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双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讨论文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双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讨

蒋兰陵

(扬州大学商学院 江苏·扬州 225127)

摘 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双语课程在高等院校从试点到全面推广,课程的框架体系、学科之间的铺垫与交叉渗透也已然相当成熟,但是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课题组通过在“国际经济学”、“国际管理实践”两门课程中尝试引入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科知识、语言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了有效地统一结合,教师的“教”与“研”真正做到了相辅相成。

关键词 对分课堂 双语课程 教学模式

1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

尽管研究性教学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正式提出,但是根据推行的效果来看,它并不是改变传统教学的一剂良药。由此为了彻底地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改变现有的教学效果,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普林斯顿心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对分课堂”模式把教学分为可以分离的三个过程:课上讲授(Presentation)、学生课外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学生课上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又可简称为PAD课堂。在具体运用到双语课程的教学时,笔者将学生课上讨论环节调整为隔堂讨论(Separate Discussion)。

1.1 网络平台的预备阶段

在开学前一周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eol.yzu.edu.cn)搭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桥梁,将学生的基本信息通过系统录入到双语课程的系统中,并在平台的“教学资源”栏目里,将课程的框架、教学日历(知识体系)、可以获取本课程知识的相关渠道以及课程的试题库(由教材作者的网站提供)全部上传,并在教学通知中给学生们写下欢迎词,也就是这门课程的总体要求,这一周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在网络教学平台已经成功投入运行十年的保障下,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早已习惯于利用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沟通交流、提出疑问、上交作业等等。所以,在正式上课之前,预备工作已经就绪,学生们至少会有一个基本概念:这一门课程与先前的所有课程有所不同。

1.2 课内的讲授阶段

课题组成员老师对自己的双语课程做了教学内容的改进,将所有的20多个章节调整成10-12个Topic,每个Topic涉及相关联的若干章节。

在讲授阶段,顾名思义,其核心内容就是“讲”:讲什么,能吊起学生的胃口;讲什么,能让学生毕业时还依稀记得;讲什么,能让学生不睡觉、不玩手机、不旷课。在当前信息时代下,教材人手一本、试题都能百度到标准答案、更难解决的可以在人大BBS、小木虫等网站上寻求高手相助;一个网络段子可能会让学生笑10秒、一个有趣的视频可能会让学生暂时放下手机,要想学生3个小时的时间都跟随教师的步伐,教师所讲的内容的确需要字斟句酌了。在这一阶段,教师其实就是一个策划人、一个制片人。

在以学生为主角的内化吸收阶段,解决的实际上就是“是什么?”的问题。所有双语课程的一大共性就是教材特别厚实,内容非常翔实。

讲授阶段离不开两个媒介: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与师生的微信群。网络教学平台更多的是用来发布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分组以及后续学生上传作业、教师批改等,微信群则是日常的联系桥梁,一方面教师可以将一些文章的链接、最新的科研成果、推荐的公众号与学生们分享,另一方面可以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答疑解惑、相互学习。

采用5并12串电池组进行锂离子电池安全预警防护系统的功能验证,将电池组中的一个电池单元进行过充直至电池起火冒烟,试验过程中电池电压及火焰传感器、烟气传感器的数据均报送至上位机,这一过程中观察系统能够及时作出预警并采取动作。图5是预警防护系统的预警界面显示的报警信息。

以“国际经济学”第一个Topic为例,这个话题突出的就是国际经济学中贸易的地位,书本上通过举例、设立计算指标证明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就是从国际贸易开始的。笔者的第一讲是央视纪录片《贸易战争》中的多个镜头剪辑成的一个10分钟左右的视频,几乎每分钟的内容就是一个知识点,学生会快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中学时代的一些历史碎片,但是再快也没有视频快,10分钟游历了15-18整整四个世纪。在视频结束后,会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最早开始远洋探险的领路者——马可·波罗,从而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一项任务:参观扬州市的马可·波罗纪念馆(免费),将书本与视频结合,自己去挖掘需要了解的内容;紧接着就可以串联出扬州与新丝绸之路的相关信息、进而并联出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这些航标灯似的闪光点由教师抛给学生,学生们就像“美团外卖”一样接单了。所有这些内容大约占用30-40分钟的课上时间,而这些内容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个证明:为什么所有的国际经济活动是从贸易的。接下来的第二讲是检验贸易的重要性:指标计算,一个简单的计算公式首先可以考察一下学生们在大一、大二学习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成果,其次可以检验一下高年级的学生们对excel、国家各类数据库的熟悉程度,最后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每个学生可以任选地区、任选行业,任选不同阶段,运用各种数据处理方法实证分析贸易的重要性。最后的第三讲又回到了10分钟的视频,与学生共同回忆、找寻视频中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面对贸易时,政府的不同态度、不同政策,为下一个Topic(国际贸易理论)做铺垫。

综上,本研究拟采用GNAT自杀意念测评程序对广西某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测量,一方面可以弥补MSSI,BSI-CV等测量外显自杀意念时在掩饰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测得大学生内隐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并对GNAT用于自杀意念测量的信效度进行验证,从而为高校大学生自杀的防治与干预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3 课外的内化吸收阶段

与交流配网不同,多端柔性直流配电网内带有大量电力电子设备,系统阻抗小短路电流传播速度快、幅值大;存在多电源环网运行方式,直流线路存在T型接法且长度较短,使得故障选线定位较为困难。鉴于此,需要研究适用于多端直流配电网的保护配置策略。

