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测度与评价_贡献率论文

科技进步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测度与评价_贡献率论文

我国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及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科技进步论文,作用论文,评价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是大幅度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产业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定量评价我国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其特点,把握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对提高宏观经济预测水平,真正把我国外延粗放式经济模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1.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人类历史上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技术进步不仅改变了生产物质的技术基础,而且提高了劳动力的智力水平,使一些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发展成为经济实力很强的国家。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经济起飞时期,科技进步在其经济发展诸多因素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以来,高科技迅猛的发展给各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哪个国家抓住机遇,哪个国家就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格局、国际政治格局乃至军事力量都有重大影响。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使我国涌入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大潮之中。目前,世界又处于一个新技术革命高潮的酝酿和准备阶段,“九五”到201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历史时期,要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使我国到21世纪初能够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

科技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定量地评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既测算出经济总量增长中,具有广义概念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又定量地评价增加资金和增加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这是衡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为了贯彻好“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技第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落到实处,深入进行科技进步的评价工作,进一步完善评价技术进步的指标体系,对监测经济增长质量,正确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推进地区、产业及企业科技进步,是十分必要的。

2.国外关于科技进步作用测算及评价的基本情况

本世纪20年代末,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始研究经济增长因素,应用数学方法研究和评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与数学家柯布提出的生产函数,将经济数字与模型方法引入了生产分析;五十年代以来,经济学家索洛(R.M.Solow)提出了增长速度方程,可对技术进步作用进行定量的测算,为此索洛获得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众多的学者、专家从不同角度探索着新的评价方法,并结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测算。

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经历了30年代经济危机的干扰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后,在50—7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质的转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本世纪初的百分之十几提高到了50—70%。至今,发达国家的“贡献率”大体在这个幅度内波动。

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工发组织测算了许多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或工业)增长的作用。1984年世界银行在涉及中国发展的几个报告中,汇总分析了38个国家(地区)的投入、产出和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增长。90年代世界银行又计算了几十个国家技术进步的作用。

日本、印度、韩国应用不同方法测算了各自国家的经济增长因素。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对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如香港、韩国、新加坡、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印度、秘鲁、土耳其等的综合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析。

(二)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在学习、借鉴国外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时,诸多专家学者将发达国家经济学界分析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的方法介绍和引入我国,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政府有关部门了解和认识经济发展因素间的关系和特征,很有帮助。

为了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认清我国科技进步的差距,定量测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不再仅仅是理论家的研究课题,而是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并逐步付诸实践。

国家计委1984年开始研究这项工作,1992年会同国家统计局指导开展这项工作,主要推荐采用增长速度方程法(见注释),并辅以指标法和评估法。

部分行业和地区比较早地开展了测算工作,能够比较系统地分析测算的结果,对自身中长期的经济发展显示出一定的指导作用。一些行业和地区除了采用推荐的测算方法外,还研究了其它方法。多数行业和地区通过开展这项工作后,更认识到测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意义,对宏观经济质量的特征和趋势也有了新的认识。

(三)

1.行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的作用

80年代,行业测算科技进步作用的工作就开展起来了。1982年提出了测算农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的报告。冶金行业率先在国有32个重点企业进行了测算。这32个重点企业占全国钢产量的70%,实现利税占全国钢铁行业的75%。1979年至1990年期间,这32个重点企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左右。测算工作推动了冶金行业的科技进步,增强了企业的科技意识,促进了科技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进入90年代,更多的行业开展了测算工作。煤炭、石油开发、有色金属、铁路运输、交通运输、水利、化工、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建筑业等,对本行业科技进步的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而且,通过这项工作,带动大中型企业的有效管理和科技进步的步伐。例如:

铁路运输:1984年至1992年期间,全国铁路运输量平均增长速度为5.92%。科技进步对铁路运输企业运输量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42%,资金贡献率为37%;劳动力贡献率为21%。8年间科技进步平均增长速度为2.49%。八十年代,铁路在建设资金短缺,营业线里程只增加6.9%的情况下,完成换算周转量增加了86.0%。在新增运输量中,90%以上是靠既有线强化技术改造,挖潜提效和增加新型机车车辆的投入来实现的。铁路科技在提高运力、保证运输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做出重大贡献。铁路机车运输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从大功率货运电力、内燃机车的投入运行到时速140公里的韶山5型、东风9型客运电力、内燃机车的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铁路牵引动力的技术革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电气化铁路、复线建设、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使铁路运输强度、效率、效益大大提高。此项工作也分别在全国五大铁路局开展了测算。

