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初中文本的内在关系分析_鲁迅论文

鲁迅初中文本的内在关系分析_鲁迅论文

浅析人教版初中鲁迅课文的内在联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鲁迅论文,课文论文,人教版论文,内在联系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一共收录鲁迅九篇文章:《风筝》(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雪》(八年级下册)、《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年级上册)、《孔乙己》(九年级下册),这九篇课文数量多、所占比重大,历来都是师生学习的心有畏惧的篇目。然而只要找出这九篇文章的内在联系、理清重点难点、调整授课思路,这九篇课文学习起来也可以是得心应手的。

若细心翻阅,老师们会发现这九篇课文除了刚好每学年三篇,不会厚此薄彼外,其出现顺序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的变化和认识发展规律,可谓体现了编排者的智慧与用心。七年级的课文主要涉及鲁迅的童年世界,是有关游戏、亲情、人性的事。七年级的学生童心未泯,课文所讲的内容是他们或接触过或曾向往的事情。八年级写的不再是单纯的自身世界,而是开始关注身边的人事(阿长、藤野先生),做出自己的选择(弃医从文)。这符合八年级学生的思想发展,经过一学年的学习,他们开始对身边的人与事有所观察和思考。九年级的鲁迅文章带有明显的批判性,对故乡的批判、对人的批判、对社会的批判,这些都建立在鲁迅青年时的思想转变与学生质疑意识的发展的基础上。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谈及教材编排时说:“教材的排列(要)能使学生先知道最靠近他们的心眼的事物,然后去知道不大靠近的,再后去知道相隔较远的,最后才知道隔得很远的。”“一切功课的排列都要使后学的功课能够依靠先学的功课,要使一切先学的功课能够靠后学的功课固定在心里。”在这一点上,鲁迅课文的编排十分到位,也让老师在备课时容易捕捉到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七年级课文:“迅哥儿”的童年

初中三年的课文,展现的是鲁迅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思想变化过程,按照年级的递进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七年级的三篇课文,鲁迅用“儿童视角”写成的,不妨归纳为描写他童年的世界,是有关游戏、亲情、人性的事。这样,纷繁复杂的思想内容大讨论就有所平息。因为我们知道,对鲁迅文章的理解是多义的,但老师心中一定要有把“界尺”,不然就把课说得模棱两可,让学生找不着边际。例如,《风筝》一文主题争议颇多,有从文化学的角度进行解读,从中读出了“长兄为父”“长者本位”等的民族文化心理;有从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摧残这个角度进行解读,表达了“作者对像兄弟这样逆来顺受、毫无反抗的封建教育牺牲品的同情,告诫人们,只有用科学思想来指导,才能照亮中国人的思想行为”;也有的认为,《风筝》是围绕亲情来写的,是基于对亲情的伤害与追悔,是一种无法释怀的亲情……但教材编者选入此文时,把它定为“亲情”。联系《风筝》所处的单元编排,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单元导入是:“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这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引起我们的共鸣。”且《风筝》一文的课文导入是“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由此可见,老师在教学时应该在亲情方面有所侧重,对儿童教育思想有所思考也好,展现鲁迅一贯的自我解剖精神也好,相对于亲情来说是从生的、次要的。况且,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让他们懂得珍惜亲情、理性关爱比得知封建礼教的可恶更有现实意义。如果《风筝》定位好了,下一课《羚羊木雕》就能很好地衔接和展开。

下学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存在争议。老师必须思考,鲁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是怎样的?是认为它“枯燥无味”,抑或“充满回忆”?“三味书屋”部分是要“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还是“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在课堂上的确引起了学生的讨论,而学生普遍认为虽然在私塾里要习字对课,还会被先生赶回书房瞪眼,但三味书屋的生活还是蛮有趣的,因为可以溜到后园捉苍蝇喂蚂蚁,还可以在课上用纸糊盔甲做戏,比现在的课堂有趣多了。再联系课文导入中的一句“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所以,此文的批判性并不是很明显,并不能因为鲁迅回忆某些有悖于现代教育理论的做法就认为他是要反封建或批判封建的,那只是研究者在阅读中形成的阅读期待视阈,对于没有任何心理预设的学生,老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必小题大做。

