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人民生活百科全书-灵#183;格萨尔国王传记_藏族论文

藏族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岭#183;格萨尔王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藏族论文,百科全书论文,人民生活论文,格萨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闻名遐尔的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它卷帙浩繁,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诗句优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它全面地反映了藏族社会历史的各个层面,反映了古代藏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历史、地理、宗教、道德、语言以及风俗、人情等等,被誉为是反映藏族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一、时代的画轴 历史的写照

据藏史载,青藏高原最初有小王四十多个。在他们争战格斗、相互兼并的过程中,雅隆悉补野部落成为承担最后统一吐蕃全境历史使命的核心部落;雅隆悉补野部落推选聂墀为首领,他收小邦为属民,确立王位继承习规,筑建雍布拉岗宫,在雅隆悉野部落多代赞普逐步发展经济,区分贵贱尊卑,扩充自己势力,建立一整套政治、军事制度的基础上,

在复杂尖锐的斗争中,涌现了许多慓悍勇武的英雄和足智多谋的勇士,谱写了绚丽多彩的社会画幅,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就是在这种背景、环境下产生的。《格萨尔》反映了藏族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即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歌颂热爱乡土的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人民对和平幸福的追求和憧憬,这是千真万确的,不容丝毫置疑的,历史上藏族人民曾遭受过戎、羌、索波、门、突厥、党项等民族的侵略。同时,反映了藏族内部部落之间以及邻近部族之间的斗争。史诗《格萨尔》歌颂了藏民族形成过程中为民族利益献身捐驱的众位群体英雄的战斗业绩,透过史诗对藏族古老的社会生活和纷繁的征战描写,从字里行间似乎听到了藏族人民英勇顽强、斗争不息的历史脚步声。

史诗《格萨尔》所载的多次战争,不仅是吐蕃时代确曾实际发生过的战争,而且就先后次第、战争状况、彼此联系等方面来说,也与吐蕃历史上实际发生过的战争基本符合。

史诗以自己的方式排列了历次战争的次第,形成各部卷间的不可随便更动的一定联系,这种次第的联系恰与历史事实大体符合。史诗主要描述的这一系列战争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吐蕃统一青藏高原诸部族的一系列战争;二是吐蕃同当时的兄弟民族间的一系列战争;三是吐蕃同当时毗邻国家的一些战争。

第一类战争。如《门岭大战》、《松岭大战》、《羊同之役》、《米努绸缎国》、《白利羊国》等五部的情形就足以证明《格萨尔》中描写的这类战争的各部,都是根据吐蕃时期确曾发生过的那些战争的基本史实而运用诗的语言创作出来的。《门(闷)岭之战》是《格萨尔王传》中占有一定篇幅的分部本。闷国与吐蕃交战的历史,在史料中有反映。公元823年唐蕃拉萨会盟碑上,藏文碑铭中有这样一段话:“圣神赞普提蕃朴野……此感德无比之雍仲之王严威喧赫是故南闷巴、天竺、西若大食、比若突厥,拔西密等虽均可争胜于疆场,然对圣神赞普之强盛威势及公正法令,莫不畏服俯首,彼此欢口而听命差迁。”从这段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出,闷蕃之间是经过激烈搏斗的。吐蕃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才使可“争取于疆场”的“南闷巴”对吐蕃“畏服俯首”、“听命差迁”。因此,门岭之战是取材于远古时期闷与吐蕃交战的史实。

在吐蕃统一青藏高原的战争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是吐蕃与羊同(象雄译音)的关系史。《格萨尔王传》分部本:“象雄玛瑙城”、“象雄药宗”、“阿里黄金窟”等,正是反映了这段历史。

