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论文_游昕

芦淞区龙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湖南株洲 412002

【摘 要】目的:观察分析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2年1月~2014年1月来院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61例)和观察组(n=64例),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中医自拟益气养阴汤随症加减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6.8%,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8.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采取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疗效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指胃黏膜上皮组织和腺体萎缩减少,导致黏膜肌层变厚,胃黏膜变薄及上皮皮生化、细胞增生,甚至引起癌变,具有发病时间长、易复发、易癌变、久治难愈等特点,临床症状表现多样性,无特异性,部分患者伴有恶心、食欲下降、胃胀痛等症状,严重患者可能伴有贫血、消化道出血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属“胃脘病”、“胃痛”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主要受气候环境、患者自身体质及饮食习惯的影响,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由此,我院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来院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取中医治疗,效果较好,现将结果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来院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5例,入选标准: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标准;均经胃黏膜活组织病理和纤维胃镜检查确诊。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病变者;病理检查提示癌变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42.5±2.4)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4.3±1.2)年;胃黏膜萎缩:轻度27例,中度23例,重度14例。对照组61例,男34例,女25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44.8±2.5)岁;病程6个月~13年,平均(4.9±1.4)年;胃黏膜萎缩:轻度25例,中度23例,重度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研究结果无差异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即甲硝唑(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400md,左氧氟沙星(第一三共制药(北京)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655)200mg,兰索拉唑(湖北华世通浅龙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197)30mg,2次/d,维持1个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自拟益气养阴汤治疗,药方中:麦冬12g,生山药15g,鸡内金15g,白术12g,石斛15g,沙参12g,生地10g,白芍10g,甘草6g。随症加减治疗:气虚患者加黄芪10g;大便燥结患者加郁李仁12g、麻仁10g;纳差少食患者加用茱萸10g、山楂10g;夜寐不安患者加远志10g、夜交藤12g。水煎服,1 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以15d治疗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2 个疗程,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治疗期间均不服用其他中、西药物,禁忌油腻及辛辣食品,以清淡饮食为主,避免使用对患者胃黏膜产生刺激的药物。

1.3 评价指标

疗效判定标准[2]: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恢复正常,检查显示胃黏膜形态基本恢复,胃黏膜萎缩性病变和肠上皮化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食欲有所改善,检查显示胃黏膜炎症反应减轻,胃黏膜萎缩性病变和肠上皮化有所恢复;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但仍有部分遗留症状,检查显示胃粘膜炎症减轻,胃黏膜萎缩性病变和肠上皮化有所恢复;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检查显示胃黏膜未减轻,胃黏膜萎缩性病变和肠上皮化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数据包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单位均值±标准差()来表达,采用卡方检验,完成计数资料的对比,单位以百分比表示,当P<0.05时,则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6.8%,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8.69%,观察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4080,P<0.05),详细情况见表1。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多种病因导致胃黏膜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具有病程长、易复发、易癌变、迁延难愈的特点,主要临床表现为嗳气、上腹饱胀、食欲不振、胃纳减退等,同时还伴有不同程度的形体消瘦,口干舌燥、失眠多梦等症状。西医临床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形成的,属癌前病变,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祖国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外感邪气、内伤七情、饮食所伤导致脾胃虚弱,病理变化较复杂,总体可概括为湿热互结,气血同病,虚实互见[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位在胃,主要与脾密切相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之运化升清,胃之受纳腐熟功能正常,气血才能正常生成运行而濡养全身脏腑组织,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将功能[4]。

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程迁延日久,大多患者无法明确描述病程,主要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导致上腹部疼痛、食后腹胀、胃不纳食、精神萎靡疲乏等。传统治疗通常采用改善胃动力、抑制胆汁流剂增加胃黏膜营养等方法进行对症治疗。中医理论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与情志、脾胃失调、外感邪气及饮食有关,在中医属“胃痛”、“胃脘病”范畴。因此在临床治疗上应以调节气血、益气养阴、健脾和胃为主[5]。本研究方剂中:沙参、麦冬具有养胃滋阴、润燥生津的作用;生地,石斛可清热胃,滋养胃阴;甘草益气培中,白术养血健脾;生山药,鸡金内具有益胃消积之功效。诸药合用,可起到活血化瘀、补气健脾、消肿生肌之功效[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6.8%,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8.69%,表明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等病理的改善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医杂志,2010,51(8):749-753.

[2]王春微.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8例[J].中国药业,2013,22(16):101-102.

[3]陈凡.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2(6):346-348.

[4]张越,谢胜.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1,04(5):396-399.

[5]张学武.利用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现代养生B,2014,1(3):253.

[6]常淑玲.社区10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分析[J].北京中医药,2009,28(6):445-446.

论文作者:游昕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6

标签:;  ;  ;  ;  ;  ;  ;  ;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论文_游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