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定位研究_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定位研究_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视野中的高职院校定位研究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野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高职院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8.5;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609(2007)04-0063-0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担负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已成为当前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强大推动力量;但同时也暴露出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如就业率偏低、社会认可度差、办学投入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诸多问题与困难。而解决这些问题与困难的关键,就是要积极探索高职院校的科学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办学目标体系,形成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制定可行的发展战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高等教育形式,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对高职院校进行科学定位,必须紧密联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因素。缺乏这种认识基础,将会导致学校的盲目发展。

一、高职院校定位偏差及其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偏差的表现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一个新式的教育类型,应有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相区别的自身发展规律。但在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如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办学模式、办学规模等种种办学定位的偏差,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1.办学理念定位——重学轻术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理念应是为社会提供适应各类一线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反映在教学计划上就是要侧重应用技术、重视实践教学。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还是类同于本科院校研究性和工程性的专业教学计划,高职院校的招生仍然是按照专业而不是按岗位需求确定的。这种过多强调传统的学科性理论教育,忽视专业技术和专门技能培养的“重学轻术”的做法,势必将弱化高职院校的办学类型,失去高职教育自身的特色。

2.办学层次定位——盲目提升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主要办学层次为3年制专科,但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不满足于现有层次的办学,在各方面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提升办学层次。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将办学层次升格作为所追求的一个核心目标,并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3.办学模式定位——脱离社会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就是培养符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一定人文底蕴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核心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职业素质。要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好地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与社会紧密合作办学,虽然高职院校已初步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但目前还主要停留于感性认识的层面,并未能很好地进行理论提炼,更难以付诸实践。就现状而言,脱离社会办学的现状还相当严重,不但在办学过程中对社会办学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远远不够,而且办学目标定位也出现了偏差,如脱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片面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等。

4.办学规模定位——求大求全

一流的高职院校与规模大小或专业没有直接关系,每一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都可以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人才从而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即是以小而精著称于世,起源于中等技术教育的加州理工学院升格为大学后基本一直保持在校生2000多人的办学规模。然而,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并未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一所1999年开始筹建的高职院校,提出到2005年实现“省内一流,万人规模”的办学目标;片面地追求专业门类齐全,某些高职院校2—3年内专业数翻了一番。无序扩大办学规模,造成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后勤保障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

(二)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偏差的原因

1.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

受我国传统的“唯有读书高”思想观念的影响,中国人总期望子女能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进入白领阶层,拥有高质量的白领生活,而高职院校培养一线技能型灰领人才的办学目标与社会民众的追求相去甚远。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导致社会对高职教育缺乏认同感的现状。即使一些父母已将子女送进高职院校,还是希望由此再步入普通本科教育,圆真正的“大学梦”。于是一些高职院校为迎合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变相地放弃了自身的培养目标定位,如片面地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重新步入“以分数见高下”的应试教育行列等。事实上,这种传统观念不仅存在于家长和学生的观念中,甚至在不少高职院校领导和教职工思想当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他们认为“劳心”才是高级的、体面的,而“劳力”则是低级的、不体面的。于是,教师不愿意深入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学习应用性技能,没有人愿意从事实践课教学,这种思想观念自然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2.现行机制的弊端

首先是教育经费投入机制问题。高职教育的特点应特别强调实习、实践、实训,需要充足的实践实训场地与设备、高水平的“双师型”实训指导教师。因此,办高职院校特别是工科类型的高职院校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而目前财政投入机制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大多高职院校依靠借贷和高额学费来维持办学。近年来,政府的教育投资,当属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增长最快,这些钱基本都花在4年制的本科大学上了。即使国家下大力气准备在“十一五”期间给职业教育投入140亿元人民币,但按年平均下来每年仅有28亿元人民币,可见职业教育在财政投入上处于极度弱势地位。其次是高校录取机制的问题。全国各省份普遍的做法就是由高职院校录取最后一个批次上线高考生,自然使人们产生了高职教育是“次等教育”的看法,造成了高职院校新生报到率远远低于普通高等院校。正因如此,很多高职院校想挤入本科高校的行列。

3.行政化趋向明显

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大多隶属于地市级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使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大大弱于传统的普通高校,导致了高职院校学术话语权和社会辐射力的弱化。另一方面,就高职院校的自身而言,很多高职院校领导来自于政府行政部门,具有很强的政绩观念,某些高职院校领导为了在任期内多出政绩,特别注重学校的显性发展,导致校园占地、建筑面积、在校生数量、专业设置等迅速膨胀,而不注重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内涵建设,缺乏长远规划。

