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教育中的“思想”_物质与意识论文

论思想教育中的“思想”_物质与意识论文

对思想教育中“思想”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教育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的思想是什么?在思想理论界,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人们往往从各自的理论框架、各自的活动领域对它进行论说,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有:(一)“思想即理性认识”(注:《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6页。);(二)精神即思想(注:黄金声:《论思想品德的内在结构与形成过程》,载《教育研究》1991年第7期。);(三)思想即意识(注:陶德麟主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36-37页。);(四)人的思想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社会存在的反映”(注:董玉荣《大学生咨询教育初探》,载《青年研究》,1988年第11期。)。

从上述种种见解我们不难看出如下问题:(1)理性认识、精神、意识与思想直接等同;(2)理性认识、精神、意识三者不分;(3)思想是“反映”等等。这些相互混同和替代,反映了人们对“思想”概念理解的模糊,也反映了人们对人思想本质认识的偏向。在这种情况下,对人的“思想”概念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理性认识”、“意识”、“精神”、“反映”等概念做一些分析,区别各自不同的内涵,对于思想的研究和实践,如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文化教育等等,是一个必备的前提条件。

一、思想与理性认识、精神、意识、反映

(一)理性认识与思想

理性认识是人们凭借抽象思维把握到的关于客观对象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理性认识不等于人的思想,它只是人的思想的一部分,人的思想具有包容性,包含许多不成熟性和非理性的内容。例如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初期,有的人认为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这就是一种感性的、片面的认识。显然我们不能把这种认识排除在人的思想之外,因为它确实反映了当时一部分人的思想的主观片面性。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很大一部分精力是帮助人们超越这类不正确的认识,逼近科学的理性认识。

人的思想有一个发生、发展过程,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任何人都很难有绝对正确的思想,换言之,人们不可能对客观世界有绝对的、纯粹的理性认识。因为理性认识是一个发展性概念,是相对的。在昨天的理论水平上看它是理性的,可到了今天或明天,当人们的认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深入时,昨天的理性认识就可能变成片面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昨天的人们没有思想,只有今天或明天的人们才产生思想。

(二)精神与思想

精神包含思想,但它不等于思想。从哲学本体论意义上讲,思想无疑是精神性的,而不是物质的,但二者不能由此等同。事实上,它们是一种从属关系,即思想只是精神的一个部分。精神不仅包括人的思想,还包括文化和心理等。《辞海》对精神的定义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犹神志、心神。”“犹精力、活力。”“神采;韵味。”(第4432页)从上述解释和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第一种解释是从哲学上来解释定义的,是相对于物质而言的,属于广义的定义。因而,在这个意义上讲,说“思想是精神”未能揭示出思想区别于其它精神因素的特殊本质。第二种解释与思想含义相去更远。这里的精神是指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知觉的、生理的或心理方面的状态。如人们常说的“今天我精神不振”,“近期来他总觉精神恍惚”等等。这种精神状态与主体不可分离,它是个体性的,他人只能理解却无法体验。而人的思想除了主体性、个体性外,他人既可理解,也能接受、体验。而个体的精神状态虽然有时与思想的作用有关,但却不能将二者等同。精神状态与个体的心理、生理活动密切相关,而且受心理、生理状态的影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本身不具有社会政治或道德评价意义,而人的思想系统活动就不一样了,思想的好与坏则可以作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评价。第三种解释指的是人的生命力,即人的意志力和体力。人们通常所说的“这个人的精神总是那样好”,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显然,它只能为承担者所拥有利用,不象人的思想那样可以被他人接受、拥有和利用,无法成为公共的东西。显然人的思想与这个层次上精神的含义也不相同。第四种解释指的是人或物的气质面貌和风度。如“这个人看上去很精神”,“她的眼睛特别精神”,“有梅无雪不精神”等等,这层意义上的“精神”与思想的含义更是相距甚远。

