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政治学发展报告(2000/2004):基于CSSCI的评价_政治学论文

中国大陆政治学发展报告(2000/2004):基于CSSCI的评价_政治学论文

中国大陆地区政治学发展报告(2000~2004年)——以CSSCI为基础的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学论文,中国论文,大陆地区论文,评价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以来,中国政治学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如学科建制的逐步恢复和发展,一批政治学类期刊杂志的涌现,逐年递增的政治学教材、专著和论文,各级专业学会的建立等,与此同时,政治学研究的领域也不断扩大,研究方法逐步走向多样化和规范化……但是,“站在体制变革与国家新世纪发展的高度来审视这些年来政治学研究及其发展变化,我们发现政治学研究与发展明显地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独立性、科学性体现不够,学术阵地和学科研究领域都还很狭小”①。很多学者都曾经先后撰文对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类似的评价。②这些评价对于学界了解和把握学科的现状和未来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不难发现,这些评价主要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方法,更多借助的是专家评价,而缺乏必要的实证数据的支持。③本文将主要运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下简称CSSCI)提供的各类数据对我国大陆地区政治学2000~2004年的发展进行评价,相信这一以定量方法为基础的评价与专家评价方法的结合将使学界能更为完整、准确和全面地了解政治学的学科发展现状。

CSSCI政治学类来源期刊

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截至2005年6月已积累1998~2004年7年数据,总计来源文献数据459293条,被引文献记录2602985条,收录期刊在419~506种之间。通过对引文索引的统计和分析,能否比较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的选择,它决定了引文索引是否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公正性、可靠性和权威性。

自2000年以来,CSSCI收录的政治学期刊分别为32种(2000~2002年)、33种(2003年)和36种(2004年),这些期刊的选用主要根据其影响因子大小和专家评选综合确定④,它们每年大约收录政治学论文四千多篇(这个数据包括其他学科期刊发表的政治学论文,当然也排除了政治学期刊所刊载的其他学科的论文)。⑤由于CSSCI对论文所属的学科分类并没有细致到二级类目,所以我们无法对政治学的下属学科分别评述。并且由于其下级学科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所收录期刊的数量本身就存在着差异,故使得某些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难以体现,而有些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又过于突出。以2004年CSSCI政治学来源期刊为例,在全部36种来源期刊中,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类、台港澳研究的期刊有22种之多,占到61.1%。在剩下的14种期刊中,《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和《妇女研究论丛》三种期刊从其刊登的论文内容来看更侧重于社会学。《中共党史研究》和《党的文献》两种期刊是中共党史研究类期刊。余下的9种期刊是覆盖各二级学科的综合性期刊。与此同时,根据CSSCI对来源期刊的分类,政治学中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等二级学科的期刊被另外归入到马克思主义大类中。这就使得本文涉及到的各种统计数据表现出如下特点:(1)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学的学者、期刊、论著等占了相当大的比重;(2)不能较全面地反映政治学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和学术影响,如果要更为全面地了解政治学学科的发展,则需分别按照各二级学科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我国2005年公开发行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目录统计,我国政治学期刊340余种,每年刊载论文约两万篇左右。下面本文将运用CSSCI提供的数据从两个方面分析中国近五年来(2000~2004年)政治学的现状和不足。

政治学研究受国际学术界影响较大,本土化程度较低

政治学研究在中国的起步较晚,因此中国的政治学研究面临着双重任务,“既完成‘补课’任务,与国际的政治学发展接轨;又实现政治学的本土化、中国化”⑥。20世纪中国中断政治学研究的三四十年间,恰恰是西方现代政治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注定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政治学研究面临着“补课”的迫切任务,但是中国政治学的真正发展必须要走向本土化,必须面对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问题,发展中国类型的政治学。综观CSSCI提供的各种数据,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本土化程度仍然较低。

1.政治学论文引用文献的语种分析

对政治学论文引用文献的语种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政治学领域学者的阅读范围和习惯,了解政治学学者对国际政治学界学术成果的态度以及不同语种国家政治学研究对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影响。表1给出了2000~2004年政治学论文引用文献的语种统计。