煤炭行业:对国有重点煤矿进行了测算。1984年至1993年间科技进步对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3%,同期科技进步速度为1.05%。经初步推算,在国有重点煤矿中,约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优秀企业,其科技进步对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30%左右,最高的可达到45%。大部分企业在23—25%。仍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企业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在1984年至1993年间,采煤机械化程度提高了69.26%,综合机械化程度提高111.29%,全员效率提高了54.82%,而百万吨煤死亡率降低近80%。在煤炭生产中,减人提效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劳动力增长对产值增长的作用明显下降。

交通行业:对公路、水运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1985年至1992年期间,全国公路行业换算周转量增长率为11.8%,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30%,同期科技进步速度为3.57%;资金的贡献率为37%,劳动力的进步贡献率为29%。同样的时间范围,全国水运行业(国内部分)换算周转量增长率为7.66%,1992年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32%,同期科技进步速度为2.35%,资金的贡献率为48%,劳动力的贡献率为20%。两个行业中,资金的贡献率都大于其它要素的贡献率。这说明,发展交通、增加运力和运输效率,增长资金投入仍起主要作用。此外,由于水运行业的资金密集度高于公路行业,资金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更明显。目前,测算工作已在全国22个省市交通厅(局)和16个交通企业开展。

建筑业:1981年至1992年,全国全民所有制建筑企业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为8.88%。“六五”时期科技进步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34%,“七五”期间为31%,1981年至1992年期间为33%,同期的资金对产值的贡献率均高于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35%、54%和42%,同期劳动力的贡献率分别为31%、15%、24%。说明建筑业产值的增长主要还是资金投入取得的。1981年至1992年期间平均科技进步增长速度为2.96%,技术水平年平均提高3.9%。

农业:采用生产函数(时间—截面数据回归方程)对农业科技进步进行测算。函数中四个变量分别是劳动力、资金(农业物质费用)、耕地和耕地质量数。被广泛引用的测算结果表明,“六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35%,高于70年代(1972至1980年间)的27%。“七五”期间为28%,比“六五”下降了7个百分点。分析表明,“七五”时期与“六五”时期相比,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没有继续提高,反而下降了,这是可信的,并且符合实际。因为,按可比价格计算,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七五”比“六五”减少了3.24%,而农业物质投入的年增长率只减少1.48%,劳动力增长速度提高。另外,在“七五”期间,种植业缺乏象“六五”期间拥有杂交水稻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这是种植业技术进步作用下降的重要原因。

2.部分地区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的作用

“八五”期间,地区经济发展活跃。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窗口”,已不仅仅满足于发展的速度,而开始认识到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足;中部地区利用已有的产业基础,加强技术改造,积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西部地区更加重视了对资源的开发。多数地区不同程度地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提高了对科技进步的认识。

“八五”期间已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个计划单列市和中心城市,开展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率的测算。工作开展得比较早的地方有黑龙江、吉林、天津、山西、江苏、上海市、浙江、广东、深圳市;北京、安徽、湖南、江西、河南、广州市、重庆市等对测算结果做了一定的分析;其它已开展工作的还有河北、辽宁、山东、湖北、陕西、宁夏、广西、贵州、新疆、云南、长春市、武汉市、青岛市、南京市、宁波市、西安市等。测算结果表明,多数地区科技进步贡献率值呈起伏增长状态,科技进步速度不断加快,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多数地区采用增长速度方程法对本地区进行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部分地区结合本地区宏观经济发展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提供政府和为宏观经济决策依据参考,取得较好效果。例如:

