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当代中国论文,发展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提出

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由现代化问题提出来的。围绕现代化问题,各国都在探索自己的道路。就不同社会制度而言,有资本主义各国走过的现代化道路,有正在探索的通过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就不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而言,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有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有发展中国家正在探索的各种现代化道路。

于是,在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上,世界上五颜六色,不同国家各显其能。没有一条对别国来说可以直接照搬照抄的发展道路,更没有一种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

自1840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后,就提出了现代化问题,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变法维新,再从变法维新到推翻帝制,再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证明:只有通过革命铲除“三座大山”,才能为现代化打开通道。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逐步选择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

这一探索既有显著成绩,也有重大失误。中国领导人在经历了成功与失误的比较之后,终于认识到:“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p.3)

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功,就在于找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内涵与外延

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据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这条道路作了系统的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2](p.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以下五大部分组成:

(一)时代特征与发展阶段。

这是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坐标。所谓坐标,实际上指的是一个坐标体系,包括横向坐标和纵向坐标。

其横向坐标,即时代特征,它解答的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时代特征,也就是邓小平反复指出、并经几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强调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其纵向坐标,即发展阶段,它解答的是中国发展的现实位置与历史渊源的关系问题。发展阶段,也就是邓小平反复指出、并经几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确认的“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这是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核心。

这条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p.61)

这里面有四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要始终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当务之急是做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第二个要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什么是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如何坚持?是固守成规,还是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这是思想方法问题,是思想路线问题。我们的基本方法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不能违背根本原则,又要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既不能丢掉老祖宗,又要讲新话。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2](p.11)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深刻阐述人民民主专政不仅有专政的一面,还包括人民民主方面,是毛泽东的功劳。深刻总结“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教训,沿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思路,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方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要贡献。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这些都是在坚持党的领导问题上的新发展。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2](pp.11-12)

我们的一个基本经验,就是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三个要点是: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2](p.7)

第四个要点是:发展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四个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三大目标的现代化,再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大目标的现代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对现代化问题的认识发展历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布局。

这是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内涵。

在经济建设也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发展格局。这主要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和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政治建设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方面,形成了以下发展格局: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制度框架是,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人民权利上,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发展人民民主上,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在加强法制建设上,加强国家立法和法律实施工作,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在文化建设也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方面,形成了以下发展格局: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社会建设也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形成了以下发展格局: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体制。

(四)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和平外交、国防安全、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大业。

这是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外延。

在对外开放上,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始终不渝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2](p.47)

在和平外交上,“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2](p.45)

在国防安全上,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在民族团结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在祖国统一上,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五)中国共产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这是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主心骨。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条件,适应领导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任务,并逐步形成了总体布局。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是:坚持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如果把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比作一辆汽车的话,时代特征与发展阶段就是它的定位系统,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它的控制系统和动力系统,四位一体格局及其外延部分就是它的底盘和框架,党的领导就是它的操作中枢。

另外,品牌十分重要。这辆汽车的品牌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制造平台是当代中国实践,设计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发展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智慧和心血。

(一)毛泽东的探索为找到这条道路提供了好的制度基础、发展平台和初步经验,也经历了严重的曲折

说到制度基础,必须指出,毛泽东是第一部共和国宪法的制定者。通过1954年制定的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政权组织制度确立起来了。

说到发展平台,必须指出,毛泽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在毛泽东时代,新中国从1953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用了短短二十多年时间,便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建设从无到有的问题,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说到初步经验,必须指出,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人。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最值得称道的理论贡献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关于人民内部矛盾学说;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关于统筹兼顾的方针;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关于综合平衡、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等等。

毛泽东的探索经历了两大曲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错误,从根本上偏离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使毛泽东的正确探索为之中断。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片面追求发展速度,严重破坏了综合平衡的错误。“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并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论点,明显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轨道,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

(二)邓小平稳妥地解决了继承与发展、总结历史与开辟未来的紧迫问题,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开创了当代中国发展道路

邓小平为找到当代中国发展道路作出了最伟大的贡献。如果说没有毛泽东成功开辟中国革命道路中国人民还会在黑暗中摸索的话;那么,没有邓小平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还会在贫穷中徘徊不前。

说到邓小平的历史性贡献,首先是支持和领导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解决了什么是真正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问题。

接下来就是领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性转折。中国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端,都是从这时起步的。

第三个历史贡献,便是邓小平主持起草了第二个历史决议,正确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并且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十条基本经验的总结,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总之,通过拨乱反正,中国共产党自我纠正错误,从死路中找到生路,从挫折中走向胜利。

(三)改革开放30年实现三大突破

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

第一大突破,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解决了“松绑发展”的问题。

松什么绑呢?松社会主义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束缚之绑。

我们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上有了极大的进步,使我们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从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开始,到改革整个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到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从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开始,到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决策。改革开放的每一次历史性进步,都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理论创新又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极大的解放,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在这一理论与实践相互推进的过程中,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第二大突破,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解决了“借力发展”的问题。

借什么力呢?就是借从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

这时候,中国要引进来、走出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趋利避害,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中国的这一轮发展,遇到了一个强有力的阻碍,这就是世界经济政治传统秩序的严重束缚。

这个问题,邓小平早就提出来了。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做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之时就指出,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要和平,要发展,就必须打破冷战时期形成的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平等、互利、公正的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这一直是我国发展努力的一个重要目标。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两个重要决策。一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搭建了体制机制平台。二是全力推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并为适应入世后必然面对的国际竞争新形势作好充分的准备。

这一轮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四大经济体之一,成为经济总量的大块头。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以2007年为例:国内生产总值达24.66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0.6%,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进出口总额达2.17万亿美元,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国家财政收入达5.13万亿元;外汇储备超过1.52万亿美元,稳居世界首位。

如今,我们面临着第三大突破,这一突破是从中共十七大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开始的。我们要通过这次突破,解决“转轨发展”的问题。

转什么轨呢?就是要从以高投入为手段、以高污染高能耗为代价、以总量倍增为目的的传统发展方式,转变到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轨道上来,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从现代化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必须从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一些旧经验、旧做法中解放出来,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模式。要突破对GDP和高投资、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的依赖,突破发展理念中拜物主义和拜金主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所以说,当代中国发展又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一方面,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就的积累,新中国成立以来近60年建设成就的积累,都使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另一方面,在成就积累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得到解决,只有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才能得到解决。根本出路在于:转变发展方式,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把科学发展观从思想转化为行动。

发展方式、发展观念、发展模式,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战略问题,必将成为未来国际竞争新的制高点。

如果说,从前发达国家拉开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主要靠的是科技创新、科技革命的话;今后的国际竞争还要加上一条,要靠发展方式、发展观念、发展模式的创新。

最后,我们重温以下有关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两段话,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1982年9月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pp.2-3)

2008年4月胡锦涛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时代条件变化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生机活力,真正做到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3]

从学别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从搬别人的模式到形成自己的模式,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过程,是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轨迹。

标签:;  ;  ;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