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研究成果述评_农民论文

“新时期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研究成果述评_农民论文

“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研究成果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研究成果论文,新阶段论文,战略研究论文,中国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课题批准号:AGA010007),于2004年8月23日在京通过了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鉴定。经过课题组全体人员3年多的研究,完成了课题预期的研究目标,撰写并形成近50万字的研究报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郝克明研究员任鉴定组组长,原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李仁和副司长、教育部职成司张昭文副司级巡视员、中国农业大学毛达如教授、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陈晓华司长、中国农学会秘书长陈建华任鉴定组成员。现将课题主要成果公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民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当前,无论是从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还是从农村发展的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的趋势看,农民阶层分化的客观现实与农民增收的巨大压力,都预示着农民教育的广阔发展空间。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分析新阶段农民教育背景和需求的基础上,对农民教育模式、农民教育体系、法制、绩效评价、农民远程教育、农民教育国内外比较等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探讨,以系统地提出农民教育的战略地位、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选择和战略措施。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以当前农民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以及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基本理论为普遍原理,系统分析新阶段农民教育的特点及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特殊性所在,又从特殊上升到一般,从战略的高度分析农民教育培训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0个方面:

1.农民教育背景研究。主要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和农村文化发展的三大背景出发,研究揭示了农民教育与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密切关系。

2.农民教育现状与需求研究。从农民教育的现状入手,系统总结了农民教育的成功经验、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并用大量翔实的第一手农村调查数据描述了农民对教育培训的目的、形式、内容、时间、经费等方面的要求,从微观主体的角度分析了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极端必要性。

3.农民教育模式研究。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对目前我国农民教育的形式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主要模式有技术推广模式、绿色证书培训模式、青年农民培训模式、企业带动模式、创业培植模式、中等农业教育模式、高等农业教育模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等,并从对象、目标、主体、内容、形式和效果等方面,分别对不同模式进行了分析描述。

4.农民教育体系创新研究。农民教育体系是指农民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从宏观层次分析了农民教育体系的特点,提出了现阶段农民教育体系创新的原则和思路,并设计出农民教育的组织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

5.农民远程教育发展研究。研究了国内外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穷国办大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手段,即以广播电视教育为主体,努力发展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教育。

6.农民教育法制建设研究。在对现有涉农法律法规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农民教育独立立法问题,并深入研究了立法背景及立法的重要性、必要性。

7.农民教育绩效评价研究。分析研究了农民教育绩效评价的形成及价值、农民教育绩效评价的内涵,设计了农民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提高农民教育绩效评价有效性的方法和农民教育绩效的外部评价等问题。

8.农民教育支撑保障研究。分析研究了农民教育支撑保障最为核心的三个保障:即农民教育的政府行为保障、制度保障和投资保障。详细分析了我国农民教育投入状况,充分肯定了农民教育投入的巨大成效,并分析了农民教育投入的结构、数量、投入主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农民教育投入问题的基本对策。

9.农民教育比较研究。系统分析研究了国际、国内农民教育的差异与不同。在借鉴学习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农民教育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民教育的动力源和利益机制。

10.农民教育实证案例研究。分区域、分类型研究总结了农民教育的典型案例。研究的11个案例,从多角度、多形式展示了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法、成效和经验。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综合运用了社会学、信息科学、经济学、统计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手段,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实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全面系统地描述了我国农民教育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文献法。广泛查阅了农业、教育、远程教育有关的书籍和期刊100多份,搜集了大量有关远程教育研究的历史和现实资料。

2.问卷调查法。课题组在农业系统和农广校体系内随机发放了数万份问卷,对农民、农广校学员和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学过程和媒体使用情况等进行了调查和数据统计。

3.实际调查法。近两年,课题研究人员先后数十次分赴农村和基层校进行专题调查,深入了解农民的教育需求,总结远程教育的经验、成绩和先进方法、模式等。通过调查,得到了大量的一手材料,为研究提供了依据。

4.专家研讨法。从课题立项到开题,都组织专家反复研究讨论,形成提纲和初稿后又分别组织课题组内外人员进行讨论,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从深度和广度上挖掘。

