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

王成成1 黄 鹤2 张 洋3侯志力2李立家3

(1.秦皇岛市群众艺术馆 2.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 3.秦皇岛图书馆,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摘 要 :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其还潜藏着很大的经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是我们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基础和体现,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挖掘其巨大经济价值的有效手段。因此,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的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成了时下的热门课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然而,过度的、不正确的旅游开发则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严重的可能造成不可换回的损失与灾难。如何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两者的关系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详细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以及旅游发展的概念、说明了两者的相互作用,再通过河北省和秦皇岛市非遗保护现状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发展

一、前言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文化遗产保护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72年《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公布以来,文化遗产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未得到广泛重视。直到80年代,《关于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建议》的通过才真正地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其的保护刻不容缓。至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才正式提上议程。随着时间的推移,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并于2006年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往后不断有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收入其中。随着国家对的重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旅游发展一直是热门话题。相比其他产业来说,旅游业是一种战略性产业,它具有资源消耗少、带动范围广、就业机会大、综合效应好等优点。

经过近4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旅游发展得到进一步加快。但就目前而言,我国旅游业发展整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旅游产业的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资源开发创新利用不充足、产业链不成熟、带动辐射效应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而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旅游开发相对整个旅游业更是处于一个落后的地位。

长期以来,为了追求经济增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国文化的浸入,使得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严峻的挑战,甚至对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严重威胁。如秦皇岛的孟姜女传说也是国家级项目,但是传承手段单一、缺少长期规划,并没有真正讲好秦皇岛故事。

目前我国有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少数几个地方交易所,但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和全球碳市场目前的市值相比,我国几个交易所的实际成交量很小,且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并没有形成合力,很难真正发挥作用。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政府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在全社会营造了人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鉴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及保护工作较晚,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物力、财力,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求真务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进行研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统筹协调发展是现在社会发展大势所趋,借助合适的旅游开发模式,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是对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有效手段,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相互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非遗保护工作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机构、项目传承人、文化旅游企业和学术人员。他们对非遗保护的出发点和目标价值各不相同。政府机构主要发挥工作主导作用,结合当地实际,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制定针对性、扶持力度大的政策措施;传承人作为个人,是发自内心对非遗项目的热爱和执着,利用该项目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则效果更好;文化旅游企业主要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如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较专业的知识,可能出现对非遗改变和偏离,使其失去原有特色和本质;学术人员应该从客观公正的角度,提出科学严谨的分析报告。必须协调好社会各界的利益关系,形成工作合力,才能真正促进非遗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5]

(二)旅游发展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我国市场化改革方向,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等改革新要求。这对水资源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能否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在水资源配置的哪个环节能起决定性作用,如何减少政府对水资源的直接配置,如何建立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等。这些问题扑面而来,亟待回答。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生态和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非物质遗产保护面临巨大挑战。像民间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快节奏的环境中很难与人们紧张的生活方式相适应。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口述文化、传统艺术较现代生活中的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媒体,对于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已经没有吸引力,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同时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解放了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利益,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念,使得民族文化逐渐被民众忽略甚至遗失[3]

(2)旅游产业过多追求利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抬高价格、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特色的现象出现,许多民间艺术表现出庸俗、反复,缺少创新和发展,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会使其丧失最本质的纯朴与价值,偏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2]

旅游业的开发犹如一把双刃剑,开发得当,可以有效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良好的传承,但是一旦过度开发,则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破坏性的影响,甚至会对民间文化造成整体性的破坏。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也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精髓深,内容丰富,这就要求相关的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需要接受专门的培训。对于文化和旅游部门的管理者来说,需要对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有很清楚和深刻的认识,否则直接导致基层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跟不上,从而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的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饮食、住宿、交通等设施建设还不完善,严重制约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

(一)理解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由于发展较晚,多数民众对其还不了解。这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宣传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起到促进作用。然而一些地区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上非常片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核心价值理解不到位,宣传上存在形式化。如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文化的旅游开发,多年来,少林寺通过本地和外出各地表演少林武术,将少林文化这一中国的功夫文化传扬世界,在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少林寺已成为我国的一张名片。但是其中的宣传中存在片面性,现在主要是通过展示一些功夫招式,这是远远不够的,对少林精神的内涵阐述和表达才是宣传的关键所在,而且关于少林文化的宣传也很少,使得普通民众和外来游客对其中的中华文化不甚了解。

(二)旅游服务质量差,配套设施不全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正是热点话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正在称为新一代旅游亮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综上所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着眼未来,立足产业,按照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思路,敢作敢为、敢闯敢拼,勇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湾区经济发展模式。

