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循环经济进一步规划的几点看法_钢铁工业论文

关于进一步做好循环经济规划的几点看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循环经济论文,看法论文,关于进一步做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IPAT方程的用途

式(1)是著名的IPAT方程式

I=P×A×T (1)

式中:I为环境负荷;P为人口;A为人均GDP;T为单位GDP的环境负荷。式中的环境负荷可以特指各种资源消耗量或污染物产生量(这里只能用污染物的产生量,而不能用它的排放量,因为末端治理的效果未考虑在内)。

以能耗为例,式(1)可写作:

能源消耗量=人口×(GDP/人口)×(能源消耗/GDP)

以CO[,2]产生量为例,式(1)可写作:

CO[,2]产生量=人口×(GDP/人口)×(CO[,2]产生量/GDP)

这个公式虽然很简单,但是很有用。它是西方学者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过反复讨论才确定下来的,是经过验证的,可以用来做定量计算。

IPAT方程还可写成其他形式,例如:

I=G×T (2)

式中:G=P×A也就是GDP。式(2)可称作IGT方程。

在编制中、长期规划时,只要按照IPAT方程(或从它派生出来的其他方程),通过反复推敲,就可以把规划期内环境方面的有关指标确定下来,把未来的环境状况说清楚。

但是,在有些规划中,环境方面的指标往往残缺不全,从中无法了解未来的资源、环境状况究竟会怎样。甚至会发现,如按规划稿中的有关数据推算,若干年后的环境负荷会高得惊人,当地无法承受。

其实,只要考虑周全,把式(1)、式(2)用上,这些问题可以很好解决。现举两个例题说明这两个方程在规划中的一般用法。

例1:设我国20世纪末,人口为P[,0]=12×10[8],人均GDP为A[,0]=800美元;21世纪中叶,人口为P=16×10[8],人均GDP为A=4000美元。(1)如在此期间不允许环境负荷上升,问万美元GDP环境负荷应降低多少?(2)如允许环境负荷上升30%,问万美元GDP环境负荷应降低多少?

解:(1)不允许环境负荷上升

设20世纪末,环境负荷为I[,0],万美元GDP环境负荷为T[,0],则按式(1)得

I[,0]=12×10[8]×800×T(a)

设21世纪中叶,环境负荷为I,万美元GDP环境负荷为T,则按式(1)得:

I=16×10[8]×4000×T (b)

按题意知:

I=I[,0]

(c)

故12×10[8]×800×T[,0]=16×10[8]×4000×T

解得(T/T[,0])=(12×10[8]×800/16×10[8]×400)=(1/6.67)

即在此期间,万美元GDP环境负荷应降低6.67倍。

(2)允许环境负荷上升30%

按题意,本例题中的式(c)改为:

I=(1+0.3)I[,0]

将式(a)、式(b)代入上式得:

1.3×12×10[8]×800×T[,0]=16×10[8]×4000×T

解得:(T/T[,0])=(1.3×12×10[8]×800/16×10[8]×4000)=(1/5.13)

即在此期间,万美元GDP环境负荷应降低5.13倍。

例2:已知某市2000年GDP为G[,0]=1500×10[8]元,新水耗量为I[,0]=18×10[8]×m[3];2020年GDP增至G=7000×10[8]元。如新水耗量只允许增加20%,问2020年万元GDP新水耗量应为多少,并与2000年作对比。

解:①计算2000年万元GDP新水耗量T[,0]

按式(2)

T[,0]=(I[,0]/G[,0])=(18×10[8]/1500×10[8])×10[4]=120m[3]/万元GDP

②计算2020年新水耗量I

按题意I=(1+0.2)18×10[8]=21.6×10[8]m[3]

③计算2020年万元GDP新水耗量T

T=(I/G)=(21.6×10[8]/7000×10[8])×10[4]=31m[3]/万元GDP

即在此期间,万元GDP新水耗量应从120m[3]降至31m[3],即应降低为原值的约1/4。

在确定中、长期规划中的单位GDP环境负荷的规划值时,以上两例可作参考。

如单位GDP资源消耗量的倒数,就是“资源效率”。例2中的某市,在20年间万元GDP新水耗量从120m[3]降为31m[3],降低约4倍;换一个说法是,该市在20年间“水资源效率”应从1/120提高到1/31,提高约4倍。对万元GDP新水耗量来说是降低约4倍,而对“水资源效率”来说则是提高约4倍。

同理,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的倒数,就是“环境效率”。对它的理解,和“资源效率”完全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倍数(Factor)”问题,在中、长期规划中是最重要的,丝毫马虎不得。只要在“倍数”的确定问题上有失误,编制出来的规划就不可能是很成功的。

2 单位GDP环境负荷的年下降率的重要性

单位GDP环境负荷的年下降率,是中、长期环境规划中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但是,在有些规划中,只能见到GDP的年增长率,却很少见到单位GDP环境负荷的年下降率。这说明,对于前者重视有余,而对于后者的重要性仍认识不足。

