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趋势及热点的文献计量学分析论文

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趋势及热点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解 超1,张自云2

(1.湖北文理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2.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摘 要: 目的 分析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研究领域的研究趋势及热点,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CiteSpace 5.0.R 3.S E版本对研究文献数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处理。结果 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研究领域的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缓慢起步阶段(1982~2000年)、低速调整阶段(2001~2009年);高速发展阶段(2010~2018年)。核心作者团队中以陈佩杰团队、陶芳标团队以及李红娟团队为代表。研究的热点问题:体力活动对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特征与发展趋势分析;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与久坐行为的关系;建成环境对儿童青少的体力活动的影响。结论 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和科研团队,研究的热点问题能够与国际接轨,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热点;文献计量学

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是指任何形式骨骼肌收缩运动所引起的具有能量消耗的身体活动[1]。体力活动主要包括体育锻炼活动、社区活动、居家活动、交通活动以及工作活动等形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2 年的研究报告[2]表明,世界每年由于体力不足而导致的死亡例数已达320万人,体力活动不足已成为世界死亡风险最高的4大因素之一。与此同时,世界卫生组织也表明,体力活动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人群的身体发育、身心健康,提高社交能力,同时能够降低儿童青少年人群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以及近视率。2010年世界卫生组 织 在 《Global Recommendations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3]中进一步强调了体力活动对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并提出“5~17岁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每日应到达60分钟(60min/d)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以保证其身体机能、骨骼、肌肉的健康发展,降低其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的建议。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城市化进程推进使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发生了很大改变,课业负担加重、久坐行为以及建成环境等因素正危害着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 《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继续呈现低龄化倾向,各年龄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4]。关于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研究在国际上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虽然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研究的起步相对较晚,但是近年来在我国儿童青少年人群体质持续下降的背景下,我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呈爆发式增长的趋势。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对其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分析该领域的热点主题演进,为今后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中小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低,经济压力大。对比可知,中小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少。而由于资金来源少,经济支持力度小,临终关怀产业为保障自身发展只能提高对服务对象费用的收取,从而为患者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导致居民不愿意选择“姑息性”临终关怀服务,令该产业发展受困。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研究的文献资料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布尔逻辑检索的方式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主题词“儿童”并含“体力活动”或者主题词“青少年”并含“体力活动”,检索方式为“精确”,检索的时间跨度为“不限”。研究文献的检索时间为2019年1月4日,共检索出相关研究文献619篇。进行文献分析之前,进行了研究文献的预处理,将报纸、新闻、征稿信息等非学术性文献进行了剔除,同时对没有作者和重复的文献进行筛选,并做删除处理,保证了研究文献的信度,预处理后共获得研究文献325篇,文献发表的时间跨度为1982年至2018年。

1.2 方法

采用CiteSpace 5.0.R3.SE版本[5-6]对研究文献从发表时间、期刊分布、研究作者团队、研究热点演化进行科研合作网络分析、词频共现网络以及时间线聚类视图等文献计量学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文献发表的时间分布

某一领域的文献发表量的时间分布反映了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关系,文献的时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热度[7]。研究对收集到的研究文献以发表时间为序列绘制了发文变化趋势点线图,见图1。

面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现状,教育部分于2002年开始在全国试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并定期发布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但是报告仅为结果性评价,缺乏对学生体力活动的特征、现状以及发展对策的研究。2017年《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2016年)》[24]在上海体育学院发布,该报告对2016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健身环境、体力活动行为以及运动效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2016年)》是我国第一部既重视评估过程,又重视与国际评估指标可比较性的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发展现状研究专著,是近年来相关研究的一个缩影,也反映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特征与发展趋势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者们的重视。

③收益增加额减去项目总投资额后,第一年项目产生经济效益为804万元-527.43万元=276.57万元。

图1 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变化趋势

根据表3高频关键词统计表、图3关键词共现图谱以及图4关键词时区聚类图,研究将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的热点归纳为4个方面:1)体力活动对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影响(关键词:儿童肥胖、健康教育、肥胖、健康促进、体质、超重、身体素质、生长发育);2)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特征与发展趋势分析(关键词:运动活动、能量消耗、体育锻炼、体力活动水平);3)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与久坐行为的关系(关键词:久坐行为、运动活动、静态生活方式、闲暇活动、危险因素、生活方式、体能);4)建成环境对儿童青少的体力活动的影响(关键词:建成环境、户外体力活动、学校、加速度计)。