第二类战争。如《阿豺之役》、《木雅黎赤国》、《粟特之战》、《米古兵器国》、《霍岭大战》、《姜岭之战》等,都是吐蕃与有关兄弟民族发生过的战争。

第三类战争。如《卡切王国》、《大食财国》等,都是有基本史实为根据的吐蕃同邻国的战争。

二、溶注真情的信仰习俗

史诗《格萨尔》中反映的五光十色、瑰丽多采的藏族民间习俗对研究藏族古代社会的人民生活有极大的认识价值,它是藏族古代社会生活习俗的真实记录。藏族是我国古老的游牧民族,最早的原始宗教信仰——苯教的痕迹是十分明显的。从大自然崇拜(对日、月、星三光和山川木石的崇拜)、动植物神崇拜,(对动物神、植物神的崇拜)到图腾崇拜和祖先(英雄)崇拜,反映了藏族先民的思想意识观念的变化和发展轨迹。《格萨尔》里认为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每个地方,各有自己的土地神和地方神。由于自然条件和他们所从事的畜牧业生产关系甚大,故对山水表现出特殊的感情。史诗里说:位于黄河源头的玛沁帮热(即玛沁雪山)是岭国的神山,也是格萨尔本人的寄魂山;扎陵湖、鄂陵湖和卓陵湖是岭国的三大神湖,也是岭国三大部落——嘉洛仓、鄂洛仓和卓洛仓的寄魂湖。

《格萨尔》里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有不同的神灵主宰着,不仅山有山神、水有水神;风雨雷电、日月星辰也各有神灵在主宰。史诗里关于这方面的描写是很多的。

《英雄诞生》里说,当时格萨尔诞生的时候,天神和土地神、地方神显灵,出现很多祥瑞之兆。天空中雷声轰呜,降下花雨,郭姆(格萨尔的生母)家的马、牦牛、乳牛和羊等四种家畜,同时生下了马驹、牛犊和羊羔。她的帐房被一团彩云所笼罩。岭国的百姓见了这些吉兆,便知道岭国诞生了一位灵性非凡的英雄豪杰。

格萨尔幼年时,遭到他叔叔晁同的诬陷迫害,他母子二人被赶出岭地,送到黄河下游最苦的地方。离开岭地时,郭姆大声呼喊,祈求山神格作念布和地方神吉杰达日为他们母子俩作救主和旅途中的保护神。郭姆的真诚感动了山神和地方神,他们在暗中保护母子二人,并帮助格萨尔降伏当地的鬼怪和破坏草场、危害百姓的鼠王扎哇卡旦和扎哇米茫。《格萨尔》里认为,牧草粘黄,草场遭到破坏,牲畜大量死亡,也是由于那里的地方神和鬼怪作祟,只有降伏他们,才能使水草茂盛,牛羊肥壮。

《赛马称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草原上鲜花盛开,蓝天白云,丽日当空,岭国举行隆重的赛马大会,众英雄扬鞭催马,奋勇争先,岭国百姓万众欢腾,喜气洋洋。正在这时,当地的土地神虎头妖、豺头妖和熊头妖作祟,瞬息之间浓云翻滚,雷鸣电闪,降下大冰雹,使得赛马大会几乎无法进行。格萨尔使用法术,请求天神帮助,降伏三妖,顿时乌云消散,晴空万里,阳光明媚。

格萨尔同魔王或敌国作战时,双方借助风神、雷神或山神、地方神,大施法术,战胜对手的描写就更多。所有这些,都表现了万物有灵观念和对自然的崇拜。

万物有灵观念,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崇拜。在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很大。藏族人民生活在世界屋脊之上,那里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地质构造复杂,忽儿雷电、忽儿风暴;忽儿雪崩、忽儿冰雹;忽儿冰湖决堤、忽儿泥石流突奔;一会儿强烈地震,一会儿火山爆发;刚刚还是冰雹倾盆,暴雨如注,转眼之间又是蓝天万里,阳光灿烂,彩虹横空,天地之间出现许多壮丽景观。各种自然现象既严重地威胁着古代藏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也为他们造成各种有利条件,造福人类。自然界的各种变化,都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人们无法解释,更无法控制这种自然现象,便觉得在他们周围布满了超自然的存在物,认为自然力就是神灵,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有不同的“神灵”主宰着。他们按照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把各种自然现象分为“吉兆”和“凶兆”。并以此为依据,决定自己的行为。

英雄格萨尔的名字始终是与雄狮紧紧地连在一起,称世界雄狮格萨尔,这是古代图腾崇拜的再现,英雄格萨尔出征时,神驹江果帕哇始终陪伴着他南征北战,这些都说明了对图腾的崇拜。

