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创新探讨论文_徐建立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创新探讨论文_徐建立

吉林省榆树市秀水镇一中 徐建立 130346

【摘 要】: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观念更新

一、更新阅读教学观念。

传统语文教学观把传授学科知识作为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标,而新课改则更关注学生现实的、活生生的?验和体验,在学生现实?验的基础上,强调?验与知识的整合,使学科知识成为学习者的发展资源,使文本为教学对话提供话题及创设情景。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树立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探索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还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初中生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流向,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

二、自主阅读,体味文本人文内?。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即一种师生之间及其与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生命对话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与语文素养培养关系十分密切,它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价值和功能日益突显。阅读教学实质揭示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有结合自己的?历和生活?验,以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参与到文本对话中,才能感悟到作者的感受、情感,感悟到整个作品的风格和情调,感悟到文本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从而达到移情启智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一个个让人情感激荡的形象的意境,品味一幅幅让人赏心悦目的风景和?面,把握作品的底蕴,其人文素养也就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阅读中得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可借助自己的生活?验和知识,运用阅读策略以及个体所具有的独特情感体验、价值观和独创性思维,获得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

三、走进作品,体验作者情感世界。

阅读的本质是要从文章外部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上理解其精神内核,即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意味隽永的作品都充满了生命的玄妙和机智,是灵与肉、形与神的有机融合。只有让学生的灵魂钻进作品的怀抱,才能品尝它的滋味、呼吸它的气息,才能得以把握它的内在价值。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全部的情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客体的生活变成主体的生活,客体的存在变成主体自身的存在。

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任何作品都负载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创造性灵魂的表现形式。但由于人类情意的丰富性,并不是一切都能实现意到笔随。对于这种语言的缺失,在口头交往中还可以借助神态、体态的变化,或当面询问而得到适当缓解,在书面交往中作者或只能留出些许诱导空间,或只留下一串延伸的概念符号,这就为读者提供了解读的契机。每当此处,教师要在吃透作品的基础上,模拟作者、充当作者,接受学生的咨询。这里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师要教学生反复阅读作品,从作品中获得启示,产生悟性。

四、尊重学生,注重文本解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学生只有去积累、去理解、去体会、去感悟,才能增加文化内蕴、提高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头脑里的文本,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尊重,对学习者的实际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的尊重。教学中营造的民主氛围更是让人欣喜,因为在教学中对人格的培养是最重要的。

五、尊重文本,语言描绘美感内?。

新课标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强调课文的选择要有文化内?,多选择名家名篇。教学时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重视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论文作者:徐建立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3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2-10

标签:;  ;  ;  ;  ;  ;  ;  ;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创新探讨论文_徐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