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与启示_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与启示_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开放以来论文,启示论文,社会实践活动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学习性、成长性实践和社会化实践,对于大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过程中掌握、应用和创新知识的大舞台。在社会实践活动这个实践的、整体的和开放的综合教育平台上,大学生可以获取知识,体验情感,发展个性,提升全面发展的水平。第二,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全面发展的大熔炉。社会实践活动打破传统狭小的学习时空而延伸拓展到课堂、校园、校外与网络结成的超大时空,由原来单向度地获取知识内容转变为大学生全方位的发展。第三,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大练场。社会实践活动搭建了校外现实生活与高等教育之间有效对接的平台,成为大学生最终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演练场。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回顾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再兴起阶段(1976~1983年)。粉碎“四人帮”以后,恢复了高考制度,高等教育开始走上了正轨。但与此同时,也不同程度地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理论教育、课堂教育,而忽视实践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后果。社会实践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再次被提出的。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在此之后教育部重申了学生参加劳动的规定。规定每个大学生在校4年中都必须参加2周的生产劳动。1980年2月,国务院批转了吉林省《关于开展勤工俭学情况的报告》,肯定了勤工俭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措施,此后在各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1980年,清华大学学生提出“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在全国大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学校因势利导,从开展“学雷锋,送温暖”活动入手,引导学生把思想付诸实践,并逐步将这一活动由校园扩展到社会。1982年2月,受原国家农委的委托,北京大学等高校155名家在农村的大学生,在寒假期间,就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百村调查”,写出调查报告157篇。在此前后,上海、山东、辽宁等地也有一些大学生开展了社会调查、咨询服务等活动。这些活动,使大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广泛影响和勃勃生机,并对国情有了初步的认识,社会实践活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次兴起。同时,在全国的高校,特别是南方省、市的高校中也有许多学生开始在校内外从事服务、销售等有偿性的勤工俭学活动。

第二,大学生社会实践趋向制度化、规范化阶段(1983~1999年)。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个题词是对我国教育方针的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概括。为贯彻教育要“三个面向”的精神,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健康成长,1983年10月,团中央、全国学联发出《纪念“一二·九”运动48周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周”的通知》,充分阐述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活动意义,对新时期如何组织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1984年5月,团中央在辽宁省召开了高等学校社会实践现场观摩会,在这次会议上,进一步倡导和推广了社会实践活动,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正式提出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口号,这一原则被确立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方针。1986年暑假,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又制定了名为“社会实践建设营”的行动计划,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部署、统一领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得到了各地党政领导、教育部门和高校的大力支持,此后每年均有数十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强调:“青年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信念,逐步锻炼成为有用的人才。”此后,中宣部、国家教委、团中央联合发文,对高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出明确要求,并作为教育重要的实践环节被纳入教育计划,开始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大学生社会实践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阶段。

第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深化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1999年6月15至18日,由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江泽民同志在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事实已经充分说明,‘象牙塔’式的教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教育同经济、科技、社会实践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正在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要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研究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方面军。”会议期间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而奋斗。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下发的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文件,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入深化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推动力。同年,教育部、团中央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组织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的工作,每年挑选一批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在国家贫困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1999年,团中央、教育部等单位在全国高校组织开展了两年一届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对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阶段有较大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有:大学生支教团、博士团“三下乡”服务队、“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公民道德”实践服务队和青年志愿者服务等等,全国每年有几十万大学生参加这些集中活动。高校社会实践在组织领导上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丰富和全面,在层次和水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分散、单由共青团系统组织的小规模的考察,到有组织有系统,上自中宣部、国家教委、团中央,下至各校党委、校长亲自负责的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有的地区,由省、市、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发文明确规定,一些大中企业要把接纳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认真接待安排。许多学校都建立了长期固定的实践基地以及校办工厂、农场,供学生社会实践用。现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正在日趋系统化、正规化、制度化,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必将结出更丰硕的果实,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启示

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行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青年知识分子健康成长的根本途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由之路。我党历来重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建国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但在一些具体工作上也有不少教训。从回顾我国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历史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启迪:

第一,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目的——立足大学生成长成才。成长成才既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渴望,也是家长亲友的殷切期待,更是国家社会的迫切需要。只有抓住了立足成长成才的社会实践教育目的,才能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内在驱动力,才能赢得家长亲友的理解和大力支持,才能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反之,如果偏离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社会实践教育目的,搞所谓的“开门办学”,甚至“以干代学”,片面强调实践,把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实际上变成了“实践—实践—再实践”,就会严重挫伤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也会失去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这种贬低和否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削弱或者否定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做法,最终会对人才的培养造成很大的失误。

第二,坚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回顾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历史不难发现,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和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教育家们都曾给予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一定的重视,并始终坚持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育原则,就要求在安排和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时应处理好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大学生在校期间,应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活动为辅;应以课内计划安排为主,课外活动为辅。主从不能颠倒,相辅相成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要处理好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的关系。在安排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时,应尽量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尽量使教学与科研、生产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解决教学、科研问题,全面培养学生;要处理好社会服务与培养各种能力的关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不应该是为了实践而实践,也不应该是单纯为了受教育而实践,而应该强调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作贡献,在为社会服务中增长自己的才干。特别是不仅要强调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应强调全面能力的培养,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处理问题以及组织管理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等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鼓励学生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培养学生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本领。

第三,开拓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途径——适应实践发展。考察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历史,可以发现,社会实践是变动不居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途径则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总体上讲,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社会实践的内容也总是不断丰富的。近代以来,洋务运动开启了兴办现代工业的序幕,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实习教育正式列入学校教育体系,安排实习和毕业设计成为当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同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家主权沦丧,大学生们开始掀起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五四运动到建国后,实习、军训、爱国民主运动、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参加社会生产与劳动则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因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广泛地参与社会调查、校外文化科技活动、“三下乡”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实践证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途径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并且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拓展与更新,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第四,提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条件——社会保障体系。大学生社会实践不论是计划内的还是计划外的,大部分都要在社会中进行,只有学校的重视和支持还不够,必须有社会的支持,特别是随着大学生群体规模越来越大,要求社会给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越来越高。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普遍出现了大学生“实习难”的问题,经费不足、工厂企业不愿接待、住宿等生活条件难以解决、学生难以参加实际生产上作等成了困扰高校的难题。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这一问题会愈来愈成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问题。因而,要使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制度得以实施就需要从上到下建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包括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机制保障、实践基地保障和实践经费保障等内容。这种体系的基础应该是各社会部门(社会实践的接受单位)和高等学校(社会实践的派出单位)的互利机制。它既包括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规,也包括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总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高等教育中决不是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它的特殊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它作为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纳入教育计划,已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标签:;  ;  ;  ;  ;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与启示_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