2.2 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的发表期刊分布特征分析

某一研究主题在不同期刊上的发文量可以反映该主题的受关注程度[12]。同时,期刊在某一主题的发文量以及被引量的多少也代表着期刊对该研究领域的影响力。研究分析了我国体力活动研究发文总量排名前10期刊的发文量、发文量占数据库发文总量的构成比、研究被引量以及下载被引比等指标,分析结果见表2。

童年期的体力活动不足、超重肥胖与有氧耐力水平低下,尤其是两者及以上的组合,被认为是成年期慢性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16]。研究显示,肥胖的儿童青少年更容易罹患慢性疾病,骨关节疾病的风险也比正常体重的同龄人高,并且有些儿童和青少年会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等身体不良症状[17]。黄贵民等[18]对我国城市学龄儿童体力运动水平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学龄儿童中15.5%的男生和13.1%的女生达到了每日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达60min以上,超重和肥胖组学龄儿童的静态活动时间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组,增加体力活动可以明显预防学龄儿童的体重增长。高仙等研究发现,在中学生人群中男生中高强度体力活动达标的报告率低于女生,因此患超重肥胖的危险是女生的3.207倍;平均每天看电视超过4 h的中学生患超重肥胖的危险是平均每天看电视不足1h中学生的1.755倍[19]。洪忻等[20]研究发现,体力活动能够有效降低我国中学生罹患抑郁症的风险,每日体力活动时间小于1h、1~2h以及2h以上者,罹患抑郁症风险分别下降30%、32%、34%。黄蕾等[21]研究发现,每天适度的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对2~10岁的儿童骨密度增加具有积极作用,而每天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少于30min的儿童骨骼强度指数降低的将风险增加70%。李晓彤等[22]通过对我国12~14岁少年的研究发现,该年龄段的青少年心肺耐力与肥胖程度呈负相关,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水平越高,被试样本的心肺耐力越高,肥胖程度越低,且体力活动对青少年心肺耐力和肥胖程度的影响独立于久坐行为。马军等[23]通过对我国5个主要城市7 255名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被调查样本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参与率体重正常组为34.0%,超重肥胖组为30.2%,高强度体力活动参与率体重正常组为53.6%,超重肥胖组为43.2%,超重和肥胖的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参与率明显低于体重正常的儿童青少年。

科研学者发表文献的数量可以反映出对某研究领域的贡献程度以及在学术方面的影响力[13]。研究团队是实现研究资源优势互补,促进知识交流和共享的重要方式,它不仅能够提升研究成果产出能力,而且能提高研究成果质量和影响力[14]。研究对在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领域的高产核心作者和研究团队进行了共现图谱分析,结果见图2。

2.3 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的作者及研究团队分析

由表2可知,发文量排名前10位期刊的发文量占总文献量的41.54%,其中《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共发文46篇,占总发文量的14.15%,大幅领先排名第二位的《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发文量14篇)、第三位的《当代体育科技》(发文量13篇)、第四位的《Journal of Sportand Health Science(JSHS)》(发文量 12篇)、排名第五位的《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发文量12篇)。从发表文献被引用的情况来看,《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的文献被引量为303次,文献下载被引比为41.46,说明《中国学校卫生杂志》无论在文献的被引用量上,还是文献从下载到被引用的转化方面,在儿童青少年体力研究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

表1 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领域排名前10的高被引文献

表2 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领域发文量排名前10的学术期刊

图2 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群共现图谱

由图2可知,在核心作者群排名前5的作者及其发文量为陈佩杰(发文量24篇)、庄洁(发文量16篇)、李红娟(发文量8篇)、韩西丽(发文量8篇)、陶芳标(发文量6篇)。从作者间的联系来看,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研究领域主要有3个规模比较大的研究团队分别为陈佩杰团队(共16人)、陶芳标团队(共4人)以及李红娟团队(共4人)。此外还有4个规模比较小的研究合作团队成员构成均为2人,分别为马军-张世伟团队、韩西丽-叶成康团队、林琳-何玲玲团队以及李榴柏-Joseph Green团队。从核心作者群作者间的联系及研究团队分布来看,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研究领域,核心作者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研究团队数量较多。但是在研究团队中,也存在着多数研究团队规模较小,团队成员的学科背景构成单一等情况,直接影响了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研究的质量。

2.4 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的研究热点分析

《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4]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以及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并一直呈低龄化趋势发展。基于此现状,近年来我国体力活动对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影响逐年增加。