在这一阶段,考核的要求也与传统性教学大相径庭。学生提交的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作业答案,双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已经相当成熟,配套的PPT课件、试题库、书后习题的讲解一应俱全,布置答案已经很全面完整的作业学生会很不懈,懒得动手,他们会假想“存在就是知道”,答案已经在那了,我已经会了。在“国际经济学”与“国际管理实践”两门课中,作业的完成需要多个层面的相互融合:网络平台上的提交、讨论环节的展现、学生团队之间的协作,复杂的设计是要让学生感觉到交作业是一件“艰辛”的工程,每一次交作业的机会都是倍加珍惜的。这样的“折磨人”的考核其实真正地是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4C”能力。

1.4 隔堂课内的讨论阶段

当然,也有讨论的深度没有达到既定目标的,这时候审片人的身份就体现出来了:教师可以通过更深入地提问、质疑让团队学生感到自己的漏洞与不足,再次隔堂时予以补充和改进。所以讨论环节不是一次性的,它可以环环相扣,层层相依,让学生们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非常忙碌,非常有成就感,自己都不愿意停下来。

在“国际经济学”和“国际管理实践”的两门双语课程的试点中,我们看到了学生无尽的潜力,有接龙式的讲解,有双簧,有小品表演还原企业经营的现状,真的是丰富多彩,精妙绝伦。课堂上不再是教师单薄的身影,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教室里充满了轻松、欢快的气氛。以“国际管理实践”为例,学生们首先通过“情景再现”还原了一家企业(扬州ST外贸公司)在两名员工辞职前后发生的故事,企业经理的态度;紧接着团队成员开始分析了真实案例中企业经理的领导力特征、两名员工辞职的真正原因、企业经理目前的困惑、企业未来发展的桎梏;随后上升到波特“五力”模型以及领导力和创新与变革理论的实际运用,最后是解答同学和老师的质疑。全程中“情景再现”部分为了实际效果着想,采用的是中文对话;后面的案例分析、解答质疑是中英结合,灵活运用。

2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尝试后的一些思考

2.1 教学效果的变化十分显著

结合课题组成员一年多来的教学改革,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程度、培养目标与层次的改变是巨大的。学生的访谈反馈普遍反映出他们谈吐上的变化,自信、自主、创造力、协作力、英语的运用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大幅度提升,课内课外对学生的高标准、高要求并没有出现学生的反感,恰恰相反,学生们认为就应该这么活,这么学,他们渴望被认知、被认可、被仰望。

葛根是苏伯维尔的君药,而葛根素则是葛根的有效成分,研究表明其具有解热〔4〕,镇痛〔5〕,抗菌、抗感染〔6〕,降血压〔7〕,降血糖、血脂〔8〕,抗氧化,抗肿瘤,解酒〔9〕等作用,与苏伯维尔的功能主治一致,所以本实验选择葛根素作为苏伯维尔水提工艺的含量测定指标。为考察提取情况,首先对葛根素含量进行考察,其次对浸膏得率进行考察,试验分析得出:葛根素含量比浸膏得率更好地反映药材的提取情况,故设计葛根素含量与浸膏得率的权重系数为8:2。为确保水提工艺的合理性,本实验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正交试验优选出的水提工艺合理可行。

最惊人的一个变化就是再也没有收到学生的一个短信,恳求老师“手下留分”,再也没有一个学生全英文考试时将题目抄三遍作为答案,再也没有一个学生为了“分”、为了“及格”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原来痛苦的阅卷变成了一个欣赏的过程,感叹的过程;原来枯燥乏味的教学变成了双赢的结果,有的爱钻研的学生将讨论的话题引申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有的学生由此喜欢上了经济学、管理学,积极地投身到考研的准备过程中。

2.2 普遍推广的难度仍然较大

(1)对教师的要求相当高。对分课堂的开展不再是48节课完成教学任务这么简单的事了,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科研能力、英语水平都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付出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标准课时量。因此,在对教师考核标准不改变的情况下,这样的改革更多的是奉献,是热爱,是自愿性质的,很难在全院甚至全校普遍推广。

(2)考核体系陈旧。教学模式自上世纪以来,经历了几次新的尝试与改革,但学生的成绩考核却未能与教学同步,在当前教学模式多样化的背景下更多地显示出老套、陈旧。如何改革学生的考评体系,迎合新时代的教学要求,是迫在眉睫的。

参考文献

[1] 蒋兰陵.双语课程教学效果的双因素影响分析 [J].新课程研究,2011(6):104-106.

[2] 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118.

[3] 刘润,马红涛.对分课堂教学法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双语教学实践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2017(4):228-230.

[4] 张德江.激发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0(20):38-40.

[5]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10.

On the Practice of Sub-class Teaching Model in Bilingual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IANG Lanling
(Business School,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 225127)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bilingual courses have been widely promoted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from pilot projects.The framework system of courses,the paving and cross-penetration of disciplines have been quite mature,but the teaching mode of courses is still dominated by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By introducing the teaching mode of separate classes into the two courses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and"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Practice",the research group has realized the effective unification of students'subject knowledge,language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and the teacher's"teaching"and"research"really complement each other.

Keywords sub-class;bilingual courses;teaching mode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6400/j.cnki.kjdkz.2019.09.064

基金项目:本文是校教改博士专项课题“应用经济学课程开展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项目编号:YZUJX2017—14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标签:;  ;  ;  ;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双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