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内蒙古高校中国画创作教学过程中民族元素的合理化运用论文_吉木色

浅析内蒙古高校中国画创作教学过程中民族元素的合理化运用论文_吉木色

吉木色

摘 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全国各地少数民族题材的中国画自诞生以来具有着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及绘画特点。而内蒙古地区以民族题材为主的优秀中国画创作作品也是占据了重要地位。如何传承和发展,并且将这一特有的民族生活体验和表达方式及视觉语言融入到中国画当中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内蒙古中国画 少数民族题材 合理化运用

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绘画风格从描绘草原风情为主的艺术风格发展到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多元化趋势转变。本文以三大内容角度阐述,首先,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表现内容及形式;其次,内蒙古高校中国画创作教学过程中民族题材的盲目应用;第三,如何将民族题材合理化的运用到中国画创作教学当中等的问题。本着合理的继承和发展内蒙古高校绘画专业,传承民族特征的教学探究作出应有贡献而努力。

一、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表现内容及形式

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服饰方面特点:

根据2004年年底统计,内蒙古地区有将近48个少数民族。其中蒙古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占多数,回、满、朝鲜等等民族占少数。其中,不同地区的蒙古族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蒙古族是一个古老传统的游牧民族。根据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服饰。如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乌珠穆沁、苏尼特、察哈尔、鄂尔多斯、乌拉特、土尔胡特和硕特等多种服饰。他们各具特色,已婚妇女长跑外面还配有长、短不同款式的坎肩。蒙古各部落服饰中区别最大的妇女头饰,如巴尔虎部落蒙古妇女头饰为盘羊角式,科尔沁部落蒙古族妇女头饰为簪釵组合式,和硕特部落蒙古族头饰为简单朴素的双珠发套式,鄂尔多斯蒙古族部落妇女头饰最突出的特点是两侧的大发棒和穿有玛瑙、翡翠、松石等粒宝石的链坠。这些不同地区的服饰特点均成为画家们追寻的素材。除此以外还有鞍马,刺绣、博克服(摔跤服饰)等等均能够展现蒙古族人民生活,节日、那达慕的场景,成为画家们创作的一个画点。

(二)风俗习惯,民俗特点与中国画创作的联系

风俗习惯主要体现着少数民族的祭祀嫁娶的习俗上。如:鄂尔多斯婚礼,布里亚特、巴尔虎新娘,还有草原那达慕、迎宾等的场景均为多见等等题材均画家表现的内容。除此以外,最为普遍的是蒙古族日常生活风俗也成为画家笔下的描绘内容。长期以来,蒙古族人民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是多年积淀的蒙古族文化遗产。内蒙古自治区花草原风情的画家更是数不胜数,亿晶、哈斯朝鲁、白嘎力、要红宇、刘亮、海建华、苏丽雅、包巴雅尔等等有着非常多的艺术家描绘草原风情,风俗习惯的画家均创作出杰出的作品来宣扬草原文化。

这些杰出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更为丰富多彩,多为水墨画创作,还有工笔重彩、岩彩的形式来表现。也为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教学带来诸多的模本进行学习探讨。

二、内蒙古高校中国画创作教学过程中,对民族题材的盲目应用问题

(一) 丰富多样的民族题材在表现样式上的单一化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自改革开放以来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描绘草原风情的艺术创作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但是在近年来,丰富多样的民族题材并没有完全的得到诠释,而是有些概念化,形式上存在一些单一化的问题。其中,有很多创作者并没有去过任何少数民族地区写生,而且没有在那些地区生活的经历,仅仅凭借一两张图片资料就要进行创作,这样一来一些作品就会缺乏很多实质的内涵和深度。本人也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就以上的这些问题在本人的创作教学过程当中也是时有发生。其他高校中,也有诸如类似的问题存在。最终画出的作品显然是没有任何感染力和说服力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画面也就没有多少内涵和深度的体现,也就谈不到什么“发展”了。很多作品有明显的概念化,摆脱不了以往的程式化模式,如蒙古草原就会有蒙古包,勒勒车、藏族风情要有雪山、经筒什么的,没有从一些细节入手,深入少数民族题材,认真的或更深层次地挖掘精华。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寻求新的变化,找出每个少数民族在形象上的典型性。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风貌,这些均可以从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乃至着装文化等多个领域中得以体现。 (二)一些高校在创作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着盲目地应对毕业创作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创作教学过于概念化加上没有多少创作经验,仅凭一腔热血和临时找来的几张民族图片来进行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实属有些牵强。而且,只能捕捉到一些表面的视觉图像,找不到创作的真正核心。

所以,画好民族题材创作时,还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加上艺术创作的技法和形式的表现,方能更加出众完善。

三、如何将民族题材合理化的运用到中国画创作教学当中

(一) 抓住民族地域性特点

地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一个包含了自然环境要素与人文因素的综合概念。民族地域性特点是包含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活及其居住地的奇异风光等。“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特色和趣味与他存在的社会情境息息相关,所谓艺术情境是指艺术存在的社会条件,它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氛围;从社会条件上说,它包括了生产、生活方式、地理环境、社会政治制度等因素在内的物质条件。“少数民族独特的风貌与景观是地域特色的自然层面,不同的自然景观代表着不同的地域时间地域空间,而民风民俗是地域文化特色更深层次的内容。不同而生发出不同的风土人情,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情感表达的方式,也会因此而有所差异,不同的自然环境还因此制约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直接促成了某种民俗。”

在中国画史的研究过程中国画的地域性研究一直有着重要的位置,地域差异也是艺术家创作的精神源泉之一,在他们的作品中均表现出地域性的要素。内蒙古地区以他独有的自然环境和游牧生活方式成就了北方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特点,文化类型和民间习俗等。作为当代的艺术院校学生,应该站在传统文化与此刻所处的多元化环境中去观察和认识当下。地域性差异下的绘画面貌不仅是中国画形式语言的美感体现,也是中国画所具有的人文精神的载体,对青年一代认识本土文化和艺术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与存在意义。

(二)注重把握绘画语言的多样性和表现形式的多元性原则

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还要提倡创作的多样性原则,从创作的选题、创作的风格、表现手段等方面体现多样性。这种创作的多元性会给内蒙古地区中国画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创作前景。基于中国美术界展现出的新气象新高度,作为我们内蒙古高校学生,应该站在传统文化与此刻所处的多元化环境中去观察和认识当下。通过多样性和多元性原则,给作品赋予更加浓厚的民族情结。

结语

内蒙古地区正经历着社会新的改革,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面貌也随之潜移默化的变化着,这些不断变化的现象正是我们绘画创作者及高校学习中国画创作者们提供了很好的创作养分。我们应该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深入民族地区体验生活,将我们的创作升华。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子课题“内蒙古高校绘画专业传承民族特征的教学探究”项目系列论文,课题批准号:ALA-ZX1412012。

参考文献:

〔1〕乌力吉.北方草原画派与内蒙古美术《美术研究》2011,03期(110-112)

〔2〕李勇.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特征及价值发现〔J〕.美术,2009,(11)

作者简介 :吉木色,女,蒙古族,1977.09,

籍贯: 内蒙古巴盟

单位: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美术系;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中国画

论文作者:吉木色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6

标签:;  ;  ;  ;  ;  ;  ;  ;  

浅析内蒙古高校中国画创作教学过程中民族元素的合理化运用论文_吉木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