(三)意识与思想

思想是否就是意识呢?也不是。关于意识与思想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1)当人们运用物质与意识这对范畴来考察思想时,按辩证唯物论的理解,意识是指一切非物质的存在,它包括思想,思想只是意识的一个方面。(2)思想的形成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是一种存在的反映,而“意识并非都是存在的反映,或者说,并非在任何时候和任何状态下都反映的是意识”(《哲学动态》(京)1993年第6期第19-21页)。默想实践理论告诉我们,“在意识清醒期间,出现非反映、无内容的纯意识状态也是可能的。相对于作为反映的意识而言,这是一种‘没有意识的意识’即没有确定的内容,是一种纯净的、空灵的意识。例如人时常会‘出神’,这就是一种‘意识空白’状态,但人此时又是保持着清醒而警觉的头脑,是有意识的,尽管已进入‘人我两忘’、‘物我两忘’的境界”(同上)。(3)从发生学上讲,思想也不是意识本身,它产生于意识,只是意识中的一个内容或系统。一个特定的思想总是历史地归属于特定的个体意识之中,思想的内容是意识对周围存在的一种反映,而不是意识的全部。(4)当人们把意识限定在个体人的活动上面时,意识的含义:第一,表示“自觉性”,包括自觉与不自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评价对象的某种谈话、行为是有意识的(自觉地进行的)或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前者为思想反映,后者不能概括为人的思想。第二,指一种知觉。如“由于半身不遂,绑在小腿上的绑带完全无法意识到。”这时的“意识”指物质机体的“敏感性”或“知觉性”。第三,意识指“发现”、“明白”和“发觉”。如“他对周围事物早已意识”,“她难道不能意识自己的需要、行为吗?”人的思想虽然包括人的发现、明白、发觉,或者说,没有发现、明白和发觉就难形成思想,但人的思想的内涵并不仅仅是指发现、明白与发觉,其层次更高一些。第四,指无意识和有意识。如梦境、幻觉、灵感、口误等,都是无意识的具体表现。这种意识还可分为先天本能无意识和后天无意识两种。有意识是主体自觉意识到了的意识,它是主体对自身动机、目的和对自身所处社会存在的自觉意识。显然,人的思想只能属于人的有意识范畴,不能指称为人的意识一般。第五,意识可以指称人的意识,也可指称其它动物的意识。虽然其它动物的意识完全是反映自身生存对外界自然物的直接需要的一种狭隘的意识,但它总是属于意识范畴之中。把思想解释为意识,就等于说人以外的动物也具有思想,同样说不通。

(四)反映与思想

把人的思想定义为“人脑对主体自身的社会存在的反映”,揭示了人思想形成的前提和出发点。研究“思想”,揭示其实质,必须以此为研究的起点,否则,就会坠入唯心主义的泥坑,对人的思想的实质问题永远也解决不了。但是,这并不是思想的全部含义,也不是人的思想本质的最终表述。理由是:

其一,“思想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社会存在的反映”,仅说明了思想的内容源于客观存在而不是天生的,这告诉人们,作为意识现象的思想是由物质派生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哲学观点。而思想本质问题决不仅仅只简单地包括来源及范畴问题。

其二,人的思想的定义,应能集中反映人的思想的本质属性。而“人脑对主体自身的社会存在的反映”不仅仅是思想,还可以指主体自身的其它意识或精神等方面。因此,这一定义没能概括出思想这一存在反映的特殊规定性。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意识——复杂的或简单的、潜层次的或显层次的、心理的或生理的等,一般都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社会存在的反映。

其三,“人的思想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社会存在的反映”仅为思想的逻辑认知部分,没有概括思想的全貌——非逻辑认知部分。人的思想是人形成自己的历史存在与动物相区别的特征,但“反映”显然未能概括思想所具有的能动性,即创造与超前功能,这是人的思想与其它存在反映的重要区别。思想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象静观录相那样静观存在,不是“复印”,不是有什么样的存在就产生什么样的思想。果真如此,思想就不会发展,也不会有什么发明创造。事实上人的思想既源于存在又超越存在,因为人的思想具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能力以及创造性的超前反映能力,可以超越主体自身的社会存在,预测或创造出主体自身的社会存在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和理论。对思想的定义或认识如果遗弃了这一极为重要的部分,所谓人的思想就失去了生命力。

