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论文_郭万生 孟金玲

浅谈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论文_郭万生 孟金玲

甘肃省武威八中 733000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倡导积极的、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探究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学校领导多次强调:要改变课堂教学中老师忙忙碌碌操、学生昏昏欲睡的学习模式,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探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谈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欲望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结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学习的过程,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我们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操作中要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去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中,先设置一个探究问题: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两个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在这一过程中,笔尖(动点)满足怎样的几何条件?让每位学生都动手探究,教师仅作点拨提示,在学生探究出结果后再用《几何画板》进行动画演示,进一步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椭圆的形成过程及其几何关系。这样的探究设计能推动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会到椭圆上动点所满足的几何关系,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鼓励学生大胆探究,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由于高中数学的高度抽象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再加上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部分学生羞于开口说话,主动参与活动意识不强。面对这样的群体,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我们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推进新课程改革。

以“直线与抛物线例题”的教学片段为例:

习题:已知A(x0,y0)是抛物线y2=2px上的一个定点,过A作抛物线的两弦AB与AC,若两弦的斜率KABKAC=m(m≠0),问直线BC是否恒过定点?

尝试1:很多同学都以积极的态度去求直线BC的方程,但过程很复杂,绝大多数同学都想放弃。(如何面对困难?)

教师引导:如果一下子不能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应该想想,能否解决它的一个或几个特殊情形?

尝试2:由学生讨论得到以下几种特殊处理意见:

情形1:把问题中的A(x0,y0)变成A(0,0),其它条件不变。

情形2:若A不变,两弦AB和AC互相垂直,即m=-1,结果会怎样?

情形3:把A(x0,y0)变成A(0,0),m=-1,这样更简单。

教师对同学们的想法表示肯定,引导学生先解决情形3,易得直线BC过定点(2P,0);由情形3的解法受到启示,对情形1进行求解,得直线BC过定点(,0);对情形2进行求解,得直线BC过定点(2P+x0,-y0)。

在上面几种情形的求解中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同时对几种结果进行类比归纳,可自然实现直线BC过定点;最后由学生类比前几种情形,进行一般验证。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探究问题的情绪非常高亢,教师与学生一起“观察、实践、归纳、猜想、证明”,经历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良好的“退而求进”的思维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科学处理 “自主探究性学习”中教学时间和探究活动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有时间限制的一种特殊的双边活动,而探究活动不受时间的限制,显然,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处理不好,教学进度完成不了,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是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精心重组,将学生看得懂的内容留给学生阅读自学,省出时间用于开展自主探究教学。例如:在讲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一节时,这节内容是在刚刚学完数列与等差数列概念之后,所以整节内容都可以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以及应用,教师只起引导探究的作用。这使学生既掌握了新知识,又复习了前面学过的内容,特别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了新知识,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不完全归纳法、叠加法等方法的应用,真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二是不要过分追求所探究的问题都在课堂上得到完全解决,也可以留下一些悬念到课后继续探究。例如:讲授等差数列的应用一节,其中有关于教育储蓄的收益与比较的探究,就要求学生课后到附近的银行收集本地区的有关教育储蓄的信息,并尝试自主解决有关问题。

总之,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凡是学生能探究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多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育理念。

论文作者:郭万生 孟金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月总第2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  ;  ;  ;  ;  ;  ;  ;  

浅谈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论文_郭万生 孟金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