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泽克语境中的意识形态批判观-评《自我与他者:齐泽克的意识形态主体性维度研究》论文

齐泽克语境中的意识形态批判观-评《自我与他者:齐泽克的意识形态主体性维度研究》论文

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选粹

·著作评介·

齐泽克语境中的意识形态批判观
——评《自我与他者:齐泽克的意识形态主体性维度研究》

陈 奕 诺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进行文化身份确认的手段,维护了主体所构建的符号秩序的完整性。齐泽克基于拉康和马克思的框架探索了当下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学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在存在论层面作出了当代回响。对于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不仅要保持理论自身的完整性、系统性,更重要的是要从齐泽克的意识形态批判语境中启思建构适合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心理认同机制,使意识形态内化为主体的一种自觉心理欲望的生成机制。袁小云教授新著《自我与他者:齐泽克的意识形态主体性维度研究》(以下简称《自我与他者》)在这个层面作了深入的研究,为齐泽克的研讨开拓了视野。

齐泽克认为,当今人们在资本罗织之下,明知物的奴役性但仍然沉浸于此。商品拜物教已经不再是物与物的假象,而是人对物的结构性误认景观。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一切都成为“我”的“他者”。自我和他者都消解在资本逻辑架构中,消失在自我的物欲膨胀中。在齐泽克看来,这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造成的结果。在《自我与他者》一书中,袁教授从拜物教理论演进逻辑展开对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的研究,指出齐泽克的商品拜物教式的结构性误认,齐泽克只是借助拉康的分裂主体将其嫁接在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并把主体性的理解与另一个人的愿望联系在一起(拉康的“大他者”),从而探讨资本主义革命的政治策略。因此,在齐泽克看来,只有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才能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有效批判。齐泽克的意识形态批判基于主体的分裂,同时又阻止主体从意识形态中充分实现这种身份填补,齐泽克的消极性哲学理解提供的政治后果实际上必将陷入僵局。这种实现路径,在理论上只有滑向后结构主义的窠臼之中,在实践上只会迷失于后马克思主义的宿命中。

齐泽克对意识形态批判的方法源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拉康的精神分析中,享乐(jouissance)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能指在其发挥作用时产生的剩余,由此它驱动并同时扰乱所有主体的活动。基于这个角度,齐泽克认为资本主义带来的美妙景观在于它提升了物质的享受,但是囿于资本内在的结构限制,造成了资本繁荣景观幻象。面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图景,齐泽克将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意识形态—政治分析,提出了一种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革命可能性的激进理解,并最终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结论。袁教授在《自我与他者》中指出,在资本主义全球化中,享受已成为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范畴,同时它还具有非意识形态的功能,从而阻碍了其他政治因素的构成。当前,金融资本的扩张和侵吞导致人们通过非理性的主观暴力予以抗争。这种无意识的抗争无法改变资本主义的社会秩序。因此,对意识形态理解不能再停留在“经济基础决定论”层面上了,而应回归生活世界,只有准确把握意识形态的存在形式,才能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

意识形态作为反映社会变动的重要社会精神现象,包含着很强的阶级性、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关系等领域,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动,顽强地以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主导意识反作用于社会生活。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融黑格尔、拉康和马克思于一体,从“知”的层面向“行”的层面转向。于是,在齐泽克的视阈中,意识形态是建构社会现实的无意识幻象。他对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文化符号秩序的意义的解释认为,意识形态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还是一种“社会存在”。由此,意识形态似乎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幽灵。这种幽灵化的意识形态启发了我们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研究视域。袁教授认为,再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植根中国的现实生活,赋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时代特征,同时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微化、细化至个体的日常生活,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具有强大凝聚力与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

〔责任编辑:杜 娟〕

标签:;  ;  ;  ;  ;  ;  ;  ;  ;  

齐泽克语境中的意识形态批判观-评《自我与他者:齐泽克的意识形态主体性维度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