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应用型学科建设_学科建设论文

论高校应用型学科建设_学科建设论文

试论高校应用学科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试论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应用学科过去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近年来,情况虽有所改变,但在主导思想和运作过程中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从理论上探讨了应用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并根据几年来我们在创办应用专业中的切身体会,提出应建立一整套具有“宽”、“新”、“实”特点的教学体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应用学科的特色。文章还进一步强调通过各种具体途径,建立新的管理和保障机制,加快相应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应用学科、专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应用学科 重要环节 高教改革

在实施“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中,高等院校肩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需要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

现代科技事业是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个不同层次构成的。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分别需要不同类型和素质的优秀人才。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偏重于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前者集中于综合性大学,后者则以各类专业院校为主。其中恰恰缺少了与应用研究相对应的多种学科和专业。因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才把“重点发展应用学科”做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方针。近年来各高校虽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开办了一批新的应用专业;与此同时也还存在不少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应用学科绝非权宜之针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近年来各高校面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开始对开办应用学科、专业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但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不少误区,其表现主要有三:一是只着眼于当前的市场需求一哄而上,盲目发展;二是急于以此改造老专业,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三是较多地考虑经济效益,把应用专业做为创收的摇钱树。总之,把应用学科建设当成追求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乏长远的打算和科学的指导,不愿进行较多的投入,缺少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因而近年来高校中的应用专业虽数量大增,但很多却是有名无实,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上都不尽人意,既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又损害了这些专业的形象和声誉。

实际上,搞好应用学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大批高质量的应用性人才,调整、改善我国的人才结构,促进应用研究、应用科学的发展,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以应用学科、专业为纽带,能使高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使教学、科研工作走出“象牙塔”,寻找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中长期课题,面向社会需要,提供更多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和高智力服务,促进科技、教育、经济和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如果各高校在原有的基础专业或技术专业之外,再增加应用专业这条腿,必将为自身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进一步赢得企业和社会对高校的支持与关注。

应用学科建设,的确是高等院校不容忽视的一件大事,也将是下个世纪各高校竞争的又一战略制高点,关系着高校今后的生存与发展。

二、应用学科不等于实用技术培训

囿于偏见,人们往往把应用学科视为简单的实用技术专业。许多学校也因此将应用学科、专业降格为两到三年制的大专层次,偏重于教学生一些专门的实用技术,并把它们与某类具体的社会职业对应起来,使之变为一种职业培训,这显然是一种很大的误解。在现代社会中,应用研究、应用学科和应用人才培养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把握这种关系,是正确认识应用学科、专业的关键。

科学技术是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个层次组成的。“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应用研究是指具有特定的应用性目的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1〕。有时也被称为“发展性研究”。它是“一种中期的投资,希望5年、10年或20年内成果能增强社会生产力”〔2〕。其研究目标介于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研究之间,是联结二者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桥梁。有学者指出,“真正涉及未来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后劲的,是应用研究”〔3〕。因此,许多发达国家都对它予以特别的重视。80年代初,美国的科研经费绝大部分用于这类研究,其数额相当于基础性研究经费总和的10倍。日本在战后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建筑在发展性研究和成品研究的成果上”。与这些国家相比,应用研究恰恰是“中国科技研究系统中十分脆弱的一个环节”〔4〕。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的分析是非常中肯的。其他海外华人学者在80年代也曾有针对性地提出,由于绝大部分基础研究的成果远离经济价值,从当前实际出发,“国家不宜将重点放在基础研究上”,而应放到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实用研究上来〔5〕。我国应用研究的相对薄弱已在许多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使有限的科技力量和研究经费的分布失去平衡,过去较多地集中于基础研究,近年来又向开发研究偏斜。“我国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科技成果问世,但是真正应用于生产和社会实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规模生产能力的比较少”〔6〕。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而应用研究的缺乏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即便如此,几十年来我国对生产力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决策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就实际上与应用研究也都有直接关系。如50、60年代对研制核武器的科技攻关,带动了核能和航天科技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前些年对三峡工程可行性所做的全面研究,为国家下决心兴建该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面对发达国家兴建“信息高速公路”的战略举措,怎样立足我国现有条件,不失时机地采取积极对策,争取尽快缩小与国外的差距,这也是重要的应用研究课题;怎样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真正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进一步发挥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这也同样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这些都足以说明,在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在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大量的应用研究课题和任务。它们对国民经济和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比基础研究更直接、更实际,比具体的开发研究更重要、也更深远。