大量事实说明,资源之所以短缺,环境之所以恶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两个指标之间不成比例,失去了平衡。掌握这两个指标之间的匹配关系,才能适应资源、环境方面的规划要求。

在下文中,用g代表GDP的年增长率,t代表单位GDP环境负荷的年下降率。研究表明,只有当t值等于下式中的t[,k]值时,环境负荷才会与GDP“脱钩”,即无论GDP怎样增长,环境负荷也不会上升。这个公式为:

t[,k]=(g/1+g)(3)

式中:t[,k]为单位GDP环境负荷年下降率的临界值。若t=t[,k],环境负荷与经济增长“脱钩”;若t<t[,k],环境负荷必随GDP的增长而逐年上升,且t与t[,k]之间的差值愈大,环境负荷上升得愈快;若t>t[,k],环境负荷必在GDP增长过程中逐年下降,且t与t[,k]之间的差值愈大,环境负荷下降得愈快。按式(3)计算的t[,k]值,如表1所示。

表1 t[,k]的计算值

g 0.01

0.03

0.050.07

0.09

0.11

0.13 0.15

t[,k] 0.009 0.029 0.0476 0.0654 0.0824 0.0991 0.115 0.1304

由表可见,g值愈大,t[,k]值亦愈大。也就是说,GDP增长愈快,愈不易实现环境负荷与GDP之间的“脱钩”。

在21世纪头20年中,我国经济将翻两番。这大致相当于g=0.07,即7%。由表1可知,与之相对应的t[,k]值为0.0654,即单位GDP的环境负荷每年必须降低6.54%,才能使环境负荷与经济增长“脱钩”。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环境负荷必将逐年上升。如何针对各种资源和污染物,合理地确定它们各自的t值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措施,无疑是规划的重点和难点。

有些地方提出20年内GDP翻两番以上,甚至翻3番的要求。(g值大于0.07,甚至高达0.11)。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地确定各种资源和污染物的t值,就更费思索了,因为如果把t值定得比t[,k]值小很多,虽然规划实施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将来一定会出现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反过来,如果把t值定得很高,使之接近t[,k]值,虽然在资源、环境方面的情况会好得多,但是将来这个t值是否能真正落实,也是问题。只有认真对待,反复磋商,才有可能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地把这个关键性的指标定下来,否则后果是严重的。

总之,在中、长期规划中,单位GDP环境负荷年下降率(t值)的选取十分重要,必须权衡利弊,慎重决择。

3 要认清我国二次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二次资源,是指各种产品报废后回收的资源,如各种废金属、废玻璃、废纸等。

在生产上,用二次资源替代天然资源,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省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二次资源严重不足,因此在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处于不利地位。而且这种状况,可能短期内不会好转。这就更加大了我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难度。

在二次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尤其是产品报废后的资源循环利用(即“大循环”),更显得重要。实际情况是:有些二次资源并没有得到回收,或多或少地流失掉了。所以,做好回收工作,提高实得率,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二次资源不足的压力。以前提出大、中、小三种循环并重的主张[5],似乎也得到了公众的认同。但是,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对大循环的重视程度,与中、小循环相比,还有待提高,工作力度还有待加大。在今后制定规划和实际工作过程中,应更多注意。

为了进一步强调二次资源问题,本文以钢铁工业的废钢资源为例,做如下说明和分析。

我国钢铁工业的废钢资源,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严重不足。所以,铁矿石一直是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料,废钢只占很小的比例。反映在生产流程上,以铁矿石为主要原料的高炉一转炉流程生产的钢占85%以上,而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电炉流程只占15%以下。与废钢资源充足的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例如,美国用上述两种流程生产的钢几乎各占一半。

两种流程相比,电炉流程的优点较多,如流程短、占地少、投资低,天然资源(铁矿)和能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等。例如,电炉流程的吨钢能耗仅为高炉一转炉流程的30%左右。所以,凡是废钢资源不足的钢铁工业,在不少方面都处于劣势。

研究表明,钢铁工业废钢资源的充足程度,是与钢产量的变化紧密相关的。凡是钢产量逐年增长的国家,其废钢资源一定不很充足,且钢产量增长愈快,愈不充足。相反,钢产量下降的国家,其废钢资源一定比较充足,且下降愈快,愈充足。

我国钢产量,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高速增长,其必然结果是钢铁工业的废钢资源严重短缺。钢铁产品的使用寿命一般长达10年以上,所以钢铁工业现在所使用的废钢,绝大部分是10多年前生产出来的钢演变过来的。当时,我国的钢产量比现在低得多,仅仅是现在的1/3~1/4。所以,即使这些钢全部变成废钢,充其量也只能是现在钢铁工业所用含铁原料的一小部分。何况,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钢在使用过程中散失、锈蚀或埋在地下设施之中,不可能收集起来成为有用的废钢。因此,在钢铁工业所使用的含铁原料中,废钢所占的比例就更小了,约占1/5~1/6。而且,年复一年,都是这样。这就造成了我国钢铁工业废钢资源长期严重不足的局面。相反,美国的钢产量,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大幅度下降,所以在随后的许多年内,钢铁工业的废钢资源一直十分充足,不仅满足国内的需求,而且大量出口。俄罗斯的钢产量在90年代初也曾大幅度下降,所以直到现在废钢仍十分充足。

