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好学生与一般学生的能力结构差异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好学论文,差异论文,生与论文,能力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0)04-0038-06
1 问题的提出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是教育者的活动目标之一,要达此目标就需要教育者对学生的能力结构有更好的了解,以便能在教育过程中正确把握能力因素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向社会认可的“好学生”的方向发展。由此导出的研究问题是:好学生与一般学生之间在能力结构方面究竟有何差异?鉴于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对好学生与一般学生之间在能力结构方面有何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推动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方法和程序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整个过程含以下四个步骤:
2.1 设计能力结构问卷
在能力结构问题上,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如果参照不同心理学家对能力结构的观点,就可建构出不同的能力结构项目表。美国心理学家Gardner的多重智力理论认为,人的能力结构主要包含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等七个方面。参考Gardner的观点,我们在上述七个能力因素上各设计4~5个能反映该因素的项目而组成了一个能力问卷(合计31个项目,见附表)。
2.2 “好学生”能力结构项目的确定
在文理科中分别随机抽取100名大学生构成被试样本,要求他们就“你认为一个好的大学生在能力方面,应具备所列能力中的哪些项目”这一问题,对问卷中的每一项目作肯定或否定的二择一回答,并可就每一种智能另外补充他们自己的描述。以此确定大学生观念中好学生应具备的能力项目。
2.3 对好学生和一般学生的能力结构进行评估
在大学中随机抽取11个班(其中文科5个,理科6个),每个班中各取3名“好学生”和3名一般学生共66名学生,让这些学生所在班的同学、他们自己和他们所在班的班主任,分别对他们在上述能力问卷中所列的31个能力项目上,是否具有该特质在5点量表上进行评估;计分原则是:选“完全符合”计5分,选“比较符合”计4分,选“说不准”计3分,选“比较不符合”计2分,选“非常不符合”计1分。
对于好学生的界定,我们的依据是连续两年以上获取三好学生或优秀干部称号的学生。其他学生为随机抽取的一般学生。我们在指导语中要求学生要做的是:“……希望您能依据您对XX同学(或自己)的了解,评价他(自己)在以下各项能力特质中的等级,并在相应评定等级上打√”。
2.4 结果处理和解释
对问卷搜集的数据输入SPSS(ver.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并对结果进行解释。
3 结果
3.1 对好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结构的评定
为确定大学生们观念中的好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结构,对文、理科100名被试施测我们所编能力结构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各98份。被试对问卷表中所列项目认为好学生应具备的能力项目的人次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被试认为好学生应具备的能力项目的人次统计结果表
项目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文科(n=98) 88 69 40 56 23 42 27 71 80
41 77 28 42 82 40 66
理科(n=98) 86 78 71 63 31 48 36 82 90
56 87 43 60 85 57 75
总计(n=196)174 147 111 119 54 90
63 153 17097 164 71 102 167 97 141
项目号 17
18
19
20
21
22
23
2425
26
27
28
2930
31
文科(n=98) 32
38
65
76
65
65
54
8766
80
28
79
7492
84
理科(n=98) 44
67
80
80
66
78
51
8571
85
22
86
8589
90
总计(n=196)76 105 145 156 131 143 105 172
137 165
50 165 159
181 174
根据表1的数据,计算文、理两科学生在“好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项目上肯定人次的等级相关,得到r=0.930[**],具有显著意义,表明两科学生对“好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一问题,认识极为一致。
