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系统初探

国家创新系统初探

黄金元[1]2005年在《国家系统安全理论初探》文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面对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社会对复杂多变的安全形势,尤其是国家安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日益广泛深入,从而形成了“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综合安全”、“均势安全”、“新集体安全”、“新综合安全”等各种安全理论。 综合研究上述安全理论、世界各大国的安全战略以及当代人类的安全实践,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虽然政治、军事、经济等依然是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但安全问题已经远远超出政治、军事、经济而涉及外交、科技、生态、信息、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面对安全利益日益交融化、安全威胁日益多样化、安全内容日益扩大化、安全空间日益多维化、安全手段日益综合化、安全机制日益复合化等日趋复杂的国家安全环境与国际安全格局,人们必须将国家安全视为一个整体而非孤立的、完整而非零散的、开放而非封闭的、动态而非静止的系统,并将之放在周边和国际大环境中来研究;必须综合运用复杂性思维、辩证性思维、综合性思维、系统性思维、换位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全视角”、“全方位”地研究影响国家安全的各种因素;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调控各要素的效能,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应对“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的新情况,以确保国家安全利益在巩固中发展,在发展中巩固。 基于这一认识,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历史上大国兴衰的史实为依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对国家安全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基本属性、意义和作用进行了概要的分析。在客观、辩证地分析、研究了传统国家安全理论及其研究方法、非传统国家安全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本文以“‘合作共生共存共赢’、‘持续和平共同发展’”为主旨,从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利益与安全,有利于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共生,有利于各种文明的共存与共赢,有利于整个人类的持续和平与共同发展,从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民族国家内部与整个国际社会“双重和谐”的理念出发,综合运用系统论、控制论、现代管理理论等现代科学方法,对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理论及其研究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创新性地提出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安全理论及其方法研究的新思路、新体系。 安全理论研究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理论的新体系——国家系统安全理论;二是科学地提出了国家系统安全理论的核心要素: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系统主要由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外交安全、科技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以及安全决策等十个要素构成,上述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层次性。从现实国家安全环境出发,着重考察分析了科技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社会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以及安全决策在实现国家安全中的突出地位,拓展了认识国家安全问题的视野,并明确界定要以政治安全为核心、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安全为支柱、以外交安全为手段、以科技安全为动力、以环境安全为特征、以信息安全为灵魂、以文化安全为阵地、以社会安全为标志、以安全决策为最要。上述理论观点,增进了透析国家安全问题的深度;三是重释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全球化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几个主要观点:国家利益是国家安全的唯一指南、综合国力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基石、构建国内

曲国洋, 姚维国, 毕务萍, 宋萍, 戚峰[2]2004年在《篮球运动理论知识创新系统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知识经济已经渗透进我们社会的每一个部分,篮球运动理论知识也不应只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运动技、战术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本文根据创新研究的基本原理来研究篮球运动理论知识的创新系统,从系统结构、创新的类型等方面对篮球运动理论知识的创新系统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胡卫庆[3]2002年在《研究型大学科研竞争力战略与对策初探》文中认为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活动,科技竞争力不仅关系到大学的实力地位,也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本文首先分析了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阐述了研究型大学科研竞争力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要素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高水平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有竞争力的工资水平和教学工作量、高质量的研究生、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灵活的支持研究活动的组织结构和政策,以及管理层对科研的重视等。论文进而提出研究型大学科研竞争力战略的概念,借以分析我国高校科研的现实状况,着重指出其所存在的问题。 基于国外著名研究型大学科研实践的考察,以及国内研究型大学科研的现实,针对我国研究型大学科研中的问题,论文着重探讨了研究型大学科研竞争力战略的主要类型,包括项目(计划书)战略、集中化战略、跨学科战略以及合作战略等,并分别就每一类型战略的强项与弱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比较。 在文章最后,从五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研究型大学科研竞争力战略实施的具体举措,可供决策参考。