5.案例分析法。重点解剖了一些农民教育发展的实例,形成了一系列案例报告。案例分析的结论被总结提炼成为本研究的许多重要观点。

6.专题研究法。本研究把农民教育分解成不同的层次和方面,这些不同的层次和方面形成不同的主题,由各子课题组分别进行研究,既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效率,也集中了更加多的研究人员的智慧。

7.统计分析法。运用统计工具对问卷调查和田间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很多重要的结论。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

(一)主要结论

通过对农民教育的系列专题研究,在农民教育战略研究问题上形成了如下主要结论:

1.分析了农民教育的战略地位

分析认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跨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央已把“三农”问题置于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突出位置,十六大已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温家宝总理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业还面临着农产品竞争力不强、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快等新的问题。加强农民教育是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是缓解农业就业压力的需要,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是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在新阶段,要充分认识农民教育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研究认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农民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主体。中国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国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决定着农村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农民教育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2.明确了农民教育的战略目标

新阶段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性、革命性变化,对农村劳动力素质与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已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知识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等新的发展要求。研究认为,应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培养出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敢创新、能致富的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力争到2015年,使农村近5亿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得到普遍提高,让广大农民既掌握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又能为合理有序的劳动力流转做好相应的职业准备,形成一支高水平的乡村干部队伍、一支精干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一支优秀的农民企业家队伍、一支高素质的骨干农民队伍和一支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队伍。

3.提出了农民教育的战略重点

新阶段农民教育的战略重点应该是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包括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非农职业技术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其中,农民职业教育是以农业产业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技术能力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从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青年农民科技培训、乡村干部培训到高、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等部门为骨干,多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对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地各部门按照《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各项要求,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面向工业化、面向现代化、面向城镇化的方向,以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综合运用财政扶持政策和竞争、激励手段,进一步调动农民工个人、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行业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逐步形成了政府统筹、重点依托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格局。

4.确立了农民教育的战略选择

面对中国农民数量大、分布广、教育培训任务繁重的现实,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是新阶段农民教育的战略性选择,符合“大国办大教育”、“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特点。现代远程教育由于具有大规模、大容量、快捷便利、实时交互、成本低、不受时空限制以及开放性、公益性、先进性等特点,目前,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开发利用远程教育,并把远程教育作为教育技术的战略制高点。日新月异的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政府对远程教育工作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这为我国农民远程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当前,要通过构建中国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政府部门和科研、教育、培训、推广等单位提供一个直接通向农村的枢纽,形成强大的教育培训力量。这个平台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即组织平台、技术平台和人才平台。组织平台主要是建立高效、灵活的农民教育培训组织体系,技术平台主要是远程教育媒体的“数字化”建设和面对面培训辅导的手段设施建设,人才平台主要是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农民教育师资队伍,使教师成为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农业科技的传播者、农村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5.制定了农民教育的战略措施

新阶段农民教育的战略措施,一是强化政府行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放在农业工作的重要位置,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领导管理体制。二是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投入体制,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民间组织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智力投资保障机制。三是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建立以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龙头,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骨干,以中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和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的,从中央到地方相互衔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结构合理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四是加强法制建设,为农民科技培训提供法律保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加快农民教育专项立法势在必行。通过立法明确政府在农民教育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培训机构的教育培训行为、内容、手段等;明确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等,强调依法行政、依法兴农。五是构建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农民教育的新跨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网、VCD等远程教育手段和农村“大喇叭”、科技培训直通车、科技书屋、手机短信服务、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大规模、大范围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六是以项目工程为载体,大力推广应用典型经验和教育培训模式。积极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认真总结推广不同地区、不同形式的典型经验和教育培训模式,带动农民教育培训的全面开展。

(二)创新点

1.理论创新:本课题最主要的创新性贡献,就在于用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看待农民教育。研究提出,农民教育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民教育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农村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在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农民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农民教育必须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农民教育是基础性、公益性事业,是农村教育的重点与核心,农民应该得到公平的教育,应该得到政府财政的“阳光雨露”。农民是生产的主体,新阶段要加快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农民教育必须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培养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敢创业、能致富的新型农民,尽快适应新阶段农业的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机械化、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的发展。充分利用具有容量大、覆盖广、成本低、方便快捷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对农民实施终身教育,是“大国办大教育、穷国办大教育”的战略选择。

