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短信文化:青年学生的心理象征_大学论文

大学校园短信文化:青年学生的心理象征_大学论文

大学校园的“短信文化”:青年学生的心理符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校园论文,符号论文,青年学生论文,短信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要列举今年春节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短信拜年”恐怕应该名列其中。据中国移动和联通统计,今年除夕至初七,全国通过手机发送的拜年短信量达到70亿条。这其中的经济效益暂且不谈,就其社会效益而言,恐怖其涉及人数仅次于苦守着电视守岁的数。国内某调查公司调查结果显示,95%的年轻人喜欢通过短信进行沟通。据称,2002年每天大约发送2亿多短信息,毫无疑问,青年是这个人数中的中坚。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中,尽管还存在着为数不少的“特困学生”,但也有相当部分同学已经迈进“小康”。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拥有一只手机。现在青年学生拥有手机已经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从来源上看不外乎家长购买、亲友赠送、打工赚钱购买和用奖学金购买等几种情况。据最近国内一家权威调查公司关于中国主要城市学生消费习惯调查显示,80%的大、中学生受访者最想添置的高档商品是手机。而手机在大学生中间的实际普及率已经高得惊人。地处无锡的江南大学的一份调查显示,一年级新生拥有手机率达到23%,有的院系毕业班几乎达到80%。手机已经成为学生除电脑以外的最有价值的固定资产。手机的款式和价位成为某些学生经济实力的重要表现。乃至于一些学生认为“胸前挂一个精致的手机或在校园中边走边玩手机是一种时尚”,而事实上,一款新颖的手机的确能引来众多羡慕的眼光。随着校园中学生拥有手机量的增加,由手机而引发的校园短信文化,也逐渐成为当今校园引人注目的、具有明显青年特色的文化风景线。

一、校园手机短信:研究青年文化的一面镜子

在大多数的观念中,移动状态下的通话是手机的第一功能。但是在校园中我们发现,青年学生的手机很少是用来直接通话。现在校园中的电话已经相当普及,甚至一些高校中的电话已经普及到学生宿舍,加上电话的通话费比手机的通话费用低,电话仍然是学生进行信息传递和沟通的主要媒介。学生真正使用手机进行通话的情况并不多。如果仅从经济的角度看,学生似乎没有购买手机的必要。那么,众多学子们拥有手机的目的是什么呢?大多数情况下手机是用来发送和接受短信息的。

手机短信从其形态上讲,是一种语言现象。而语言现象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的发展变迁必然会在语言的词汇里留下反映各个时代特色的词话,起着历史见证作用”。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无论其表现形式还是语言的内容、风格都处于变化之中,而且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语言往往成为一种共识性的具有流行色彩的社会符号。这种社会符号大都是围绕着人际交往、信息交流的重心而展开,这类语言的内容、风格及表达方式的创造者往往是青年。通过在青年同辈群体中的扩散,形成与时代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这种形态上语言符号,是一种已经打上青年心理烙印的语言符号。青年学生既是短信的制造者,又是短信的接受者,同时也是短信的传播者。因此,关注青年学生中手机短信内容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当前青年学生的心理状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手机短信内容分析

青年学生通过手机到底在传递什么样的短信呢?通过收集校园短信,我们可以把学生手机中的短信分为以下几类:

1.信息联络类。包括新闻、预告、通知、邀请等。手机自身所具有的信息传递功能为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方便,尤其是手机所传递的日程安排提示、天气预报、国际国内重大新闻、体育、经济新闻以及手机的QQ服务等都成为青年学生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另外校园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在许多情况下都是通过手机短信来联系的。

“老兄,别忘了明天老师点名帮我答应一下,友情后补。”

“欢迎参加动感之夜,不来别后悔。”

“春天来了,小狗该出来晒太阳了。”

“老兄,谈恋爱别忘了考试,明天上午8点考物化,本院第一杀手很厉害,小心点。”

这类短信已经成为青年学生尤其是学生骨干手机中的常见内容。高校的辅导员老师们也觉得学生有了手机后,联系起来变得更加方便了。

2.校园幽默与灰色调侃类。单调枯燥紧张的大学生活有时需要通过一些幽默来使生活变得轻松,使心情变得愉快。这些短信比较多。诸如:

