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中国发展多党合作政治_政治论文

论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中国发展多党合作政治_政治论文

论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多党合作政治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共中央论文,多党合作论文,领导集体论文,政治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都对这一基本政治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确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的基本理论,奠定了多党合作政治的基本实践模式,初显了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特点和优势。科学认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在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中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而且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在新世纪不断发展。

一、全面系统地继承第二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多党合作政治思想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坚持是发展的前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不仅继承了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多党合作政治思想,而且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不断丰富、发展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思想,构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则全面系统地继承了第二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多党合作政治思想,这集中体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制定过程中。

1989年1月2日,邓小平在一位民主党派成员关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问题的建议上批示:“可以成立一个专门小组(成员要有民主党派的),专门拟定民主党派成员参加和履行监督职责的方案,并在一年内完成,明年开始实行。”(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432页。)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批示,1989年1月中旬即组成了由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专门小组。专门小组成立后,经过多次研讨和调查研究,在1989年5月由中共中央统战部综合各方面意见,代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若干设想(稿)》。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根据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统一战线工作的指示和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专门小组对文件初稿又进行了几次重要修改,更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文件稿。同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政治局候补委员丁关根受中共中央委托,就文件稿内容正式征求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负责人以及无党派人士的意见。12月30日,中共中央邀请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主要负责人以及无党派人士进行座谈。座谈会由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主持,会上大家对《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一致表示赞同和拥护。1990年2月8日,《人民日报》全文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深刻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同时也吸收了中国1989年发生的政治风波以及前苏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教训,科学地阐明了坚持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原则、方针政策和重大措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共同意志,是中国多党合作的纲领性文件和共同行动准则。《意见》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走向完备、规范和制度化,《意见》的制定过程,则表明了第二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和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在多党合作政治思想上的顺利交接,标志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全面系统地继承了第二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多党合作政治思想。

二、积极探索我国多党合作民主政治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意见》发布后,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各民主党派一起对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行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探索。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四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首次在中共“十四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载入了“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这使“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加明确地成为中共全党的意志。

1993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在序言部分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的“多党合作政治体制”,从而使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包括全体中共党员和各民主党派成员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

1995年1月,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和通过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使多党合作制度逐步形成了配套、完备的制度规范,在具体运行过程中真正做到有章可循。与此同时,人民政协各级组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与之相配套的各项工作制度和实施细则。中共中央还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明确指出: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要在决策之前在政协进行协商。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纳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同时强调要继续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不仅在制度建设层面上积极推进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而且在实践中的许多方面创造性地推进多党合作民主政治发展。

执政党就重大问题及时同各民主党派协商讨论的做法,现在已成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程序。近十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主持或委托中央有关部门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谈心会、情况通报会等共150多次,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自参加的就有40多次,大大超过了以前各个时期的次数(注:有关数据参见1999年12月28日《人民政协报》。)。在每次重大问题的协商讨论前,有关部门都提前把协商讨论的主题、内容、材料告知和送达各民主党派负责人,使参加协商讨论的民主党派负责人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有关内容,以最大限度反映其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的意志。实践中,已逐步明确了中共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共中央全会的报告、政府工作报告、重大方针政策、国家领导人选及重要人事安排方案、重要法律法规等等,在提交有关会议讨论、审议和决策之前,都要征求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有的还在中共党内较小范围酝酿讨论时就征求民主党派人士的意见,有的还是反复多次地听取意见,进行修改。

多党合作和民主党派发挥参政议政的形式和渠道,在十多年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并被赋予了新的内容。1992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邀请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参加重要国事和外事活动,即:中共中央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迎接国宾、举行国宴或会见外国一些政党领导人时,邀请有关民主党派领导人作陪;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时,根据情况邀请有关民主党派负责人同行;国务院召开的或国务院主要领导人出席讲话的有关专业会议,邀请有关民主党派负责人出席。到目前为止,各民主党派中央领导人共200多人次参加了接待国宾的活动(注:有关数据参见1999年12月28日《人民政协报》。)。邀请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重要国事和外事活动,促进了世界各国对我国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的认识,扩大了多党合作政治制度和民主党派的社会影响,也为民主党派在国事和外事活动中发挥作用开辟了渠道。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内容进一步充实,形式更加多样,渠道进一步畅通。如聘请特约人员的工作进一步发展,目前省级以上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聘请党外监察员、检查员、审计员、教育督导员等各类特约人员5000多名(注:有关数据参见1999年12月28日《人民政协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与了反腐倡廉、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专项监督检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对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等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面向21世纪全面推进多党合作政治新发展

