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的人性观与学校管理方法的选择与应用_学校管理论文

论科学的人性观与学校管理方法的选择与应用_学校管理论文

论科学的人性观与学校管理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校管理论文,人性论文,科学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的人性观是指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在此之前,人们对人性问题的讨论均有局限性。在中国古代就有孟子的所谓“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老子的“性无善无恶说”、杨雄的“性有善有恶说”以及董仲舒“性三品说”等等。在近现代西方管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先后提出过几种“人性假设”,其中美国管理学家雪恩博士提出的所谓“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和“自我实现人”的四种人性假设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实际意义。但他们或是片面强调人的生性,即自然性;或是片面强调人的习性,即社会性;或是看不到人性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人性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科学的人性观认为,人性主要就是人脑各种形式的心理——意识运动。具体到每一个人的现实人性实质上就是他心理活动的种种表现,是以他的先天遗传素质为基础,通过后天社会生活和个人努力而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个性特征。这种现实人性有其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和发展过程,体现在人是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动物。

人的自然性是人性的发展基础。人来自自然,属于自然,受动于自然,他首先是一个自然存在物。人的自然存在,主要指其生命性存在和对象性存在。人的生命性是指自然赋予人以自然力和生命力,它们表现为人类得以生存繁衍的遗传素质及各种欲望;人的对象性是指人为了生活,就得通过衣、食、住等满足自己的肉体需要,这些东西需要到自然界去寻找,也就是说,他同人以外的自然对象之间有一种依附关系。人的对象性特征同一般生物相比是有本质区别的。人的生命性和本质力量决定了他对外部对象的需求,这就使他成为能动的存在物;而人在寻求对自身需要满足的过程中,又意识到自己不得不遵循自然规律,这又使得人成为受动的存在物。正因为人具有这种特有的意识属性,才使得人成为区别于一般生物的特定的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

人的社会性是人性的发展条件。如果说人的自然性揭示了人与自然界(包括人自身的自然)之间的关系,那么人的社会性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没有人就不成其为社会,而没有社会,人就难以生存和发展。人的社会性是人的共同性和差别性的统一。众所周知,费尔巴哈把人自然联系起来的共同性当作人的“类本质”、“类存在”。马克思通过“类存在”而从理论上引出了“社会存在”的概念。在马克思看来,人类不是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抽象共同性,而是社会地即有差别地联系起来的具体的共同性。这里,马克思的贡献在于,在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共同性的同时,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差别,他把人看作是从事具有社会性质的具体劳动的存在物,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人们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职能,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关系,这也就导致了人性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

人的主体性是指每个具体的人,只要其心理得到了正常的发展,那么他必定是一个特定的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这是因为人类思维的存在,使得人能将自己本身,自己本身的生活及生命活动当作意识的对象,即他能“自觉”和“自知”,因而有可能能动地掌握自己的生活,支配自己的活动,即他能“自动”和“自控”。人所特有的自觉、自知和自动、自控性,即人的主体性,从根本上将人和动物区分开来。

但是主体性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是伴随着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而发展的。一方面,生命肌体的存在是人的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物质承担者,人的自然性生命力和自然欲望是人的主体性赖以产生的最初基础、能量来源和组成因素;而另一方面,一个人的主体性的增长和发挥,又取决于他在何种程度上掌握社会积累起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取决于他社会化的水平和价值。

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及主体性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依次递进的性质。但这种依次“递进”并非指机械地叠加,而是在渗透中递进,在递进中有渗透。人的自然性是主体性产生的基础并渗透着主体性;而主体性的存在促成人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产生社会性;社会性以自然性为基础,它包含自然性,而又高于自然性;人的社会化的提高又进一步强化与提高其主体性。可见,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中渗透有人的主体性,而人的主体性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得到增强和提高。

科学的人性观启示我们:人是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此“三性”是人类的普遍属性,但在具体内容上又存在着社会差异性。因此,我们不可能用同一种方式去解决不同人的特殊矛盾,而必须感受、顺应和塑造对象的差异和特点。

学校管理方法是开展学校管理活动、实现管理目标的手段和措施,其选择是以人性为基本前提的。孔茨曾指出:“一个管理者的人性观如何,将会影响着激励和领导的方法。”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将导致领导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和形成不同的管理风格。因此,我们要用科学的人性观来指导学校管理方法的选择、应用和改进。

具体的学校管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谓“管理有法,管无定位”。但概括起来,最常用的学校管理的一般方法有行政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和思想教育管理方法三种。下面笔者就这三种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行政管理方法

行政管理方法是管理者以上级赋予的权力将行政命令、行政意图直接作用于管理对象以达到管理目的的一种方法。它在学校系统内运用的方式表现为下达计划、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等。

行政管理方法具有权威性、强制性、针对性、稳定性的特点。因为,这种方法的选择应用的依据更多地是基于现实人性的社会性层面,而忽视了人性的自然性和主体性,所以,它在学校管理活动中的运用既有优势又有不足。行政管理方法的优势表现在能统一学校成员的行动,便于集中领导;有助于充分发挥学校行政的管理职能,特别是计划和决策的作用;能够比较果断地,有针对性地解决特殊问题;能够灵活、快速地见效。其不足表现在,片面强调行政的方便,往往忽视了学校系统的实际情况,容易将管理过程简单化;信息的传递缓慢,并且容易失真;这种方法因人而异,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