由图1可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研究领域的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第一阶段(1982~2000年)缓慢起步阶段;第二阶段(2001~2009年)低速调整阶段;第三个阶段(2010~2018年)高速发展阶段。在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领域发展的第一阶段,我国相关研究文献以译文为主,郭光宇1982年在《基层医刊》杂志发表的译文《哮喘儿童的体育锻炼》[8]是我们所检索到CNKI数据库中第一篇探讨体力活动与儿童身体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1995年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发表了《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9]的报告中第一次界定了体力活动的概念及对健康的影响,但是我国学者的关注点还没有聚焦到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领域。我国学者方慧研究认为2000年以前我国国民体质监测中尚没有涉及体力活动的相关内容,仅聚焦于体育锻炼行为,2005年之后体力活动的概念才开始进入中国体育研究的视野,2010年我国国民体质监测中首次将体力活动的4个维度纳入到研究问卷中[10]。在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研究的第二阶段(2001~2009年)低速调整阶段,国外译文的数量逐渐减少,以我国儿童青少年为样本的实证研究逐渐增加,这些研究也为我国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中,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调查打下了研究基础。2010年~2018年是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研究的高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年发文量由每年不足10篇增长到每年发表近50篇,目前CNKI数据库中被引次数排名前10的高被引文献中有60%来自这一阶段(见表1),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学校、管理部门以及相关学者对儿童青少年体力研究领域的逐渐重视,相关理论日渐丰富。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积淀,2018年1月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11]标志着我国终于有了第一部针对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水平评估和指导手册,在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表3 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领域排名前20的高频关键词

图3 1982-2018年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4 1982-2018年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研究的时区聚类图谱

3 讨论

3.1 体力活动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是对论文主题的高度概括,是科研论文的精华与核心[15]。因此科研人员经常利用高频关键词预测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本研究将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领域出现频次排名前20的关键词及其中介中心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同时,研究绘制了1982年~2018年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领域排名前50的关键词共现图谱以及时区聚类图,见图 3、图 4。

上午快八点的时候,宋市长的秘书以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看到宋市长的专车还停在原地,也就不很着急,按惯例或开小车或骑摩托车或骑自行车鱼贯而行,不慌不忙前去镇里开会。哪里料到,一进入会场,宋市长已端坐主席台上,用严厉的目光扫视着每一个人。大家匆忙就坐后,主持人就宣布会议开始了。

3.2 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特征与趋势分析

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东经115°40′20″至116°17′15″,北纬26°05′18″至27°08′13″之间,东邻石城、广昌,西与永丰、兴国交界,南接于都、瑞金,北与乐安、南丰、宜黄毗连。宁都县东西宽61 km,南北长117.2 km,土地总面积40.53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0.09万hm2,有林地面积27.76万hm2,森林覆盖率71.3%。

何玲玲和林琳[25]2016年的综述研究对我国城市学龄儿童体力活动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发现近20年来我国学龄儿童的体育活动参与率不断上升,但体力活动状况仍不容乐观,主要由于学龄儿童的生活方式正由动态转为静态,体育锻炼、交通性体力活动以及家务劳动时间的减少是学龄儿童体力活动水平下降的主因。李培红等[26]在2017年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与全球AHKC研究报告进行了比较,发现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达到国际标准 (每天60min以上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的人数比例仅为受调查人数的8.9%,远远低于世界的最低标准25%。该研究还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在校外活动参与率、校内外体育活动的强度、作业静坐行为时间和超重/肥胖率等方面仍与世界平均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方慧等[27]以3年追踪研究的方式对我国儿童体力活动的变化趋势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在追踪期间我国儿童的学习日和休息日的静态行为时间显著上升,每日低强度体力活动及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显著下降,儿童的体力活动强度与学习日和休息日的时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与久坐行为相关性不显著。