对祖先(英雄)的崇拜。英雄们在征战中尤其是遇到强大敌人或遇到困境时,英雄的祖先就显灵给英雄指点,或托梦预兆,使英雄转败为胜,转危为安。

《格萨尔》中关于各种自然神和图腾崇拜的描写,正反映了古代藏族人民的宗教观念,是符合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和客观实际的。

三、古老神奇的神话传说

关于藏族的来源,在广大的藏族地区广泛流传着一则猕猴演化成人的神话。这则神话除口头流传外,在不少藏文历史著述如《玛尼全集》、《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西藏王臣记》等书中有详略不同的记载。这则神话故事在《格萨尔王传·英雄诞生》之部中有反映:很早以前,有一个秘密的黑暗地区,那里是一个不知善恶的罗刹地面,也是一个畜生地区,互相残噬,相互吮血,是名符其实的罗刹。就在这里有一位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猴子菩萨,在雅隆的水晶石洞中坐静修行。一天,忽然有一个非常美丽漂亮的女罗刹跑到猴子菩萨的身边说:“我们俩同居到一块儿吧!应终身相伴才对!”表现出情欲勃发的种种淫态,猴子菩萨听后说道:“我是猴子之身,臀部拖着尾巴,身上长着兽毛,脸上堆着皱纹,我不愿作你丈夫,供你情欲所用,最好你去找一个比我更好一些的男罗刹满足你的欲望好了;再则,我已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之前受了出家人之戒律,一个人一生不能有两个身子呵!”罗刹女不肯,一再要求猴子菩萨作丈夫,且说:“我若去找一个男罗刹作丈夫,那将生下许多罗刹小娃娃,因父母都是罗刹,仍将会产生不良后果,只有和你才能生下一个聪明的小孩,他精通正法,会使黑暗的藏区升出正法的太阳来。”但当猴子菩萨增进修炼,没有任何动心时,罗刹女一直赖着不走,她一连七个昼夜露出乳房和下身,缠着猴子菩萨不愿离去。猴子菩萨无奈便跑到普陀山上师处,将这个罗刹女的一切言行作了禀报并请示上师:“因果与神变究竟怎样?应该如何对付?”上师说:“这说明了藏族人类要从猕猴子的后裔中演化而出的因缘,情况非常良好。与她同居,将使黑暗的藏区可以现出善法的太阳来,可以完成巨大利他事业,应该照她的要求办。”这样猴子菩萨回来之后就照上师的吩咐与罗刹女同居,生了许多孩子。①这则故事与古猿之一种演化进步成人类的科学证断,自然只是偶然的巧合。它只不过是古代原始社会时期民族的图腾崇拜而已。二者根本的区别就是“劳动”。这则神话虽然不符合古猿通过劳动而发展为人类的科学论断,但是,不难看出它们都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如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一带,气候温和,山林茂密,猴类成群,当地的原始人类与猴群混杂相处,发生密切的联系和利害关系。所以猴子便成了他们的图腾崇拜对象,并被渲染神化而为人类的祖先。从中我们可以找出原始人类对客观现实的不自觉的艺术加工的痕迹。至于众多史书记载中所说的猕猴是观音菩萨化身,结婚生子也是观音点化,这无疑是后来的一些传教徒对这则神话进行了加工的结果。我们在研究时,只要剔除其中这些明显的佛教渲染与附合,从女罗刹和猴子的对白中,我们不难发现,血缘族内婚,会对后代产生不良的后果,只有实行族外婚制,将会生下一个聪明智慧的后代,因此,最初的藏族就主张族外婚,抵制血缘婚。这个故事曲折地反映了最初的藏民族的婚姻情景。

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的主要因素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乃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在民间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英雄史诗被誉为伟大的作品。因为它不但是一个民族的百科全书,同时,也为后世的艺术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任何一部有世界影响的史诗,都塑造了几个,甚至一群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希腊史诗的阿伽门农、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奥德修斯;印度史诗的罗摩、悉多等,都是有个性的典型人物。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在艺术上的成就与上述外国著名史诗相比,毫不逊色。史诗《格萨尔王传》的突出成就之一就是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长期流传在人民中间,成为某种力量的化身,成为某种意识的代表。史诗中每个人物都以自己独特的个性、经历、情趣、相貌等展现在我们面前;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最富有传奇色彩、最辉煌的核心人物是格萨尔。史诗的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时,着重表现了他所肩负的使命,通过对格萨尔完成自己使命的全过程的描述,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体现了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的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表达了古代藏族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史诗把格萨尔一生的活动分为三个阶段:(1)在天界;(2)幼年和少年时期;(3)赛马称王直至地狱救母、救妻,返回天界。

