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技术转型的互动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超越对数模型的实证研究_科技论文

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的互动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超越对数模型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数论文,互动论文,科技创新论文,其对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11-25

修回日期:2007-01-02

中图分类号:G30: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07)09-0109-03

1 引言

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在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科学技术不仅能够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而且还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际竞争力。为此,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这表明我国已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未来十五年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

事实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测算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的方法主要有生产函数法和增长速度方程法。常用的生产函数如:线性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和Douglas, 1928),固定替代弹性生产函数(Arrow,etc,1961)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Jorgense,1973)等。

相关的实证分析也表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显著影响。例如Coe和Helpman(1995)利用22个国家的样本,研究了科技投入与全要素生产力的关系。研究发现,本国和贸易伙伴的R&D支出几乎可以解释50%的OECD国家生产力增长。近年来,国内的学者也开始关注于这一问题。例如胡恩华等(2006)利用1991-2003年的数据研究了科技投入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他们选择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代替R&D,结果表明科技投入对经济的影响具有滞后作用,其产出弹性在0.17-0.34之间。

目前对于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多数选择R&D经费支出,或者财政科技投入作为科技发展水平。在发达国家,企业往往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因此科技创新很快就会转化为生产力。在我国的现有科研体制下,产学研相互分离,企业并没有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很多科技成果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里,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科技经费的支出就可能无法衡量我国技术进步的真实水平,而科技创新的产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在某种意义说对于我国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技术转化率的提高还可能加速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的贡献率。

本文将利用1998-2005年我国分省数据,采用超越对数模型(Translog Functrionl),测算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的互动以及他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 我国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的现状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按照这样的标准,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弱。相关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

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005年,我国的R&D经费支出总额达到299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第六位。美国和日本分别以3125亿美元和1459亿美元的R&D经费支出额高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从R&D经费投入的强度来看,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R&D/GDP比例增长还比较缓慢,但1999年以后这一比值开始迅速提高,2005年,我国的R&D经费强度为1.34%,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首位,但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R&D经费强度都在2%以上,以色列甚至超过4%。高水平的R&D投入强度是这些国家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自从1985年党中央提出“开放技术市场,实行科技成果商品化”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的重大突破。经过近20年的发展和实践,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技术市场的基本运行架构,搭建了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重要平台。截止到2004年底,已建立国家、省、市(地)、县四级1500多个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和1200多个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从而形成了较完整的技术市场管理监督体系。全国已有各类技术交易服务机构6万多个,从业人员达110多万人。近十年的发展表明,我国技术市场合同成交总金额平均以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从1984年的7亿元到2005年的1551亿元。最新的统计资料表明,2005年度全国共签订技术合同264929项,合同成交金额1551.12亿元,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8.54万元。技术市场已成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纽带。

3 理论模型

超越对数函数(Translog Model)是在经验分析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函数形式,通过将lnY在lnX=0处进行二阶Taylor级数展开而得到,其中Y表示因变量,X代表一组自变量组成的向量。著名的C-D生产函数就是Translog函数的一种特殊情形。不过相比C-D生产函数,Translog函数更为灵活:

为了研究各种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选择以下变量:

Y,被解释变量——产出水平,用各地区生产总值表示,单位为亿元。

X[,1],投入要素——资本,用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表示,单位为亿元。

X[,2],投入要素——劳动,用各地区城乡就业人口数表示,单位为万人。

X[,3],投入要素——科技创新,用各地区的R&D经费支出表示,单位为亿元。由于R&D经费支出主要用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因此该变量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水平。

X[,4],投入要素——技术转化,用各地区的技术市场成交金额表示,单位为亿元。因为科技创新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最终还要依赖于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水平。技术市场成交的创新成果往往被直接用于改进生产和工艺,该变量衡量了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水平。

标准的含有四个因素的Translog函数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其中Y表示产出,分别表示各种投入要素。是独立同分布的随机误差项,并且满足零均值和同方差假定。分别对应相应变量的系数。

为了便于处理,我们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此时模型参数的经济意义非常明确。β[,i]是一次项的系数,表示第种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也就是保持其他投入要素不变,该要素对于经济平均的贡献率,我们预期该符号为正。是二次项的系数,反映了当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持续增加第i种要素时,它对经济促进的速度是递增还是递减的。由于边际效应递减的原理,我们预期该符号为负。是交叉项的系数,反映了要素和要素的交互作用对经济的贡献。如果该系数为正,表明两种投入要素的相互作用能够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如果该符号为负,表明两种要素投入相互作用的结果会减缓经济的增长速度。我们预期技术转化会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的影响力,所以预计该项符号为正。α是待定的常数,衡量了广义的技术进步水平。

