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夫“日报”神话新论_夸父论文

夸父逐日神话新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夸父逐日论文,神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669(2015)05~0117~05

       一、学界对夸父逐日神话的解释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著名的神话之一,见载于《山海经》。《海外北经》云:“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大荒北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中山经》则云:“(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学术界对于此一神话有诸多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解释并不考虑先民创作此一神话的本来意义,而是强调后人阅读此一神话时的象征性联想。比如袁珂认为,这一神话“应当看作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和真理的寻找,或者说,是与大自然竞胜、征服大自然的那种雄心壮志”[1]148。杨公骥提出这则神话原是寓言。他说:“(夸父)是在和时间竞走”,“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2]37~38而张文安则认为它本来就是一个道家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神话,其寓意是通过夸父欲摆脱影迹而“疾走不休”,“绝力而死”的故事,宣扬道家清静无为的政治哲理,讥讽那些违背自然之理一意妄行的愚蠢行为[3]。

       第二类是将此一神话视作一个人文神话,这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认为此一神话反映的是夸父族与神或者黄帝氏族之间的争斗,茅盾认为:夸父与日逐走,“大概是巨人族与神争权的象征”[4]178。而张启成则说夸父逐日的本义是曲折地反映了炎帝族的后裔夸父族与黄帝族的再一次权力较量[5]66~67。第二种解释可以郑文光[6]38和王占奎[7]为代表,他们认为此一神话反映的是古人观察日影变化以定时节的现象。

       第三类也是较为普遍的解释是将此一神话视为自然神话,但具体反映的是什么自然现象则众说纷纭。吕思勉认为夸父代表“水”,太阳则代表“火”,夸父逐日神话反映“水、火二神之争”[8]59。林惠祥认为夸父象征着白昼,恐怕是“昼的拟人化”[9]106。王孝廉也说这段神话表现了“太阳与黑夜之争”[10]159。龚维英认为夸父即夸娥,夸娥即羲和或嫦娥,是月神。月神逐日,意味着日食的出现[11]90~95。萧兵认为夸父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夸父逐日、入日,是为了给人间取来火种,带来温暖与光明[12]199。尚有其他的观点,此处不一一罗列。

       上述观点中,影响最大的当数“测影定历”说,但这种解释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没有证据表明夸父是原始部落首领,或是主持定时节的日官,相反,有材料表明夸父是旱魃;另一方面,难以解释“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这一情节。王占奎引《屯南》890说明商人在出日与纳日之时,会有饮酒之祭仪。但酒、牛作为祭品应该是供日神享用,而决非测日者之饮食。“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明显是指饮河渭之水,将其解释为一种“在河渭地区饮酒”的祭仪是不成立的。古代通常是通过观物候、星象方位、日影的变化来定时日,如果观察的是太阳出入方位的变化,一定要找一个具有明显参照物的地点,这个参照物通常是山顶,《山海经》中相关记载甚多。如果是通过测日影长短以定时节,那就一定要在一个固定地点才会有比较,绝非是河、渭地区以至于北泽这样一片广阔的区域,所以这样的解释难以成立。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如涂元济[13]27~43、刘城淮[14]444~445、王红旗[15]17、蔡永贵[16]28~31、徐从根[17]57~62、汪大白[18]99~101、张春生[19]12~15、丁世忠[20]125~128等意识到夸父逐日与旱灾之间的联系。笔者认同夸父逐日是一个天灾(旱灾)神话,但觉得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进一步修正与补充的必要。

       二、夸父即为夔

       夸父在《山海经》的其他处记载中,明显可以看出属于旱魃。《大荒东经》载:“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大荒北经》亦云:“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应龙是水神应无疑问,而夸父处地下,地下就要“数旱”,夸父属于旱魃也是非常明显的。夸父逐日的核心情节并不是“与日逐走”,而是“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也就是说,它是对河、渭断流的神话性解释。推测当时的历史事实大约是这样的,在黄帝时期,黄河、渭水流域曾发生大旱,河、渭水位急剧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先民将这一切归因于夸父将河水喝干了。而旱神夸父为什么会这样渴呢?天天挂在头顶的太阳为古人提供了想象的凭据,认为是夸父在和太阳赛跑,而神话中所涉及的地点就是发生旱灾的地区。