至于《社戏》,就好理解多了。这里既没有私塾生活,也没有游戏风波,全文洋溢着浓郁淳厚的乡土气息,充满自然美与人性美。此三篇课文共同塑造了一个本真的小鲁迅,他会认为自己是大哥哥,就要“管一管”小弟;但在百草园、平桥村里,他的活泼本性就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即使在严肃的三味书屋,他也会抓紧时间玩耍。这还不是“怒目金刚、横眉冷对”的鲁迅,相信七年级的学生喜欢同龄人“迅哥儿”。

八年级课文:弃医从文的成长路

八年级的三篇课文看似没有关联,实际它们共同记录了鲁迅弃医从文的一段经历,这段经历足以改变他的一生。它可以往前追溯至鲁迅接触文学前后发生的故事,往后又深入鲁迅的心灵进行挖掘。阿长是鲁迅的保姆,藤野是鲁迅的老师,在鲁迅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确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因此鲁迅用饱蘸浓情的笔墨来怀念他们。作为教材中的课文,尽管处于不同的册目,《阿长与〈山海经〉》及《藤野先生》所在的单元都是以叙述事件、描写人物为主,在能力目标的设定上,应该让学生抓住典型的事件,品味精妙的语言,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文中的人物、事件的描写。这是许多老师都做得到的,比如和学生一起找出课文围绕阿长、藤野先生分别写了哪些生活片段、学习事件,并得出他们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筛选事件与归纳人物特点的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学生掌握这种能力的程度影响着他做课外阅读的水平。而联系语文教材中的鲁迅课文,它们扮演着交代鲁迅思想发展的角色。阿长寻购并赠送给鲁迅的《山海经》,为鲁迅打开了文学启蒙的大门。不仅阿长满足了鲁迅的愿望,让他得到了一生中最初得到也最为心爱的宝书,同时书籍更激发了他大量买书的热情——“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且更重要的是,《山海经》作为少年鲁迅的一部文学启蒙书,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有足够的文学启蒙才为后来鲁迅踏上文学之路奠定基础,产生可能。因此,《阿长与〈山海经〉》在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情怀念之中,还包含了对少年时代长妈妈对自己无意识的文学启蒙的感激之情。

在遇到《藤野先生》前,鲁迅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在众人的爱护下成长。而在留学期间,鲁迅经历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两大风波,最终促使他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他说:“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又说:“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正是有了这样的“放弃”与“选择”,才使他以笔为枪,与黑暗、腐败、愚昧、懦弱展开斗争。在《藤野先生》后,鲁迅的课文开始难懂,充满战斗性与批判性。联系这两篇课文,如果说长妈妈是少年鲁迅的文学启蒙者的话,那么藤野先生则是青年鲁迅弃医从文,踏上文学之路的见证人。

《雪》并不是一篇普通的赞美雪景的课文。《雪》所在的单元也不是简单的描写日月光华、风雨雷电的单元,它们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是带有象征意义的。《雪》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朔方的雪是鲁迅的选择、鲁迅的象征。老师不妨利用《藤野先生》来帮助学生理解《雪》的含义。我们知道,在《藤野先生》里,鲁迅做出了“弃医从文”的选择,那注定是一条怎样的路呢?鲁迅在《这样的战士》中写道:“他只有自己,但拿着蛮人所用的,脱手一掷的投枪。……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都对他一式点头……他举起了投枪,偏侧一掷,却正中了他们的心窝。一切都颓然倒地;——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无物之物已经脱走,得了胜利……”救治人们的身体是容易的,那是技术活;但救治人们的思想,和愚昧懦弱作斗争却困难得多。身体医治会得到人们的尊重,思想启蒙却有可能遭到同时代人的误解、反击甚至围剿。于是鲁迅像走进了无物之阵,倍感孤独。鲁迅在谈到自己的作品时说:“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魂灵,但时时总憾有些隔膜。……所以我也只是适应了自己的觉察,孤独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眼里所经历的中国人生。”这就是鲁迅的选择,所以他“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藤野先生》),即选择了像朔方的雪花,“永远如粉,如沙。……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

至此,鲁迅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如蚕蛹化蝶,破茧而出。七、八年级的课文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具体、伟大又平凡的鲁迅,它们为九年级乃至高中阶段的鲁迅课文奠定了思想基础与情感基础。老师要在这两年的鲁迅课文授课中,系统地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鲁迅”,这个鲁迅不仅是“可敬”的,更是“可爱”的。