“唐僧师徒路过火焰山,悟空借扇,沙僧化斋,独不见八戒,唐僧回头一看,勃然大怒——死肥猪正在看短信息。”

“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只小猪晒肚皮,丢了一只让人急,放猪娃娃四处寻,原来小猪太调皮,躲在阴暗角落里,正用它的小猪蹄,打开手机看信息。”

这类短信经常把自己熟悉的人作为幽默或调侃的对象,一般出自于一些“整蛊专家”之手。对方在收到这类信息后,在怒笑之余有时也会回敬发送方一条类似的短信。手机在此功能上不仅表现为信息传递的工具,更表现为一种超级玩具。

3.祈愿祝福类。一句短短的问候祝福能够传递同学之间友情。诸如:

“忧愁是可微的,快乐是可积的,从现在起到正无穷的日子里,幸福是连续的,且我对你的祝福的导数是严格大于零的,随着时间的前进趋向于正无穷,祝:考试顺利!”

“祝你福气多多快乐连连万事圆圆微笑甜甜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丢掉心中迷茫,抹去眼里忧伤,走啊,鲜花正盛开在你的前方。”

4.短信传情类。通过手机传情达意,尤其是暗恋表白,可以避免见面的窘态或被拒绝的尴尬。躲在文字的背后表达感情似乎多了一层保护,进退自如,但是感情也不再象以前那样认真严肃。诸如: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等你电话。”

“自古多情空遗恨,此恨绵绵无绝期。唉,你就照顾一下我这可怜的人吧,明天老地方见面。”

“发朵红玫瑰给你,希望你也能给我点安慰。”

“清晨曙光初现,幸福在你身边;中午艳阳高照,微笑在你心间;傍晚日落西山,欢乐随你一天。关心你的朋友从早晨到夜晚一直在祝福你快乐到永远。”

“我要当件棉袄,能整天包(抱)着你;我要当个热水袋,能整天烘(哄)着你;我要当碗暖汤,溶于你口更溶于你心……”

校园中的初恋男女,由于各自都忙于自己的功课,白天见面的机会并不多,有时晚上还要挣学分,收到恋人的短信,自然会是一份惊喜。但是,在这类短信中也有一些庸俗的,甚至有些挑逗性质的。如:

“你是方便面,我是白开水,今生今世泡定你。”

“你是风儿我是沙,你是哈密我是瓜,你是皮鞋我是刷,你不爱我我自杀。”

这些短信中有的穷追不舍,连绵不断,也着实让人感到心烦。因此,许多青年学生尤其是女同学往往不会轻易地将手机号码告诉自己并不信任的人。

5.民谣与情绪宣泄类。诸如:

“大一娇,大二俏,大三拉警报,大四没人要”

“翻开杂志美人多,打开电视广告多,拿起报纸废话多,看篇文章署名多,上网聊天人妖多。”

“天苍苍,野茫茫,今年的希望太渺茫;水弯弯路长长,没钱的日子太漫长;楼高高人忙忙,我想与你结伴抢银行。”

“后台越硬越好,关系越多越好,脑袋越尖越好,嘴巴越油越好,爪子越长越好,脸皮越厚越好。”

“天涯何处无芳草,为何要在大学找;本来数量就不多,何况质量又不好。”

这类民谣部分是来自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或在一些媒体上出现过的,但大多数是大学生自己创作的,因此,容易成为大学生谈笑的内容。

6.评头论脚类。从国际风云变幻到身边琐碎小事,从公众人物到老师同学都可能成为青年学生关注的对象并成为手机信息评论的内容。诸如对人对事的评论:

“你善良像猫儿,你忠实像狗儿,你可爱像鸟儿,你识途像马儿,你出色像蝶儿,你勤劳像蜂儿,你什么都像,也难怪大家都叫你——禽兽!”

“中国足球真奇怪,足协头头瞎指派,教练带头耍无赖,前锋不往门里踹,中场队员象老大,后卫队员很慷慨,混混也能打联赛,又捞房子又泡妞,养出一帮阿斗来,你说奇怪不奇怪?”

