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论文

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论文

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效益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经济效益?传统经济理论中没有这一范畴,六、七十年代,我国少数学者探讨过经济效果问题,1980年出版的权威辞书《辞海》将经济效果定义为经济活动中劳动耗费同劳动成果之间的对比[①]。这一理解,显然是过于简单和很不全面的。1981年出版的由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也只有经济效果,其定义是:社会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量同劳动成果的比较。[②]这一解释加入了劳动占用的内容,对比上一解释,显然大大前进了一步,因为获得一定劳动成果,如果只有劳动耗费低,而劳动占用没有相应降低的话,是不能说明经济效益好的。

1982年,党中央明确指出了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但理论界对于经济效益的理解,还基本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直到1986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大辞典》虽然有了经济效益这一概念,但理解上没有加深,认为经济效益就是经济效果,它是指:“社会生产中劳动占用量和劳动消耗费量同劳动成果的比较。”[③]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经济大辞典》(财政卷)对经济效益的解释也与此相同。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认识大有进展,加入了“产品符合社会需要”的内容。例如,1990年出版的由吴振坤主编的经济学辞典对经济效益的解释是:经济活动中消耗、占有的劳动量同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④]这是至今为止,理论界对于经济效益问题的较为全面的认识。由此可见,我国理论界对经济效益问题的认识,也跟对于其它问题的认识一样,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刻,由片面到较全面的认识过程。这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至今为止,我国经济理论界对经济效益的认识仍然不全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有必要对经济效益作出新的表述。

那么,什么是经济效益呢?我认为,经济效益是指在环境得到保护和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前提下,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中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与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的关系。这一表述从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产品质量三个方面弥补了人们对经济效益理解的缺陷。其所以要加上这三方面的内容,我们认为原因在于:

第一,经济效益既是一个衡量经济状况好坏的概念,又是一个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概念。无论是一个企业、部门,还是一个国家,其经济状况的好坏,都会通过经济效益好坏表现出来,一般来说,生产供需平衡,产销对路,产品质量好,占用和耗费低,就表明经济效益好;反之,则不好。这是衡量经济效益好坏的基础。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经济效益还是一个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概念。众所周知,衡量社会进步,只能是生产力标准,但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会通过经济效益的好坏表现出来。一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好,生产力发展就会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它不仅表现为人民得到的物质财富的数量增加,而且表现为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包括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时包括了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这就能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发展,这正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如果环境受到破坏,如大气被污染,水被污染,等等。人的健康因此而受到破坏,人的寿命因此而缩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单位产品的劳动占用和耗费降到了最低限度,产品质量符合要求,也有销路,人们因此获得了较多的物质财富,但这样发展经济,不仅不能说它是高效益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不是造福,而是造害。因为它危害了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因而是有违社会进步的。应该看到,一个进步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它不仅包括了这个社会的不同人群的各种关系的理顺和协调,而且包括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协同发展。因此,我们在经济效益的新的表述中加进了保护环境这一前提。

第二,经济效益既是一个近期的概念,又是一个长远的概念。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物质利益是通过资源转化形成的。所以马克思把人类获取物质财富的劳动称为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地球上任何一种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就要求人类对资源合理使用,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是指,一是要节约使用,决不浪费;二是要有计划的使用,决不盲目;三是适时使用,有的资源的使用,有很强的时间性,因此,不提早也不推迟;四是适物使用,生产什么产品,需要什么资源就用什么资源,不以钢代铁,以木代竹;五是充分使用,自然资源中有多少用途都要利用,能反复使用的就要反复使用。这样才能使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以满足人类长远发展的需要。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对自然资源进行疯狂的掠夺,就会损害长远利益。这种行为是缺乏理智的,是应该制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提出,人类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要危及子孙后代的利益。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新表述的经济效益的概念中加入了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这一前提。

第三,经济效益既是一个微观的概念,又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我国经济理论界把经济效益区分为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深入分析,我们认为,这种区分是不科学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宏观上的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产品为社会所需要,以及环境得到保护和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那么,即使单位产品的占用和耗费降到了最低限度,产品的质量也不差,但产品卖不出去,这无论宏观和微观,都不可能有好效益。而如果社会生产是按比例发展的,环境得到了保护,自然资源能合理利用,但单位产品的占用和耗费过高,价格昂贵,消费者承受不了,或者产品质量低劣,消费者不愿购买,这无论宏观和微观都谈不上好效益。可见,在经济效益上是没有宏观和微观之分的,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因此,一定要从二者的结合上去把握它,新表述的经济效益的概念就将二者有机地溶合到了一起。

第四,经济效益是一个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的概念。经济效益量的规定性在以前的表述中十分明显。即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劳动成果量与劳动占用量和劳动耗费量的比较。从量的角度考察,劳动成果越多,劳动占用和耗费越少,说明经济效益越好。但是,经济效益质的规定在以前的表述中却是不明显的,甚至根本没有提到。这是一个重大的缺陷。因为一个社会的产品,即使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降到了最低限度,但产品的质量低劣,因此而卖不出去,产品的使用价值会逐步丧失,投资无法收回,这种企业谈得上好效益吗?因此,新表述的经济效益的概念,对劳动成果加进了标准质量的要求。所谓标准质量也就是指产品的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达到了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所能达到的正常程度。