(三)非遗项目濒危,旅游开发不足

(1)旅游业的开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关注。伴随着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状态,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愈发强烈,民间的一些风土人情成为他们最为向往的生活状态。例如农家乐、民宿、民间艺术等等都对他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旅游者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欣赏的过程中,也认识到了它们的可贵与不易,因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更高的关注与爱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较为优良的经济基础之下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四、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培养优秀传承人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旅游资源,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能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旅游产业不仅可以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受益,还可以为当地起到宣传的效果,从而发挥良好的社会效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完善的保护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有效保障。目前秦皇岛市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对秦皇岛境内的非物质文化基础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工作,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相关档案和数据库,全面系统地记录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通过奖励或者资助的形式,奖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

(二)资源转变,完善体系,强化旅游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个系统性的庞大工程,充足的资金支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经济保障。资金的来源,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同时需要一些民间的企业或者社团等社会力量进行赞助。有了充足的资金,可以培养一批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才,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队伍。在具体形式上,我们可以利用经费,对一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以资金的形式进行资助保护。其次,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与高校合作,让非遗的传承人来高校进行宣讲,培养下一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继承人。另外,政府还可以对在高校或者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学徒进行资助,吸引更多的青年优秀人才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4]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非遗与景区联合开发

河北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分布范围广。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和社会价值不尽相同。因此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时应该分门别类,制定适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例如对于一些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需要加大资金投入,重点进行保护和传承。而对于一些难以单独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可以通过与附近景区进行联合宣传,达到互动效应。如秦皇岛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始皇东渡求仙传说》,它是一直民间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这种物质文化遗产很难对其进行单独开发,打造了秦皇祈福旅游文化节,在海港区求仙入海处景区的宣讲活动中进行宣传,这可以有效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时对旅游开发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综合考虑,协调各方,找准利益结合点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的重要基础,旅游资源可以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种,自然资源往往由于其独特的外在面貌被众人关注,而人文资源却很少被关注。随着非物质文化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领域专家及学者逐渐将注意力放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上面。中华上下五千年来,非物质文化承载着我们人类文明及祖先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积淀。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存得越是完好,其本身的价值也就越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通过演出、展览等一些手段吸引游客的眼球,使人们在观赏、体验的过程中实现精神层面的满足。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当丰富,相信在合理的开发过程中必能转变成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颇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为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灌输新的动力。

(五)资源整合,努力创新,打造新兴业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涉及领域繁多,靠单打独斗很难在旅游发展的大潮中长期生存下去,因此,就需要将同一类型或者同一领域的资源项目进行整体开发、创新打造,形成重要宣传品牌。这样做,一是可以扩大影响,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能丰富非遗在旅游发展中的文化内涵;三是能促进不同项目的碰撞交流,诞生新的旅游产业业态。

3.两份铝屑,第一份与过量的盐酸反应,第二份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产生氢气的体积比为1∶3,则第一份铝屑与第二份铝屑的质量比为( )。

大学生进行项目开发实践,先通过一系列课程的补充,基础知识得到进一步梳理和重新构建;通过项目实践解决问题,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撰写论文和专利,得到最终的成果。实践证明,以项目开发为主线的跨学科培养模式,有利于建立跨学科的学生科研团队,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非物质文化资产是全社会的重要资源,旅游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文化和旅游合并的社会前提下,两者融合发展需要得到社会认同和共同努力。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非遗保护传承、旅游健康发展[6]

五、结论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同时,良好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也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下去,不但可以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还可以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将旅游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扬进行有机结合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文化底蕴及民族地域特色,进一步加深其传承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秦皇岛作为国家著名旅游城市、河北省文化窗口,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必将会为沿海强市、美丽港城和国际化城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

[1]贾鸿雁.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J].旅游学研究(第二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6:80-83.

[2]张立阳,杜习震.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J].艺术教育,2018(09):32-33.

[3]苑潇卜.以河北省为例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途径[J].大众文艺,2016(13):6.

[4]雷蓉,胡北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分析——基于保护与传承的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2,33(02):130-134.

[5]张锦,安定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31):48-49.DOI:10.3969/j.issn.1673-291X.2014.31.021.

[6]韩冰.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新模式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05):171.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079 (2019)23-0029-03

作者简介 :王成成,男,汉族,河北文安人。研究方向:群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课题项目 :2019年度秦皇岛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 (课题编号:2019225)研究成果。

其他作者简介:

黄鹤,女,汉族,黑龙江虎林人。研究方向:文博研究、宣传教育。

张洋,男,汉族,河北清苑人。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专业艺术管理。

侯志力,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研究方向:博物馆学、文物保管与收藏。

李立家,女,汉族,黑龙江大兴安岭人。研究方向:图书资料。

标签:;  ;  ;  ;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