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董玉峰,孙 倩,邹力平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050021)

摘要: 农村电商是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其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专业人才支撑。高职院校是培养农村电商高技能专业人才的供给渠道,对于缓解农村电商人才不足困境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具有内在关联性,农村电商人才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乡村振兴推进为农村电商人才搭建平台。当前高职院校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与农村电商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面临着学生返乡动能不足、人才培养动能欠缺、校企合作动能乏力等痛处。要从专业教学、校企协同、注重本地化等方面,健全高职院校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机制,以更有效支撑农村电商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 乡村振兴;高职;农村电商;人才培养

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城乡治理思路的逐渐转向,农村电商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促进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农村电商是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有利于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带动农产品经营提质增效,改善农民家庭消费结构,是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力引擎。但现实境况是,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服务体系欠缺、农产品上行难、基础设施滞后和电商人才匮乏等瓶颈因素,尤其是农村电商人才匮乏是最大的短板,与近年来农村电商快速布局和高速增长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愈加扩大的专业人才缺口不断加剧供求结构矛盾,对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的不利影响愈加凸显。高职院校是培养农村电商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缓解农村电商人才不足困境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求,系统分析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制约因素,针对性的设计高职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机制,对推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作为亚利桑那州资深参议员的麦凯恩早在2000年便开始参与角逐总统,可惜在初选中输给布什。8年后,他再度出战,知名政治家、广泛的募款渠道以及“温和派”的特点让他风头大显,顺利拿到党内提名。但最后,他以173票对338票落败于奥巴马,无缘入主白宫。麦凯恩败选后继续担任亚利桑那州联邦参议员,担任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指责穆巴拉克拒绝立即辞职“非常不合适”,访问反卡扎菲武装军队,一直活跃在公共视野。在2012总统选举初选阶段,他公开支持罗姆尼并参加他的竞选活动。2008年

一、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的关联性

(一)农村电商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乡村振兴的核心主体是农民,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将人才放置首位。与能够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相关的农村电商密切相关的是,解决农村电商人才缺乏是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破解乡村振兴效率低下、智力支撑不足的关键所在。从农业技术历史演进视角来看,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积淀的农业技术能够满足传统农业经营需求,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趋向尤其农村经济数字化要求并不相适配,譬如电商进村下乡工程的实施内在地要求农民必须掌握一定的现代电商技术。在乡村振兴战略所倡导的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中,高端专业人才能够有效利用互联网营销优势,更容易接受和形成品牌质量意识和技能,进而有益于解决农产品上行进城的现实困境,实现农业规模化、生态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推进互联网与农村实体经济有机叠加的融合效应倍增。

(二)乡村振兴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搭建平台

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是有序衔接的关系,其能否平稳推展决定着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引领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进步伐。国家制定了诸多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其中将发展农村电商和人才振兴作为重要抓手,政策激励、资金支持和技术创新等配套服务体系的逐步健全,实质上为培养扎根农村、熟悉农业、善于经营的高素质农村电商人才队伍搭建了全新平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中提出的人才振兴,表明包括农村电商人才在内的乡村人才队伍是乡村振兴的必要内涵和重要支柱,决定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电商人才队伍,而高职院校作为主要的培养途径应然担当首要。实践充分证明,国家政策、扶持资金、外部人才是乡村振兴的要素资源,但本土化电商人才资源才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高职院校必须与农村本地禀赋深度融合,强调适应和扎根农业农村的高技能电商人才培养。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所构建的内部外平台,为高职院校培养农村电商人才队伍提供了新机遇和新思路。

二、高职院校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痛点之处

整体而言,当前国内鲜有高职院校专门开设农村电商专业,即使已经开设的电子商务专业也少有瞄准农村电商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与农村电商发展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导致能够直接为农村电商发展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凤毛麟角。

