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会计理论和方法在我国的介绍_会计论文

国外会计理论和方法在我国的介绍_会计论文

我国引进国外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外论文,理论论文,会计论文,我国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国际化协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引进、消化、吸收与借鉴国外先进的会计理论与方法,构成了我国现阶段会计理论研究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曾指出:“为了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我们必须借鉴各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包括借鉴会计方面的经验。”本文试对十几年来我国引进国外会计理论与方法的情况作一回顾,以有助于这一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

早在1980年初,中国会计学会成立时,就将“外国会计理论、方法的介绍和研究”纳入学会工作计划。1983年5月中国会计学会在烟台会议上又将对外国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纳入我国会计学术研究的长期规划。1985年4月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提出的科研规划选题计划中,将“国际会计、比较会计”列作其主要选题项目之一。1987年中国会计学会年会决定设立国外会计研究组,把国外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纳入规范化的轨道,明确提出“对国外会计理论、方法进行分析、鉴别,结合中国的国情加以吸收、应用,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1988年4月,中国会计学会国外会计研究组对所拟定的30个研究子课题具体分工,将有计划地组织翻译一批国外会计名著和介绍国外会计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列为基本工作范围。

8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为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使我国会计信息的处理程式与输出口径尽快地与国际通行惯例接轨,在比较、分析发达国家的会计原则与国际会计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中国的会计准则,被提上日程。1989年元月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原则与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组在上海金山县召开了“会计原则专题理论研讨会”,从而拉开了我国借鉴国际会计惯例,进行会计制度全面改革的序幕。1991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发起在京召开国际会计理论研讨会,几十名中外代表围绕“比较与发展”这一主题,对各国会计理论与实务上的共同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就各国会计法规、制度、准则的比较、会计理论与方法的比较及电算化会计问题,进行了交流。这次会议也为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工作者能够在短时间内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会计界同行进行面对面地交流提供了一次良机。

1992年2月财政部在深圳召开了有近百名中外会计专家参加的“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这是我国会计界为研究我国制定会计准则的有关技术问题而与国际会计界进行的一次直接交流,会议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财务通则》于当年11月底出台并在1993年7月1日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1992年4月,在西安召开的中国会计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关于中国会计学会“八五”时期科研规划纲要中,确立了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敢于试验、大胆吸收和借鉴各国会计理论与方法,加快科研步伐的指导思想,并将中外会计比较、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中国会计发展史与当代世界会计发展史比较列作“八五”期间重点科研课题的三个首选课题,客观上加大了对国外会计研究的力度。

1993年10月,财政部在成立会计准则专家咨询组的同时,聘请在国际会计界负有盛名的德勤国际会计公司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提供咨询。这是我国继50年代聘请苏联会计顾问指导我国建立会计核算体制之后,第一次公开聘请国外会计专家担任我国的会计政策顾问,并要求由该公司派出的专家所组成的咨询专家组“重点对主要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比较研究,提出研究报告,供起草人参考”。从而,为结束我国会计理论建设过程中对国外会计理论与方法长期以来所处的一种只进行一般性介绍的局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

1994年12月,财政部在上海举行了有中外会计专家参加的第二次“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著名的德勤、普华、安永、毕马威国际会计公司及香港会计师公会的代表在会上发言。大会围绕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原则、立项、表述、会计概念的引用、具体业务核算、可比性与灵活性、适用范围、颁布实施、改进工作方式及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会议对加速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制定的步伐,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历程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二)

16年来,我国主要采取了以下方式引进与传播国外会计理论与方法:

(一)引进外文原版图书、著名会计期刊及港台新版会计书籍。上述书刊的文字以英、日为主体,书刊大多分布于国内各财政系统的科研机构及经济类大专院校。它们为较高层次从事会计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使用者撷取部分资料,从而进行对比分析服务,也有少数院校将其直接选作学生教材。一方面,由于语言文字的障碍,它们很难成为“普及型”的知识流通渠道;另一方面,由于全国无专门机构对此类资料进行并网研究,因而,发挥效益不够,闲置浪费比较严重。

(二)翻译、出版国外著名会计、审计理论著作。这一工作由年青的会计史学专家文硕先生于1990年11月2日创立的我国首家民间会计审计研究机构——用友现代会计审计研究所倡导兴起,已推出几套颇具影响的世界审计、会计译丛。它为我国系统了解国外会计理论的发展与现状起了推动作用。但是,由于这套丛书的选题档次较高,读者层次均受到限制,再加选题侧重于基础理论,因而,对操作方法的指导性不强。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财政部会计事务司组织编译出版了“会计准则丛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可用性。

(三)自由选题翻译出版国外会计著作。这类译著的选题范围比较凌乱,无整体计划,有某些偶然因素。这类译著中亦不乏上乘佳作。如林志军等译《巴其阿勒会计论》,即为近年来会计译著之精品。

(四)有关专家编译或编著介绍国外会计理论与方法的著作。这类著作结合中国国情,对国外会计理论与方法的某一方面进行较系统的介绍。如王澹如等编译的《会计理论》,娄尔行等编著的《资本主义企业财务会计》,余绪缨编著的《管理会计》,陈今池编著的《现代会计理论概论》和文硕著《西方会计史》等。

(五)通过会计期刊及其它经济类专业期刊开设“国外会计”专栏,发表涉及国外会计理论与方法的译文等资料。由于期刊具有选题上的专业性、传播上的及时性、发行上的广泛性及读者群体的普及性等特点,因而,它客观上成为我国当前传播国外会计理论与方法的主渠道之一。

(六)派员到国外对口考察和进修。回国后以学术报告、考察报告、比较分析报告等方式,传递国外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最新信息。

(七)邀请国外专家到国内讲学。这种方式一般限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少数由政府职能部门主办的专题研修班,因而,受益层面较窄。

通过前述七种方式引进和传播的国外会计理论与方法,对于推动我国会计理论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应考虑这些方式的选题范围是否合适,选题区域是否全面,选题内容与层面是否适当,引进与传播渠道是否通畅,研究的方式、方法是否合理等。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纪琬教授不久前在一次理论研讨会上曾指出:“严格地讲,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还相当落后”,“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在推行市场经济之后,引进、介绍了西方的会计准则与方法,有些是简单的、不加分析地引进、介绍,未对其应用环境作足够的研究、分析,也缺乏对西方国家不同模式的比较。”杨教授的话,可以说是对我国当前引进国外会计理论和方法作出的恰如其份的评价。

标签:;  ;  ;  ;  ;  

国外会计理论和方法在我国的介绍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