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研究_科技论文

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研究_科技论文

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教兴国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21世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注:江泽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 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9日第1版。)而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科技是检验(甚至是培育)人才和展示(甚至是锻造)民族创新能力的平台,科教兴国是复兴中华不可动摇的战略抉择。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注: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第1页,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科教兴国实践也已进入关键时期。如何分析并应对国际上残酷激烈的科教竞争,继续推进科教发展,深化科教兴国战略,是当今中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从毛泽东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98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和“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注:《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51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到邓小平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2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经济发展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31-13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再到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颁行“科教兴国战略”,牵引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国战略终于使中国赶上健步前进的世纪快车。而在中国共产党努力探索强国之路的过程中,邓小平的科教兴国思想无疑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所以,深入研究、准确理解并全面实践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邓小平的科教地位观

面对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和周边国家通过发展科教获得富民强国的严酷现实,如何定位科教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正确地位,进而充分发挥科教的应有作用,迅速使中国摆脱经济发展迟缓的窘境。这是摆在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历史难题”。邓小平以其超人的睿智和非凡的胆识,科学剖析各大强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刻总结了各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必须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要依靠科教才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长期困扰中国党和人民的科教地位问题终于迎刃而解。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根据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规律,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早在1952年,他就指出:“科学研究是一项基本建设,在这方面的投资就叫基本建设投资。”(注:顾海良:《〈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辅导》,第38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这表明他对科研乃至对科技功能的深刻认同,已经蕴含了科技是生产力的思想。20多年后,他分三个阶段和层面阐明了其崭新的命题。一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75年,他在听取胡耀邦汇报中科院工作时,肯定了《汇报提纲》中关于“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观点,认为:“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他明确指出:“提高自动化水平,减少体力劳动,世界上发达国家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都是走这个道路。”“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二是“科学技术是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1977年,他主动提出分管科教,指出:“科技和教育,各行各业都要抓。”“每个部门都要进行科学研究。”(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21-12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3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1978年,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大量事实表明,“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22-12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三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十年后的1988年,他总结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并强调:“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2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上述三个层面紧密衔接,共同构成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完整思想体系。这一思想,揭示了当代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为中国依靠科技进步加速经济发展指明了航向;阐明了科技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首位牵引功能;确立了科技在社会上的应有地位,为实践科教兴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优先发展教育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决定了教育的战略地位。作为提高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劳动者素质的社会活动,教育基于生产的需要而产生并发展,而后又反过来促成生产的加速发展。20世纪中叶以后,发达国家教育进步与经济发展呈高度正相关的事实,引起了邓小平的深沉思索。他从教育与科技发展、经济腾飞、社会进步等多重关系上科学分析了教育的战略地位,逐步形成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路。既然我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科教着手,而“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3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力发展我们的生产力,当然就不能不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大力发扬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革命积极性。”(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2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在他看来,教育和科技都是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同是关系到四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大事。“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四化建设的实现要靠知识、靠人才”,“这就要抓教育”。“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他认为正是从战略高度考虑,“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那种“只抓经济,不抓教育”的做法是不能接受的。“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他指示:“国家计委、教育部和各部门,要共同努力,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级领导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我们要千方百计”,“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37-14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总之,“现在要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第一位的是发展教育和科技,要从现在的娃娃抓起,因为将来管理的是他们。”(注:陈清州:《邓小平教育思想初探》,第33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根据邓小平这个战略思想,党中央在1985年先后颁行科教体制改革的决定后,于1993年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5年,党中央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教育终于和科技一道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党和人民对教育地位的正确定位。因为教育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双重任务,优先发展教育不仅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推动科技健康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更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一条必由之路。

二、邓小平的科教作用观

科教的地位决定了科教的作用。邓小平深入考察了现代科教在人类发展史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来的巨大作用,深刻总结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利用科教方面的经验教训,精辟地论述了新时期科教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作用。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的崭新论断。

(一)科技是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邓小平从科技是生产力乃至“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出发,一贯强调科技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但“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而这两点背后的寓意是“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科学技术水平从总体上看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成为严重的问题。”所以,在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进行“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2-164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必须选好着力点。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通过大力发展科教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带动经济的全面振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3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68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尤其是“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去,那才真正是爬行主义。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所以,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26-12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2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他把科技现代化提升到“四化”建设的关键位置,着重凸现了科技的社会经济功能,阐明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伟大作用。