3.3 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与久坐行为的关系

久坐行为(Sdentary behavior)又译为静态行为,是清醒状态下坐姿、斜靠或卧姿时任何能量消耗≤1.5MET的行为,常见的久坐行为包括在坐姿、斜靠或卧姿时的“屏幕时间”活动或坐姿阅读、画画、做功课、学校里的坐姿以及乘坐交通工具的坐姿等[28]。《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2017年)》[29]中我国10~17岁儿童的静态行为方式得分为14.8分(满分40分),身体活动水平得分为11.4分(满分40分),静态行为时间过多,身体活动强度不足已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一大障碍。报告显示我国10~17岁学生的静态行为中屏幕时间和作业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体育健身行为得分随着儿童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在体育健身效果方面,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在健身意识和体质健康水平维度的得分也呈下降趋势。久坐行为时间的不断增长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的重要负面影响因素。《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11]建议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屏幕时间、作业时间及其他久坐行为的时间应小于每天2h,5~12岁儿童久坐时间超过1h应马上起立活动,但是有研究显示[30]上海市5~17岁儿童青少年每天久坐时间高于2h的占调查人数的88.2%,作业时间占所有久坐行为时间的首位,因此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提升学生体力活动水平的有效路径。多项以我国不同城市儿童青少年为样本的调查研究[31-33]也认为久坐时间过长,学生体力活动时间被压缩是导致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水平下降的主因。

主要考虑的是变极电机与不变极电机的差价。根据上海电机厂提供的参考价格,TL 1600—28/56同步电动机的价格约为150万元/台,而TL1600—28同步电动机的价格约为100万元/台,则每台变极电机要多投资 50万元,10台电机共计500万元;因电机体积增大而导致土建增加的经费约 60万元,10台合计600万元;其余费用与同转速发电相同。

3.4 建成环境对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影响

在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因素中,环境因素是非常重要的维度之一。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指参与体力活动的个人所在的人群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如:同伴支持、社团影响、学校氛围等);物质环境指参与体力活动个体所在的自然物质空间环境(如:学校、社区、运动场、公园等),在体力活动研究领域建成环境即物质环境。建成环境指人们每天生活、工作、休闲的人造环境,包括运动场地设施、街道网络、社区环境等,其中健身场所(如公园、运动休闲设施、儿童游乐场等)由于是儿童青少年的活动场所,成为被我国研究者研究最多的环境因素[34]。近年来,建成环境对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影响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贺刚等[35]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香港地区儿童的住所周边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近康乐设施组儿童参与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时间(126.8±34.4min/d)要高于远康乐设施组(113.6±27.1min/d),因此儿童所在社区周边的康乐设施对其体力活动水平具有积极影响。何晓龙等[36]同样采用GIS研究通勤距离、社区绿化、交叉路口密度、开敞空间分布以及运动场地环境对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影响,发现学生所在的社区运动场地设施及交叉路口的密度对学生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量具有积极的影响。全明辉等[37]采用GPS定位器和体力活动加速度计对9~17岁儿童青少年进行了为期4周的追踪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在学习日多集中在学校及通勤路径,休息日则集中在社区周边的健身场地设施及街道中,在针对学生的体力活动设施配备上应以小区和学校周边600m范围内为缓冲距离。靳明等[38]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模型对我国2 356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研究建成环境对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影响,发现建成环境的4个维度目的可达性、设施可利用性、安全性和美学性对青少年体力活动具有显著影响,街道可连接性对青少年体力活动不具有显著的影响。

4 研究结论

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研究领域的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第一阶段 (1982~2000年)缓慢起步阶段;第二阶段(2001~2009 年)低速调整阶段;第三个阶段(2010~2018 年)高速发展阶段。《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发文46篇,占总发文量的14.15%,被引量303次)在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中处于权威地位。核心作者团队中以陈佩杰团队(16人)、陶芳标团队(4人)以及李红娟团队(4人)为代表。研究的热点问题:1)体力活动对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影响;2)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特征与发展趋势分析;3)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与久坐行为的关系;4)建成环境对儿童青少的体力活动的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和科研团队,研究的热点问题能够与国际接轨,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Caspersen C J,Powell K E,Christenson GM.Physical Activity,Exercise,and Physical Fitness: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J].Public Health Reports,1985,100(2):126-131.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orld Health Report [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recommendations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 [R].Switzerland 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0.

[4] 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4.

[5] 陈 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6] Chen C M.Citespace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J]. J Am Inf Sci Technol,2006,57(3):359-377.

[7] 王金利.基于知识图谱的体育赛事国际研究可视化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5:18.

[8] 郭光宇.哮喘儿童的体育锻炼[J].基层医刊,1982,2(4):38.

[9]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J].Clinical Nutrition Insight,1996,23(8):294.

[10]方 慧.体力活动研究的热点与走向-学术论坛综述[J].体育与科学,2018,39(4):8-14.

[11]张云婷,马生霞,陈 畅,等.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7,12(6):401-409.

[12]田 娟.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研究的可视化分析[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4:6.

[13]尹 龙,李 芳,司虎克,等.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足球训练研究现状与前沿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2):47-53.