4.忽视区域或行业的差异性

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融入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而很多高职院校脱离了所在区域和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其他不同类型地区或行业的高职院校甚至是普通本科院校盲目攀比,无法形成“地方特色”或“行业特色”,这种忽视所在区域或行业需要的办学定位使其具有很强的替代性,甚至由于不能对接市场需求而导致生存危机,或者使其竞争力大大弱化。

此外,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并且很多由中职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大多还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和强大的社会辐射力,得不到社会的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正确定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定位互动关系

(一)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定位提出了特色要求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出大量高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责,相应地,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正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整、改革、发展的主要依据。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对高职院校发展提出了一些共性的期望,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些区域特色要求。

笔者曾对浙江省台州市32家民营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发现作为东部发达地区的台州民营企业对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提出自己的要求:第一,实用人才观。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单位,形成了与行政部门及国有企事业单位不同的新型人才观,即实用人才观,认为实际工作能力是第一位,明确提出“需要的就是人才”,期望高职院校毕业生能真正做到与企业无缝对接。第二,人才成本观。现在用人单位非常注重用人成本,期望高职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初岗适应能力,以减少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成本。第三,人才发展观。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必须和企业共同开发具有反映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的职业课程和教材,设置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专业;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应是尽可能地提高劳动者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

我国中西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其经济结构、经济总量及经济发展速度、社会事业发展等都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其所在地的高职教育所提出的要求自然不同于东部发达地区,特色农业技术人才、传统工业技术人才等可能西部在某些地区更受欢迎。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其办学定位不应与经济发达地区盲目攀比、求大求全,否则就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脱离,导致毕业生就业率低下或者就业质量下降。

(二)高职院校要适应、服务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需求。

1.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及其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

我国目前还是个发展中国家,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也很不平衡;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重点有所不同,产业结构有所不同,资源状况有所不同。因此,为了防止出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区域或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状况,首先我们必须对区域或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调研。深入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对区域或行业的经济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趋势等进行调研,了解不同地区或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意见、要求和期望,了解高职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在清晰地掌握区域经济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把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走向,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培养方案、实训设备设施、学生技能训练以及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进行改革,并在改革过程中积极发挥企业和社会用人部门的作用。

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区域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所谓“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就是以用人市场为导向,以用人市场所需专业人才及对高职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导向。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一定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市场,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特殊需求构建两大体系,即专业与课程体系、素质与能力体系。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一定是具有变化性的市场,高职院校可针对现有的区域人才市场需求采取一种微观式操作,即“订单式”培养,以期于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但还应有前瞻性的思路,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动规律与发展趋势,实行超前的宏观的规划,有计划地适量培养一批“以未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专业人才,满足区域发展对某些类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潜在需求。

三、区域经济发展视野中高职院校科学定位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其实质就是要回答“办一所什么样的高职院校”的问题。作为地方性的高等学府,高职院校必须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视角进行科学定位。从区域发展的视野来看,高职院校的科学定位,至少包括人才培养、办学特色、办学层次、办学模式、办学方向等各个层面。

(一)人才培养定位:培养适应区域或行业发展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定位是高职院校社会认可度的导航器。那么,何谓人才培养定位?简单地说,就是高职院校要培养什么类型、什么规格的人才?从办学类型来看,高职院校就是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如何在社会上去应用?这就要充分考虑到区域或行业的差异性。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高职院校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或行业性特色,然而各区域及行业经济的结构性和发展性又极不平衡,不同地区或行业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开发方向和经济基础、生产力水平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人才”岗位结构及能力结构是不同的。可能在一个地方非常紧缺的人才,在另一个地方连正常就业都困难。加之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生源绝大多数来自本地或本行业,所以高职教育必须研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或行业所需要的“人才”岗位实际能力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确定其人才培养定位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或行业的发展,如某地或行业主要以重工业为主还是以轻工业为主,是属政治中心还是属经济中心,是以旅游为中心还是以农业为主或工业为主,高职院校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就应向某一方向倾斜,把区域性优势或行业特色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实现更好的充分的就业,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办学特色定位:在高教性、职业性、区域性三性结合中寻找特色

办学特色是在学校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特色往往是不可替代的,至少在某个地域内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竞争力和生命力之所在,也是高职院校正确定位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大多办学时间不长,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高职院校要创建和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就必须在高教性、职业性、区域性结合当中寻找。

1.高教性

要树立“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和特殊的组成部分”的理念。我国现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学校、中职学校、成人学校整合发展而来,部分教职工对学校性质的认识还存在着偏差。高职教育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它既要适合时代的要求,又不同于传统高等教育,它与普通本科教育不存在层次上的高低,不能把它看成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专招高考落榜生的高等教育。

