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发展的思考_普通高等教育论文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入学制度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职业教育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07)02-0023-03

我国高考改革,多年来一直围绕普通高校入学展开,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未引起足够重视。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十一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将进入快速发展期,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也将随之扩大。为适应新形势,应将高职入学与普通高考逐步分离,建立独立的、适应高职院校选拔技能型人才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入学制度。

一、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当前,经济发展与社会人才需求关系越来越紧密。根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近三年对100余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进行的统计,2004年以来劳动力市场用人需求行业的前三位一直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社会服务业;用人单位95%以上为企业;对专科文化程度人才的需求稳定在 14%-15%;对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的需求稳定在4%-6%左右。2004年至2006年第二季度的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见表1。

用人需求状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近三年以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表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实用技能型人才,加快培养实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期。1996年至1999年,我国颁布实施《职业教育法》,并相继出台一系列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近年来,国家继续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和引导,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我国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在一系列政策法规的保障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获得巨大发展。从高等职业教育总体上看,2001至2005年,全国高等院校的数量、在校生人数和招生规模都有大幅度增加,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和招生人数已超过本科院校,在校生人数已接近普通高校本科生人数。2001至2004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例见表2。

高等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使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规模逐步扩大。到2005年,我国高等院校共有 1792所,其中1091所为高等职业院校。当前,无论从院校数量上看还是从在校生规模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相当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

二、现行高考制度不适应高等职业院校选拔的需要

高考作为高等教育的入口,为高等院校选拔人才提供保障。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高考制度所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并存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我国目前依然实施以普通高校本科选拔为核心的统一高考制度,并未将高职入学作为一个考试类别来看待。以北京市招生为例,北京市当前的高职院校招生以统考统招和单考单招为主。自2001年以来,北京市的高校招生中,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比例逐步加大,但高职院校招生中统考统招却高达90%左右(详见表3)。

统考统招,招收的完全是参加普通高考的考生,考核标准以学科系统知识为基础,高职入学选拔出的绝大部分考生的实战能力没有通过考试测量出来,而这部分考生恰恰占了每年升入高等院校考生人数的一半甚至更多。作为大规模选拔人才的高考制度,如果一半考生的能力不能通过考试测量出来,这说明,现行以普通高校招生为核心的高考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高职院校选拔的需要。

单考单招,是由以省市为单位进行文化课统一命题,再以院校为单位进行专业课命题并录取的入学选拔方式,它与统考统招最大的区别是加强了对专业课考核的重视。从理论上看,单考单招的考试模式包括统一考试和院校自主考试,应兼顾考试公平和院校自主。但在当前高考实践中,单考单招实际上仍以文化课考试为主,对专业课考试重视不够,加之参加普通高考的考生与中职、中专和中技学生文化课基础存在差异,致使考试公平和院校自主得不到良好的体现。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考试的关系处理不当,其结果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始追求升学率,中等职业教育也带有了应试教育的色彩。

统考统招和单考单招作为当前高等职业院校选拔学生的主要方式,在考试模式和考试标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适应高职院校选拔需要,一些省市开始尝试高职自主招生。北京市于2006年在北京汇佳职业学院、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和北京信息职业学院进行了自主招生试点。试点首次将高中阶段成绩、笔试、面试成绩相结合,克服了统考统招和单考单招过于重视文化课考试的弊端,受到院校欢迎。试点的成功表明,自主招生有利于扩大院校招生自主权,更适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院校选拔人才的需要。但以普通高校招生为核心的统一高考体制,仍然不利于高职自主招生的全面推开,现行高考制度难以适应高职院校多样化入学选拔的需要。

三、建立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入学制度

职业教育是培养人学会生存技能的社会活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生发展需求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不同的发展动力。

第一,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拉动力,与之相应,高等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专业设置和教学面向市场;与高等职业教育不同,社会对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是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拉动力,与之相应,普通高等教育着力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人才,专业设置和教学以学科体系为核心。从目前我国的人才需求结构看,与综合创新型人才相比,实用技能型人才存在大量缺口,这已成为拉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力量。

第二,学生对高等教育的诉求,促使高等教育必须重视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随着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我国高中教育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以2005年为例,普通高中和成人高中的学校总数为 17066所,在校生数为2430.9万,各类职业教育学校为14466所,在校生数为1600.05万,职业学校占高中教育学校总数的46%,在校生数占高中教育学校在校生总数的40%,职业中学的适龄在校生占适龄高中学校在校生总数的62%。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将达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中教育阶段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预示着未来几年内将有半数以上的高考适龄人口对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这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与职业中学的学生不同,普通高中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文化知识,以进入普通高校为目标,对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这成为推动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力量。

第三,社会高考观和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也对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产生影响,是两者发展的外在动力。在人们的观念中,高等职业教育是低层次的专科教育,是本科报考无望时的选择,考生、家长乃至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持轻视态度,这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生源,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消极作用;与高等职业教育不同,普通高等教育的舆论基础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力。此外,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产生影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获得巨大发展,政府的扶植政策将使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样,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为国家输送了大量高端人才,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为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如图1)。

图1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动力

社会人才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人才需求结构,不再以知识型人才为主,出现了以实用型人才需求为主的多元化人才需求结构。这种变化对高等教育结构和学生的个人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与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相当的独立体系,建立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入学制度成为高考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高等职业教育入学制度,是顺应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面向市场而建立的制度,目的在于选拔有专业性向和潜质的人才进入高职院校,多样化、广泛性和灵活性是高职入学制度的基本特征。第一,高职入学制度的多样化,表现在多种考试模式、多种命题内容、多种选拔方式、多方主体参与等各个方面。从目前招生现状看,建立多样化的入学制度,仅靠统考统招、单考单招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选拔人才的需要,只有将院校自主招生纳入到招考模式中,依靠院校提出的适应各自需要的招考方式,才能充分实现高职入学多样化的目标。第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实用技能型人才,以就业为目的,办学与学生和企业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影响面相当广泛,因此,多样化的高职入学制度必须具有广泛性,既要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又要兼顾到广大学生、高职院校、用人单位等在个人发展、教育教学和用人方面的需求,让多方受益。第三,高等职业教育深受市场影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高职入学制度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四、建立与高等职业教育入学制度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入学制度改革不能流于形式,应在改革制度的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第一,必须强化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提高专业水平。通过高职入学制度改革,可将有特色、有专长、有潜力的学生送入高职院校,但如果院校教育教学缺乏特色,质量低下,势必影响学生报考,多样化的入学制度也不会起到应有作用。因此,高职入学制度改革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要练内功,用有特色、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吸引学生。

第二,要加强对考生入学前、学习中和毕业后的评价和引导。入学前,要对学生高中阶段学习进行整体分析,把入学考试与学生中学学业评价有效地结合起来,构建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将入学考试与学业评价相结合的选拔途径和方法;入学后,要加强对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建立以培养学生技能与素质为核心的跟踪评价机制;学生毕业后,要围绕毕业生的岗位能力和专业素养,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机制。

第三,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广泛,对经济的影响更为直接,建立什么样的入学制度,与学生、院校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设立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论坛作为社会各界参与高职入学制度改革的长效平台。

总之,建立高职入学制度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应在继续推动当前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基础上,总结包括北京在内各地的改革经验和教训,加强对院校的指导与管理,突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管理与评价,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并参与高职入学制度的建设,使这一制度成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高考改革的新成果。

标签:;  ;  ;  ;  ;  ;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发展的思考_普通高等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