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侧卧位为主的体位护理及患侧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论文_成玉花

(江苏省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223001)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早期采取患侧卧位为主的患侧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体位护理组42例,对照组38例。两组均进行脑卒中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而体位护理组早期同时实施以患侧卧位为主的患侧综合康复训练。结果:康复训练6周后,两组患者ESS积分和增分率及ADL积分与增分率均有增加,但体位护理组ESS积分、ADL积分和增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卒中早期采取患侧卧位为主的患侧综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偏瘫患者的肢体动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患侧卧位;脑卒中;肢体功能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采用以患侧卧位为主的体位护理及患侧综合康复训练,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1.10~2014.10收治并确诊的急性脑中风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首次发病并于起病2 d内入院,排除有明显意识障碍及严重合并症(心、肺、肝、肾)。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体位护理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脑卒中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而体位护理组在此基础上早期采取了以患侧卧位为主的患侧综合康复训练。

(1)加强患侧刺激 床头柜、电视机置于患侧,所有的护理操作,如帮助病人洗漱、进食、测血压、脉搏等均在患侧进行,家属与病人交谈时握住患手,引导偏瘫病人头转向患侧。通过加强患侧刺激,可以对抗患侧体表感觉的丧失,加强患侧刺激贯穿于患者整个康复过程中。

(2)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 体位护理中,以患侧卧位为主,健侧卧位、半俯卧位为辅,仰卧位尽量少用。同时每天鼓励病人多次练习BObath握手,桥式运动,关节被动运动。

患侧卧位:患者躯干稍向后旋转,后背用枕头稳固支持,患侧上肢前伸与躯干的角度不小于90°,肩关节向前伸展与外旋,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手掌向上放在最高处,手指张开。患者重心保持前倾,健侧上肢可放在身上或后边的枕头上,下肢呈迈步位,健腿髋、膝曲屈并由枕头在下面支持,同时也用枕头使患腿保持在伸髋稍曲膝的体位,此体位每次使用2.5-3小时,可伸张患侧躯体,有利于缓解痉挛,抑制痉挛模式,同时使患者获得肢体的真实感。患者整个康复过程中均以患侧卧位为主。

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患侧上肢下垫一枕头,使患侧肩部前伸,肘关节尽量伸展或微屈,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指伸直。患侧骨盆旋前,髋关节仍然呈半屈曲位置于枕上,患足与小腿尽量保持垂直位。这种体位可对抗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此体位一次使用一般在2小时左右。

半俯卧位:可以预防髋、膝屈曲,避免挛缩,患侧身体伏卧于一长枕上,头偏向患侧,患侧上肢呈上举位,肩关节呈前屈外展位,肘关节轻屈,腕关节微背屈,手指张开,掌心向下,患侧髋、膝关节轻屈,踝关节保持中立位。此体位能缓解背部肌肉痉挛,但肺活量受限,宜在白天作过渡体位使用,一次使用10~20分钟。

坐位:坐位平衡训练可诱发躯干肌肉的活动,达到两侧躯干肌肉平衡,患者在发病3~4天,生命体征平稳,即开始进行坐位训练。开始时取半坐位45°,每次坐5min,病情稍重者为慎重起见,半坐位角度可以再小些30°,每次坐5min,训练宜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坐位角度和坐起时间。角度以每次增加10°为宜,坐起时间以每次增加5min为宜。多数病人可直接由卧位进入坐位。患侧膝关节屈曲成90°,使足与小腿保持垂直位,坐椅时注意座椅不能太高,应保持双腿整个脚掌着地,此体位白天使用,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

站立:一般病后5~15天,即可进行包括ADL训练,运动促通训练,站立训练。康复护士帮助病人进行站立训练时应站在病人的患侧,减轻病人恐惧心理,引导病人重心向患侧转移,用健侧手指紧扣住患侧手指,并抱于胸前,双足分开与肩同宽,站立时教患者收腹、挺胸、抬头,放松肩颈部肌肉,不要耸肩,腹部伸直,伸髋,双下肢尽量伸直。

1.3疗效评价 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E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观察时间为开始康复训练第1-42天。以ESS和ADL评分增分率判断疗效。计算方法如下:增分率=(康复训练后积分-康复训练前积分)/(100-康复训练前积分)×100%。以康复训练第42天的ESS和康复训练第42天的ADL增分率为主要疗效判定指标。

2结果

康复训练前,两组患者ESS积分和ADL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ESS积分和增分率及ADL积分与增分率均有增加,但体位护理组ESS积分和增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体位护理组ADL积分及增分率也显著高于时照组(P>0.01),见表2。

3讨论

现代康复观点认为,患侧卧位是第一体位,是最重要且较提倡的一种体位,脑卒中发病后数日内为迟缓性麻痹,在麻痹期采用患侧卧位和加强患侧刺激的综合康复训练会对患肢产生压力刺激,通过各种感受器的传入有利于病人获得肢体的实体感,对抗患侧体表感觉的丧失,缩短迟缓期,促进感觉功能的恢复[1]。经本资料临床观察,体位护理组的ESS增分率和ADL增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证实了体位护理的治疗作用,表明卒中偏瘫患者采取以患侧卧位为主的体位护理和加强患侧综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肢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汪莉.李新萍.龙海秋,等.脑卒中病人体位及肠内营养护理的进展[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2):17.

论文作者:成玉花

论文发表刊物:《徐州医学院学报》2015年11月第35卷总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9

标签:;  ;  ;  ;  ;  ;  ;  ;  

患侧卧位为主的体位护理及患侧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论文_成玉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