格萨尔,他是史诗的男主人公,是第一位大英雄。在他的身上既具有神的特征,如他是天神的儿子下降人间,能够变化无穷,可以役使鬼神,具有神力和魔法等,同时又具有人的特征,如他有着人间的父母,富于人类喜怒哀乐的感情,具有善良、勇敢等品德,甚至也有人类的一些弱点。而在人的特征方面,又将藏族历史上许多相类似的英雄人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揉合在格萨尔身上。因此,使格萨尔这个英雄形象不但富有神奇色彩,而且有血有肉,具有丰满的真实感。成为一个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充分代表广大藏族人民的愿望和理想的古代英雄的典型形象。而这个典型形象,又是在那个分裂割据、互相征战、动荡不宁的典型历史环境中塑造和体现出来的。

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在着力塑造格萨尔这位大英雄的同时,还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丽、坚贞而智慧的妇女形象——珠牡。

文学艺术的魅力在于“真实”。“真实”是鉴别一个艺术形象美与丑的标志。在“真实”这一点上,史诗中对珠牡的塑造是最成功的。珠牡原是天神,到了人间后,在她身上几乎没有什么“神性”,象是一个普通人,她既不象格萨尔处处要听命于天母巩闷姐毛的指示,也没有格萨尔那样神通广大。她的智能、才干、聪明、勇敢、远见谋略、豁达、善良,还有她的嫉妒和偏狭性格要素,都是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孕育起来的。尽管珠牡外表秀美,心灵纯洁,但史诗并未把她写成一尊毫无缺点、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史诗中对她的不足之处也不加掩饰地刻画得淋漓尽致,使作品更具有艺术魅力。因此,珠牡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充满生气的、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艺术典型。

史诗《格萨尔》中还刻画了一系列反面人物形象。除了敌对势力的反面人物霍尔王、魔王等人被描写成掳掠成性、奸诈狡猾之外,对内部的一些人物的贪得无厌、自私狭隘等卑劣行径,时有批判和鞭笞。如写晁同,对内则自吹自擂,对敌则屈膝投降;对不明真象的则欺瞒哄骗,被揭穿时则装疯卖傻;尤其是欺哄、陷害十三岁的小昂琼的那一节,可以说最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卑鄙无耻,使人看了恨之入骨,必欲杀之而后快。把他爱财如命、自私自利、贪得无厌、里应外合、引狼入室以至不惜付出一切代价陷害亲人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而且把他当作英雄格萨尔的叔叔来描写,让人们在对比中去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这确实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史诗非常成功地塑造了这个由于权利欲而堕落为出卖民族利益的败类的反面人物典型,在藏族人民心目中,早已成为一切反动势力的代表,这在今天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如前所述,在《格萨尔》这部史诗里,塑造了几千个人物形象,其中塑造得相当成功,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典型的也有几十个人物。除格萨尔、珠牡、晁同以外,嘉察的质朴忠厚、英勇强悍;绒察叉棍的深谋远虑、高瞻远瞩;丹玛的刚烈、森伦巴的忠厚、米琼卡德的机智、古如的幽默、辛巴·梅乳孜的勇猛、郭姆的善良、汉妃的嫉妒、梅萨的豁达、阿达拉毛的豪爽、菜琼吉和乃琼古的温顺、鲁赞的凶残、白帐王的贪婪、萨当王的狂妄、辛赤王的老练……都描绘得活灵活现,真实生动。《格萨尔》在人物塑造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是它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为世世代代藏族人民所喜爱的重要原因。这一事实也充分说明,《格萨尔》确实是一个精深博大的艺术宝库。

五、珍珠般闪光的语言艺术

文学是语言艺术,离开了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学。《格萨尔》是文学语言艺术的宝库。《格萨尔》的语言之优美,形象之鲜明,比喻之贴切,词汇之丰富,超过了藏族其它一切文学作品。