总之,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钢产量的变化,决定了废钢的充足程度,也决定了电炉钢在钢产量中所占的比例。这方面,在国与国之间有很大差别,决不可盲目攀比,更不宜进行简单的数字对比。

以上是关于钢铁工业废钢资源状况的简要分析和说明。其他工业的情况也大同小异。

只有把该回收的二次资源尽可能都回收回来,加以利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二次资源短缺问题。在产品产量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从根本上扭转二次资源短缺的局面是不可能的。物质循环的客观规律,是不会改变的。

不过,可以预料,将来当钢产量进入缓慢增长期,或进入稳定期后,这种局面将逐步好转。到那时,电炉流程的比例将会上升,转炉多用些废钢的愿望,也将成为现实。

4 下决心穿越“环境高山”

数百年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负荷的升降过程以及未来的走势,如图1a所示。图中横坐标是“发展状况”,它比经济增长的含义更广泛些;纵坐标是“资源消耗”,强调的是环境负荷的源头方面。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负荷的升降分为三个阶段。工业化阶段:环境负荷不断上升;大力补救阶段:环境负荷以较慢速度上升,达到顶点后,逐步下降;远景阶段(尚未完全实现):环境负荷不断下降,直到很低的程度。

如果把图中的曲线比喻成一座“环境高山”,那么这些国家发展经济,就好比是一次翻山活动。大家都知道,在翻山前两个阶段的一部分时间里,有些国家的环境问题,曾经十分严重,付出过沉重的代价。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起步较晚,至今仍在工业化的征途中。这些国家应以发达国家的历史为鉴,吸取它们的教训,不要再去走它们从山顶上翻过“环境高山”的老路,而要改从它半山腰的一条隧道中穿过去,变“翻山”为“穿山”,如图1b所示[6]。这样在工业化过程中付出的代价(环境负荷)较低,而前进的水平距离(经济增长)却没变。毫无疑问,这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最佳选择。

图1 资源消耗与发展状况的关系

穿越“环境高山”的思想,对我国尤其重要, 因为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如果今后继续走传统的老路,往山顶上爬,那么可以预料,用不了几年,就会发生非常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老路走不得,也走不通。唯一正确的选择是下决心在“环境高山”的半山腰穿过去,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路来。这个决心下得愈早愈好,而且,这是属于“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一种选择。如果错过当前时机,等若干年后再下决心,就可能为时已晚,后悔莫及!

穿越“环境高山”,应成为制定规划的指导思想。而且,要把这个思想落实到规划的各个方面。提出的各项目标、指标、措施等都要服从“穿山”的要求,而不能满足于某些指标稍有改善等无足轻重的成绩。

“穿山”的关键点,是控制住全国的环境负荷总量。我国有些资源已十分匮乏(如土地、水等),有些污染物排放量(如SO[,2]、工业废水等)已十分巨大。对于这些资源和污染物,要提出严格的要求,甚至提出零增长,即“脱钩”的要求。

按方程理解,为了达到“脱钩”的要求,就要做到GDP(即式中的G)增长的倍数,等于万元GDP环境负荷(即T)降低的倍数。例如,G翻两番,T就必须降低4倍。

对于其他种类的环境负荷,要求可以稍放松一些,但在经济翻两番的同时,它们最多也只能翻一番。按照方程理解:G值翻两番,T值必须降低2倍以上。

在工作程序上,先要按以上要求确定各种资源(含能源)和污染物的全国控制额度。然后把这些额度,按各地具体情况,分配下去,作为各地制定规划的依据。由于各地情况不同,有的地区的某些种类的环境负荷必须实现“负增长”,才能给不发达地区留出“正增长”的余地。

此外,还要按照远期的限额,确定年度工作的目标,也就是说要确定单位GDP各种环境负荷的年。下降率(平均值),即前文所说的t值。只有每年都完成目标任务,最终才有可能实现远期目标。

凡是要求“脱钩”的各种资源和污染物,它们的t值必须达到式(3)中的t[,k]值(表1)。其他种类的环境负荷的t值,虽可比t[,k]值小些,但在GDP翻两番的过程中,单位GDP环境负荷也不允许超过两倍的增长。这些都是保证穿越“环境高山”的必要条件。

以上所说的做法,是“自上而下设置天花板”的做法,可能会比较有效。

更长远的目标,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负荷(总量)逐年下降,一直降到很低的程度。为此,必须使单位GDP环境负荷的年下降率(t值)大于按式(3)计算的t[,k]值。将来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事实上,有些发达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起,有的环境负荷已开始不断下降了。

标签:;  ;  ;  ;  

关于循环经济进一步规划的几点看法_钢铁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