题认识不足,对心理健康的知识知之甚少。甚至有个别讳疾忌医,故意掩饰自己的心理压力,致使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即使有些干部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不善于自我调节、自动减压,久而久之,郁积已久的心理问题就会通过身体不适表现出来。同时,身体的不适反过来又会加重心理的不适,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身心俱疲,甚至身心俱病。

四、基层干部心理疏导

缓解基层干部的心理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是保障基层工作快速高效、持续健康运转的必要因素,更是促进和谐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针对基层干部面临的这些心理压力及原因等,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立相应机制,采取积极措施,切实调适和疏导,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建立权责利统一的体制和机制,为减压提供保障

基层干部担负着最重要的管理和服务的责任,扮演的多是上传下达的角色,是民意传达的桥梁、政策落实的强力助手,要使其高效能地承担和完成这些工作,首要的是要在工作体制机制上做文章。

一是要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减少责权利不统一的矛盾。抓住大部制改革和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契机,赋予基层责任的同时,要实现权利下放或委托,实现责权对等,为基层工作开拓空间,解决基层干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

二是要完善工作实绩考核机制,科学考核评价干部。要尽快修改考核标准,按照工作类别和性质、不同职务要求,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具有差异化特点的实绩考核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减少一些不切实际的考核目标和一票否决权。

三是要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从用人导向上激励干部。要对那些长期在基层岗位上默默无闻奉献的同志“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让那些踏踏实实、正直廉洁的干部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大胆地工作,让实干善干苦干创新干的得到刮目相看,加大公开、公正选拔和使用干部的力度。同时,要把对心理素质的考查作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健全预防与疏导并重机制,为减压创造条件。对基层干部而言,单位是个人工作、交友的主要场所,也是心理压力产生的主要源头。因此,单位要健全预防和疏导并重机制,切实履行减压组织者、倡导者和实施者的职责,为减轻干部心理减压创造条件。

一要提高认识,树立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意识。单位领导要将心理疏导作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既注重工作成效,又要关心干部健康。使关怀与疏导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方式,贯穿整个工作过程。

二要建立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干部心理素质。一方面通过定期讲座、专题培训、日常沟通、外出学习等增强干部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倡导科学生活方式,使干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加高效地投入工作。另一方面,针对干部出现的情绪、心理等问题,要及时引导其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

三要健全沟通交流“减压”机制,构建和谐团队。构建和谐社会,政府从新公共管理向新公共服务过渡,切实转变职能,在内部的管理上也要转变角色,学习企业的团队管理模式,从生硬的上下级管理变成人性化高效管理,从只关注发展,工作有没有完成好变为既要关注发展,也要关注基层干部个体健康和心理和谐。

(三)构建社会调适网络,为减压拓宽空间。一是加强宣传引导,消除社会对心理问题的偏见。有些人担心心理问题见不得人,有些人有了问题也不愿意找心理医生,都是源于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的误读。必须通过政府和相关组织的大力宣传引导,使人们认识到心理问题不可怕,有了问题必须治,使社会少一分偏见,多一分关注。同时要加强对对心理机构的信用评估,及时清除一些不具资质的、质量低劣的心理服务机构。二是发挥社区自治组织作用,建立社会心理疏导网络。社区通过组织文教体活动、开设社区教育学校、开办家长沙龙、社区龙门阵等,组织各类文体团队,丰富居民业余生活,带动社区建设。基层干部在指导参与中发挥作用,在关注他人和社会中提高成就感,找到归属感和凝聚感,实现自我减压。

(四)提高自我调适能力,为减压奠定基础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解决基层干部的心理问题,最为根本的还在于自我。一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更新心理知学知识。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心理疾病,避免讳疾忌医,走出心理误区。二是要摆正心态,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要培养健康、宽广的胸怀,良好的德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不以情绪应对;也要学会容忍别人和自己的差异,有意识地强化与同事、朋友、家人沟通的习惯;更要根据个人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选取音乐、运动、写作等多种方法,增强自我调适能力。最后要主动融入、积极参与和密切关注社区、社会上的一些相关活动和设施,不断丰富自我调适手段。

参考文献

[ 1] 汤爱萍.关注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四川领导干部心理素质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J] .理论与改革, 2006, (1).

[ 2] 黄梦其.基层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 [ J] .工作研究, 2011,(6).

[ 4] 钱素华等.关注云南省乡镇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对以云南省委党校新农村班为对象的领导干部心理压力的调查报告[ 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9, (2).

[5] 何江军等.重庆市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和生活状态调查及建议[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6).

[ 6] 潘虹玮.关注领导干部心理健康[ 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8).

[ 7] 葛丽英.基层干部心理压力与调适的调查研究[ J] .领导科学, 2010, (8).

[ 8] 霍团英.基层党政干部心理压力调查及其调适对策[J].中州学刊,2010(3).

作者简介:薛美蓉(1989.08),女,山西平遥人,中共太原市尖草坪区委党校讲师。

论文作者:薛美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7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9/4

标签:;  ;  ;  ;  ;  ;  ;  ;  

基层干部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论文_薛美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