随着应用研究的深入发展,一大批新型应用学科蓬勃兴起。与传统学科相比,它们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研究对象,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大的学科跨度、更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它们也能更加有效地解决各种重大的科技、经济和社会问题。像科学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

应用研究、应用学科的繁荣,需要大批优秀的应用性专业人才。他们既是沟通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桥梁,又是连接科技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纽带。他们具有综合性、超前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既了解、掌握基础学科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又熟悉社会生产、生活中提出的实际需要:善于吸收、运用众多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些“二传手”的中转加工,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才能够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解决重大问题、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目标的有效手段,大大提高社会的生产、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近年来,人们千呼万唤的所谓“通才”,一定意义上就是这种应用性人才。社会需要并欢迎这样的人才,大批从事应用研究的科学家,进行企业和社会管理的专家们将从这类人才中涌现出来。

由此可见,高校中担负培养应用性人才、进行应用研究的应用学科与专业,具有不同于基础学科和技术学科的特点和要求,绝不是简单的技术专业和职业培训所能代替的。

三、应用学科须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

能否形成一整套相对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是应用学科、专业建设的核心。它涉及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等诸多方面。这些与基础学科和技术专业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基础学科、专业注重理论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具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但较为普遍的缺点是与社会实际距离偏大,不太注重学生实干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更新不够及时。相反,许多技术专业却忽视理论教学,学生虽掌握了一些实用专业技能,动手能力比较强,但理论修养差,视野不够开润,知识老化快,缺乏进行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所以,应用专业的教学需兼采两者之长,补两者之短,以培养知识面开阔、理论功底厚实、具备较强的现代科学和社会意识、综合实际能力和专业工作技能、富有实干和创新精神的应用性人才。

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应用专业的教学和课程设置既不能沿袭传统学科的原有体系,又不能从形式上把各类课程硬拉到一起搞大拼盘,而必须深入改革,大胆创新,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是体现“宽”。

应用学科、专业绝大多数都具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和作为交叉、边缘学科的优势。它们做为中介,交汇、融合着来自科研和社会的大量信息,并对众多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新的学科体系、广阔的理论网络和多维架构,产生一系列新的、更加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不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开发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直接帮助和指导,反过来也会对基础研究、基础学科的发展形成有力的促进,从而加快科技事业的整体发展,增强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

因此,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宜宽不宜窄。在保证课程结构内在的合理性、相互兼容性的基础上,扩大课程的知识包容量和学科跨度,并对之进行必要的归纳、概括,抓住重点和脉络,删繁就简。使学生尽可能系统地学握各相关学科较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与方法,为他们的综合创新提供更多的材料,开阔他们的视野与思路。

第二是突出“新”。

应用研究、应用学科很大程度上就是吸收新思想,创立、运用新的理论、方法,有效地解决社会发展中影响巨大的各种新问题。因此,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体现科学的敏感性,及时把基础研究中的最新理论、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和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课题、新经验吸收到教材、教学和研究中来,它们是应用学科的源头活水。任何应用专业如果不能从中更多地汲取营养,都必将成为明日黄花,失去自身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当今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速度空前加快,知识、信息数量激增的时代,与外界、与社会、与其他学科保持密切、迅捷的信息交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对于应用学科、专业来说就更加重要。正因为这样,与基础学科相比,应用学科很少有一成不变的理论体系、研究方式和运作程序,而总是处在常变常新、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虽然这容易使人们造成应用专业无学问可言的错觉,但却正是其优点之所在。只有这样,它才能与自己的研究对象、与社会的发展保持动态的平衡,真正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第三是强调“实”。

应用专业的性质与特点,决定它必须同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相连。这就要求应用专业的教学必须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把校内小课堂同校外大课堂、把教学与实践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理论的同时,保证有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去深入实际,了解企业、生产、市场、经济和社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较早地接触、参与对社会发展有直接关系和重大影响的应用性研究课题,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经营、管理的实际才干与专业技能。

在应用专业的课程结构中,为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而开设的各类基础性课程应占二分之一:为增强学生专业和实际工作能力而开设的专业研究课程与方法、技能性课程应各占四分之一左右。其中有一些课程可采用实践教学、实地教学和实验室教学等多种方式,增强可操作性,使学生边学边干,以缩短教学时间,保证教学效果。即便是在课堂教学中,也应更多地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电化辅助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增强教学的具体直观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使学生在分析思辨能力、创新应变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得到科学的训练。

四、发展应用学科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师资队伍

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应用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尤其是在一些新专业初创阶段,这项工作就更加重要和迫切。