2.职业性

高职教育旨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技术应用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是职业性高等教育。与普通高校培养工程师不同,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技术师或称高级技术员。工程师完成从“原理”到“设计”的转化,而技术师则完成从“设计”到“产品”的转化。因此,教学要由“传授理论型”向“传授技能型”转变,并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使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参加对接工作岗位的技术等级培训,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此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根据区域社会的职业分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来确定,教学内容要根据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进行选择。

3.区域性

区域性经济影响着区域性高职教育的发展和走向,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色。我国幅员辽阔,区域非均衡发展历来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在这一背景下,区域化无疑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在客观上存在着经济发展差距较为明显的东、中、西三大地带。而高职教育一直以来被视为高等教育与经济的结合部。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高职教育具有更鲜明的地方性特点,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也较为密切。它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而且在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等诸多方面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特点将对高职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现实,使得高职教育区域化发展成为必然。

(三)办学层次定位:追求升格到错位发展

教育部把“高职”与“高专”混合使用,统称为“高职高专”,同时又严格限制办本科高职。这样做虽然比较符合现实国情,但也极容易使社会民众产生“高职只能是专科层次的教育”的误解。[1] 甚至许多高职教育工作者也认为高职教育就是低人一等,是普通本科教育的预科教育。因此,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能获得社会更多的认可度,明确将创办本科教育写入其“十一五”发展规划,盲目追求升格。

首先,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种不同类型,它们的关系应是平行发展的,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就我国现状而言,高职院校现阶段还应以专科层次为主,不能盲目升格,但并不表明高职院校只能属于专科层次。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对技能型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将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办本科高职教育甚至是研究生高职教育,并进而逐步在我国建立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这样有利于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

其次,高职教育是具有职业性特色的高等教育。参照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的新版“国际教育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简称ISCED),我国的高职教育应定位于ISCED中的5B层次,即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更面向实际,更加与具体的职业挂钩”的特点,实施“实用的、技术的、适应具体职业的课程”的计划,“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具备进入劳动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2]

但就高职院校办学现状而言,在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办学效果社会认可度不高的情况下,不可盲目追求办学层次的提升,而应安心于现有专科办学层次,办出获得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广泛认可的职业技能型高等教育。

(四)办学模式定位:由自组织性到产学研合作

高等学府以前被看做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学校犹如一个自成系统的“小社会”,具有很强的自组织性。这个高等学府自我运行的办学模式,在当今社会已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性特征相比,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走出所谓的“象牙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市场定专业,紧扣企业开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实施产学研合作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产学合作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法国的学校主体校企合作模式、日本的企业主体校企合作模式,等等。我国高职院校如何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开展产学研合作,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走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关门办学模式,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深入广泛的合作办学,应成为高职院校的普遍共识。早在2002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职教会议就明确指出:今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坚持“政府统筹、面向社会、地方为主、依靠企业”的原则。[2] 教育部部长周济也指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的指导思想。”[3]

(五)发展方向定位:正规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职教理论两大流派之一的以美国教育学家福斯特(Philip J.Forster)为代表的“反主流派”思想,逐渐成为世界职教发展的指导思想。反主流派认为:“发展企业本位的在职培训计划要比发展正规的职业学校更经济、更少浪费。”[4] 1999年第二届国际职教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的大会主题,指出职业教育和培训都要朝终身化的方向发展。[5] 实践也表明,非正规、非学历的成人职业技术培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就社会和企业而言,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调整时期,需要大量的适应新岗位、新工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就员工个体发展而言,经济与社会的变迁造成现代职业的半衰期越来越短,人们的职业和岗位变动频繁,职业教育和培训成为人们自我发展的终身之需。同时,对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是无法仅仅依靠正规的职业教育来满足他们提升技能需要的,正因如此,对农民或进城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需要性,它将是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一大增长点。因此,我国的高职院校应积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发展正规职业教育的同时加强在职社会培训工作,将其作为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结语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从量的扩张发展到质的提升的转变期,应构建质量型发展模式,尽可能在涵养特色和提高社会效益、办学效益上做文章,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必须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办学与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脱节的现状,积极探求原因,寻找解决办法,提出高职院校科学的办学定位。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应是一个多元的综合的体系,既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又有办学模式定位;既有办学层次定位,又有办学特色定位;既有当前的办学现状定位,又有未来的发展方向定位。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还是一个变动的发展的体系,既要有近期的发展定位,又要有中长期的发展定位,还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决策者,应积极深入地研究并遵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规律,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及本校的办学现状确定切实可行的办学定位,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快速的健康的发展。

注释:

①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编号:06AIL0070168)研究成果之一。

标签:;  ;  ;  ;  

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定位研究_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