       如果进一步推究的话,夸父即是嚳,也就是夔,对此需要作较为详细的论证。

       第一,从音韵学上讲,“夸”在上古音中属溪母鱼部,发音为[k‘ua],“父”应该是尊称。“嚳”为溪母觉部,发音为[k‘

uk],两者非常接近。据王国维的研究,“嚳”即为卜辞中的“夔”[21]8~9,“夔”在上古音中属群母脂部,发音为[k‘uei],两者声母为旁纽,韵母在开口上有差异,但主要元音接近,这就容易发生音韵学中常见的旁转现象。时代与地域的变迁都会产生发音上的旁转现象,鱼部字的旁转尤其普遍。据《说文解字》,“夸”从“亏”之音。“亏”在上古音中属鱼部,中古音属支部,到近代,就已经变成了脂部字,与“夔”同音。在上古时代的不同地域,也完全可能发生这样的变化。

       第二,夸父与夔在形状是相同的。在《山海经》的记载中,夸父的形状如“禺”,也就是猿猴。《西山经》载:“(崇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举父。”郭璞云:“或作夸父。”郝懿行解释曰:“举、豦声同,故古字通用,而豦为玃类。举、豦与夸声近,故或作夸父。”此说不确,“夸”与“举”并非音近,实乃形近而误。袁珂注云:“夸父者,猿类之兽也。”《东山经》载:“(犲山)有兽焉,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北山经》亦载:“(梁渠之山)有鸟焉,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两处记载均有形似猿猴之怪鸟兽[22]47。

       夔的形状有三说:一说像龙,《文选·东京赋》薛综注云:“夔,木石之怪,如龙,有角,鳞甲光如日月,见则其邑大旱。”二说像牛,《大荒东经》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三说像猴,《国语·鲁语》“季桓子穿井”韦昭注云:“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缫……富阳有之,人面猴身,能言。”在这三种形状中,猴是最原始的形状。《说文解字》“夕部”释“夔”字云:“夔,贪兽也,一曰母猴。”在甲骨文中,夔作“

”,很明显是母猴之形,此点治甲骨文的众多学者并无异义。所以,夸父与夔在形状上是一致的。

       第三,夸父与夔都有被黄帝杀死的经历。夔为黄帝所杀,上文我们已经提及。《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贞《索隐》引皇甫谧云:“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大荒东经》说:“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所以,夸父也是被黄帝的神龙杀死的。

       第四,夔与夸父具有相同的职权,都属于旱神。上文已经说过,夸父属于旱魃是没有疑问的。另据前引《文选》内容,在这里应该指出,夔在不同的材料中呈现雨神与旱神的双重面目。在卜辞中,有很多“燎于夔”的记载:

       贞:燎于夔?(《合集》14371)[23]

       燎于夔……

……十月。(《合集》14372)

       贞:燎夔?(《合集》14373)

       燎祭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求雨,卜辞中有向夔祈雨的记载:

       贞:翌辛卯,

雨,夔畀雨?(《合集》63正)

       贞:往于夔,有从雨?(《合集》14375)

       《大荒东经》中说它“出入水则必风雨”,所以,夔同样是主水旱之神。

       综上所述,由于夸父与夔在音韵、形状、事迹与职权上都相似或相同,所以夸父很可能即是夔。同样的人物与事迹在不同地域流传,在读音与情感上都会产生变化。称为“夸父”的地域与部落对他的态度似乎是憎恶、恐惧与尊敬兼有,而称为“夔”的地域与部落(其中至少有商族部落)则对其非常尊重。

       三、夸父逐日是一个旱灾神话

       明确了夸父即夔,我们对此一神话中“夸父之杖化为邓林”这一情节就会有新的理解。

       首先,夸父为什么要拄杖?王占奎将“夸父之杖”解释为历杖,很有创意,但稍嫌迂曲。如果认识到夸父即夔,即会有更合理的解释。因为夸父即夔,而夔为一足之兽,很多材料对此都有记录。《庄子·秋水》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吕氏春秋·察传》载:“鲁哀公问於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与此略同。前引《国语》亦云“夔一足”,即夸父少了一条腿,所以,需要拄杖逐日。

