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相对通货紧缩与失业_通货膨胀率论文

试论相对通缩与失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按照宏观经济的三大指标,失业往往与高通胀或通缩联系在一起。但工业化国家70年代以来的经济表明,在一定范围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失业更多地表现为与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之差(相对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尤其是与相对通货紧缩同时出现的机会更多,如表1所示。

表1:世界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日本英国美国

(西)

经济增长率

1970—1979 3.2 2.6

3.8 4.3 2.0 2.8

1980—1989 2.2 1.8

2.4 4.0 2.4 2.5

1990—1997 1.5 2.8

1.2 2.3 1.5 2.1

通货膨胀率

1970—1979 9.4 5.0 13.9 9.013.0 6.8

1980—1989 7.3 2.9 11.2 2.5 7.4 5.5

1990—1997 2.3 3.0

4.7 1.4 4.0 3.4

1970—1979 3.7 2.3

6.4 1.7 4.5 6.1

1980—1989 9.0 5.9

9.5 2.510.0 7.2

1990—199711.2 7.3 11.0 2.7 8.6 6.0

欧盟 经合

马来

新加坡

15国 组织

西亚

经济增长率

1970—1979 3.2

3.67.9 8.3

1980—1989 2.2

2.65.8 6.1

1990—1997 1.9

2.18.4 8.0

通货膨胀率

1970—197910.3

9.27.3 5.9

1980—1989 7.4

8.92.2 2.5

1990—1997 3.7

5.23.8 2.6

1970—1979 4.0

4.3 — —

1980—1989 9.3

7.36.8 4.0

1990—199710.1

7.33.9 2.3

数据来源:约翰斯罗曼《经济学的本质》1998。

表中的这些国家自70年代开始,低增长、低通胀和高失业基本上同时出现。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笔者认为,除了过高的过低的通货膨胀都可以引起高失业以外,相对通货膨胀率(即,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速度之差)与失业率的关系更为密切。相对低通货膨胀或相对通货紧缩是引起高失业率的主要原因。

一、失业与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划分,失业可分为平衡(自然)失业和非平衡失业。其中,平衡(自然)失业主要是由于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技术性失业、区域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所引起的。它的存在是市场调节用来约束劳动力的一种手段。非平衡失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于通货紧缩,需求不足而引起的需求短缺失业;另一种是通货膨胀或垄断形成的实际工资高于劳动力供救平衡时的平衡工资而引起的实际工资失业。非平衡失业是我们关心的失业,尽量减少这种失业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事实上,政府往往利用失业与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调控影响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因素来减少失业。这里,从世界上几个主要工业化国家70年代或90年代以来的情况分析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1.英国

英国70年代有一个失业高峰,76—78年,失业率接近于6%。 这时的经济增长速度76年和78年分别是3.4%和3.3%;通货膨胀率75年达到了24%,其它年份也多数超过15%。这是一种实际工资失业,不但通货膨胀率是历史上的最大值,而且相对通胀率还要超过通胀率,接近25%。第二个高峰是从81年开始到87年的失业高峰。从81年到87年失业率分别为10.0%、11.4%、12.5%、11.7%、11.2%、11.2%和10.4%,是近30年以来的最高值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也处于高值,其中83—87年的增长率分别是3.7%、2.2%、3.6%、4.4%和4.8%; 但是通货膨胀率却是一个低值阶段,从83—87年分别是5.8%、5.0%、6.2%、3.8%和4.4%。尤其是相对通货膨胀率达到30年以来的最小值,87—89 年小于0,为相对通货紧缩。第三个失业高峰是从91—97年。 这时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处于一个高峰期,93—97年分别是2.1%、3.8%、2.4%、2.2%和3.8%;通货膨胀率却是最低的时期,从91—97年分别为6.0%、3.2%、1.8%、3.7%、3.5%、3.0%和3.2%, 尤其是相对通货膨胀率长期在0附近,其中93、94和97年小于0,为相对通货紧缩。在英国的上述三个失业高峰中,只有70年代的失业高峰属于实际工资失业,80年代和90年代的高失业率则都属于需求短缺型失业。可以看出,相对低通货膨胀或相对通货紧缩是其主要原因。

图1 英国失业率与相对通货膨胀率关系

2.美国

美国第一个失业高峰是75、76和77年,失业达8.2%、8.6%和7.0%。这时的经济增长率分别是-0.9%、5.5%和5.5%,为高峰值; 通胀率则分别是9.0%、6.0%和6.2%,为低谷值。尤其是相对通胀率, 76和77年达到谷底值,分别为0.5%和0.7%。80年代美国的失业高峰是82、83和84年,失业率分别达到了9.5%、9.5%和7.5%; 经济增长率为-2.2%、3.1%和6.1%;通货膨胀率则分别为6.3%、3.0%和4.1%;相对通货膨胀率为8.5%、-0.9%和-2.0%;83、84 年为相对通货紧缩。另一个失业高峰是91、92和93年,失业率分别为6.5%、7.5%和6.8%。其间经济增长速度为-0.6%、2.2%和3.2%;通货膨胀率为4.3%、3.0%和2.8%;相对通胀率分别为4.9%、0.8%和-0.4%。尽管近年美国宏观经济以高增长、低通胀和低失业著称,但据有关部门人士分析,这主要归功于短期因素,如进口价格下降,就业成本降低和结构性失业减少等。98年美国的通胀率为1.2%,相对通胀率为-2.3%,出现了相对通缩。预计99年度的失业率将上升到4.8%。 美国的这几个失业高峰也都是需求短缺型失业,都与低相对通货膨胀或相对通货紧缩相伴生。