由表1可知,在所列的31个项目中,总计人数达147人以上(即高于75%)的项目包括以下13项:1,2,8,9,11,14,20,24,26,28,29,30,31;表明这13个项目是被试普遍认为“好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结构”中确应具有的项目。
在其他18项中总计人数介于49~98人(即25%~50%)之间的有8项,而其他10项则都有超过半数的被试认为是“好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少于49人(即低于25%)的没有一项。
对于表1的结果我们还可作具体的分析:文、理两科学生都有74人以上(即高于75%)予以肯定的项目包括以下11个:1,9,11,14,20,24,26,28,29,30,31。除了上述所列11项外,文科学生不存在其他高于74人的项目,而理科学生高于74人的项目还包括2,8,16,19,22等五项。文、理两科学生都同时少于25人(即低于25%)予以肯定的项目的没有一项(但两科学生都各有一项低于此数);两科学生都低于49人的项目包括以下6项:5,6,7,12,17,27;理科高于49人而文科低于49人的项目包括4项:3,10,15,18;不存在文科高于49人而理科低于49人的项目;剩下的10项中,除第25项是文科高于理科外,其他9项(2,4,8,13,16,19,21,22,24)都是理科高于文科。
3.2 好学生与一般学生在能力结构方面的总体差异比较
在由大学“好学生”和“一般生”的同学、他们自己和班主任,分别对他们在上述能力问卷中所列项目上作出评估后,我们对数据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就同学评定中好学生与一般学生的能力结构作了比较。这次我们共调查了11个班296名大学生。其中,文科5个班162名学生,理科6个班134名学生。要求这些学生对各自所在班中的3名好学生和3名一般学生在能力结构方面进行评定,得到296×3=888人次对好学生能力特征的评定分数和一般学生的能力评定分数。对这两组评定分数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就大学生认为好学生普遍应具备的13个能力项目而言,除了在第20题好学生的得分比一般学生的得分显著偏低外,其他12个项目上都显著地更高。也就是说,根据对表1和表2的结果分析,除了第20项外,第1,2,8,9,11,14,24,26,28,29,30,31等12个有关能力方面的描述,一方面它们都是大学生们认为好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结构中的组成要素,另一方面,也是我们这次调查中好学生身边同学确实认为比一般学生发展得更好的能力项目。此外,好学生在第3,4,6,16,23和25等项目上的得分也显著比一般学生更高。
对于大学生认同数都低于49人的6个项目,除了在第6项上好学生与一般学生得分有显著差异外,其他五项都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无论是在大学生观念中的好学生标准中,还是在实际生活中的大学生身上,这五项能力要素都不是重要的要素。因此,可以认为:这5项能力要素确实不是好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要素。
第20项的结果表明,大学生们在问卷中普遍认为好学生应该具备“喜欢参与体育运动”的特征,但就这次调查而言,实际评出的好学生在这一能力特征上不但不比一般学生做得更好,而且其得分显著比一般学生更差。此外,好学生在第22项“爱动手操作”这方面的得分也显著比一般学生更低。这两点都值得重视。
3.3 文、理科学生中好学生与一般学生在能力结构方面的总体差异比较
对3.2的结果就文、理两科分开作进一步的分析,则162名文科学生对同班3名好学生和一般学生能力素质评估分数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文科学生的评估结果与表2结果在总体上说基本一致,只是在第8项上好学生与一般学生评估结果未达显著水平,此外,文科好学生还在第25项上的得分比一般学生的得分显著更高,而另有第21项的得分比一般学生的得分显著更低。
134名理科学生对同班3名好学生和一般学生能力素质评估分数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理科学生的评估结果与表2结果在总体上也可说是基本一致。只是理科好学生还在第19项上的得分比一般学生的得分显著更高,并且在第3、8、9、16、20、22、28、30项上好学生与一般学生的被评估结果未达显著水平,而另有第21项的得分比一般学生的得分显著更低。
3.4 好学生与一般学生能力结构自我评估比较
用同样方法比较好学生与一般学生在能力结构方面所进行的自我评定结果后可知好学生在12、14两个能力项目上等级分显著高于一般学生,没有一般学生得分高于好学生的项目。这表明:总体上说,好学生与一般学生对自己的各能力要素的认可程度没有很大差异。
3.5 好学生与一般学生能力结构教师评估比较
用同样方法比较教师对好学生与一般学生在能力结构方面所进行的评定结果后可知31个能力项目中没有好学生所得等级分明显高于一般学生的项目,而对一般学生在大学生观念中好学生必须具备的13个项目上的评定则有2项等级分总和显著高于好学生,其中一项(第20项)是同学评定中好学生不具备的能力项目。
3.6 求同学评定、自我评定、教师评定之间的相关(见表3)。
从表3中可知:
①无论是对好学生,还是对一般学生,这三种评定之间的相关都非常显著;
