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喻角度看汉语方位词“上/下”论文_葛平平

从隐喻角度看汉语方位词“上/下”论文_葛平平

南京大学文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

摘要:隐喻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思维和语言密切相关,因此语言中也常见隐喻形式。本文主要针对汉语方位词“上/下”由空间域向时间域、数量域、状态域和社会等级域等较为抽象领域的隐喻为研究对象。

关键词:隐喻 空间 方位词 “上/下”

一 引言

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最初源自Lakoff和Johnson的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Lakoff & Johnson 1980)。该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层面的问题,而不是语言表达层面的问题。因此,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概念隐喻有三个主要因素:概念域、原域和目标域。“空间隐喻”指将空间概念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的隐喻。反义方位词“上/下”的最初的概念域是空间概念,随着人类的日常认知体验的发展,方位词“上/下”的空间概念开始向时间概念域映射,再扩展到其他概念域。

二方位词“上/下”的隐喻研究

方位词“上、下”的空间隐喻几乎都是从其原型意义发展而来的,这个发展受到文化、社会及人的认知心理因素的影响。

(一)时间: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迟为下

“空间—时间”隐喻,这里具体的概念域(即原域)是空间方位,抽象概念(即目标域)为时间概念。空间是人类最容易感知的概念,这主要是以自身经验为基础。我们通常以自身作为参照点来判断前后及左右,而时间却具有一定的虚无性和抽象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从唯物主义观点来看,时间范畴是以空间范畴的存在为基础的。因此,人们对时间概念的认识离不开空间感知。古人判断时间主要依据太阳的方位,这种认识同样证明时间概念是“空间域”向“时间域”投射的结果。此外,日历是“时间即空间”隐喻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动体现。较早的时间不是被放在较晚的时间之前,就是被放在较晚的时间之上。这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

我们可以通过具体实例来分析“上—下”的“空间—时间”隐喻,例如:上个月他去了两次上海。/上周末他回家了。/下个月他将前往北京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下半年我们要着力提升产品销售业绩。其中“上个月/下个月”、“上周末”和“下半年”都用以表达时间概念,但需借助于表示空间概念的词“上—下”的辅助表达时间概念。其表达结构形式为: “上/下+(量词、数词)+NP”,NP主要是指时间名词,如“年”“月”“周”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数量:数量较大为上/数量较小为下

关于“空间—数量”的隐喻,在动态变化中是比较常见的,通常是数量较大为上,数量较小为下。例如:赤道圈的雨林已减少了30%以上。/此套电视剧播出以后,收视率迅速攀升到4.2%之上。/工厂的年利润降到300万以下。其中 “以上”、“之上”和“以下”表示数量的大小或多少也是从方位词“上、下”的原型通过隐喻映射而来,前两例中的“30%以上”和“4.2%之上”都是强调数量之多,例7中“降到300万以下”客观上强调利润减少,即数量较小。

(三)状态:处于较好状态为上/较差状态为下

以“上、下”隐喻状态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以人类的自身经验而言,质量较好为上,质量较差为下。例:这种坚硬、致密细腻、颜色美观的宝石,是雕琢美术工艺品的上等原料。/如果刻版出了差错,又要重新刻起,劳作之辛苦,效率之低下,就可想而知了。“上等”和“低下”都是描述某个物品或人的品质、状态的情况。虽然两者都是词,但这两个词整体意义都是由方位词“上、下”隐喻得来,方位词“上、下”的原域都是表示空间概念,其原型分别是在某个参照物水平之上和之下,“上等”即指超过平均水平,“低下”指在平均水平之下,甚至是在整个水平的底层,因此“上等”和“低下”是由方位词“上、下”从空间概念向状态概念的隐喻映射的结果。

此外还有公开状态为上,非公开状态为下。如上市公司/私下非法交易。积极动作的完成称为上,消极动作的完成称为下。如当上了总统/丢下工作。语言的使用和民族的认知经验也有一定的关系,汉民族把积极动作的完成称为上,消极动作的完成称为下与自身的认知体验有关。汉民族大致认为积极的、好的事物都是“上”,消极的、坏的事物都是“下”。

(四)社会等级:社会地位较高为上/社会地位较低为下

在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特别强调社会等级。可以说,等级制度在古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及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古代官僚体系中,皇权至尊,皇帝的臣子也被分为不同的等级。这种等级制度也反映在家庭结构中,父权在上,依次排列为长子、次子、长孙等。方位词“上—下”在社会等级方面的隐喻也十分明显。如,上等白葡萄酒/下等门客/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社会地位高者标为“上至”,社会地位低者标为“下至”,也可称为“下等”,正如现代汉语中的反义词“上级”和“下级”就是表示社会地位的高低不同。在现代社会中,地位与权利紧密相连,地位越高,权利越大。因此“社会地位较高为上/ 社会地位较低为下”与前文中分析的另一对隐喻“数量较多为上/ 数量较小为下”相吻合。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方位词“上/下”主要有四大隐喻。第一,空间—时间隐喻: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迟为下;第二,空间—数量隐喻:数量较大为上,数量较小为下;第三,空间—状态隐喻:处于较好状态为上,较差状态为下;第四,空间—社会等级隐喻:社会地位较高为上,社会地位较低为下。

参考文献:

〔1〕方经民.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的基本策略﹝J﹞.中国语文.1999.

〔2〕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3〕齐沪扬.现代汉语的空间系统﹝J﹞.世界汉语教学.1998.

〔4〕张豫峰.“X+ 前后/左右/上下”的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

〔5〕彭卓.汉语“上/下”时间概念系统的认知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作者简介:葛平平(1990-),女,汉族,江苏东海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

论文作者:葛平平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9

标签:;  ;  ;  ;  ;  ;  ;  ;  

从隐喻角度看汉语方位词“上/下”论文_葛平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