       其次,在中国的创世神话中,神死后化生,其毛发即可变为草木。如《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记》云:“首生盘古,垂死化身……皮毛为草木。”《述异记》云:“昔盘古氏之死也……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而在夸父神话中,邓林却要由手杖化之,这是因为夸父为旱魃,而古人想象中的旱魃,一个重要的生理特征就是没有毛发,作为它造成的后果——赤地千里、草木不生——的一个象征。《艺文类聚》卷一百引《神异经》曰:“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貉。遇者得之,投溷中乃死,旱灾消也。”《北齐书》卷八《后主纪》载:“(武平五年)(574年)夏五月,大旱,晋阳得死魃,长二尺,面顶各二目。”头顶上有目,也就意味着秃发。《佩文韵府》卷九六曰:“女妭,秃无发,所居之处天不雨。”因此,夸父无法从毛发中生出草木,邓林的形成自然要归因于遗弃的手杖。

       另外要说明的是,《中山经》中有关夸父之山的记载与《海外北经》《大荒东经》中的神话并不相关,至少是创作于不同时期,这从“邓林”的地望上即可以看出。

       几乎所有的注释都认为:邓林即桃林。桃林和夸父之山的地望历代都无异义,《史记》卷四《周本纪》:“放牛于桃林之虚。”张守节《正义》曰:《括地志》云:“桃林在陕州桃林县西。《山海经》云‘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广员三百里,中多马,湖水出焉,北流入河也。’”《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司马贞《索隐》按:晋灼云:桃林“在弘农阌乡南谷中”。又引应劭说:“《十三州记》‘弘农有桃丘聚,古桃林也’。”《汉书》卷四〇《张良传》颜师古注曰:“《山海经》云‘夸父之山,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广围三百里’,即谓此也。其山谷今在阌乡县东南,湖城县西南,去湖城三十五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云夸父之山“一名秦山,与太华相连,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南”。

       需要注意的是,文献中提到的“桃林县”“阌乡县”“湖城县”“灵宝县”均在黄河与渭水之南,而夸父饮于河渭以后,是在北上的途中渴死的,其尸体与手杖如何会出现在黄河、渭水以南?这说明,夸父逐日的神话与夸父之山的传说原本不是一个时期形成的,前者是一个旱灾神话,而后者是一个地形神话(或者称为风物传说)。大致在前者形成之后,或者是由于地名的移植,即黄河以北的地名由于移民的原因被搬到了黄河以南,或者是由于附会,后人才把秦山说成是夸父之尸体,把“桃林”说成是夸父之杖所化。我们在考索夸父逐日神话时应该将之与夸父之山的传说相区别。

       最后,对夸父逐日神话的正确理解有助于认识中国神话在内容上的特点。中国神话在内容构成上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特点就是天灾神话特别丰富。古代最重要的神话,如女娲补天是一个洪水神话,共工神话则是对洪水形成原因的进一步说明。后羿射日是公认的旱灾神话,它以“十日并出”解释旱灾形成的原因。我们现在知道,夸父逐日也是一个旱灾神话。而有关英雄圣君的人文神话又往往与水旱两灾的发生和治理密切相关。鲧禹治水神话不用多说,即便是炎黄之战与蚩黄之战,其发生的原因也都与水旱两灾有关。对于农业社会来说,凭借原始理性和技术手段足以应付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生存问题,唯有天灾(尤其是水旱两灾)会对人类造成巨大的威胁,它们不仅直接威胁人的生存,而且会引发很多的重大事件,比如天灾会导致部落之间为争夺生产生活资源而发生争斗,中国早期历史上的战争多半是由洪水和干旱引起。又如天灾会导致部落的集体迁徙,而这些集体迁徙使得原本平衡的部落生态被打破,从而引发新一轮的动荡。这些事件都会在初民心中引起强烈的情绪反映,而率领人们战胜天灾的首领往往会长期被景仰与称颂,成为初民心目中的神灵与英雄。初民的相关集体记忆就保存在神话中被反复讲述,这就是天灾神话丰富的原因。

标签:;  ;  ;  ;  ;  

夸夫“日报”神话新论_夸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