以往各高校教师一般都偏重于纯学术研究和课堂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无形中保持着距离。受此传统的影响,加之长期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和管理机制中的某些缺陷,使能够从事应用研究和教学的人才相对缺乏。为改变这种状况,国家也已采取相应措施。1995年4 月举行的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3次会议决定,今后“硕士点的增列重点在那些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学科、专业”〔7〕,就体现了向应用学科的政策倾斜。面对目前的形势,各高校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促进校内外人才的必要交流,发挥群体协作和交叉互补优势。

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实践性,如仅凭某个传统学科、专业的力量,很难保证其特色和水平,亦无法在短时间内建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相比之下,比较好的办法是打破原有各系、专业的壁垒,从相关学科、专业中抽调、集合一批中青年教师;并可通过多种渠道,从校外聘请专事应用研究的学者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专家来校兼职,参与教学和科研。这样不拘一格用人才,可很快形成专兼结合、有实有虚、相对灵活、跨系和学科的应用专业教学、科研群体,围绕一个应用学科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集体攻关,充分发挥群体协作和交叉互补的优势,早出成果,快上水平。集中力量研究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并把研究成果拿到社会实践中接受检验,在应用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完善。以应用研究为基础,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培育应用学科人才和新的学术生长点。这样一来,就把应用专业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紧密地结合到一起,形成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在这方面,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先例。他们在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基础上,奉献出《构建新体制:1994年中国发展报告》等一批重要的应用研究成果,科学地总结、分析、预测社会发展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为使应用专业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完成由外行向内行的转变,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创造必要条件,促使他们更多地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如日本近年来出现了从学校选派教师到公司企业挂职见习的作法,收到了明显效果。再比如应用学科与校外科研单位、企业集团和其他社会组织保持经常的联系,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格局,在科研力量、科研经费、人才培养和成果应用等各个方面互利互惠、共同受益。这在国外已十分普遍,在国内也正在蓬勃兴起。此外,应用专业的教师们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特长,面向社会创办不同类型的科技和咨询服务机构,建立高智力型新产业。国外这类著名的公司和研究机构,有许多就是以高校应用专业教师为骨干建立的。类似的作法还有很多。它们不仅有利于加强高校应用专业、教师与社会的联系,而且能够直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进一步发挥应用研究和专业的重要作用。

二是建立合理的管理和保障机制,调动应用专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以前存在这样一种偏见,似乎只有基础理论研究才算学问,才有价值;而除此之外的其他学科则被视为有术无学的“雕虫小技”而归入另册。这种偏见逐渐渗入高校的管理机制之中,变成了约定俗成的评价标准,片面强调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发表多少学术论文、获哪种奖项,并仅仅以此来衡量教师及其工作的业务水平高低和贡献大小。这种忽视科研成果的推广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单一评价标准有一定片面性,容易将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引入脱离实际、不求实效,热衷纯学术研究,远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被动境地。近年来高校教师对科普工作的淡漠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既不利于应用研究、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也与学校教育社会化的现代趋势大相径庭。受此影响,很多学校对应用专业及其教师的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公正评价,在职称、编制、经费、工作量考核、教学与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都难以得到同样待遇。

因此,办好应用学科迫切需要改革旧的管理体制和思想观念,制定新的相应制度和措施,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和保障机制,为应用专业教师排忧解难,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吸引优秀人才和长线专业部分教师向新的应用专业分流,尽快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有较高水平和丰富经验的专业化师资力量。

总之,应用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任务。只要加强领导,给予必要的支持,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发展环境,应用学科的内在潜力必会迅速释放出来,与基础学科比翼齐飞,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又一支主力军。

A Tentative Study on Provision of Applied Sciences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Zhang KefeiAbstract Applied sciences have always been, more or less,neglected in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isarticle studies problems emerg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related disciplines.exploring the importance and protractednature of applied sciences. The discussion covers

theteaching system, which should be wide-ranging, new andpractical,the aims of education,the curriculum provision,the methodology,the administration,the teacher preparation,ect., claiming all these factors should be specificallyadjusted to suit scuh disciplines.Key words applied sciences important links reform of highereducation

注释:

〔1〕〔3〕何祚庥:《“稳住一头”应包括应用研究》,载1994年4月18日《科技日报》。

〔2〕〔4〕杨振宁:《对于中国科技发展的几点想法》,载1982年3月5日《光明日报》。

〔5〕[美]张闻选:《决策与控制的艺术》,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版,第84、85页。

〔6〕《李鹏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载1995年6月6 日《人民日报》。

〔7〕见1995年4月13日《光明日报》。

标签:;  ;  ;  ;  ;  ;  

论高校应用型学科建设_学科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