(一)高职学生在农村留不住和不愿返乡并存

与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快速发展相伴随,农民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发生改变,同时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现代化改造,农业机械化快速普及,极大地释放了土地对农村劳动力的人身束缚,农民非农化就业机会和渠道显著增加,新生代农民家庭成年劳动力基本脱离农业依赖,尤其是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很少下地务农,对农业种养殖技术基本不懂不通和缺乏兴趣。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多为00后左右,其自身成长环境较偏向于现代化,生活消费习惯较以往传统农村的巨大转变,使得对农村概念比较模糊。但受传统社会观念的深刻影响,“以考学改变命运”的理念使得从农村走出去的学生不愿意返乡,再加上城市生活的习惯养成,一般都倾向于留在城市发展,而且城市创业环境在当前看来仍然优越于农村,导致高职学生毕业后通过农村电商创业的意愿不强。内部和外部因素总体制约了高职大学生缺乏返乡从事农村电商的动能,而招生和就业率绩效考核压力在一定程度也影响着高职院校培养农村电商人才的主动性,导致农村电商专业人才供给匮乏。

高素质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校企合作,通过找准校企合作的利益联结点,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是提升高职院校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产学研合作”等,在实践运行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相较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更加侧重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但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一是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尽管校企双方签订了相关的合作协议,但实际上企业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尤其学生入企实践后,岗位安排和实际操作存在差距,学生往往做一些辅助性的杂活,真正接触关键业务流程并不多,使得学生难以真正了解和掌握农村电商的运营规律。二是校企合作制度设计有待优化,政府鼓励企业深入参与学校农村电商人才培养,高职院校积极性也较高,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尤其缺少税收、奖补及其他制度激励,企业对参与高职院校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可持续不足。三是教师下企业实践执行不到位,高职院校“双师型”素质教师是培养农村电商人才的基本保障,但校企之间尽管规定了教师下企业实践环节,但实际执行效果却大大折扣,日校教学繁重和企业工作繁忙,导致教学与实践在时间协调上的冲突显著,导致校企合作相关环节流于表面现象严重。

(二)高职院校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仓网监控中心可实时监控120个仓内作业情况,不仅颗粒度精细,通过视频可直接看到仓内电脑的操作界面。同时经过集成大数据的智能分析,还可对作业现场做出预警及指导,如某位员工在同一位置停留5分钟以上系统即会出现特别提示,辅助仓库管理者进行现场作业管理。

当前高职院校的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体系与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理论构建和实践模式的不完善,相关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造成电商人才培养质量和乡村振兴需求不匹配。一是课程结构设计固化,具体表现于当前大部分电商课程体系设计与农业农村对接精准性不够,直接涉及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相关课程较少,课程内容难以有效衔接农村电商产业的现实需求,使得包括农村学生在内的大学生知识技能难以适应农村电商岗位工作。二是实践教学设计弱化,实际上农村电商经营需要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如果相关经营主体对农业农村实际认知不深和涉农经历较少,很难深刻了解和准确把握农产品特色,导致农产品进城乏力。当前高职院校的电商师资队伍多为高校毕业生,理论性强但实践性弱,尤其师资多基于城市场景而涉农背景缺乏,农业知识储备缺乏,导致电商实践教学设计和实施与农业农村偏离较大,授课内容自然存在脱农倾向,实用性不足。三是高职院校投入虚化,市场经济语境之下的高职院并非单纯的公益性,招生规模和学生就业率的绩效考核影响着其发展可持续性,也追求“产品”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均衡,农村电商的短期效益不显著,使得高职院校对其投入精力虚化,对农村电商专业课程资源开发及建设滞后,重冠名而轻实质,脱离农村市场的教学设计不能适应更新迭变的乡村振兴环境。

(三)农村电商人才校企合作培育机制欠完善

说起“祭红”,民间还有一传说。话说一窑口接到圣旨为宫廷烧制祭红瓷器,前段烧制过程非常顺利,在投柴最后的尾段突然天降暴雨,将干燥的松柴浇湿,瞬间旺盛的窑火暗淡下来,烧窑师傅知道其中的厉害之处,最后关头窑火的变弱必然造成祭红色泽黯淡无光。这样督陶官必然降罪于窑口全体窑工,这将是死罪。烧窑师傅有一位女儿,女儿为救父亲及全体窑工愤然投窑以自己的鲜血染红这一窑祭红瓷器,祭红瓷因此而得名。