谢忠泉[4]2007年在《产业创新评价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创新系统研究是继技术创新理论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之后创新管理领域兴起的新兴前沿领域,产业创新评价已经成为产业创新系统研究中的一大薄弱环节。产业创新评价系统的提出,克服了创新系统研究中缺乏评价反馈的这一弊端。产业创新评价系统的功能在于其对产业创新效果及时、准确的评价和反馈,在进行市场验证的基础上,要求产业创新系统及时做出反应,为科学配置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保障产业创新系统实现良性循环。正是由于产业创新评价系统的提出,使得产业创新系统研究更为系统、全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深入分析产业创新与产业创新系统的理论的基础上,对产业创新评价系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构建产业创新评价系统的指标体系,证明了应用产业创新评价系统指标体系分析评价特定区域特定产业的产业创新能力是切实可行的。产业创新评价系统具有区域性的特点,特定的产业创新评价系统是暗指特定区域特定产业的创新评价系统。产业创新评价系统是指通过系统的分析、评价程序和相关工具,针对某一区域的某一产业、某几个产业,或不同地区的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产业创新能力,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这一系列过程及其主客体所构成的系统。产业创新评价系统是建立和实施产业创新系统的基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产业创新系统运行的反馈机制。产业创新评价系统的评价对象为产业创新系统整体体现出的产业创新能力。所谓产业创新能力,不是产业创新所包含的各个方面能力的简单集合,而是产业创新系统本身所产生的一种系统功能;产业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的高低是决定产业创新能力的关键,运行效率较高意味着产业的创新能力就强;运行效率较低则意味着产业的创新能力就弱。它主要体现于产业创新的经济绩效、政策效力、技术水平、环境支撑能力和产业创新机制的作用上。产业创新的经济绩效主要体现于发明专利、技术标准、新产品、职工人均产值以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产业创新的政策效力,是指产业创新政策在运作过程中对产业创新所产生的客观影响。对产业创新政策效力的评价主要从供给、需求和环境政策的政策有效果性、有效率性和有机综合性进行评价。产业创新的技术水平作为产业创新评价系统的评价对象,主要体现在研发投入、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水平上。产业创新的环境支撑能力主要体现在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的支撑产业,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程度等四方面。评价产业创新机制的作用主要是指对产业创新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的评价。它包括评价产业创新的动力机制作用(需求动力和供给动力完备性)、产业联合水平、产业与高校/研究所的相互作用、技术扩散和人员流动。根据评价对象,论文构建了产业创新评价系统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判断矩阵,确定了各层指标的权重值。层次分析法克服了处理定性和定量数据中出现的数据统一问题。论文亦说明了评价所需数据的来源及其获取方式,为实地开展评价提供可供参考的路径和方法。相关机构或主体可充分利用这一工具促使产业创新系统的完善和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论文以“中国光谷”中的光电子信息产业、环保产业、医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的创新能力为评价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证明了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比较判断评价特定产业的产业创新能力是可行的。论文通过评价得出,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创新能力得分值为0.4097;环保产业的产业创新能得分值为0.1523;生物医药产业的产业创新能得分值为0.1459;现代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创新能得分值为0.292。在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论文还指出了“中国光谷”各产业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最后,论文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其进一步研究方向,以完善产业创新评价系统这一工具。

汪秀婷, 胡树华[5]2003年在《国家创新系统的人才结构优化战略初探》文中认为通过对国家创新系统及其人才结构现状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人才结构的优化原则及优化战略。

汪寅[6]2007年在《科技原始创新问题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始创新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内的重大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它是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本文以科技哲学、创造学、管理学、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为研究背景,对原始创新的动力、原始创新的社会环境,原始创新的内在过程与机制、原始创新的主体与思维等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全文的研究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第一,原始创新的概念界定。在梳理现有原始创新的概念、提法的基础上,探讨原始创新的内涵、特点,分析了原始创新与创新、创造、发现、发明等概念的异同,廓清了原始创新与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本文重新界定了原始创新的概念并进一步揭示了原始创新的重要意义。第二,原始创新的动力研究。从系统论的视角看,原始创新活动可以看作一个包含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动力、创新机制、创新思维等在内的有机整体。原始创新的动力包括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原始创新的内部动力主要有:科学的内部矛盾、科学与技术的互动、科学精神、学科交叉与潜科学理论探索等,外部动力主要有:社会需求、政府政策、科学奖励制度、科学中心的示范效应等几个方面。第三,原始创新的社会环境。原始创新离不开一定的外部环境。创新活动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原始创新的社会环境可以从物质环境、组织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四个方面加以描述。其中组织环境属于原始创新的内环境,它是指科学家组织即科学共同体的内在结构与激励制度等;而物质、制度与文化环境属于原始创新的外环境,主要指宏观的社会环境,它包括科研设备与投入、科研管理制度、创新文化环境等方面。第四,原始创新的内在过程与机制。运用西方管理学中的知识螺旋理论描述原始创新的过程。原始创新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可以分为原创孕育、原创激发、原创验证与原创扩散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特别的影响因子。通过分析四个阶段的特点与要素,构建了基于知识螺旋的原始创新的演化机理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总结了原始创新的五种机制。第五,原始创新的主体与思维。原始创新是创新主体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原始创新主体主要指科学家个体或科学家群体。原始创新主体具有与一般性创新不同的科学素养与品格特点,原创主体思维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及结构,本文以我国院士思维的实证研究对原创主体的思维方式与思维结构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第六,我国科技原始创新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理论研究是为实践服务的。本文以我国科技原始创新在的存在问题为切入点,总结存在问题的三个表现:国内科技大奖多年空缺、科技论文质量不高、发明专利数量较少。然后分别从基础研究的环境、传统教育模式存在问题、科研体制中的存在问题与传统文化中的不利因素等四个方面剖析了我国科技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最后提出加强我国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的相应对策。