为了集中考察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假设在考察期中,资本和劳动对于经济的产出弹性保持不变。此时模型可以简化为:

4 实证结果

研究所用样本包含了1998年-2005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共248组观测数据。利用Limdep计量分析软件对(2)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估计结果见表一:

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69,表明该模型对于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并且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显著(除了R&D经费支出外,各投入因素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表明增加任何一种投入要素都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不过不同的投入要素对经济的影响效果差异巨大。

资本对于产出的贡献率平均为64%,这表明在其他投入要素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资本投入增加1%,将使该地区的GDP平均增加0.64%。这说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投资额的增加。劳动的产出弹性在0.31,即劳动对产出的平均贡献率约为31%。科技创新与技术转化对经济的贡献率存在很大差异:

科技创新(R&D经费支出,对应参数β[,3])对经济增长虽然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其产出弹性不是很高,约为2.5%,而且统计上也显著。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分省数据,一个地区的基础理论研究具有经济的外部性,因此R&D经费支出对于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够显著就不奇怪了。而且基础研究的投入大、风险大,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也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其对该省(区)经济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技术转化(技术市场成交金额,对应参数β[,4])对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该指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12%,说明技术转化金额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能使该地区GDP平均增加0.12个百分点。这说明科技科技创新的产业化水平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次项的系数均为负(即参数γ[,1],γ[,2])并且在统计上显著。说明R&D经费投入与技术转化合同金额的增加虽然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却具有递减的边际效应。

交叉项的系数(参数ρ)为0.125,并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在我国现阶段,科技创新与技术转化的良好互动进一步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单独增加R&D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是很显著,但是如果考虑了技术转化这个环节,就可以大大提高R&D投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这个结果表明科技创新的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直接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互动,进一步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5 结论和政策建议

从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以及通过它们之间的互动,可以显著的促进经济的发展。不过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总的来讲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两种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的贡献率之和小于30%,这个数字与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实证研究发现技术转化对经济的贡献率远远大于R&D投入对经济的贡献率,并且技术转化可以进一步提高R&D投入对经济的促进效果。这表明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通过技术引进和转化,提高科技创新的产业化率和商品率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比进行基础科学研究能取得更显著的效果。这个发现与林毅夫教授所提出的“发展中国家除了可以采用研发的方式来实现本国的技术进步外,还可以采用技术引进的方式来实现本国的技术进步”的观点不谋而合。他在研究中指出,“落后国家可以通过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可以获得比发达国家更快的经济增长,并使得落后经济最终收敛到发达经济”。

科技投入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其最终效果往往体现为经济增长。不同的科技创新方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一个国家在考虑经济增长问题时,不仅要重视科技投入,而且要根据国情选择适合的科技创新方式。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为了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有效运行,必须增加科技投入总量。目前,我国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明显偏低,因此加大科技投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第二,必须注意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不能有所偏颇,也不能搞一刀切。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周期长、风险大、见效慢,对于经济实力有限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就不需要也无法做到把科研经费重点投入在基础科学研究上。在对基础科学领域的立项和选题上要实现从“撒胡椒面”向“重点与集中”的转化。技术转化对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加强技术引进,技术转化,也就是通过集成创新和消化再创新的方式提高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以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第三,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科技创新的产业化率和商品化率。具体的包括以下两方面:首先,要采取多种手段,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使得企业和研究部门能够充分沟通并建立紧密合作的渠道,提高研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效率。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和促进技术市场的发展,因为技术市场是科技创新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国家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都高于国外,但实际转化率不到20%。很多发明创造都停留在理论上、或者是实验室中,没有真正的服务于经济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低,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提高就无从谈起。

综上,本文对不同科技创新指标的经济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持续发展,真正的内在发展动力就是科技创新。并且科技创新只有真正的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服务于经济。因此我国在重视原始创新的同时,更要加强集成创新和消化再创新这两种创新方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标签:;  ;  ;  ;  ;  ;  ;  ;  

科技创新与技术转型的互动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超越对数模型的实证研究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