表1 2000~2004年政治学论文引用文献的语种统计(单位:篇次)

年代/语种

中文英文日文

俄文

德文

法文 其他语种

译文

200012247427542441172 50 200

3954

200111638448526728286 55 280

3860

200214393524632127987 46 133

4475

200316068619435532715775 130

5318

2004166738442487313183128273

5830

总计7101928642

1854

1612

5853541016 23437

5年间政治学各语种被引文献共计128519篇次,其中最多的是中文文献,为71019篇次,占全部被引文献的55.3%。英文、日文等各种外文文献共34063篇次,占全部被引文献的26.4%,其中最多的是英文文献,为28642篇次。译文文献23437篇次。外文文献加译文文献总计57500篇次,占政治学被引用论文的近45%。这一比例大大超出人文社会科学的外文文献平均被引率(33%左右)。这些数据一方面表明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开放度较高,中国政治学学者能积极主动地阅读和使用国外政治学界的学术成果,各种外国专业文献成为中国政治学学者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一学科的本土化程度较低。此外,大多数中国政治学学者使用的第二语言是英语,中国政治学界受英语世界国家的政治学研究影响相对较大。与此同时,德文和法文的增长速度也很快,说明德语国家和法语国家政治学研究对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影响正逐步增强。为什么政治学被引文献中外文的比例特别高?除了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开放度较高、本土化程度较低之外,还有一个客观的原因,即政治学研究中包括了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等二级学科,同时CSSCI来源期刊中也包含了较多的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类期刊,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造成了政治学被引文献中较高的外文比例。

2.政治学论文引用期刊分析

政治学论文引用的期刊反映了在政治学领域中期刊的影响力,期刊被引数量越多,其在政治学界被认可的程度越高,影响力越大。表2给出了2000~2004年被政治学论文引用最多的前20种期刊。

表2 2000~2004年政治学论文引用最多的前20种期刊

排序刊名被引数量(篇次)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总计

1世界经济与政治105

91121

151

267

735

2Foreign Affairs

8377106

131

174

571

3战略与管理68616984133

415

4International Security60586164143

386

5现代国际关系 38336379121

334

6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37546075100

326

7欧洲 3030537762252

8中国社会科学 2331624668230

9历史研究 4637644129217

9美国研究 2342514754217

9政治学研究2350295758217

12

World Politics3219235358185

13

社会学研究1626334942166

14

中共党史研究 2529364525160

15

世界知识 1921363446156

16

东欧中亚研究 1223423836151

17

Foreign Policy2124313238146

17

国际问题研究 1610313356146

19

读书 1417324535143

20

当代亚太 1325312746142

从总体来看,在政治学论文引用的前20名期刊中,最多的是政治学期刊中的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类期刊,它们占到近1/2左右;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在这20种期刊中有相当数量的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期刊,这些期刊涉及到管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涉及面非常广泛,这说明政治学研究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密切关系,我国政治学学者对其他学科的高度开放态度。

其次,进入前20名的期刊中外文期刊的比例高达1/4,再次说明我国政治学研究受国际学术界的影响相当大。从这5种期刊来看,大部分也是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类期刊,恰恰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此类外文期刊的影响力。从语种上来看,这5种外文期刊都是英文期刊,并且全部是美国的期刊,说明美国政治学界对中国政治学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3.政治学论文引用论文分析

与前一点相似的分析是对政治学论文所引用论文的分析。表3给出了2000~2004年被政治学论文引用10次以上的论文排名。

表3 2000~2004年被政治学文章引用10次以上的论文

序号 被引论文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合计

1

Wendt,Alexander.Anarchy is What State Make of it:the Social Con 1 8 87 832

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92,46(2)

2

Mearsheimer,John J..False Promise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In 4 6 53 10

28

ternational Security,1994/1995,(Winter)

3

Huntington,Samuel P..Lonely Superpower.Foreign Affairs,1999,78 6 6 51

6

24

(2)

4

Wohlforth,William C..Stability of a Unipolar World.International Se 6 2 34

4

19

curity,1999,24(2)

5

Kupchan,Charies A.After Pax Americana:Benign Power,Regional 7 0 23

4

16

Integration,and the Sources of Stable Multipolarity.1998(2)