图2 美国失业率与相对通货膨胀率关系

3.日本

日本以就业稳定而著称。但是,从图3上仍然可以看出, 其低失业率与相对通胀的高值对应;高失业率与相对通胀的低值或相对通缩对应。尤其是90年代,这种现象更趋明显。其中96年失业率达3.8%, 经济增长率是3.9%,通胀率为0,相对通缩率为-3.9%;99 年一季度经济增长0.5%,相对通缩为-1.5%,失业率达4.3%。因此, 日本的失业也主要表现为相对通缩引起的需求短缺型失业。

图3 日本失业率与相对通货膨胀率关系

4.德国

自东西德合并后,德国经济从94年开始回升,并稳定增长;通胀率开始下降并一直处于低位。但失业率却一直攀升,自94年起,每年的失业率都在10%以上。这时的相对通缩则分别为-0.7%、-1.6%、-1.6%和-1.2%。也是一种相对通缩引起的需求短缺失业。

图4 德国失业率与相对通货膨胀率关系

5.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

欣欣向荣的亚洲经济90年代中后期经历了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危机。尤其是自97年以来经济增速突然下跌,98年为-2.9%,与此同时,由于本币贬值通胀率上升,相对通胀率达到8%以上, 从而表现为实际工资失业。但是,从图5中可以看出,97 年以前的失业率与相对通胀率的变化趋势却是反方向的。92—97年,大于2 %的失业率都与相对通缩对应。

图5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失业率与相对通货膨胀率关系

由上述各例可以看出,作为宏观经济的三个重要指标,失业率与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率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失业率与相对通货膨胀率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且,只有在相对通胀率很高, 如英国1976年、1978年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1998年的失业,才会发生实际工资失业。而通常情况下,失业率与相对通胀率的变化趋势是反方向的。具体表现为以某一中间值,如5%的通货膨胀率, 为轴线的葫芦状分布。即,失业率高峰与相对通货膨胀率低谷对应;失业率低谷与相对通货膨胀率高峰对应。因此,若仅以经济增长速度或通货膨胀率单独分析失业往往有失偏颇。如,英国1974、1975、1990,1991年,美国1991年,日本1979—1983年的经济低谷并没有产生失业高峰。因为,这时期通货膨胀率较高,没有出现相对通货膨胀低谷或相对通货紧缩。又如,英国1975,1980,1990年,美国1974,1980,1989,1990年,日本1973—1977年,德国1992年,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等的高通胀期间都没有出现高失业;日本1982—1994年的低通胀期间也没有引起高失业。恰恰相反,在上述各图中更多的则是反映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共同作用的相对低通胀或相对通缩引起的高失业。因此,分析失业率与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率的关系,不仅要考虑经济增长缓慢时期,总需求不足,通货膨胀过高或过低引起的失业,更要考虑相对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尤其要注重相对低通胀或相对通缩引起的高失业。这是一种高增长背后的低效益、低通胀背后的高失业和低水平稳定背后的高风险问题。

二、我国失业与相对通缩的关系

我国自1994年实行市场经济以来, 隐性失业逐渐转入公开失业,1997年以来失业率急剧上升。在这期间,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较前有所下降,通货膨胀率下降更多。从1995年的14.8%,1996、1997、1998年分别下降到6.1、0.8和0.5, 且今年上半年物价继续回落,四月份零售物价指数增长-3.5%、-8.0%、-6.7%和4.8%。因此,我国这个阶段的失业是一种典型的由相对通货紧缩引起的需求短缺失业。这种失业的原因除了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化速度加快、处于劳动力增长高峰期、国有企业改革等原因外,宏观经济指标则主要是由于银行借贷小于储蓄,税收大于政府投资,进口大于出口,即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引起的物价持续走低。从我国目前存在巨量游资却无法形成实际消费和投资热点可以看出,我国正处于有效需求相对于总供给的缺亏和有效供给不足使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无法实现的状况。

价格作为经济运行的信号,是国民经济状况的综合反映。由于较长时期和较低的相对通货紧缩,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闲置,就业岗位减少,再就业空间缩小,使中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过剩大国的失业状况雪上加霜。

我国自1990年经济改革以来,全国物价走过了由波谷到波峰又到波谷的循环过程。1990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9.9%,1994年达到121.4%的峰值,此后逐渐回落,已连续四年走低。在此过程中,1994年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以及近年的通货紧缩和经济增长相对缓慢都使经济发展和就业受到了巨大打击。从工业化国家和亚洲其它国家的失业情况以及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来看,我国保持4%—6%的通胀率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减少失业。

注:文中所有1999年数据都为预测值。

标签:;  ;  ;  ;  ;  ;  ;  

论相对通货紧缩与失业_通货膨胀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