用新的经济效益的观点对照我国经济实际,我们会发现,我国经济生活中低效益问题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劳动耗费高。单位产品中的劳动耗费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活劳动耗费一般以劳动生产率来表示。据有关专家测算,就绝对水平来看,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工业劳动生产率,约比我国全民独立核算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6—10倍,有的行业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我国生产不仅活劳动耗费高,而且物耗也高,我国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消耗是发达国家的3倍。经对国内12种主要原材料的国民生产总值消耗强度比较,我国原材料消耗强度比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及地区普遍高5—10倍以上,比印度也高2—3倍。世界银行有一个估计,中国单位产值能耗比其它发展中国家平均高1倍以上,能源利用率之低,举世公认。

第二,劳动占用高。劳动占用是指人们进行生产或经营的全部投资。所谓劳动占用高是指单位劳动成果所占用的投资比例大,从而投入多,产出少。我国劳动占用高。例如:我国制造业工人平均占用的固定资产,比其它发展中国家高出4倍,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而净产值仅仅比其它发展中国家高出50%,不及中等收入国家的一半。劳动占用高突出表现在设备闲置严重。

第三,产品质量差。据1990年有关部门对部分城市的调查,我国工业产品的抽样合格率约为75%,优质产品产值率为27%,市场抽查商品合格率为55%,与工业发达国家98%的产品合格率相差43个百分点。

第四,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全国500多个设市的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一级标准的不到1%,现在有的城市,从卫星上拍摄下的图片来看已经消失。全国水污染已危及381个城市,有的城市的水已经不能饮用。全国改革开放起步较早的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了全国两大酸雨中心之一,几乎每两次降雨中就有一次是酸雨,广东省广州市的二氧化硫等废气含量全部超标。

第五,自然资源浪费损失惊人。全国近10年来,每年减少耕地36万公顷。仅就广东来看,最近十余年来,广东平均每年减少耕地面积60万亩以上,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耕地面积。水、森林、矿产资源的浪费也很严重。

怎样才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益呢?

第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为什么长期得不到解决?我们认为,关键在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因而禁锢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低效益。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和我国按市场经济取向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实际证明,市场经济是最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形式。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及竞争的作用,生产者会自觉地减少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以及提高产品质量;同时,生产者还会自觉关注市场,根据社会需要进行生产。这些,对于提高经济效益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要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经济效益低下的状况,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没有这一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二,深化国有经济改革。我国经济效益低下,突出表现在国有经济。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国有资产流失惊人。我国国有经济效益低下的根源在于产权不明晰。在产权不明晰的条件下,人们的经济行为如同一把双刃的宝剑,刺伤经济有机体。剑的一面刃口会造成高浪费,因为财产没有主人,不要向财产保值负责。而剑尖则代表个人利益的追求,会直挖有机体的内脏。这就是长期以来,我国国有经济浪费高、效益低、损失严重的根源所在。

第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工业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0-80%,而我国只有30%左右。这个差距还是很大的,要缩小这个差距,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第四,加强经济管理。科学的经济管理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经济管理既有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又有微观管理。从宏观管理来看,其目标就是要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以及结构平衡,以使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为此,一是要确立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目标;二是确定合适的经济增长速度;三是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从微观经济来看:一是要重视用教育和激励的方法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二是要制定各项节约指标,尽量降低产品成本;三是推行中国式的全面质量管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四是要重视市场调查,注意研究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不断拓展市场;五是要重视企业内部的挖潜、革新、改造,提高技术档次。等等。

第五,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载入了我们党的重要文献,而且越来越深入人心。这是十分可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指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要做到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相互协调和持续发展。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建立重效益、节能、节约原材料的工业体系;建立提高单产、节地、节时、节水、节能的农业体系;建立节能、节时、重效益的综合运输体系;建立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生活服务体系。这就是集约型的社会生产方式,就能全面提高经济效益。

第六,要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还有赖于人的观念,尤其是各级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从目前来说,要将只注重速度快慢,不注重效益好坏的经济增长观念转变为既注重速度快慢,更注重效益好坏的经济增长观念;将只重视眼前经济数量扩张的经济发展观念转变为重视长远的综合经济效益提高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将两眼向外,专注于招商、攻关、集资的经营管理观念转变为两眼既向外看市场,又向内高度重视企业内部挖潜、革新、改造的经营管理观念;要将“大而全”、“小而全”、“万事不求人”的自然经济观念转变为重视社会分工与协作、联合与竞争的市场经济观念;要将称豪显富、贪图享受的奢侈观念转变为勤俭办一切事业的节约观念;将为官一任、轰动一时的领导经济的观念转变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子孙后代的领导经济的观念。等等。

注释:

① 《辞海》经济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319页。

② 《政治经济学辞典》(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2页。

③ 《经济大辞典》(商业经济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21页。

④ 《新编简明经济学辞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92页。

标签:;  ;  ;  ;  ;  

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