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敏感的、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以及与青年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在手机短信上找到它的踪影。

从短信的来源看,大多数短信都是出自大学生原创,青年学生在遇到一些特色鲜明的短信时会将其储存在手机中或转发给其他熟悉的朋友或同学。也有部分短信是来自报刊或互联网。一些网站为了迎合青年人对短信的偏爱,专门雇人担任短信写手,并将这些短信放入网络,供人们有偿下载。由此也产生了“短信撰写专业户”,而这些人大多数是校园中的青年学生。如网易的“非常男女浪漫校园”就深受青年学生的青睐,吸引了许多校园中的非常男女加入其中。

综观校园的手机短信的内容,我们会发现这些短信具有以下特点:

1.短小精练、幽默风趣。手机短信就是以“短”为其主要特征,因为手机内存容量的限制决定了手机短信必须短小精练。一般以顺口溜的形式出现的比较多,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也容易扩散。如“天下雨了,是云儿哭了;失去你了,是爱情输了;风儿累了,是要去睡了;夕阳醉了,是要下坠了,看短信的你,又在傻笑了!”青年学生的幽默才华得到充分展露。一些针砭社会不良风气的幽默民谣,则在谈笑怒骂中突显青年学生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2.原创性的信息多,世俗化倾向明显。学生手机中的短信往往反映青年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校园新闻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生的观念、态度。绝大多数是青年学生的真情流露。从手机短信内容取向可以看出,校园学子在价值观方面的多元化和实用性,在思维方面的开放性和行为方面的参与性,性格鲜明,生活丰富多样,注重实际等特点,充分表现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按照社会学观点,世俗化是信仰力量的消解和宗教禁忌的瓦解的结果,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尺度。在世俗化社会中,政治人还原成一个社会人、世俗人,这应该说是一个进步。学生手机短信内容,往往肯定现世生活,肯定感官享受,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表现出以具体功利为追求、以感官享受为满足、以眼前利益为目标的价值取向。世俗化为学生社会化提供社会心理土壤。但是,也有一些短信不是单纯的世俗,而是粗俗、媚俗。一些不道德、不文明、物欲化和粗俗化的短信所传递的价值观念给青年提供了不良的社会示范作用。

3.传递速度快,无障碍,具有互动保密性。由于手机短信的方便灵活,使信息互动的双方摆脱时空的限制和对互联网的依赖,可以真正做到“anywhere & anytime”的畅通无阻,最大限度地方便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让人享受到聊天的乐趣。手机短信的传递是语言符号,不象流言的传播容易失真,因为手机短信在通过发送——接受——再转发——再接受等过程中,只要不刻意修改,一般都能保持原汁原味。手机短信还使得人际互动变得更为隐秘。在大学校园里,尽管电话已经相当普遍,但是学生在信息传递已经非常方便的情况下仍然青睐手机,这也与手机的保密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电话沟通难免“隔墙有耳”,但手机短信却不会被别人看到。恋爱中的男女尤其如此。

4.短信内容突显青年的个性特征。短信的风靡本身就是人们普遍追求个性张扬的一个结果。手机短信让青年学生的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有了手机短信,对不同的人发不同的短信或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迎合不同人的个性特征,已成为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三、解读手机信息文化

海德格尔指出,当人们创造语言并用语言包裹起自己的时候,人们就是在为生活定位;当人们透视语言,并解析语言意义的时候,人们就是在探究生活。归根到底,这是因为“人表现为言谈的存在者”。言谈也就是人的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规范的承担者,言谈背后是人的生活的家园。符号互动论也认为人们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中,而且还生活在一个自己用语言符号创造出的符号世界中。人际互动是通过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象征性的符号进行交往,达到共同理解。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反应就是对符号世界的反应。人们的心理就是一切符号行为,人们之间心理上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实际上就是符号的交互作用,因此,研究人们的心理活动就应该研究人们的语言符号活动。与校园流行歌曲和校园文学一样,手机短信文化也是一种符号表现的青年文化,反映青年文化发展变化的征候和趋势,折射出社会现实生活背景。

1.满足青年学生对信息认知的需要是手机短信文化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信息给我们知识,给我们提供人际互动的资本。在信息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一种信息压力,它促使人们通过不断地寻求信息,降低由于信息缺失而造成的心理压力,消除自我在环境中的不确定性,从而更好地适应与发展。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渴望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信息,并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因此,青年学生对信息的追求显得特别的强烈。生活中自我封闭的青年学生是孤独寂寞的,极易产生心理困扰。