文学语言是植根于人民口头语言之中,以口头语言为源泉的。文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离开了人民口头语言这一活的源泉,文学语言必将干枯、僵化。《格萨尔》作为民间文学的作品,从本质上讲,它不是文人用笔写出来的,而是人民群众和他们的艺人用嘴唱出来的。因此,它的语言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口语化、大众化,《格萨尔王传》中,民间艺术家们在描写人和物时,常用人们所熟悉和经常耳闻目睹的事物,如牛马、虎狼、幼苗、青松、浓云、山川、河谷、冰雹、杜鹃等等来进行描写或比喻。这些事物的属性在土生土长的藏民中,几乎是无人不知,是易于为人理解的词汇。明白如话,生动流畅,通俗易懂,易说易唱,非常优美,又非常朴素,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藏族的僧侣文学和某些作家文学作品,单纯追求语言的辞藻美,实际上是用一些华丽的辞句,掩饰思想的贫乏和内容的空虚。《格萨尔》却与此相反,它寓博大精深的内容于质朴自然的语言之中。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格萨尔》活在人民群众之中,盛传不衰,环回咏唱,千古常新。

在史诗中,无论是状物、写景、还是刻画人物,描写壮阔激烈的战争场面,都用了很多形象化的语言。如《门岭之战》中叙述名山时,就一口气讲了四十六座大山,而每座山都按其形状,用了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它的特点:

“如雄鹰展翅翱翔;似小沙弥手持檀香;象血染的红供品;好比白盔放在垫子上;恰似牡牦牛带着小牛犊;如同两只头羊在抵角;形似多级的宝塔;象慈母拥抱爱子;象酒坛子倒立在草坪;如黑牛驮茶包;似孔雀开彩屏。”②……这些比喻不仅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史诗中连用八喻赞美珠牡的容貌:“你绯红的双颊比彩虹艳,口中出气赛过百草香。你洁白不变的面容象姣洁的月光照在雪山上;你红颜不改的双颊好似朱砂图章印在珊瑚上;你丰满的双乳好象一对醉人的宝瓶,突出在坦荡的胸部;你那娇滴滴的双眼好象两颗圆圆的花玛瑙。光明的太阳比起你来还嫌暗淡,美丽的莲花也被夺去光彩。”史诗不惜重彩浓墨,把人世间一切最美好的赞词集中于她一身,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刻画了珠牡外在的形象美。因此,史诗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是形象鲜明,比喻贴切。

史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谚语和赞词,丰富了史诗的语言。“没有盐巴的茶难喝,不用谚语的话难讲”,说明谚语的作用之大。“谚语是人民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语言的精华。它象千万颗晶莹的宝石,极大地丰富了民间语言和口头文学宝库。它是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向劳动人民传授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它在指导人们分清善恶是非,鼓舞斗争意志,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等方面,都发挥了而且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③谚语在史诗中成了“诗中之诗”。就《雪山水晶国》一部中就有近三十处使用谚语。恰当地运用这些寓意深刻的谚语,在史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格萨尔》中的谚语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大量吸收了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极大地增强了史诗的知识性、趣味性、说理性和民族性。二是民间艺人和整理者们在史诗说唱和整理过程中,根据史诗行文需要被改写成多段体民歌形式的书面谚语。三是民间艺人和史诗的整理者们为了演化史诗的内容和加强语言的艺术性,创造性地沿用藏族的格言形式。这些言简意赅,形象鲜明,哲理性强的谚语,构成了藏族史诗的独特风格和藏族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艺术手法。

《格萨尔》史诗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赞词,如酒赞、马赞、茶赞、刀剑赞、弓箭赞、头盔赞、铠甲赞、帽赞、帐篷赞、宫殿赞、山赞、城堡赞等等,这些赞词一般分为三种:一是诸如民间广为流传的酒赞、茶赞等语言艺术较高的赞词被吸收到史诗中来,在史诗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是结构较为严谨的作家创作的赞词,如马赞、刀剑赞、弓箭赞,这类赞词民间流传甚少,且同民间流传的赞词有着明显的区别,属于作家创作的赞词纯属书面语言,而且大量运用了宗教术语;民间赞词口语性较强,一般地说,赞词离开口语,群众既不乐于接受,又会失去赞词原有的功能;三是《格萨尔》史诗民间艺人和整理者们专为创作的赞词,如帐篷赞、宫殿赞、城堡赞、帽赞等,这些赞词除史诗外,藏族古典书籍和民间口语中很少见。总之,这些赞词在史诗中的大量运用,增强了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同时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了藏族人民特殊的心理特征和文学创作的独特手法。因此,史诗语言的第三个特点是运用了大量的谚语和赞词。