2.制度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农民教育应该纳入法制化建设。农民教育是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农民教育应该专项立法,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依法行政、依法兴农,以保证农民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教育农民要懂法、知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

3.体系创新:提出打造全国农民教育培训服务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如前所述,优化和整合分散的农民教育培训,逐步建立以各级农民教育培训中心为龙头,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骨干,以中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和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从中央到省、地、县、乡、村形成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灵活高效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4.机制创新:研究提出,农民教育培训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教育培训机制。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实行招投标,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思想和理念。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市场引导、专家负责、技术指导人员包户的农民教育培训新机制。阳光工程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采用“公开招标培训基地、财政资金直补农民、培训保证农民就业”的机制,推动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5.方法创新:农民教育培训坚持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按照“一本技术手册、一张明白纸、一张培训卡、一张教学光盘”的“四个一”培训模式,做好课堂教学和现场培训。把现代手段与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起来,快捷高效地开展培训工作。科技培训项目要按照“定培训单位、定培训对象、定培训内容、定资金使用”的要求,责任到人,培训到户,提高培训效益。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采取“订单培训”、“校企联合”、“校校联合”、“校乡联合”等有效形式,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

6.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技术,重点构建农民教育培训媒体技术的三级平台建设。一级平台主要建在村一级。以农村“大喇叭”、科技书屋、示范户为传输重点;二级平台主要在县一级。以卫星接收站、互联网和计算机教室以及科技培训直通车为传输重点;三级平台主要建在中央校。以国家媒体资源库建设为重点,发展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

四、研究成果推广的范围和取得的社会效益

本项研究起点高,理论性和可操作性强,有较大的应用推广价值。目前,研究成果已经在全国推广应用。研究提出的农民科技培训、主体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各地普遍采用。每年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上亿人次,特别是开展的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评价,并作出了重要批示。

2004年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开展农民技术培训1215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88万人,其中引导性培训422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66万人,实现转移117万人。研究提出的体系建设也得到了实施。目前,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已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明确了机构,增加了职能。全国现已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近1500个,其中县级1200多个;2700多个农广校和300多个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形成了农民教育的主阵地。

研究提出的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构想也逐步得到实施。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媒体制作中心项目建设已经得到了国家批复,正在筹建。湖南、河北、陕西、湖北等省的媒体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2004年全国农广校系统利用广播电视播出农民教育节目时间达到12.2万小时,增长显著。互联网、卫星网先后建立和使用,扩大了传媒手段。现已建立了“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在全国已建和在建300多个卫星接收站,开展互动教学。农村“大喇叭”、农民科技书屋、农业科技培训直通车的建立,提高了农业科技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农民教育的理论研究,对新阶段农民教育的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受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的政策建议已经被政府采纳,反映在许多重要的政策文件当中。

五、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此项研究成果已作为农业部制订《农业教育“十一五”计划和2020年发展规划》、《2006—2010年农民科技培训“甘露工程”实施方案》、《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转移培训规划》、《2003—2010农业部七大体系发展规划》、《2005—2010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农业七大体系发展规划》、《“十一五”全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规划》以及《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十一五”计划》的主要依据。同时,在《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等杂志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

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受到当前发展阶段的局限,本研究中所称的农民仍然沿用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居民的概念。因此,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就是一个包罗万象、内容庞杂的工程。正是由于这种庞杂的内容,导致了本研究在教育对象的细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模式的针对性等具体方面,存在着重大的不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农民群体必然会出现分化,农民的概念逐渐回归到以从事农业技术为主的人,今后可以在本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不同的农业技术采用何种教育培训模式更为有效、哪种教育培训模式更加经济等等问题。在这类研究之前,对分化过程中的农民群体进行跟踪和观察,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行为,对加快农民转型,促进国家整体经济转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  ;  ;  ;  ;  ;  ;  ;  ;  ;  ;  ;  ;  

“新时期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研究成果述评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