三、高职院校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机制设计

(一)完善农村电商专业教学机制

基于乡村振兴的宏观背景和现实需求,针对性的完善高职院校农村电商专业教学机制,可重点围绕目标、制度、课堂等维度实施教学改革。一是基于农村电商岗位技能需求,树立电商服务农村实体经济的教学理念,将其确定为农村电商专业建设目标,着重突出与农业全产业链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据此设置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扣准乡村振兴核心要素,将专业课与农业相融合,实践课与农民相对接,创业课与农产品相适应,将专业知识与育人元素融合,培育学生爱农、重农、思农的价值理念。二是健全农村电商教学管理制度,坚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主要遵循,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突出激励学生学习潜能释放的机制设计,建立鼓励教师教学创新的包容性制度,将适当容错机制融入其中。三是转变课堂教学思路,突出学习者本位的行动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将教师讲授为主向问题导向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农村电商知识的行动者,通过合理设置农村电商场景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将导学案深入应用于课堂教学,积极开展“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课堂辅导”的混合教学,同时教学内容要将电商与金融紧密相连,让学生掌握更多利用金融手段支持农村电商发展的知识技能,以拓展学生农村电商经营综合素质能力。

(二)优化政校企协同培养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语境下的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等多方主体,关键点在于构建政校企协同合作培养机制,基于推进农村电商振兴、精准扶贫的目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政府采取扶持措施建立农村电商产业园区,引入知名电商企业,将高职院校、学生、农村经营主体等利益相关体联结起来。搭建高职师生实习实训基地,电商企业为师生提供电商岗位实习机会,用真实农村电商场景提升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实现“学中做”和“做中学”。同时,政府加大经费投入支持校企合作,制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组合式激励机制,并严格落实相关的税收奖补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推动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高职院校按照农村电商企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校企之间建立常态化的互动交流机制,企业专门设置一定比例岗位提供给教师兼职,学校也专门预留一定编制给企业专家兼职,健全相关的薪酬绩效考核制度。校企联合制定农村电商教学计划及授课实施,政府统筹定期举办农村电商职业技能大赛,构建利益更加紧密型的校企协同教学和培训机制。

(三)建立农村本地化人才培育机制

基于乡村振兴内外部视角,农村电商人才包括外部引进和内部本地培育,外部引进面临着人才能否融入乡村环境的适应性问题,在缺乏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的条件下,外部引进方式通常不具备可持续性,只有着眼于挖掘农村内部人力资源,注重培育根植于农村本地化电商人才,才能将现代电商和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具体而言,政府部门加强顶层设计,专门设立面向农村电商的定向培养计划,将其纳入高职院校年度专项招生计划,以生源本地化实现农村本地人才培育,并给予学费减免、助学金和定向就业奖励等激励政策。高职院校联系农村本地区域文化和特色产业优势,打造农村电商特色化专业或设置相关专业方向,课程体系设置要突出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与当地特色农产品相适配,做到电商教学与农村变化协同共进。积极对接阿里、京东等农村电商发展战略开展合作办学,设立农村电商订单班和定制班,借助企业专业优势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要与基层政府、农村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等合作,建设农村电商实训基地,合作开展农村电商培训项目,通过合办“农民夜校”平台,加强留守乡村青年电商知识教育培训,将电商人才培养与精准扶贫有机对接,着力构建本地化的“电商秀才”,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培育一批农村电商创新创业带头人。

参考文献:

[1]王文成.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引擎”[J].人民论坛,2018(30):70-73.

[2]王万川,等.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农村电商人才有效供给研究[J].电子商务,2018(10):17-20.

[3]钱 俊.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农村电商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研究[J].农业经济,2018(11):108-110.

[4]刘玉来.论我国农村电商主体的培育[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15-122.

中图分类号: F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13X(2019)12-0146-03

收稿日期: 2019-09-23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般课题(JRS-2018-3066);2018年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84576446);201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803020208);2019年度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195790125);2019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Q192029)

作者简介: 董玉峰(1983-),男,河北保定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与职业教育;孙 倩(1986-),女,石家庄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市场营销;邹力平(1969-),男,长沙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责任编辑:马 欣]

标签:;  ;  ;  ;  ;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