(二)教育是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把科技和教育放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同等重要地位,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国策。而重视科技必然意味着要重视教育。这不仅是因为教育和科技密不可分,更因为教育是科技事业的基础,也是四化建设的基础。教育的这种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高校是科研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人才荟萃、资料齐全、设备先进、机构完整、协作方便等原因,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具有进行科研的独特条件。邓小平指出:“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3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他们有这个能力,有这方面的人才。”“随着高等院校的调整,学生质量的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会逐步增强,科研的任务还要加重。朝这个方向走,我们的科学事业的发展就可以快一些。”虽然“我们还不能让所有的高等院校普遍加重科研的分量,但是重点大学都要逐步加重科研的分量,逐步增加科研的任务。”(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5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现代高校在发达国家科研发展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科研项目比例稳居总量的1/3的事实,都充分证明了邓小平上述论断的正确性。

二是教育是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教育的天职是培养人,培养科技人才是教育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表现。“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我们讲“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就是因为“小学、中专大专学校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而大专学校又是科学研究一个重要的方面军”。“教育方面有好多问题,归根到底是要出人才、出成果。”所以,“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32-13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既然“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1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那么,我们就要“把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4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教育正是通过推出科技成果和培养科技人才展现其强大的“科技功能”的。所以,科技离开教育这一基础,就是无本之木,就是无源之水,就会后继无人。

三是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育社会人才的基础。“四化”大业的实现,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批社会各类人才的涌现。“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第15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而“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2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而要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就必须依赖教育。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更需要造就社会各级各类人才,培养一支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3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也就是说,这里的“人”更包括各级各类社会人才。只有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涌现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中国的事业才能蒸蒸日上。邓小平指出:“要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也只有有了成批的杰出人才,才能带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43-14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人才不断涌现,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他强调,不论“改革经济体制”,还是“改革科教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在他看来,人才问题“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尤其是在关键时期更显出人才的巨大作用,“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47-15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所以,“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因为“四化建设的实现要靠知识、靠人才”。“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这是“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乃至四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38-14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全党全社会都要真正尊重知识,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这样,我们就一定会逐步实现现代化。”(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第23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三、邓小平的科教方向观

面对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邓小平始终以战略家的眼光敏锐地观察并思考着中国科教的未来发展走向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世界科教迅猛发展的态势,逐渐使其发展高科技和“三个面向”的科教发展方向观形成,成为其科教兴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科技发展要着眼于高科技

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90年代,世界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受到邓小平的高度关注,他从战略高度逐步提高并完善了关于中国向世界高科技领域进军的重要思想。1978年他就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2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随后,他从各个角度思考论述了中国高新科技发展战略问题。他在1986年指出:“在高科技方面,我们要开步走,不然就赶不上,越到后来越赶不上,而且要花更多的钱,所以从现在起就要开始搞。”1988年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技术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跟世界其它国家一样,“中国也制定了高科技发展计划。”因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高科技成果能“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他认为,社会主义中国能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大国”,能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就得益于新中国60年代发展的“两弹一星”等高技术成果。所以,“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否则,就会“因为你不参与,不加入发展的行列”,而导致我国与世界强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很难赶上世界的发展”(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29-13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同时,由于科技的“第一生产力”作用,高科技更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更具有战略作用。“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技与经济的互动发展乃至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高度正相关都说明,振兴经济必须依靠科教。所以,“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5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他号召:“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每一行都树立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一定要打赢。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3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二)教育要立足于“三个面向”

作为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事业,教育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才能应对世界科教发展的新形势,才能担当起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经过审慎观察和深思熟虑,邓小平用富有时代特征的精炼措辞为中国教育发展规划了战略航向。1983年,他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3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这是他根据国际新科技革命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针对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提出的战略思想,是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要求,即教育要为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服务,要能应对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要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尽职尽责。