5

Huntington,Samuel P.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Foreign Affairs,

1 4 14

6

16

1993,72(3)

7

Keohane,Robert O..Powet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2 4 41

4

15

Age.Foreign Affairs,1998,77(5)

8

Ikenberry,G.John.America's Imperial Ambition.Foreign Affairs. 0 0 46

3

13

2002,81(5)

8

Nye,Joseph S.Redifin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Foreign Affairs, 2 2 13

5

13

1999,78(4)

10 王惠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3 0 0 07

5

12

10 郑慧:《政治文明:涵义、特征与战略目标》,《政治学研究》2002

0 0 08

4

12

年第3期

10 王逸舟:《主权范畴再思考》,《太平洋学报》2000年第4期 0 1100

1

12

10 Walt.Stephen M.International Relations:One World,Many Theo 1 3 1 1

6

12

ries.Foreign Policy,1998,110(1)

14 Walt,Stephen M..Renaissance of Security Studies.International Stud 2 0 2 3

411

ies Quarterly,1991(35)

14 塞缪尔·P·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外交季刊》(美)1993年夏季号

0 4 2 2

3

11

14 Rice,Condoleezza.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Foreign Affairs, 3 2 3 2 111

2000(1)

14 Ullman,Richard H.Redifining Security.Foreign Affairs,1989(68)

2 2 2 1 411

18 Brooks,Stephen G..American Primacy in Perspective.Foreign Af0 0 2 4 410

fairs,2002(7/8)

18 Kagan,Robert.Power and Weakness.Policy Review,2002(6/7),Is 0 0 2 3 510

sue 113

18 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 4

12 2 110

18 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 0 0 0 5 510

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期

18 庞中英:《另一种全球化——对“反全球化”现象的调查与思

0 0 6 2 210

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2期

18 胡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中共党史研究》1999 2 1 3 2 210

年第3期

18 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 0 0 3 0 7 10

18 Hall,Peter A: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0 1 3 1 5 10

Political Studies,1996(44)

18 Waltz,Kenneth N.Structural Realism after the Cold War.International 0 1 1 3 5 10

Security,2000(25)

2000~2004年在政治学科被引10次以上的期刊论文共计26篇。从语言种类来看,表中大部分是外文论文,其数量达17篇,超过2/3。尤其是排在前五名的论文全部是外文论文。这些论文使用的都是英语。中国政治学学者在研究中不仅对国际政治学界持着高度的开放心态,而且能及时了解国际学术界的最新学术成果——表中的英文论文都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论文,并且大部分还是90年代中后期的论文。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本土化程度较低,本土学者的研究成果还没有被广泛地认可,大量学者在进行政治学研究时较多地以国际学术界的成果为依据。当然这也与政治学中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的研究内容有关。

必须要说明的是,凡是被表3包含在内的论文,它们的被引次数较多,因此可以确定地说它们都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但是没有被列入表3的论文并不一定学术影响就小,某些偏重于理论且较为专深的论文,可能因为领域的专深以及领域内学术群体较小甚至是研究的超前性,其被引用次数偏少,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们的学术价值小,也不能否认它们对政治学学科发展的作用。

4.政治学论文引用著作分析

对政治学论文引用著作进行分析也可以得出相似的结论。表4给出了2000~2004年被政治学论文引用100次以上的图书排名。

表4 2000~2004年被政治学论文引用100次以上的图书

序号

被引著作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合计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64 775584

633

612 3268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78 400475

509

418 2180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14 336336

391

359 1736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38 436355

310

279 1618

5

列宁:《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08 251241

244

199 1143

6

列宁:《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34 194171

162

138 799

7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1 101 92

106

108 448

8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0

15 86

114

79

294

8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42

53 7158

70

294

年版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 30

69 4759

56

261

社1998年版

1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42

53 7158

0224

年版

12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 0 0 1

117

95

213

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

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3584 9201212

14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3068 056

56

210

15 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004重印)

3358 4343

31

208

16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845 4141

31

186

17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

3622 1948

49

174

18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 3229 3126

47

165

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9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2002重印)0 0 47 54