②在对好学生的评定相关系数中,教师评定与同学评定的相关系数最高;而自评与同学评定之间的相关系数及自评与教师评定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不到0.8。如果以同学评定和教师评定为依据,这一结果说明:有可能存在着好学生低估自己的能力等级的倾向。
表3 三种评定之间的相关(总体)
好学生
一般学生
同学评定 自评
教师评定
同学评定 自评
教师评定
同学评定
1.000 0.711[***] 0.915[***] 1.000
0.908[***] 0.804[***]
自评
1.000
0.784[***] 1.000
0.750[***]
教师评定
1.000
1.000
③在对一般学生的评定相关系数中,自评与同学评定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而自评与教师评定之间的相关最低。这一结果显示:有可能存在一般学生对自我能力要素上的评定要高于教师对他们在这些项目上的评定。
④将上述2点联系起来也可以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即为什么在自评调查中,会出现好学生与一般学生在好学生应具备的13个能力项目上差异不显著的现象。
4 结论
大学生观念中存在着一个好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的主观标准。这一标准中最多的是自我认知方面的能力要素。就本次参考Gardner提出的多重智力结构理论而建构的问卷调查而言,从总体上说,有75%的大学生认为好学生应具备的项目包括所选用的31个项目中的13项。对这些能力项目作具体分析可知:第1项“说话有条理”和第2项“喜欢读、听”属于语言智力;第8项“爱运用逻辑方式和喜欢抽象思维”与第9项“喜欢解决问题”属于逻辑与数学智力;第11项“有丰富的内心意象”和第14项“能运用所有的想象力”属于视觉空间智力;第20项“喜欢参与体育运动”属于身体运动智力;第24项“善于交际、交流”和第26项“喜欢群体活动”属于人际交往智力;其他4项,即“对他自己的价值极其敏感”、“极深地觉知自己的情感”、“会自我激励”和“极其深地知道自己的不足”都属于自我认知智力。这表明,对于好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结构(在此,作者将能力结构视为智力结构的同义语),除音乐智力外,Gardner所提出的多重智力结构理论观点与大部分大学生所以为好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的自发观点是一致的,并且大学生对同班好学生和一般学生能力结构的评估结果也表明,好学生比一般学生能力发展得更好的项目也都涵盖了这六种因素。在此尤其要指出的是,对于“好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结构”这一问题,大学生们特别看重“自我认知能力”,这一点是过去少有注意的。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还可以获得以下结论:
1.在同班同学的眼中,我们选定的好学生与一般学生在这些能力因素中有明显的差异。
好学生发展得比一般学生更好的项目,主要是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语言等。在身体运动方面好学生不比一般学生发展得好。
2.在自我评定中,好学生对自己能力结构等级的评定与一般学生对自己能力结构等级的评定没有差异。
3.在教师评定中,好学生与一般学生的差异表现在:一般学生在大学生认为的好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项目之外的项目上比好学生发展得更好。
4.同学评定、好学生与一般学生自评、教师评定三种评定的相关非常显著。但好学生自评中有低估自己符合好学生标准项目的可能,而一般学生有高估自己符合好学生标准项目的可能或低估自己不符合好学生标准项目的可能。
总之,本次调查发现了一些组成大学好学生能力结构的必备要素。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好大学生,教育工作者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大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而尤其应注意他们的自我认知方面和人际交往方面能力的培养。
附:调查问卷中所列的能力要素:
一、语言
1.说话有条理
2.喜欢读、听
3.喜欢写
4.能轻松的拼写
5.喜爱文字游戏
二、逻辑、数学
6.讲求精确
7.喜欢计算
8.爱运用逻辑方式和喜欢抽象思维
9.喜爱解决问题
10.喜爱以逻辑方式做实验
三、视觉、空间
11.有丰富的内心意象12.喜爱画图表、地图
13.用图象来记忆
14.运用所有的想象力
四、音乐
15.对于音高、节奏、音色很敏感
16.对音乐中的情绪力量很敏感
17.对于音乐的复合结构很敏感
18.可能很有音乐的灵性
五、身体运动
19.较好的控制身体、动作20.喜欢参与体育运动
21.能很快掌握新动作
22.爱动手操作、实验
六、人际交往
23.善于谈判
24.善于交际
25.能察觉别人的意图
26.喜欢群体运动
27.喜欢做“和事佬”
七、自我认知
28.对他自己的价值极其敏感
29.极深地觉知自己的情感
30.会自我激励31.极其深地知道自己的不足
标签:大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