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不确定性与创造性思维论文_孙久华

翻译中的不确定性与创造性思维论文_孙久华

孙久华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590)

摘要:创造性对翻译工作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译文“雅”境的营造上,能有效的提高译文质量。灵感思维的获得从知识积淀上对翻译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灵感思维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知识的积累以及形象思维等实现的。再加上语言本身模糊性的特点,使得高质量的译作实属难得。

一、 翻译无捷径可走

文学理论家和语言哲学家理查兹(I. A. Richards)曾说过:Translation is probably the most complex type of event yet produced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Cosmos.可见翻译并不是文字之间的简单转换。如今,科技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机器翻译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且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依目前的情形来看,机器翻译还是替代不了人脑。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对译文的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高质量的翻译还是需要翻译者的校对、修改。另外一些专业方面的翻译,比如说古文翻译,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极其翻译替代不了的,必须需要人工,一字一句的斟酌,寻找最恰当的翻译方法。再比如说,文学作品里的人物性格,,要对原文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翻译方法,这些说起来比较简单,但是做起来确实一项大工程。

二、翻译不确定性

在英汉语言的翻译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由于自身的局限,对于原文的细节理解不够透彻,翻译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不知道改如何表达。自身的因素主要在于知识面的狭窄。比如说科技英语的翻译,因为科技英语属于特殊领域,它们有专门的术语表达,在翻译此类文本时,译者如果不了解本专业知识,在遇到术语时,可能就会不知所措,甚至理解错误,导致翻译错误。此外,导致翻译不确定的一个原因还在于原文所处的语境。语境不同,所隐含的信息也不同。比如说:“He has some trouble.”我们可以翻译成“他有麻烦。”也可以理解为他生病了,也可指他违章、犯罪了等等。造成翻译不同的原因就是语境的不同。另外,翻译作为一种精神活动、思维活动,要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度是模糊的,甚至可以说“信、达、雅”作为翻译的标准也有其模糊性。种种不确定性的存在给翻译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翻译创造性

翻译高强度的脑力活动,翻译时大脑需要高速运转,并加上一定的想象。严复曾经提出“一名之立,旬月踟躇”的翻译精神,而“旬月踟躇”之后的豁然开朗。 比如说“died a second time ”翻译成“气得从棺材里跳出来”,这样简单看,这两个句子好像风牛马不相及,实际上这是采用了创造性叛逆,才这样翻译的。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三思而后行”译成英语是“Look before you leap” ,“这明显极了”翻译成“It is two and two makes four”等等,这些例子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翻译者的创造性,是译者对译文的再创造。翻译的创造性要求译者做到要有一定的只是储备,不断地从大脑中提取有礼信息,与翻译原文之间形成组织架构,从而达到有效翻译的目的。翻译者要成为一名“杂家”,要做行走的知识库,平时不断积累,自主学习。还要向成功的译者不断学习翻译知识,掌握翻译技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翻译的领悟

翻译是科学,翻译思维是一种抽象思维,因而译者必须注重逻辑分析。但是灵感性思维对翻译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翻译离不开原文的感知,灵感的火花会使一篇翻译在理解和表达方面增色许多,甚至可能迸发出阿基米德解决‘王冠之谜’的那种爆发力。在翻译过程中,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我们思维的主要形式,但是,在翻译中却不存在绝对的价值等同、公式或任何推演方程式。翻译科学必须在反对两种倾向中发展,其一是自由主义,其二是机械主义(刘宓庆,1985)。机械主义是与翻译艺术水火不相容的。大翻译家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在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这一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完整的三字标准。翻译工作不仅要有效地保证译语“信”、“达”,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其臻于“雅”境。而“雅”境往往取决于创造性的产生。为了产生灵感,思想家必须有心理上的先决条件,那就是他必须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在尴尬中永远不会有任何“神笔”。 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程度的放松,并根据我们自己的大脑习惯和科学安排来转换时间。 鼓舞人心的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深厚的中文语言能力和强大的形象思维。 每个人在写作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但在翻译别人的文学作品时,他尽可能地尊重原创风格,认真地尝试原作者的写作风格,力求使其在自己的翻译中重新出现。。 调查发现,经过艰苦的努力,基本上可以达到这个要求。原因很简单。 例如,我们永远无法将一本科学严谨的科学着作翻译成格林童话,也不能将一篇赞美良好感情的文章翻译成愤世嫉俗的批评文本。 为此,译者应该认真研究原文,用心去把握原作者的精神,并将其融合在一起。 从那里,他们可以写自己的翻译,写词,并撰写句子,以表达自己。 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应该在我们的翻译实践中使用模糊思维方法。 为了吸引各行各业的人们,他们交流沟通。 他们能够根据翻译的目的,目的和时间,随时发展其独特的模糊思维技能。

总之.翻译是个复杂的活动,在英文和中文的翻译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 由于我们自身的限制,我们可能无法彻底了解原始语言的细节。 翻译它们可能很困难,我们不知道如何表达它们。 主要原因是知识的狭隘。

参考文献:

1. 刘宓庆. 论翻译思维〔J〕 . 上海: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5 ,(2).

2. 刘祖培. 翻译综合思维〔J〕 . 上海: 上海科技翻译,1991,(2).

3.马红军. 翻译批评散论〔M〕 .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4. 毛荣贵,范武邱. 灵感思维在翻译活动中的表现〔J〕 . 大连: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

5. Reiss,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and Limitations〔M〕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6.王华琴,王清亭. 模糊性思维与英汉翻译〔J〕 . 北京:中国科技翻译,1997.

7.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8.

论文作者:孙久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5

标签:;  ;  ;  ;  ;  ;  ;  ;  

翻译中的不确定性与创造性思维论文_孙久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