51

152

20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2721 15 36

39

138

21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926 28 29

23

125

22 塞缪尔·P·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1524

9 31

44

123

社1998年版

23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439 33 60

112

23 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126 19 18

28

112

年版

25 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

0 0

41060

110

2002年版

26 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713 11 24

41

106

27 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0 4

26 33

40

103

年版

五年间被政治学论文引用100次以上的图书共27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27本著作进行分析:首先表中包含了大量的政治领袖文集(下文将详细分析),甚至排在前15名的著作几乎都是政治领袖文集。其次,表中也包含了相当数量的译著,数量达6本之多,其中位居前列的包括《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大棋局》、《政治学》、《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社会契约论》等。这些译著基本可以被归入到两种类型,一类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的著作,如《大棋局》、《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另一类大多是政治学领域内众人皆知的经典著作,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等,这些经典著作在政治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三,把前面几类著作去掉以后,会遗憾地发现,在被引用次数超过100次的图书中,真正是当代中国学者自己的著作仅有1本,即学者王逸舟的著作《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甚至是把考察的范围扩大到被引用次数排在前50名的著作,当代中国学者自己的著作也仅有三本,除《西方国际政治学》外,还有王逸舟的《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和学者倪世雄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这充分说明我国政治学学科的本土化程度较低,缺少被学科内部公认的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5.地区发文和地区被引统计分析

地区发文和地区被引统计主要用来反映政治学研究在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但是CSSCI在进行地区发文和被引统计分析时,也统计了其他国家或地区政治学学者在中国的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情况以及论文被引的情况。这为考察国际政治学界在中国的影响提供了线索。表5分别给出了2000~2004年政治学论文的地区发文统计和地区论文被引统计。

表5 2000~2004年政治学论文的地区发文统计和论文被引统计

地区名称发文量排序论文被引排序地区名称发文量排序论文被引排序

北京

1 1广西

2326

上海

2 2甘肃

2418

江苏

3 3江西

2529

湖北

4 4贵州

2631

广东

5 5内蒙古 2730

山东

6 7新疆

2834

浙江

7 10

香港

2925

吉林

8 8日本

3022

湖南

9 13

海南

31

四川

9 12

俄罗斯 32

福建

11 6宁夏

3337

河南

12 11

台湾

3428

天津

13 9西藏

3435

黑龙江 14 16

英国

3633

陕西

15 17

韩国

3739

云南

16 21

澳门

3836

辽宁

17 23

德国

3838

安徽

18 14

法国

38

河北

19 23

新加坡 3827

山西

20 19

加拿大

31

重庆

21 20

青海 37

美国

22 15

从发文量的排名看,北京地区以发文8199篇排名第一,占全国政治学发文总数的41%。同时,北京地区的论文被引篇次也是最高的。此外,表中还包括了众多国家和地区在内。例如,以美国为地区的发文量超过了我国众多省份位列第22名,以日本和俄罗斯为地区的发文量也超过我国部分省份,分别位列第30名和第32名。从引文排名来看,除海南以外,我国各地区都有文章被引,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英国、德国等作为统计地区也有在中国的发文被引用。以美国为地区在CSSCI中所发的文章被引篇次还高达47篇,排在15位,超过了我国黑龙江、陕西、甘肃、山西、重庆、云南、河北等19个地区。日本作为地区所发论文被引篇次也达20篇,排在第22名,超过我国河北、辽宁等13个地区。

政治学研究的“政治化”

政治学研究以现实的政治生活为研究对象,注定了政治学研究与政治现实有密切的关系,政治学研究必然关注党、政府等权力机构。但是要发展作为科学的政治学,政治学研究就必须保持与权力机构、与当下政治实践的必要的距离和张力,从而确保政治学研究的学术性和独立性。中国的“政治学研究和政治现实之间关系过于密切,使得政治学家对政治学问题的思考受到非学术因素的过分影响,有时甚至达到情感因素多于理性因素,直觉和想像力多于理性分析的程度,以至于政治学研究的重点没有放到国家根本制度如何体现公正、如何有效实施公正等方面,而是放到了‘决策者’尤其是‘执政者’的意向上”⑦,从而表现出政治学研究过分“政治化”的倾向。下面运用CSSCI提供的系列数据说明这一点。