2.通过人际互动形成人际“交往圈”的需求为手机短信文化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与过去的任何一代青年一样,青年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特别强烈,但是互动方式却因时代变化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现代青年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的人际互动方式和人际沟通的语言模式。喜欢创新,追求标新立异。这就使得青年的人际互动的语言和方式变得越发富有变化,越发多姿多彩。短信文化的产生适应了新时期校园学子人际互动方式的变化。青年学子通过手机的信息传递与沟通,构成人际关系网络,发展友谊、爱情等亲密关系。这种沟通方式更多地显示出一种对现实生活中沟通的简化。短信传递过程中的公开化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信息仅限在“圈中人”之间畅通无阻,但对于“圈外人”往往只能交换一些公共信息,涉及个人内心的或与个人价值观有关的内容往往交换的比较少。通过手机信息的自我暴露的程度可以区分出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由于手机信息沟通仅限于文字信息的传达,依赖于手机短信的青年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Type”代替“Talk”。与日常的人际互动相比,文字输入仅是一种精细的肌肉运动,没有人际之间非言语信息(语调、姿势、表情等)的互动,缺少深度的思想交流和感情交流,降低了青年学生的社会卷入程度。

3.青年对时尚的追求是手机短信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时尚的东西最能迎合青年个性追求与自我实现的愿望。青年由于其固有的年龄特征,往往表现出热情开放、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崇尚言行自由等特点,尤其是对时尚有着类似本能的敏感和迫切的追求。在行为上表现为求雅尚异的特点。青年模仿心理加速了手机短信的时尚流行。大学校园中的部分青年学子特别注意并经常模仿社会上正在流行的生活方式和语言形式,尤其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权威人士的性格、风度、生活方式和行为举止。这部分青年学生往往是校园时尚的领潮者。而另一部分青年学生所模仿的仅仅是身边的引人注目的其他青年学生,通过模仿以求群体认同,获得安全感。这部分青年学生是校园时尚的赶潮者。由于模仿心理,青年学生在校园中竟相创新与随从,从而加速了青年时尚的流行。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时尚是一种社会力量,会对青年产生一种难以抗衡的压力,而青年往往借助于投入时尚大潮获得社会的认同,满足自我表现的欲望。

4.青年学生的趋同心理和同辈文化是手机短信文化发展的社会心理土壤。手机短信文化反映青年学生的趋同心态。青年学生由于相同的文化氛围和共同的生活选择,使得不同个性和不同生活方式的青年通过群体互动,相互认同于相同的文化范型之下,并逐渐消弭于相互间的文化背景差异,形成大致相同的心态和行为倾向。这种对社会的趋同心态,可以通过一些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表达出来。手机短信文化就是这种符号表现的典型反映。通过趋同,个体与群体成员形成共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并由此而获得个体的归属感,消除个体内心的不安与矛盾。

5.青年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是手机短信文化个性化的重要原因。自我表现的心理与青年的趋同心理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青年学生在形成趋同心理的同时,还潜藏着自我表现的欲望,希望通过在群体面前显示自己的优势,得到群体成员的肯定或欣赏,提高自己在群体成员中的社会地位。正如社会心理学家戈夫曼所认为的,社会就象一个舞台,人人都是演员,每个人都在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我表现给别人留下印象。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这实际上是青年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的重要表现。

有人曾指出,信息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创新性的青年文化。该观点是否正确暂且不谈,但从手机文化的风靡校园的态势上,我们却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可以预见,随着手机价格的低廉化趋势和人们实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校园中的学生手机的普及率将大幅提高,手机短信文化也将成为校园文化一种形式流传下去。有两种结果是可以预料的:其一,手机短信将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及进行信息交流的一条重要途径,并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二,各种社会思潮都可能通过手机短信向校园渗透,学校对手机短信这类非正规信息传递途径的控制将变得更为困难。如何客观地认识并正确对待这一青年文化表现形式?如何充分体现手机短信的社会责任,提高短信的文化品位,有效地遏制不利于青年社会化的信息内容在手机中出现?这是值得每个青年工作者认真思考并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在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期,在对待手机短信文化上,一方面既要以宽容的态度加以积极引导,对于一些渗透进校园的不健康的、非法的和带有黄色内容的短信要有有效的防范措施。另一方面,要培养青年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自我抉择能力和免疫力,使学生学会应对各种社会诱惑与挑战,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标签:;  ;  ;  ;  ;  

大学校园短信文化:青年学生的心理象征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