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潮州歌谣”的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构建论文_吴细如

基于“潮州歌谣”的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构建论文_吴细如

潮州市兰英第二幼儿园 吴细如

在我的家乡,有一种流传甚广的文化形式——“潮州歌谣”。它不但易于传唱,语言化雅入俗,生动浅显,有着很好的教育意义,而且扎根于家庭,伴随着每一个人的幼儿时代一起成长,往往成为人的一生难以磨灭的记忆。直到现在,我都能清晰忆起小时候听着大人们哼唱摇篮曲“拥啊拥”入梦的情境。还有耳熟能详的“潮州湘桥好风光”,它常常作为我用来推介潮州名片的最好素材。还有民俗歌“年年冬至边”、谜语歌“你猜乜狮牙丝丝”到游戏歌“点呀点竹壳”,等等,这些歌谣朗朗上口,富有儿童情趣,而且有些是随着游戏趣韵而作的,可学可玩,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文化和生活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今这一代孩子,在家庭中很少能得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潮州人的民间歌谣的熏陶啦!这无疑是我们对本土文化传承的一种缺憾。

近几年来,面对着方言歌谣在民间渐行渐远,也基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家乡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我园积极挖掘地方文化教育资源,把方言歌谣引入幼儿园教育中!在实施过程中,笔者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下面就“基于潮州歌谣的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构建”谈谈我们的思考与做法。

一、营造氛围,让歌谣走进孩子的心中

(一)视听同行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个探索者,需赖以吸收环境中的各种印象来建构其心智。”在幼儿园,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创设教育环境,让幼儿所处的环境呈现浓郁的民间歌谣教学氛围,比如在过道走廊显眼处以“图夹文”的形式设置“歌谣墙”,或渲染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景点,如湘子桥、韩文公祠等,让有人文特点的环境在幼儿园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激发幼儿要说、会说、想说的兴趣和欲望。如孩子看到图文的湘子桥墙饰时会好奇地问:“老师,什么是两只生牛一只溜?”教师会一边引导幼儿朗读十八梭船二四舟,两只生牛一只溜……一边给孩子叙说湘子桥的历史,讲有趣的“凤凰山传说”,在习得歌谣的同时也自然给孩子拓展相关的本土文化知识。

另外,为了让孩子尽快熟悉歌谣和喜欢歌谣, 我们会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如餐前、睡前、起床等时段播放歌谣,孩子们随着“拥啊拥”舒缓的歌谣入睡,听着俏皮的歌仔“天顶一粒星”起床,在课间时间我们来一首《呢呢呢》娱乐孩子,在这样的氛围里耳濡目染得到熏陶,歌谣自然走进孩子的心中啦。

(二)家园互动

我们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歌谣,并和幼儿一起在家中传唱。家长的参与使歌谣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具有价值和意义,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幼儿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了亲子关系。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了一些歌谣,我们让孩子轮流当解说员,各自向同伴介绍其收集的内容,孩子们体验到分享表现的乐趣,积极性很高。例如有小朋友介绍歌谣《西湖鱼筏》时说“爷爷带我到西湖玩,边玩边教我读歌谣‘潮州八景真风流,湖边屹立涵碧楼,钓台仙踪引游兴,渔筏随波湖上游’。”孩子边吟诵边感受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的自然特点和文化特色,这种在教学环境中直接感知、了解、互动的方法也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倡导的。

家园对歌谣文化的有意渲染和自然渗透,使孩子对歌谣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相关的经验,他们对歌谣也充满着探索学习的愿望,这为我们下一步引导幼儿展开歌谣主题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

二、构建主题,让歌谣成为活动领域的内容

(一)收集歌谣资源预设活动内容

我们多渠道收集各种歌谣,有口传记录的,有民间流传的歌谣册,有网上搜索的,其中最让我们欣喜的是韩山师院的林伦伦和林朝虹两位教授编著的《精选潮汕方言童谣》,里面有游戏歌、生活歌、数数歌、猜谜语歌等,我们把收集的歌谣进行分类整理,将其从形式上分成了教育性童谣和娱乐性民童谣,比如教育性较为鲜明的童谣《点灯笼》:“点啊点灯笼,一点红彤彤,红红灯笼照四方,四乡六里点灯笼,灯笼照耀明礼人,做人做事心通朗!”歌谣以物喻事、喻人,告诉孩子要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偏娱乐性的如《点啊点竹壳》:“点啊点竹贡,点着底个做阿总,就是,只个老兄弟……”这是潮汕孩子玩游戏之前类似于“剪刀石头布”的歌谣,语言通俗易懂,也备受孩子们青睐!