1.政治学发文机构分析

表6 各类机构2000~2004年所发论文统计(单位:篇)

年代/类别高等 社科院 党政 党校 解放军 台港澳 国外 其他(科研、企

院校 系统部门 系统 系统作者作者 业学术团体等)

政治学论文9729

2292

2424 2405 738 65 278 2089

法学论文 13458

6681561 319

50

57 165 808

全部CSSCI

208062 16631 22718 8135 343412463190 40510

表6分别列出了各类机构2000~2004年间所发表的政治学论文、法学论文以及CSSCI来源期刊中全部论文的情况。与法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总体相比,普通高等院校所发表的政治学论文的比例低了很多,三者的比例分别为48.6%(政)、78.8%(法)、68.4%(总),而党政部门、党校系统所发表的政治学论文比例(分别为12.1%和12%)却远远高于法学(分别为9.1%和1.1%)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比例(分别为7.5%和2.7%),政治学中党校系统的发文比例是人文社会科学整体中党校系统发文比例的4~5倍。这表明政治学研究的学者群分布较为广泛,除普通高等院校以外,还有大量的政治学学者分布在党政部门、社科院系统、党校系统等机构中。这与政治学独特的研究对象是分不开的。政党、政府机构及其行为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国家政党系统和政府系统中分别设置了自己的研究机构,即党校系统和各种直属政府的研究机构,它们成为中国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学界的重要力量。

2.政治学作者学术影响分析

考察学者学术影响力的指标之一是学者发文量的多少。这也是当前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对教师和研究者进行绩效评估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通过对CSSCI收录政治学学者发表论文的统计分析,可以评价其在政治学领域的学术影响。

表7 2000~2004政治学发文最多的前28位学者

排序 论文作者作者机构 发文量

排序 论文作者作者机构 发文量

1时殷弘 中国人民大学

53.15

15李兴耕 中共中央编译局18.8

2石仲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34

16马加力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18.15

3包心鉴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31

17赵曜

中共中央党校 18

4李君如 中共中央党校

30

18李忠杰 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7.85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5朱锋

北京大学

29.75

19林尚立 复旦大学 17.6

6刘建飞 中共中央党校

29

20王子昌 暨南大学 17.6

7秋石

求是杂志社 26

21刘淑春 中共中央编译局

17.4

8高放

中国人民大学

22

22廖小健 暨南大学 17

9秦亚青 外交学院

20.123曹云华 暨南大学 16.8

10

王逸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 20

24李慎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

16.7

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10

张康之 中国人民大学

20

25王世谊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16.6

12

殷叙彝 中共中央编译局 19.726虞崇胜 武汉大学 16.4

13

聂运麟 华中师范大学

19.627林锡星 暨南大学 16

14

求是杂志

求是杂志社 19

28门洪华 中共中央党校15.6

评论员

表7给出了政治学2000~2004年间发表论文最多的前28位学者,表中排序按作者5年发文的总量多少排序。⑧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表中的数字可能不是每一个学者5年的全部发文数量,而仅仅是每一个学者被CSSCI统计的政治学文章的数量。从作者机构来看,发文最多的28位学者中,来自普通高等院校的作者仅占1/3强。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比,各政府研究机构作者和党校系统作者的比例明显偏高,合计约占1/2。其中,中共中央党校有5人进入,位列各机构第一;中共中央编译局也有3人进入,位列各机构第四。也就是说,从发文量较多的作者所在机构来说,大部分发文量较多的作者都是来自党校系统和各种研究机构。这再次说明了政治学学科的特殊性,说明了中国政治学发展与政党、政府的密切关系。