因此,学校管理者在运用行政管理方法时,应注意扬长避短,做到以下几点:

1.遵循运用行政方法的客观要求。学校管理者要有明确的目的,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运用行政管理方法,运用的程度如何,管理者要做到心中有数;行政管理方法要在一定范围内使用,要充分发挥它的优势;要建立一套符合学校实情,职责权相统一的规章制度,使之对师生员工和学校管理者都有一定的约束力;学校管理者必须充分了解下情,认真听取和尊重师生员工的合理意见,在民主的基础上行使管理者的权力。

2.建立健全学校的组织机构。学校系统中,不仅要有运转有序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而且要有颇有实效的咨询机构和监督反馈机构。要充分发挥学校教代会、校务委员会和教育科学研究室等机构的作用。在上下层级之间,有明确的节制关系;在各级组织的职责范围方面,有明确的分工和授权;在管理跨度方面,有明确又适当的直接指挥的下属人员数量界限;在横向组织机构关系上,有明确和协调的信息沟通渠道。这样,既能保证行政命令产生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的效用,又能发挥各级组织机构及其成员的积极性,从而避免行政管理方法的某些局限性。

3.要重视提高学校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学校管理者的权威来自两方面,即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如果学校管理者单纯地依赖于自身的职位和上级的授权,凭藉由此而产生的权力性影响力,那么就很可能在运用行政管理方法时产生独断专行和家长式的现象,而这至多只能使师生员工产生畏惧性的服从;如果学校领导者由于个人的某种专业特长、能力或品格而产生非权力性影响力,则能使师生员工发自内心的信赖和敬重性的服从。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正确有效地使用行政管理方法,必须把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经济管理方法

经济管理方法是管理者以物质利益作为杠杆,运用经济手段来刺激组织行为,调动管理对象的积极性的一种方法。它在学校系统内运用的方式表现为预决算、工资、津贴、奖金和罚款等等。

经济管理方法具有利益性、短时性、多样性、辅助性的特点。因为,这种方法的选择应用的依据更多地是基于现实人性的自然性层面,而对人性的社会性和主体性却关注得不够。所以,经济管理方法的优势在于,用经济手段调节不同的利益关系,排除了主观随意性,便于统一大家的意志,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把经济效果进行量化,把人们的责权利结合起来,便于分权管理。但是这种方法时效比较短暂,而且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如果运用不当,还会对管理活动产生负作用,特别是在从事精神生产的学校系统,这种经济管理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学校管理者在运用经济管理方法时,必须注意:

1.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建立和完善各种工作责任制,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反对和克服物质利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倾向,适当拉开教职工物质利益上的差距,以教职工的工作量和教育教学的成绩作为报酬分配的客观标准。

2.建立一套测定教职工工作状况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提倡公平竞争。这种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应是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工共同制订的,做到条块结合,公正严密,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

3.经济管理方法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要注意同其它方法配合作用。学校不同于工厂企业,它是一种人与人的系统,是育人的场所,学校成员的活动和工作质量有时很难精确地量化和测定,而且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经济管理方法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学校管理者不能单纯地运用经济管理方法,而忽视了对教职工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三)思想教育管理方法

思想教育方法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精神观念的宣传,激发人们的理想,使之成为人们组织行为的动机,从而为实现管理目标而努力的一种方法。它在学校系统内运用的方式表现为学习、报告、谈话、讨论、辩论和对话等等。

思想教育管理方法具有非强制性、启发性、长期性、广泛性等特点。这种方法的选择应用主要依据现实人性的主体性层面,重视每个具体的人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功能,即自知、自控并主动选择和主动发展。所以,思想教育管理方法的优势在于,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可以造成平等气氛,引起被管理者的情感共鸣,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空间上说,这种方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几乎学校所有工作和各个方面都可以运用;从时间上说,这种方法一旦奏效,其作用深刻而持久。但是,思想教育管理方法的约束性较差,见效较慢,特别是在处理一些特殊问题时显得不够有力。

因此,学校管理者在运用思想教育管理方法时,要做到:

1.理论联系实际,接触具体实际,解决具体问题。教职工有多种需要,既有精神方面的又有物质方面的。因此,学校管理者应从教职工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手段。特别是在解决教职工的住房问题,改善福利待遇,减轻生活负担等方面,学校管理者应真心实意地为教职工办实事,为思想教育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只有这样,思想教育管理方法才有实效。

2.要讲求思想教育工作的艺术。思想教育管理方法是非强制性的,其效果在于启发。所以思想教育要民主公平,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工之间要进行角色互换,做到彼此相互适应;要借助于管理者的品质和机智,把说服教育和适当的行政措施结合起来使用;要把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并以表扬为主。

3.身教与言教相结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管理者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将会大大地增强思想教育的说服力。

最后,还要特别强调的是,科学的人性观认为现实的人性包含着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而经济管理方法、行政管理方法和思想教育管理方法在三个层面上各有侧重,在运用时,既有优势又有不足。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活动中要以思想教育管理方法为主,综合运用经济管理方法和行政管理方法,做到扬长避短,整合有效。

标签:;  ;  ;  ;  ;  ;  ;  ;  ;  

论科学的人性观与学校管理方法的选择与应用_学校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