深圳在开放的十几年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深圳速度”。1980年至1993年期间,深圳市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为68%,资金平均增长率为65%,劳动力平均增长率为39%。同期科技进步对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31%,资金投入的贡献率为29%,劳动力投入的贡献率为40%。通过进一步测算深圳食品工业、纺织业、缝纫业、医药业、电气业、电子业、机械业七大行业科技进步对本行业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较大的电子通讯、机械等主要行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都不高。分析说明,深圳市经济发展中,资金、劳动力的投入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仍占主要位置,深圳市工业发展基本仍属于外延扩大再生产类型。其中尤以劳动力增长较快,而劳动生产率增长低于全国城市平均值为突出原因。预测到2000年,要达到深圳市政府制定的“在保持深圳建设的同时创造深圳效益”这一目标,使科技进步对工业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达到40—45%,就要大力依靠科技进步,把经济发展转移到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轨道上来。为此深圳市政府有关部门提出,要制定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发展的政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劳动力和人口数量的宏观控制,提高三资企业的技术档次。

近年来,广州市工业总产值增长较快,1978年至1994年期间平均年增长率为22%,科技进步也不断加强。科技进步对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40%,1994年比1985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同期资金投入的贡献率为45%,比1990年的53%有所下降。预测分析指出,广州市今后发展中,在工业总产值增幅保持在16%的水平,实现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2000年的50%和2005年的60%的目标,需要使劳动力投入的增幅保持在2%左右,资金投入的增幅把握在16—20%,使资金投入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降到30%左右。

上海市1978年至1994年期间,独立核算工业净产值的增长率为11.23%。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3%。预测“九五”后三年,如果工业净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八五”前四年的28.12%水平,资金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25.43%的水平,从业人数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到200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可达到62%。如果以1978年为基年,工业净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5.6%,资金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8.58%,从业人数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55%,到2000年,科技进步速度可达到7.24%,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可达到46%。

进入90年代以来,四川省工业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15.8%。1991年至1994年期间,科技进步对全省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逐年上升,从1992年的20%达到1994年的27%,同期资金投入的贡献率为49%,劳动力投入的贡献率为24%。科技进步措施初见成效。但是四川省工业发展仍属于“速度型”发展模式。进一步测算结果得出四川省工业发展的几个特点:一是集体工业企业科技进步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50%,高于国有工业企业的24%,且资金利用效果好。集体工业企业劳动—资金产值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国有工业企业。而对两类企业测算的技术水平值基本相当;二是重工业发展比轻工业更依赖于科技进步。重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6%,轻工业为6%。轻工业经济增长中科技含量较少,而资金投入对产值的贡献率却高达62%;三是各工业行业科技进步状况差距较大。有色冶炼加工业、仪器仪表业、饮料制造业、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高,均高于全省工业的平均水平;四是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工业经济发展增长较快的地区,科技进步贡献率相对比较高。科技进步贡献率预测结果显示,到2000年,四川省实现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增长1倍),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2.25%的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增长速度不低于1994年的水平,就可以达到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0—55%的目标。届时科技进步状况的几项指标达到相应的水平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重庆市1981年至1994年期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1.7%。同期科技进步对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44%,资金投入的贡献率为40%,劳动力投入的贡献率仅为15%。因此,全市工业发展开始走上提高生产率,增加资金投入,速度和效益相结合的道路。进一步的测算结果表明,由于重庆市集体工业发展迅猛,1981年至1994年期间集体工业企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5%,远远高于国有工业企业的增长率9%,同期科技进步对集体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53%,高于国有工业企业的43%,而其资金、劳动力投入的贡献率均小于国有工业企业。重庆市在“九五”末期,科技进步对工业企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要达到50%,为此,政府已明确提出一系列加快科技进步的措施。

江苏省1987年至1994年期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的增长率为20.96%。科技进步对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39%,资金的贡献率为55%,劳动力的贡献率6%。“八五”期间科技进步增长较快,1994年比1990年增加了14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工业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高投入、高产出的外延扩大再生产持续一段时期,近几年资金投入的增幅与产值的增幅日趋接近,劳动投入的增幅逐渐下降,素质明显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普遍开展。因此江苏形成了科技进步快,技术水平高,企业人均占有资金提高快的工业发展的特点。

吉林省科技进步在工业总产值增长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93年达到43%,比“六五”增加了10个百分点。“六五”时期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为10.5%,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33%;“七五”时期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为8.9%,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4%。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是靠增加资金投入取得的。“七五”时期,资金的年均增长率为15.9%,大大高于同期总产值的增长率。资金的贡献率不仅高于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44%,而且高于“六五”时期资金贡献率30%的水平,表现为高投入、低产出。1981年至1991年期间,吉林省重工业科技进步对产值增长的贡献率高于轻工业,前者38%,后者23%;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全省工业中,作为支柱产业的化工、机械、交通运输、建筑材料工业科技进步对本行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不仅高于全省工业水平,而且高于本行业资金贡献率水平。这一测算分析,为吉林省提出科技进步的目标和编制“九五”规划提供了参考。

