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探究论文_许春芳

基于科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探究论文_许春芳

许春芳(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义亭小学 浙江 义乌 322000)

摘要: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感受实验成功的愉悦,从中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然而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直接影响着科学探究的效率,影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师只有通过在课前做好实验前的充分准备,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规范,真正提高课堂探究效率,让课堂绽放异彩。

关键词:实验探究;动手操作;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8.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5-0165-02

“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凡是重视并认真做好科学实验,充分发挥科学实验的教学功能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因此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直接影响着科学探究的效率,影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那如何引导学生做到实验操作规范,提高课堂探究的效率呢?结合教学中的反思来谈谈自已的几点想法。

一、实验前充分的材料准备

1、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科学学习强调要以探究为核心。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时,往往离不开那些能揭示自然事物和现象之间某种关系及规律的实验材料和科学事实材料。这些材料我们称之为“有结构的材料”。它既包括一些实验材料,也包括一些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和了解的自然现象事实材料。如录像,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等。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必须了解儿童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根据儿童可能提出的问题去找材料,选择材料,选择那些与揭示科学概念密切相关的,有吸引力的,使用时有安全感的,并适合儿童自行探究的材料。并且尽量选择学生生活中的身边的材料。因为儿童身边的材料能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使他们感到科学研究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

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亲历探究学习活动的需要,也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的“垫脚石”。教学中,适时出示和运用有结构的材料,能调控教学,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科学素养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的源泉,所以给学生的材料必须是教师针对这一节课内容的精心准备,它既能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又能使学生朝着教师所期待的目标运用材料充分探究,自行获取科学的结论。在《物体沉浮》实验中,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有:橡皮泥、瓶子、木块、棉花、废纸、实心和空心铁球、皮球、水槽。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可以用多种方法验证自己“猜猜看”游戏时的假设和改变瓶子和橡皮泥的沉浮。

教师还要依靠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体现教学的简约规律,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一定努力完成实验任务。

2、教育孩子规范操作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努力让学生做到:按需取用,爱护仪器,轻拿轻放,注意安全。用发生在身边的,由于不按要求操作,而造成仪器损坏,伤及自身安全的案例,经常教育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规范操作实验的重要性。教师要想学生探究实验顺利和成功,还要注重“下水”实验。这样做,能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实验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加强对实验相关变量的控制,为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作好准备,力求使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能够获得正确的结果。教师在“下水”实验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实验材料、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时间和实验难度的把握,以便对课堂探究实验做到心中有数,确保顺利完成探究实验教学任务。

总之,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有结构的、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的材料。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去寻找材料,选择材料,适时适量提供那些与揭示科学概念有关的、有吸引力的、使用时有安全感并适合学生自行探索的材料。这样探究实验的难度自然会降低,学生实验时也就更加顺畅。

二、有效指导实验过程,保证实验操作的规范

1、指导学生规范设计方案

完善的实验计划为下一步的实验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动手实验则是帮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教师对每一次实验都要精心组织,合理安排,耐心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确保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学生要能在教学中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刚开始制定计划时,学生常常会出现以下失误:脱离实际,不具备可行性;措施不利,不具备实效性;缺乏步骤,不具备时间性。这就需要教师从三年级开始逐渐地指导学生规范地设计实验方案,从而规范实验操作,提高课堂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指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

(1)学生认识仪器,知道使用方法。

有很多科学实验都要借助仪器进行,因此仪器的使用情况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成败,影响着探究的效率。很多仪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操作方法及要求。例如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有很多要求,如液泡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不能将温度计拿出水面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等;点燃酒精灯要用侧面由下而上点燃,点燃后火柴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不锈钢实验盘中,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验前教给学生,并让学生反复练习,逐渐掌握这些技能。

因此,每一次实验如果要使用一些仪器,教师都要进行复习与强调,而对于第一次出现的仪器,就要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名称,并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学生明确目的,自觉进行实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

如《比较水的多少》学习量筒的方法,教师可以从前面的几次实验结果引出量筒这一种仪器,再追问学生,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量筒?通过讨论,学生知道量筒的用途非常广泛,那他们在学习它的使用方法时会更加的投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实验的效率。

(3)教师巡视实验,确保有效进行。学生小组实验并不意味着我们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模式,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甚至特发事件,以免造成课堂的混乱。

例如在上六年级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就要巡视,不断地帮助学生,指出看不到标本中微小物体的原因,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会正确地使用显微镜,都能看到他们感兴趣的微小世界。又如,“用碘酒检测食物中的淀粉”这一实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时滴管的正确使用,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影响后面几次的实验效果。

3、指导学生规范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过程的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实验目的的认识。记录要及时规范,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因此,在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及时有效地记录,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当然,相对动手活动来说,记录显得有点枯燥,有些发现,学生心里明白,却找不到合适的语句来表达,教师要尽量使记录变得简易。

三、四年级的学生平时我们可以教学生用一些符号、图画、简单的词语进行记录

如观察水葫芦,就可以让学生把他们看到的水葫芦画下来,非常形象。除了图画或文字记录外,还可以将图画和文字结合起来记录,因为有些特征是没办法用图画表达出来的,如气味、味道等。五、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就要要求学生完整地填写实验记录单。特别是一些实验获得的数据,一定要如实地填写。如斜面的作用,就要学生把直接提升物体的力和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记录下来,这样便于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而学生记录的实验单,大部分可以用科学作业本里的记录单,如果作业本里的记录单不合适,教师就要自已设计实验记录单。特别是三四年级的科学记录单,要让学生填写的较多,教师可以选用一部分,或修改一下。

在汇报交流后,教师要让学生对部分记录不规范的记录进行修改。学生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更仔细更深入,实验中观察能力也就不知不觉的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指导学生规范材料整理

实验完毕后,材料的整理也是一种学问。材料整理的规范有序,可以加强学生对材料的认识,可以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同时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学生在整理材料前,教师要教给学生整理时的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在整理材料时,重新认识整理的材料,比如酒精灯、烧杯、量筒等这些是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石棉网加热后不能用手碰,必须用夹子夹取放到指定的地方。

整理材料,不是一个人的事。学生在整理材料时,组长要进行分工,谁整理桌面,谁放回材料等等。教师要对分工明确,合作较好的实验小组进行表扬,激励学生规范地整理材料,提高课堂探究效率。特别是有些课型,一节课的实验有很多,如果小组整理材料不规范,就会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后面几个实验无法完成的后果。

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在课堂上有效指导学生实验,规范实验教学,就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有助于课堂探究效率的真正提高,让科学课堂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教学建议30条》2008 浙江省教研室.

[2]《教学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3]张红霞主编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论文作者:许春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8

标签:;  ;  ;  ;  ;  ;  ;  ;  

基于科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探究论文_许春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