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性和综合性的工作,它主要包括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合同管理这四个方面,为全面实现目标,作为工程项目建设的投资主体,建设单位必须参与建设项目管理。本文就建设单位如何做好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进行论述。
关键词:建设单位;项目管理;策略
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1、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工作组织管理水平来支撑和实施。
2、建筑施工有其特殊性。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施工、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加强管理,进而保证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3、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不断出现,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术主装备不断先进,技术管理要求不断提高,这也使得施工管理更显重要。
二、建设单位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建设单位人员综合管理水平低,权责划分不明
建设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不少聘用员工专业不对口,存在人员泛滥而人才缺失的现象。项目管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工程项目管理经验不足,沟通协调能力不够。同时,建设单位对管理人员权责划分不明,不同部门之间、项目负责人与现场负责人之间存在重复、交叉管理,导致工作效率低,信息传达不及时,部门间相互推卸责任,甚至有时管理人员存在只有责没有权的现象,难以调动管理人员积极性,使管理人员对项目的监管显得被动,不利于项目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2造价管理体系不完善
造价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关键性目标,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应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建设单位由于造价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造价管理的专业型人才,对各个阶段概预算的编制、工程变更等相应的审核及监督力度不够,易造成工程项目结算价格太大,超出预算金额,严重的降低了工程项目建设投资的经济性,使项目经济效益大打折扣。
3 招投标过程不够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实施,对创造公平、公正、公开、诚实信用的工程建设市场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在实际招标过程中,建设单位的管理存在着不少问题。为了缩短工期等单方利益,化整为单规避招标或假招标,对项目特点分析不深入,标段划分不合理,增加后续工作实施难度,招标文件编制粗糙,无法真正体现出招标择优性,标底的编制与审核不够严谨,影响招标结果的科学性,致使工程实施难度增加。招投标过程与合同管理工作相脱离,签约时利用有利地位让投标人放弃部分权力与利益,使投标人利益受损,间接影响工程的实施。
三、建设单位如何加强项目管理
1 质量管理
(1)抓项目质量管理必须选好项目负责人,配好项目班子。建立一个拥有精兵强将的管理班子,是每一个建设单位的项目能按期投入使用并节约投资的基础。项目负责人是项目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和质量形成过程的总指挥,除应有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外,还应要求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
(2)加强对施工材料的控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建筑材料品种繁杂,质量及档次相差悬殊,在招标前就必须对所用材料定位,在施工单位材料进场后,根据相关规范对样品及相关检测报告进行核查,核查合格的材料方能使用。
(3)加强对施工技术的控制。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因素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国家建设部要求“要树立建筑产品观念,各个环节要重视建筑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功能的改进,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和施工工艺的更新换代”。这句话阐明了新技术、新工艺和质量的关系。
2投资管理
2.1 以设计为重点全过程控制
工程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应特别注重工程设计阶段的控制。根据相关的统计分析,各个阶段对单位工程项目造价影响差别也比较大。一般来说,可行性研究阶段占70%一95%,勘察设计阶段的占25%~ 70%,施工阶段的占5%~ 25%,结算阶段的占0%—5%。
2.2 经济与技术相结合手段
控制工程投资,应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多方面采取措施。长期以来,我国工程建设领域重技术轻经济,设计与经济相脱节是一种普遍现象。在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往往只注重对技术方案的论证,对经济因素考虑的较少,缺乏多方案比较和技术经济分析,造成工程投资的浪费。
3 合同管理
3.1 完善合同管理机构
完善合同管理机构是做好合同管理工作的基础。建设单位内部应设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统一合同的管理和保存,配备专业人员具体负责合同管理。在强化合同管理过程中,加强监督和管理,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
3.2 严格把好合同订立关
在工程招标后,就进入合同谈判签约阶段,为避免合同条款的疏漏和差错事后才被发现,杜绝无履约能力和违法合同的签订,全面保证合同履约,应当把合同签订前的审查列为必经程序,该项工作由工程项目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及法律顾问对合同进行综合评审,逐条进行研究。
3.3 进度管理
(1)组织措施。组织措施包括建立以项目负责人为责任主体的项目进度控制体系。制定进度控制工作制度,明确各层次进度控制人员的任务和管理职责。
(2)合同措施。合同措施是以合同形式保证工期进度的实现。一个较大的工程是由很多的建设者参加的共同体,这就需要有一个严密的合同体系,调动大家积极性,从而避免相互的拆台、扯皮。
(3)信息管理措施。建立监测、分析、调整、反馈系统,通过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的动态比较,提供进度比较信息,实现连续、动态的全过程进度目标控制。
四、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完成工程项目的建设,建设单位应从法制化的角度来规范管理,积极借鉴已有的经验和教训,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更加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还要针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其做好控制防范,从而保障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铁华.浅谈建设单位在施工管理的控制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3):134-135.
[2]徐强.建设单位怎样提高工程管理水平[J].山西建筑,2010,36(13):184-186.
[3]刘海涛.建设单位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如何有效发挥管理效力[J].甘肃科技,2010,26(07):97.
论文作者:宋扬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8
标签:建设单位论文; 合同论文; 技术论文; 进度论文; 项目论文; 工程论文; 阶段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