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好课标准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改革论文,课标论文,形势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高中课程的改革正在五省市展开,山东省潍坊第二中学作为试点单位之一,在课改实验中,各学科带头人及一线教师对新课改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在总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新课改实验中“好课的标准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课堂上一些显现的因素,而且更应关注课堂教学的内在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对整节课应“以学定教”,以学生的问题和需要为契机,促使学生学得更有情趣、更为投入、更富有创造性和发展性。只有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教学资源;以教材为“生长点”,使师生的思维和情感在和谐的“共振”中得到升华,使学生对学习一直保持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求知欲、探索欲。
一、“好课”首先应结合生活实际,构建现实情境、新奇情境和探究情境
数学可分为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而事实上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应结合生活实际,构建出现实情境和新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协作探究。
新教材强调“模块”式教学,为达到理想效果,教学模式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模式设计的关键特征之一是要提供真实与逼真的境域,以反映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有一位数学教育学家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用到现实中”。同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有兴趣。因此,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和方法,同时能反过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学习的一般机制认为数学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数学学习的情境作用。
当学生面临的数学学习情境变化时,情境的新异性会使学生产生本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这正是数学学习发生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构建一些让学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情境,以趣味性的情境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对数学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数学学习的实质是数学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创设能引起认知冲突的情境,使学生注意到自己知识的局限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并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
二、“好课”不必面面俱到
熟悉中学教学的人都清楚,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公开课、示范课,教师们除了要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外,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处理好教学各个环节,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时,看重的往往也是这些环节,“起承转合”是否连贯。因此,许多教师在上示范课时,往往会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精雕细琢。
但有时也会出现意外。北京市教科院院长文谈到,有一次他听课时,一位青年女教师课上得很精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也很得体,但下课铃响了之后,这位教师才意识到这节课还没有结尾呢,于是便开始“小结”起来。偏偏这时候教室里的喇叭响了起来,教师的嗓子终究赛不过喇叭,教室里开始一片混乱,但这位教师还是坚持完成了“小结”。文
很不明白,像这样的“小结”有什么意义呢,难道一节好课就必须要有一个“小结”吗?
一节优秀的课应该是内容决定形式,而非形式去决定内容,环节是否有必要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而定,而非简单的去套用固定的模式,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三、“好课”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上学到了什么知识,受到了什么启发,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需要。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切实针对学生的实际,要因材施教。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学校已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如果我们传授给学生的是他们早已掌握的,或者是与现代社会不同步的知识,难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由此引起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上课时兴趣并不在学习新知识上(因为他们早就掌握了),而在于教师奖励上以及高考的成绩上,势必造成课堂教学功能的异化。
四、“好课”的重要标志是创新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仅看作是采用了一套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也不能认为仅仅是教师改变教法的问题。”有关专家认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这既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一次机遇。
创新表现在许多方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首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学思想和观念上必须有所突破,有思路才能有发展。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合理的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再次,创新的关键是真正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乐于去学习。
五、注重“发现式”的问题探索
没有发现就没有证明,但传统的学科教学过程常是重证明轻发现,这种学科“演绎”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学科知识,而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学习者自身的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习者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通过设计恰当的素材,来主动地探究发现,其一般程序为:观察—试探—思索—猜想—证明,这种程序适应于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识的过程教学,体现了学生参与发现过程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发现知识的策略和方法的培养。例如在“集合”一章中对已知集合为有限集,探索与研究此集合的子集数目问题时,就属于“发现式”的问题。
六、提倡“开放式”的问题反思
在问题、探究、交流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学科知识与学科思想方法,最终还是需要经过学生的积极反思,使之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自己的思想方法,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伴随着学生的自我反思,但这只是一种自发反思,而且不同学生之间的反思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在教师的组织下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与总结,以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构建。人民教育出版社B版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有效充分合理的将其组织在教学过程中是必要的。
七、“好课”应该把能力放在第一位
新课改对课程的题目难度要求有所下降,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的运用放在了首要位置。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将有关知识放给学生自己处理,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疑问、讨论、争辩、探究,对问题有了深刻印象,尤其在探索与研究部分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研究发生兴趣,并形成解决问题的简单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教会知识与技能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众所周知,今天的学习是终身学习,不仅要学生明白学什么,更应该学会怎样学。
八、“好课”是有待完善的课
无论多么优秀的课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由于每一节课都存在不确定因素。新的教学又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这就使得一节课有待完善的空间增大。必须明白一点,有待完善并非教师备课不充分而是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自己去思考,教师和学生的课后反思都是必要的。有待完善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不是课结束学生的学习也就结束,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再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让学生在课下进一步去思考下一步要学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后思考题上下大功夫!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苦的过程,究竟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好课的标准究竟如何去定位有待于专家和同仁们去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以上观点仅仅是笔者在短短几个月的新课改实验中的一点体会,“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只有在教学实践,集思广益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