首先,教育面向现代化,强调了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揭示了教育与经济发展互为依存的客观规律。邓小平指出:“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但“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其它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他强调:“这件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要受干扰,必须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干下去。许多问题,不搞四个现代化解决不了。”因此,包括教育在内的其它行业都要围绕、服从和服务于这一中心,“全国党政军民”要“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要把四个现代化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76-8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教育必须与教育、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相适应,为“四化”建设培养足量的合格人才,全面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同时,还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适时更新教育观念,合理规划教育发展,努力完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教育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教育面向世界,明确了教育要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和应对新科技革命勃兴的需要,及早培养能参与国家竞争的开放型人才。邓小平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建国以来长期处于与世界隔绝的状态”,而“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开放的对外政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应该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的成果,包括利用世界上可以提供的资金,来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因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地看,“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既然“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那么,“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困和落后,就必须开放。”“否则就会信息不灵,睡大觉。”“就是鼻子不通,耳朵不灵。”就可能“重复回到过去那样,把经济搞得死死的”(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235-24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教育面向世界,就是倡导通过教育吸取世界各国的先进科技知识和生产管理经验,借鉴一切反映人类先进文明的优秀成果,借以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这是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更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再次,教育面向未来,科学规划了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教育的社会功能在很大意义上是通过培养的人才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显现的。“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第3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尤其是“知识不是立即就能得到的,人才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起来的,这就要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39-14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否则,滞后的或急功近利的教育就无法打造具有未来理念的社会各类人才,教育就会“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3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就会误大事”。(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3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同时,人民“四有”素养的形成也需要各级各类的长期教育来实现。“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曾使我国良好的“党风、军风、民风、学风”遭到破坏,“改变这种风气,要从小学教育开始”,“要把风气扭转过来,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好的风气”。“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27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邓小平特别指出:“我们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28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由于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未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将迅速升级换代,教育必须面向未来,超前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造就足够数量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和高素质干部队伍,才能使教育真正在科教兴国实践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四、邓小平的科教发展观

正确的科教战略最终要通过科教的具体发展来体现,教育也只有通过卓有成效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伟大作用,真正实践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为此,邓小平极为关注科教的实际发展问题,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要千方百计地支持和加强科教事业,尤其是要加强科教领导,优化科教管理,通过各方面的齐心协力促进科教的发展。

(一)加强科教领导,支持科教事业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各项建设的根本保证。邓小平指出:十月革命以来的革命实践证明,“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谁来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谁来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0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从根本上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6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新中国科教发展史更证明,只有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科教获得健康的发展。“能不能把我国的科学技术尽快地搞上去,关键在于我们党是不是善于领导科学技术工作。”(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6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而“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44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所以,“党委的领导,主要是政治上的领导,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同时,是通过计划来领导,要抓好科学研究计划,要知人善任,把力量组织好。”“还必须做好后勤保证工作,为科学技术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这也是党委的工作内容。”为此,他提出很多具体办法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如“科学技术研究机构要建立技术责任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要有分工负责,要从上到下建立岗位责任制。”“科学研究机构党委实行群众路线。”(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7-98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等等。总之,“科研工作能不能搞起来,归根到底是领导班子问题,不把领导班子弄好,谁来执行政策呢?”(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我们需要建立一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干部队伍,而且是一支宏大的队伍。”(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4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这是保证科技工作顺利发展的关键。

同时,他指示各级党政机关要认真抓教育,不断加强并改善党对教育的领导,号召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教育。他指出:“教育要狠狠抓一下,一直抓它十年八年。”针对社会上对教育工作漠不关心的不良现象,他强调:“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国家有关部门“要共同努力,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制定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要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人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在现代化建设起步的关键时期,“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35-13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中央到地方,到农村党支部,有越来越多的同志,懂得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懂得教育的重要。这是我们党的一大进步。”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包括一些高级干部,对于发展和改革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既然教育是“全党全国工作重点”之一,那么,“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所以,“各级领导要像抓经济那样抓好教育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他坚信:“只要各级领导认真抓,我看教育的事情好办,悲观是没有根据的。扎扎实实地抓它几年,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空前繁荣的新局面,一定会到来。”(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0-121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二)不断改革科教体制,优化科教管理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我国科教体制日渐显出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不协调性”和世界发展趋势的“不兼容性”。这主要表现在科教与经济发展相脱节,不利于科教人才及其成果高效地服务于四化建设,影响了科教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为此,邓小平力倡全面改革,振兴科教事业。他指出:为“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步伐”,“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必须进行“一种带革命意义的改革”。(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52-15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但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从改革次序上讲,“改革要从农村转到城市。城市改革不仅包括工业、商业,还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67-16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通过改革建立起能真正“解放生产力”的全新的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等。“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以便“解决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5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同时,新的教育体制应该能“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保证“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7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正是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下,中共中央相继颁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0月)、《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3月)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5月),从农村改革到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改革随后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大大激发了广大科教人员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科教体制,明显提高了科教成果的转化成效,着实促进了科教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深化科教改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而科教管理则是其中的关键着力点,因为任何改革方案都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才能实现科教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所以,邓小平非常关心科教管理,从多方面阐明了其科教管理思想。现代科技的勃兴带动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要求我们的“广大劳动者”努力“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23-12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同时,“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办好教育更“需要大量的、合格的教育管理人员”。(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第67-68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既然“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那么,“各方面的新情况都要研究,各方面的新问题都要解决,尤其要注意研究和解决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经济政策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全党必须“着重抓紧”“学科学技术”,“学管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9-15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因为,“管理也是知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管理也是一种技术”,(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5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我们完全可以“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为社会主义服务”(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1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他看来:“所谓管理得好,主要是做好人的工作。”(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1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而做好人的工作概括起来就是选好人、用好人、育好人的问题,其中包括领导班子问题和人才建设问题。