九年级:匕首和投枪

到了九年级,学生将接触《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以及《孔乙己》三篇。这三篇课文的批判性与战斗性都非常明显。此时的鲁迅已长大成人,学会观察、判断,他沿着自己所选择的文学路,把思想和笔墨当成匕首和投枪,直接插进中国近代社会,剖析丑陋的国民性。这三篇的学习是为高中阶段的鲁迅课文打下基础,做好过渡。

学习九年级的鲁迅课文要联系时代背景,这是与前两年鲁迅课文的学习有所区别的。比如同样是写“故乡”,但此时鲁迅笔下的故乡已失去了生机。到底她发生了什么?联系背景可知尽管当时发生了辛亥革命,但革命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篡夺,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帝国主义支持的军阀混战连绵不断,社会经济严重衰退。辛亥革命只赶跑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仍旧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正是由于经济条件的恶化,闰土受到“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等层层的压迫,变得愚昧而麻木,曾经的“豆腐西施”杨二嫂也变得庸俗而势利。抓住了这一背景,我们便知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反映了中国近代特别是辛亥革命后的农村社会问题,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人民在物质(经济基础)和精神上造成的极大摧残与伤害,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并且力图通过‘麻木而辛苦’的被压迫者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来呼唤民众,同时寄托了对中国社会未来的美好希望。”联系七年级下册的《社戏》这篇描写乡村自然美与人性美的课文,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写《故乡》,既充满着直击乡村的愚昧和病态的勇气,同时也依恋乡村的质朴和诗意。即使转身离开,对未来也充满希望。鲁迅爱恨交织写《社戏》《故乡》的背后,是一种对故乡更深沉的爱。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开始向学生展示鲁迅绝妙的笔法,惊人的战斗力。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当时许多劳苦大众和有识之士正在与日寇浴血奋战,英雄血流成河,而这些躲在后面的没有民族气节的人却以偏概全,说“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某些所谓的“社会名流”们叫嚣亡国论,大肆渲染抗日前途悲观论,给人们思想上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鲁迅要用此文批驳“失掉自信”论,以鼓舞民族自信心,给大家带来前进的信心和力量。明白了这个背景后,学生也就能明白文章的敌对方是谁,需要鼓动的人是谁,值得赞美的人是谁,那些“中国人”分别指谁。同时他们也明白作者的立场观点,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中三年的最后一篇鲁迅课文,是先生本人最喜欢的《孔乙己》。他喜欢的原因是“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作风”。小说展现的是鲁镇咸亨酒店所折射出的“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其中鲁迅投入了对“苦人”的社会遭遇的同情和对社会的“冷淡”的批判。孔乙己一心要考科举,可惜到最后“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样的结果导致他丧失了人的尊严,被众人取笑和侮辱,最后落得个下落不明,无人关心的结局。《孔乙己》写于1919年,乃是辛亥革命后几年,尽管当时已改用民国纪年,但一日封建思想不变,封建制度不改,贫穷的依旧贫穷,愚昧的还是愚昧。鲁迅哀其不幸,也怒其不争。文中的咸亨酒店在鲁镇,《故乡》中的平桥村也在鲁镇,为什么前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如此冷淡?鲁迅要讽刺的,不仅仅是孔乙己,还有一帮只会取笑和侮辱的“看客”。笑声暴露了他们的麻木、残忍、冷漠。鲁迅曾经在《藤野先生》中写道:“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帮闲着的人也出现在咸亨酒店中,恣意地取笑可怜的人。孔乙己从站着喝酒沦落到坐着走路,到最后不知是生是死,本是他一个人的不幸,但酒店里的人从“每每发问”到“众人哄笑”,体现的是众人对一个落魄书生的围堵发难,是一个社会的不幸。若能够抓住这一点,就能从同情个人上升到批判社会的高度,更能体会鲁迅的讽刺力度。

从七年级的懵懂到九年级的睿智,学生仿佛与鲁迅一同成长,从童年的欢乐、少年的选择、青年的奋斗三个阶段来看,也是初中生必经的阶段。把初中三年九篇鲁迅课文放在一起,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前后文之间关系的作用,除了可以解决部分课文的争议外,还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出鲁迅的成长、回顾自己的成长。到了高中阶段,教材中选入的很多都是鲁迅的杂文,开始把鲁迅“战斗化”。如果能够在初中阶段把鲁迅发展成一个“战士”的前后经历交代清楚,老师教得顺手,学生也可能会更熟悉鲁迅、理解鲁迅吧。

标签:;  ;  ;  ;  ;  ;  ;  ;  ;  ;  

鲁迅初中文本的内在关系分析_鲁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