学者被引统计比学者发文统计更能反映学者的学术影响力。表8给出了2000~2004年政治学领域中被引用篇次超过150次的作者。

表8 2000~2004年被政治学论文引用篇次超过150次的作者

排名

被引作者 被引篇次 排除自引

排名 被引作者 被引篇次排除自引

1邓小平3514 3484

14秦亚青 227 219

2毛泽东3184 3133

15司马迁 222 222

3江泽民2387 2366

16Keohane,Robert O. 204 204

4列宁 2027 2027

17薄一波 192 192

5孙中山449

43117俞可平 192 183

6王逸舟409

40019孟子

185 185

7周恩来367

36119阎学通 185 172

8刘少奇334

33421梁启超 183 183

9邓正来273

27322刘军宁 178 177

10

时殷弘255

20023王铁崖 173 173

10

斯大林255

25524中共中央

157 156

12

班固 239

23925何兆武 153 153

13

孔子 233

233

可以发现,上表中有相当比例的作者都是政治领袖,在25人中有10人之多。排名居于前10位的作者中,政治领袖人物更是占到了7位。这突出反映了政治学学科的特点。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和政治领袖的文集往往成为学者们经常引用的对象。同时在前25名中还有一些历史人物和当代已故知名人士和学者,他们所著的历史文献和著作对当代政治学研究、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等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素材,也有着很高的被引率。

3.政治学论文引用论文和图书分析

这部分运用表3和表4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表3,从研究主题来看,数量最多的是以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为研究主题的论文,约占2/3。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这一主题在政治学研究中被广为关注,同时这也与CSSCI来源期刊的选择有关。在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几篇论文中,有两篇论文是以“政治文明”为研究主题的,并且都是在2003年和2004年被引的,而“政治文明”这一概念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重要执政思想。这说明中国政治学研究与中国政治实践的密切关系,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学术话语与官方话语呈现出密切的关系。其他的少量论文分别以中国农村政治和中共党史为研究主题。

在2000~2004年政治学论文引用100次以上的25种图书中(表4),政治领袖的文集占到相当大的比重,甚至排在前13名的著作几乎都是政治领袖文集,而在政治领袖文集中,中国当代政治领袖的文集又居多数,说明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进行政治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非常重视政治领袖的思想和主张,政治领袖人物对政治学研究有较大的影响,国内政治学研究常常从政治领袖的文集中寻找“观点”和“证据”,带有较浓厚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特征。

4.关键词分析

论文所标引的关键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标识论文的研究主题,本文运用CSSCI对近年来政治学论文关键词的统计结果来分析政治学研究的特点。