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就是作战指挥部。搞生产也好,搞科研也好”,“都是作战。指挥部不强,作战就没有力量。”“领导班子问题,是关系到党的路线能不能贯彻执行的问题。”在科教部门的“调整当中,具体问题很多,第一位的是配备好领导班子。”“一个单位有三个人要选得好。”“第一人”是“书记”;“第二个是领导科研或教学的人”;第三个是“管后勤的”。“有了这样的三把手,事情就比较好办了。”他指示,科研机构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而“学校党委的领导同志”则“应该是个专业人员”,“他可以不是教学人员,但至少应该是懂得教育的有管理学校专长的专业人员,会管某一类学校。”(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第68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这样“既有利于加强党委领导,又有利于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不论是党内的还是党外的专家,担负了行政职务,党委就应当支持他们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真正做到有职有权有责。”(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7-98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他强调“领导就是服务”,就主是“愿意给教育、科技部门的同志当后勤部长”。(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1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而作为科教管理的一个必要环节,“后勤工作很重要。”“没有后勤,科研搞不起来。”(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4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后勤工作的任务,就是为科研工作、教育工作服务,要为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教育工作。”(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56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总之,“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1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科教发展创造最佳环境。

其次,必须优化科教队伍管理使用机制。“把科学技术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做好”是最难的一条,所以,“怎样打破军民界限、部门地方界限,合理使用,把全国的科技人员使用起来,并且使用得当,是个很大的问题。”“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第一位的就是科技队伍的管理使用问题。”为此他提出:“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对那些有本事的人,要放手提拔,在工资级别上破格提高。招聘也是个办法。”“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觉得是人才的,即使有某些弱点缺点,也要放手用。”过去那种对待人才“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窝工浪费”的“管理形式不行”,今后要“很好地把他们组织和使用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专长。”“科研机构要出成果、出人才,教育战线也应该这样。中小学教师中也有人才,好的教师就是人才。”“我们的科学家、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43-15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第5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应该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要确实保证教师的教学活动时间,要关心他们的政治生活、工作条件和业务学习。对于在教学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应该给以表扬和奖励。”(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第13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同时,“要研究如何提高教师的水平。”“只有老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要加强师资培训工作,邀请一些好的教师当教师和教师,大学教师要帮助中学教师提高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55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总之,“教育战线任务愈来愈重,各级教育部门不能不努力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甚至把科研系统的人“调出来搞教育,支援教育”,(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第57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或者让“科研人员兼任教师”。搞好科教队伍的使用管理问题,“这不仅是科学界、教育界的问题,而且是整个国家的重大政策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4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小平关于依靠科教实现国强民富的精彩论述,不仅是对当代世界潮流和我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更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其科教兴国思想是我党对中外国家兴衰胜败的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为中国颁行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所谓科教兴国,就是把科教作为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经济振兴的首要资源,把发展科教摆在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通过振兴科教获得国家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强盛不衰。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在曲折中发展,以科教竞争为龙头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日渐激烈。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的中国,“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本世纪头20年的战略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道路”,(注: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第21页,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将是中国实现富民强国的必然选择。

标签:;  ;  ;  ;  ;  ;  ;  ;  ;  ;  ;  ;  ;  ;  

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研究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