浙江省采用其它测算方法,对1981年至2000年期间,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并做了分析。在工业经济方面,由于城乡工业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的步伐加快,科技进步贡献率呈上升态势,在“九五”末期达到45—50%是完全可能的。在农业经济方面,一是由于土地和劳动力处于递减状态,资金投入和科技进步的贡献形成主要的份额;二是“八五”期间,种植、养殖业进入规模经营,高附加值的效果逐渐显现出来;三是“九五”全社会再度对农业加以重视;因此,到200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是完全可能的。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中,“六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高于工业;“七五”期间工业科技进步不明显,但增长方式处于外延增长状态;“八五”期间,工业、农业技术改造的加强使科技进步贡献率开始快速上升;“九五”将继续发展“八五”的势态,可望达到50%的目标。

(四)

科技进步凝聚了诸如产业结构升级,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装备、产品的技术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等综合效果,在宏观经济发展中反映出来。大量的分析结果表明:

1.行业、地区对科技进步的测算分析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基本符合。它表现在宏观经济总量发展中,多数行业和地区,科技进步贡献份额仍然较小。生产要素的主要部分,资金投入或劳动力投入的作用仍占主导地位。即使是那些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如深圳,科技进步贡献率也与多数省水平相当。说明了我国近期的经济发展模式仍属于粗放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类型。“九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强科技进步的任务仍很艰巨。

2.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依靠科技发展经济的意识逐步加强。通过大量的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学管理,在多数行业和地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份额逐步增大,科技进步的速度逐渐提高。测算贡献率定量地表述了宏观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的状况,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和地区采用。测算结果研究分析水平的逐渐提高能够对经济发展进行科学预测,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建议。

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值不是恒定上升的,而是呈起伏状态。科技进步措施重视与否,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效果如何,都将最终反映在经济发展的质量上,这种效果具有很突出的滞后性。如果对影响科技进步发展后劲的因素未给以足够的重视,科技进步贡献率下降是必然的,如农业“七五”时期的情况。

4.各行业和地区测算结果不宜简单比较。只有在测算方法、选择系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才有意义。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测算和评价的方法,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但更重要的是测算工作坚持做下去。

对科技进步的研究和贡献率的测算,给我们提供了定量地描述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增长的轨迹。使我们能够进一步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有效地利用、控制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发挥宏观调控的手段,促进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注释:

增长速度方程法基于索洛对生产函数的理论推导,它的表达式为:

Y=a+α k+β L

式中:Y——产出增长速度

k——资金增长速度

L——劳动者人数增长速度

测算口径主要采用以下三种:

(1)全社会口径:即产出Y为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资金K为全社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之和,劳动者L为全社会劳动者年末人数。

(2)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出为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总产值,资金为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之和,劳动者为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劳动者人数。

(3)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

对弹性系数的确定,数据处理等均给出要求。

推荐采用增长速度方程法测算科技进步基于以下考虑:该方法适用范围较广。它从一般中性技术进步的模型出发,能从总量上分析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能体现“速度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它分析投入增长速度与产出增长速度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比较产出、资金、劳动力的绝对数量,适用于纵向、横向对比。增长速度方程所需数据,可以从现行统计体系中收集到,有条件进行实际测算。用增长速度方程可以预测未来时期科技进步的作用,可为制定中长期规划提供预测分析。

Calcul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Role of Sci-Tech Progress i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Countryirector of S&T Department of State Planning Commission,P.R.China Jiang Junlu

hief of Division of Strategy & Policy of S&T Department of State Planning Commission,P.R.China Ren Lin

Abstract Sci-tech progres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f ecnomic growth and the core for accomplishing change of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growth as well.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of the role of sci-tech progress in the economic growth has being adopted by state planning commission P.R.China since early eighties.The results of calculation in some fields of industty and agriculture as well as in some districts are presented here.

标签:;  ;  ;  ;  ;  ;  ;  ;  

科技进步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测度与评价_贡献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