另外,藏族的修辞纷繁复杂,它有比喻、重叠、影射、托词、互违等35类。史诗《雪山水晶国》里出现了多种修辞,其中比喻修辞和形象化修辞运用得更为普遍。史诗中还运用了一些浪漫修辞和夸张修辞。文字既优美又流畅铿锵。另外《格萨尔》的语言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句法灵活多变,对偶句和排比句运用得很多,而又十分和谐、贴切,它吸收了群众的口语,运用了大量的象声词。所有这些,都为《格萨尔》的语言艺术增添了光彩。

综上所述,《格萨尔》的语言是藏族文学语言的“一部辞典”、“一个宝库”。

六、民间文学素材的花篮

史诗《格萨尔》不仅是一部跻身于世界名著之林的伟大史诗,而且是一部难得的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生活的大百科全书。其民俗描述之丰富,就足以令人倾注全力潜心研究、探讨。《格萨尔》的民俗虽然非常丰富,但也显得极为零散,它嵌杂在一百多部的一百多万行史诗中,要全部摘录出来加以分类,这在目前还难以完全做到。因为其多数分部本还尚未整理成文,现只能从看到的部本中理出一些予以分类,一般分为以下几类:生产习俗、消费习俗、婚葬习俗、信仰习俗、游艺竞技等其它习俗。由于《格萨尔》反映了古代藏族社会几个主要发展阶段的内容,因此,所载民俗基本上也是藏族古代历史文化的伴随物。

史诗吸取了很多民间文学如民歌、神话、故事等的材料作为本身诗歌和故事情节素材。史诗从文学发展史上看,它不但是采集、记录、汇集古代民间文学的丰富宝库,而且也是后世文学、艺术创作采撷素材,借取题材,进行创作取之不尽的丰盛园地。

藏族很多民歌取材于史诗。藏族很多神话、故事和传说也都取材于史诗。关于格萨尔的风物传说,如“箭口头”、“射箭石”、“马蹄印”、“练武石”、“坐印石”、“兵器库”、“珠牡曲拉滩”等等传说故事到处都有。

在藏族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史诗中英雄人物的画像、雕塑和以其故事情节为依据的连环画和壁画等。如说唱史诗的艺人,很多都有连环画轴或格萨尔王及其他英雄人物的单人画像,在演唱时挂起来边用竹杆指点画像边唱故事的内容。有的手抄本前面还附着有关本书内容的彩色画。

史诗中的诗歌,在藏族文学发展史中的诗歌史上,起着承先启后,沟通古今的重大作用。特别突出地表现在诗歌格律方面。

十一、十二世纪前的诗歌,绝大多数采用了六音节(六言)多段体和六音节自由体的格律。到了十一、十二世纪,诗歌格律在很多方面又有所突破和发展。

《格萨尔王传》通过浩繁的卷帙,在众多的方面概括了藏族社会发展史上的两个重大历史发展时期,在横的方面包容了大大小小近一百个部落、帮国和地区,纵横数千里,内涵广阔,结构宏大。《格萨尔》是吐蕃研究的珍贵文库:具体地说,《格萨尔》揭示的各种典章、制度、婚姻、家庭、社会关系、阶层分野、习尚、礼仪、贸易、交换、贡赋、交通、税收以及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等等,都是探讨吐蕃奴隶制的丰富材料。

(审稿人 克珠群佩)

收稿日期 1994年9月1日

注释:

①青海省民研会编译的《英雄诞生》,果洛手抄本。

②见《门岭大战》(藏文本)第51-54页。

③转引自铁马:《论文学语言》第57页。

标签:;  ;  ;  ;  ;  ;  

西藏人民生活百科全书-灵#183;格萨尔国王传记_藏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