表9 2000~2004年政治学论文标引的关键词统计

排序/类别关键词

关键词被标引论文篇数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总计

1 “三个代表”129345

476

464

181

1595

2社会主义 117175

174

160

114

740

3党的建设 99 166

125

143

73606

4国际关系 100108

121

89183

601

5马克思主义76 98137

7169451

6全球化50 83108

8372396

7思想政治工作 171103

553132392

8中美关系 82 80594965335

9政治文明 1 5 45155

112

318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8 42595967265

11

理论创新 9 79678029264

12

小康社会 2 2 20173

57254

13 邓小平理论 95 51442728245

14

国际政治 38 49394570241

15

民主政治 37 32467053238

16毛泽东

51 50434746237

17

资本主义 46 73553426234

18 经济全球化 61 49524525232

19俄罗斯

19 48473869221

20

与时俱进 0 8 866344201

排序/类别关键词 关键词被标引论文篇数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总计

21

党建工作 5657342713187

22

市场经济 4236403631185

23

台湾问题 7918303027184

24

中日关系 3137363940183

25

中国外交 4729173055178

26

美国外交 3335293543175

27

9·11事件 032104

27 9172

28

外交政策 5833341323161

29

执政能力

18 329116

157

30

依法治国 2538264123153

31

党的领导 1835154634148

32思想政治教育 3230273027146

33

村民自治 3634302321144

33

恐怖主义

213632541144

33政治体制改革 3727242630144

36精神文明建设 44323227 8143

36

领导干部 3530323115143

38

执政党 827273346141

39 伊拉克战争

0 0 19643140

40 党风建设

16613321 3134

41 两岸关系

49 7272423130

42 精神文明

3022243022128

43十六大精神0 0111122125

43 意识形态

2620252430125

45 现代化 1926283114118

46 以德治国 1692814 4116

47 国家主权3824201320115

48 中共党史19491424 8114

49 国家利益1620252724112

49 制度创新1518312622112

表9给出了2000~2004年政治学论文的关键词统计。对排在前50名的关键词作粗略的分析可以看出,首先,从关键词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来看,数量最多的是以中国当代政治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关键词,约占1/3,如“三个代表”、政治文明、小康社会、邓小平理论、与时俱进、依法治国、村民自治、政治体制改革、以德治国等。这些关键词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其中大多数每年被标引的次数起伏很大,它们往往与官方在不同时期强调的主导话语呈现呼应关系。被标引最多的关键词“三个代表”高达1595次。“三个代表”、政治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与时俱进、执政能力、精神文明建设、十六大精神、以德治国、执政为民等“时政色彩”浓厚的政治话语纷纷成为政治学界热门的关键词,甚至使人产生一种错觉——这是学术论文的关键词还是政府报告的关键词分析?如果进一步加上时间维度的考量,这些关键词还大多呈先升后降的发展趋势。以“三个代表”为例。江泽民在2000年提出“三个代表”思想,因此从2000开始作为关键词的“三个代表”数量急剧增加,2002年达到顶峰状态,为476次,以后随着新一代领导人执政时间的延长和新的政治口号的提出,作为关键词的“三个代表”的数量也逐年降低,2003年为464次,2004年更锐减为181次。可以猜测,2005年的统计数量会更低。这鲜明地反映了政治学研究与官方话语的呼应。这种现象说明,中国政治学研究非常关注中国的政治实践,关心国家的重大政治事务,积极对特定时期的政府中心任务进行研究,以为政治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但是不容否认的是,这种现象也表明中国政治学研究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大量的研究是对执政者的“注释”,从而表现出政治学研究过分“政治化”的倾向。上述紧随执政者意向的研究趋势决定了大多数关键词都呈现出波浪式变化,其起伏对应于国家和政府的阶段性政治口号和中心任务。例如“政治文明”在2003年达到最高峰,2004年出现下降趋势;“与时俱进”在2002年被标引次数为86次,此后开始下降,到2004年下降为44次,减少了一半还多。按照这一规律,可以预见的是在2005年的关键词统计中,“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等极有可能榜上有名。

其次是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类关键词,约占1/4,按照先后顺序包括国际关系、中美关系、国际政治、中日关系、中国外交、美国外交、9·11事件、外交政策、恐怖主义、伊拉克战争等,如果把那些专指度较低的关键词——如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政策、国际关系理论等——去掉,可以看出2000~2004年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领域的学者主要关注的问题包括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美国外交、恐怖主义等。此外,这类关键词中也有相当比例的关键词呈现波浪式变化,如国际关系、9·11事件、恐怖主义、伊拉克战争等,表明这个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往往直接受国际重大政治事件的影响。

此外,从总体上来看,我们也发现有一些关键词是呈稳步上升态势的,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能力、执政党等。这些关键词可能代表了我国政治生活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的核心任务,代表了中国政治学界较长期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如何通过党内民主建设、执政党建设来改善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是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可以预期的是与此相关的政党研究、执政党研究等将继续为众多的政治学学者所关注。

注释:

①蔡立辉:《论当代中国的政治学研究及其发展》,《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

②如赵宝煦《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东南学术》2002年第2期;张国清《从政治学到政治科学——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难题与范式转换》,《厦门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吕嘉《中国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困境与出路》,《探索》2001年第5期等。

③也有少数论文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我国政治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评价,如肖唐镖、陈洪生《经验研究方法在我国政治学研究中应用的现状分析》,《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1期。

④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目录:http://cssci.nju.edu.cn/cssci.qk.htm。

⑤论文按照中图分类法进行归类。

⑥郁建兴:《政治学发展的自我反思与中国政治学建构》,《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

⑦张国清:《从政治学到政治科学——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难题与范式转换》,《厦门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⑧论文的计算方法:每篇文献的分值限定为1,当出现多个作者的合作的情况时,就根据作者的署名位置,按照一定权重分配这个1,具体是2人合著为0.6:0.4,3人合著为0.6:0.25:0.15等。

标签:;  ;  ;  ;  ;  ;  ;  ;  

中国大陆政治学发展报告(2000/2004):基于CSSCI的评价_政治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