王邻农[7]2000年在《国家创新系统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个比较有解释力和可操作性的概念。它是国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提出来的,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我国是1995年才开始译介这一概念的,但学者们投入了很大的理论研究的热情,我国政府很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并且用“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框架来指导我国经济、科技和教育的体制改革。这一课题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论文题目为“国家创新系统初探”,主要从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来分析国家创新系统,试图通过理论的分析和实证的分析得出一个较为叫合理的观察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参照系,从而探讨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完善问题。正文分为五个部分来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谈到“国家创新系统”概念提出的社会发展背景、科技发展背景和该课题的理论发展背景。这有助于理解本课题的意义,也是探讨这一课题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第二部分谈到“国家创新系统” 的定义、结构和功能。现实中的各国国家创新系统是有差异的,理论研究的各家说法也各种各样。本文在综合各家说法的基础上,结合系统论的原理构建其一般模型,以作为观察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参照系。 第三部分对美国和日本的国家创新系统进行了分析比较。目的在于探讨国家创新系统发展的阶段特点和发展规律,以作为研究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现实对照。 第四部分回顾了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发展的历程,参照国家创新系统的一般模型和美国、日本国家创新系统发展的经验,提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五部分参照国家创新系统的一般模式以及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提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目标模式的特征。再针对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目标,提出一些当前为完善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应当采取的措施。

孙议政, 吴贵生[8]1999年在《国家创新系统的界定与研究方法初探》文中研究指明自我国引入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innovationsystem下称“NIS”)的概念以来,国内对其研究虽注入了极大的热情,但整体来说,我国对NIS的研究基本还处于概念介绍阶段,而对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包含的内容和边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论。本...

况立艳[9]2002年在《研究型大学科学创新系统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对于一个创新系统来说 ,激励原始创新 ,提供创新条件 ,培育创新人力资源 ,传播创新知识成果是最主要的创新要素 ,而研究型大学之所以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科学创新的主体正是因为它是一个最能涵盖这几个因素的系统。本文从系统的观点来剖析研究型大学的科学创新 ,并试图构建一个合理高效的研究型大学科学创新系统的范式

王鹏[10]2007年在《推动地方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学研合作创新是许多国家重要的科技政策。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显得日益紧迫和突出。由于我国多年来的机制使大量的科研人才聚集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导致企业技术人才匮乏。同时高校的人才培养又难以适应实际需求。因此,实施产学研合作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必由之路。本文把国外对产学研合作的理论研究作为切入点,首先对山西省产学研合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并对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之后,在对各种合作模式分析的基础上,以山西省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为对象,以问卷调查为手段,通过对调查结果运用SPSS软件处理分析以得到最终的结果。据此,提出产学研合作推动地方企业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对参与此次产学研合作的15家企业的问卷调查,由于时间以及合作项目开展的原因,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这一点,可以在今后的合作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国家系统安全理论初探[D]. 黄金元.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

[2]. 篮球运动理论知识创新系统初探[J]. 曲国洋, 姚维国, 毕务萍, 宋萍, 戚峰.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 研究型大学科研竞争力战略与对策初探[D]. 胡卫庆. 浙江大学. 2002

[4]. 产业创新评价系统研究[D]. 谢忠泉. 中国地质大学. 2007

[5]. 国家创新系统的人才结构优化战略初探[J]. 汪秀婷, 胡树华.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

[6]. 科技原始创新问题初探[D]. 汪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

[7]. 国家创新系统初探[D]. 王邻农. 中共中央党校. 2000

[8]. 国家创新系统的界定与研究方法初探[J]. 孙议政, 吴贵生. 中国科技论坛. 1999

[9]. 研究型大学科学创新系统初探[J]. 况立艳.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10]. 推动地方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D]. 王鹏. 太原科技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国家创新系统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