所以,“人的思想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社会存在的反映”的论断,并不是对人的思想实质的揭示。不过,它对于人的思想实质的探索有着指导意义。只有以“思想是人脑主体自身的社会存在的反映”为出发点,才能对思想作出科学地概括。

二、思想定义的一种修正案

我们知道,定义是概念内涵的语言表达或文字揭示与阐述,是从事物的外延中提炼出来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对思想的界定,要揭示出思想与其它事物相区别的那些质的规定性,定义中应体现如下几个基本区别。

第一,思想作为一种意识或精神现象存在,它与物质存在是一对范畴,应使它与物质存在相区别。

第二,思想作为一种意识或精神现象,它不等同于意识或精神,应与人自身的其它意识或精神以及人以外的其它主体意识或精神相区别。

第三,思想作为一种“反映”,它应以主体自身的社会存在的其它反映形式或人以外的其它主体的“反映”形式相区别。

所以,在确定人思想本质时,应该说明思想与物质的关系,思想与精神意识的关系和思想与存在及其反映的关系,把思想放在整个物质世界现象的系统中,放在整个精神或意识世界现象的系统中,依据思想在其中的地位,研究思想的本质,确定它与其它事物相区别的规定性。

依据上述认识,笔者尝试提出思想的定义:思想是以适应主体生活需要,通过大脑对主体社会实践活动中输入的信息自觉进行整合的产物。这个定义与其它定义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它明确指出思想属非客观实在类,是信息加工产品。人脑整合信息形成思想显然不是一种实物加工活动和实物产品,而是一种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这就鲜明地表明了思想是非物质的,囊括了思想的所有形式、成果、功能和层次,从外延方面界定了人的思想。

第二,作为人脑对信息进行整合的产物——思想,它排除了把人的思想当作纯理性认识的可能,它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或者二者统于一体。这就体现了人的思想的历史性、社会性和主客观性。

第三,它明确地指出思想与人的生活需要、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相联。因而它体现出思想的政治评价性、道德评价性与实践检验性,因为任何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个人生活目的都与一定阶级利益或道德关系相联。与人自身中其它意识或精神现象,与人范畴以外的意识或精神现象相比,这几种特性是人的思想所特有的,这就消除了把思想与意识或精神混用、混同的可能性。

第四,所谓“自觉进行整合”就是说人们对社会实践活动信息的加工利用,带着经过思考的、有一定计划的或向着一定理想性目的性特征。这一特征显示出人的思想形成过程的能动性,即人的思想不是一种被动的与存在亦步亦趋的反映,而是对存在的一种自觉能动的作用,显示出思想与其它存在反映的又一重要区别。

第五,作为对信息整合的一种“产物”,它表明:(1)它是一种存在,即一种有着自身特殊运行规律及其特性的相对独立系统;(2)它不仅仅蕴含了人的自身存在、人所处的社会存在特性,而且内含着主体自身的生活需要动力即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之存在,使其为自己生活目标服务的需要动力。这就阐明了思想的价值性不仅可对存在进行反映,与存在相关,而且可对存在进行加工创造,使客体发生主体意欲性的变化,以满足主体需要。

综上所述,人的思想既不能归于理性认识,又不能等同于精神或意识,也不能理解为只是主体自身的社会存在反映。

我们对人的思想的探讨与认识,对于思想教育工作者正确地理解“思想”这一概念,有效地做好思想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它帮助我们把人的思想素质与人的科学文化理论素质区别开来,消除把人的文化理论素质与人的思想素质混同,用提高人的文化理论素质替代人的思想教育或者相反的错误;它使我们把思想病与精神病区别了开来,纠正思想教育中人们把精神、能力等问题当思想问题或把思想毛病当作精神、能力素质毛病来处理的错误;它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处理好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政治思想意识灌输与生理意识辅导调解、心理治疗与思想引导的关系;使我们思想教育者从片面的“存在论”束缚中超越出来,既能认识到存在的重要性,又能科学地引导人们能动地去推动自身的社会存在向前发展,使人的思想的能动性得到充分体现与弘扬。

标签:;  ;  

论思想教育中的“思想”_物质与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