[14]阳艺武.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热点及演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2):73-79.

[15]姜春林,刘盛博,丁 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研究热点及其演进知识图谱[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6):954-958.

[16] Bürgi F,Meyer U,Granacher U,et al.Relationship of physical activity with motor skills,aerobic fitness and body fat in preschool children:a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study (Ballabeina)[J].Int J Obes,2011,35(7):937-944.

[17] 李 改,夏 天,廖 婷,等.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概念、评价与干预促进[J].湖北体育科技,2017,36(7):585-590+615.

[18]黄贵民,苏忠剑,刘军廷,等.城市学龄儿童体力活动水平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4):376-380.

[19]高 仙,张华明,卢立新,等.北京市西城区中学生体力活动情况及肥胖超重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1031-1033.

[20]洪 忻,梁亚琼,王志勇,等.南京中学生体力活动现状及其与抑郁症状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1059-1061.

[21]黄 蕾,南 楠,岳 莉,等.儿童骨密度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17):4070-4073.

[22]李晓彤,李 新,王 艳,等.12~14岁少年体力活动、心肺耐力与肥胖三者关系[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35(10):930-939+971.

[23]马 军,吴双胜,李百惠,等.五个城市不同营养状况中小学生体力活动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3):214-217.

[24]陈佩杰主编.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2016年)[M].科学出版社,2017.

[25]何玲玲,林 琳.中国城市学龄儿童体力活动变化趋势[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4):636-640.

[26]李培红,王 梅,王富百慧.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与全球 AHKC 报告相关指标的比较[J].中国健康教育,2017,33(2):99-102+119.

[27]方 慧,全明辉,周 傥,等.儿童体力活动变化趋势特征及其对体适能影响的追踪研究[J].体育科学,2018,38(6):44-52.

[28]张云婷,马生霞,陈 畅,等.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7,12(6):401-409.

[29]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上海体育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组.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2017年)[R].上海体育学院,2018.

[30]张加林,唐 炎,陈佩杰,等.全球视域下我国城市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体育科学,2017,37(1):14-27.

[31]龚清海,童思维,李寿俊,等.宁波市中学生体力活动与行为危险因素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3):285-287.

[32]任艳军,刘庆敏,曹承建,等.杭州市中学生慢性病相关健康危险行为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8):1188-1190+1193.

[33]张 征.南京市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2):1885-1888.

[34]贺 刚,王香生,黄雅君.建成环境影响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8,37(2):166-171.

[35]贺 刚,黄雅君,王香生,等.香港儿童体力活动与住所周围建成环境:应用 GIS 的初步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5,34(5):431-436.

[36]何晓龙,庄 洁,朱 政,等.影响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建成环境因素——基于GIS客观测量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7,38(1):101-110+51.

[37]全明辉,何晓龙,苏云云,等.基于GPS与加速度计的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空间特征追踪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7,38(1):111-120.

[38]靳 明,王 静,及化娟,等.体力活动促进自我决定理论模型的拓展:建成环境支持的增值贡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4):84-91.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Research Trends and Hotspots on Physical Activitie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XIE Chao1,ZHANG Ziyun2

(1.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Sports Academy,Xiangyang 441053,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es the research trends and hotspots in the field of physical activity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ture research.Methods CiteSpace 5.0.R3.SE was used to analyze and process the research literature.Resul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field of physical activity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can be roughly summarized as follows,the first stage (1982~2000) is a slow start stage,the second stage (2001~2009) is a low-speed development stage,and the third stage (2010~2018)is a high-speed development stage.The core author team is represented by Chen Peijie's team,Tao Fang biao's team and Li Hong juan's team.Hotspots of research are the impact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the physical health,the analysis of physical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r,and the impact of built environment on physical activity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Conclusion The research on physical activity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has developed rapidly.A number of high-level academic journals and research teams have been formed.The hot issues of research can be in lin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and can provide guidance and help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hysical health level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Keywords: children;adolescents;physical activity;research hotspots;bibliometrics

中图分类号: G8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983X(2019)09-0798-06

收稿日期: 2019-04-11

基金项目: 2019年湖北文理学院学科开放基金项目(XK2019064);2019年湖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学科开放基金资助项目(TY2019001)。

第一作者简介: 解 超(1984~),男,吉林梅河口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儿童青少年体质研究。

标签:;  ;  ;  ;  ;  ;  ;  

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趋势及热点的文献计量学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