我们分年龄班各自挑选歌谣,预设各个领域的活动内容,围绕潮州歌谣的主题制定各个年龄段的教育目标,再把一首首歌谣化为一个个活动教案,在周计划中科学安排一日活动内容,其中涉及语言、健康、艺术、社会、科学五大领域,用多种有趣的教育形式引领孩子学歌谣。

(二)开展读歌谣玩歌谣展歌谣的活动

歌谣主题的活动资源、活动目标以及活动预设准备就绪后,下一步便是围绕主题展开各种活动,教师用心建构的一个个活动化为孩子们美丽的行动……

走进幼儿园每一处,都能聆听到孩子朗朗的吟诵声或看到他们边朗读歌谣边做游戏的快乐身影。操场上,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玩歌谣游戏《拍球歌》:“一油鎚,二油擂,三头尖,四菜粿”;音乐厅孩子们唱起了《月娘月光光》;角色区的娃娃家,孩子们当起了“妈妈”边抱着布娃娃边吟唱《拥啊拥》;课间活动,孩子们边读《数螺歌》边互为观察各自的手有几螺、猜谜语《你猜乜狮牙丝丝》等。孩子在哼哼唱唱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地方“歌仔”押韵的语言特点,体验其诙谐有趣的表现方式。

有一次我看到孩儿们在扮演“雨哩大大点”这首歌谣时模仿猴子探头探脑的模样,我忍俊不禁,跟孩子们互动起来!还有童谣《阿八弟》,一首通俗且带有打趣色彩的潮汕童谣“阿八弟”,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领会歌谣“阿八弟”的内容后,随之而来是边读歌谣边画歌谣,歌谣吟完,阿八弟这个顽皮贪吃的人物形象也跃然纸上啦!接着,小朋友又七嘴八舌数落起阿八弟的不好之处:“阿八弟贪食、阿八弟偷吃别人的东西、吃多了肚子疼,走路长短脚好搞笑……”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数落阿八弟的不好,教师顺着孩子的兴致和充满童真的想法,引导小朋友们创编“新阿八弟”,所以就有了阿八弟的续编故事,真是有爱有趣有意义哦!

为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欲望,我们还借助舞台开展“主题成果展示会”,让孩子唱响歌谣。有诵读,有猜谜,有对唱,有游戏,孩子们自如的表现和快乐的嬉戏把潮州歌谣的主题推向高潮,我们邀请家长与孩子们合作表演,客串各种角色,有表演童话剧的,有和孩子配合表演歌谣快板的,师幼互动,家园互乐,一起唱响歌谣!

孩子们在主题活动中从知歌谣、学歌谣、读歌谣、玩歌谣游戏到讲歌谣故事,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师幼互动着,活动前唱唱歌谣,活动后玩玩歌谣,热热身对对歌谣,歌谣不但在幼儿园唱响,而且孩子们还在家庭、甚至社区当起了诵歌谣的小老师呢!

三、教研同行,汇篇歌谣园本课程

(一)在教中优化教育行为

为更好地展开歌谣教学,我们定期展开研讨,及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同课异构,一次次优化教学行为。比如歌谣《相揽肩》,有的老师从游戏入手展开活动设计,有的老师把它拓展为一个语言领域的仿编活动来开展,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还有歌谣《一脚雨伞》,孩子们对歌谣里的各种动物很感兴趣!但歌谣里出现的动物是没有昆虫学的依据的,它只是在传唱中让孩子获得乐趣而已。在开展这首童谣时,为了让孩子能够了解各种动物,教师用心手绘各种动物,制作成图夹文的PPT教学课件,孩子们学完歌谣后,还在老师引导下饶有兴趣展开数字模拟表演“一脚雨伞,两脚鸡母,三脚蟾酥,四脚水牛……”孩子们动口动手又动脑,发挥了民间童谣的益智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再如童谣《鸭囝会撑船》里面描写了三种动物:鸭、猫、狗。教师除了引导幼儿用动作来表现不同的动物形象外,还可以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不同的动物,如“鸭的呆萌、猫的妩媚、狗的机灵”,增添了童谣的语言变化。让幼儿通过运用声音的变化来表演不同的角色,感受童谣的趣味,领略其中的情趣。

(二)在研中梳理歌谣文本

在实践中,我们坚持“课研同行”,结合在研的课题《唱响歌谣,传承潮韵——在幼儿园开展潮州歌谣教学的实践研究》,对近两年来开展的歌谣教学系列活动进行梳理、一次次修订活动课例,主题活动的观察记录、教学随笔、活动反思与教学评价等,有的老师还把部分歌谣打磨成微课,其中“阿八弟”“十二生肖”“一脚雨伞”“潮州工夫茶”,都在广东省教育技术学会举办的“教师微课大赛评比”中得奖。我们把这些在实践中积累的教学一线资料汇编成为歌谣课程模块,逐步构建为园本课程,本人还于今年一月份在江门幼儿师范学校与82个被省教育厅指定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课题实验园的同行做了交流。展示我园基于“潮州歌谣”的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构建的做法并分享部分潮州歌谣优秀活动课例,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并把我分享的PPT资料展示在全省课题实验园学习交流群上。

当然,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也会碰到一些问题,如有些活动需带孩子外出参观和进行综合体验的,由于安全和资金等问题而难以实施;以及在构建本土文化课程时需要老师们对地方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从而还需做好教师培训方面的工作,等等。接下来,我们会针对这些存在问题继续探索,让园本潮州歌谣课程在幼儿园持续开展,循环使用,反复修改,不断优化课程结构,让孩子在充满浓郁本土气息的课程中浸染,培养他们乐于捕捉探索周围事物的学习品质。让潮州歌谣像幼儿文学一样哺养着孩子们快乐地成长。

论文作者:吴细如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育儿·幼教荟》2017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3

标签:;  ;  ;  ;  ;  ;  ;  ;  

基于“潮州歌谣”的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构建论文_吴细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