2000年12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提出:“衡量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最根本的是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效果着眼,一是看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二是看能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与优势;三是看能否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四是看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下简称“四看”)江泽民同志的讲话既是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多党合作政治的历史作用的全面肯定,又是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政治领域的具体体现,其本身一方面是对邓小平多党合作政治思想的新贡献,另一方面又为我国多党合作政治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和实践空间,是面向21世纪全面推进我国多党合作民主政治发展的行动指南。

回顾历史,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体制在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政治活力;在促进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实现和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新世纪,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体制也面临着巨大的新考验。

一是世界发生大转折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以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军事力量、政治凝聚力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能否抓住发展机遇、经受住挑战,则取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越性的发挥,取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越性的发挥,取决于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体制优势的发挥。中国发展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我国的多党合作政治体制完善好、发展好。在世界大转折中发生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曲折,也向一切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重大历史课题。20世纪前半期,科学社会主义在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国度里取得胜利,震惊世界;20世纪后半期,又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再次震惊世界。但在20世纪后20年,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获得巨大成功,这又震惊了世界。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有责任深入研究和思考如此错综复杂、变化深刻的历史现象,广泛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体制,进一步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优势,从理论和实践上克服全盘西化的政治倾向。

二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客观要求我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我国的多党合作政治体制。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各种政治思潮、政治派别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命运,归根到底都由其能否推进和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来决定。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新的世纪,我国所处的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就国内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社会范围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这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推动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全面进步,另一方面又对我国的多党合作政治体制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许多前所未有的课题。

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多党合作民主政治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完善和发展我国多党合作政治体制的重要思想的认识,有利于加强推进我国多党合作政治体制不断完善的紧迫性、自觉性。当前要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的“四看”为指南,立足中国国情,解放思想,积极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推进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发展。

第一,继续努力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从根本说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但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毕竟只有半个世纪,时间还不长,各个方面都需在实践中继续加以完善。我国的政治体制,也需要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改进”。(注:见2001年3月27日《团结报》:江泽民回答《华盛顿邮报》执行总编辑提问。)因此从我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不断推进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当前在政治体制改革领域我们要克服这样两种政治倾向:要么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尤其是其政党政治(两党制或多党制)模式;要么拒绝西方政治文明的一切内容,包括某些可资借鉴的形式也一概不予接纳、吸收。其实这样的态度和做法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形态,而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在各方面优于资本主义,能在政治制度方面超越资本主义,恰恰在于社会主义继承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资本主义文明优秀成果中的政治文明。正如李瑞环同志在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会第十二次闭幕会上指出的:“为了维护我国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高度警惕和严厉批判西方所谓的民主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认真研究并切实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注:见2001年3月1日《解放日报》。)李瑞环同志在这里所讲的“研究”,首先是指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实践进行研究,但也包括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批判性研究,因为只有在批判地吸收一切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基础上,才能够切实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才能够建立起具有先进性优越性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是我们到底应该借鉴西方政治文明中的什么东西,要确立借鉴的具体内容,根本的判别标准就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看”。就我国政党政治发展来看,既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立足于我国多党合作政治的历史、现实,又批判地借鉴西方政治文明中的某些方面和形式,这样才有可能最终在理论和实践上超越西方政党政治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优势,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地向更高阶段发展。

第二,要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加大民主监督力度。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框架内,如何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减少和消除执政党部分党员干部严重腐败行为,则是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江泽民指出:“没有监督,就难以有效防止腐败。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主要是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注:引自2000年12月4日江泽民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因为“我们党是执政党,必须自觉倾听人民群众和民主党派的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民主党派的监督”(注:引自2000年12月4日江泽民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兢兢业业工作而不致懈怠”。(注:引自2000年12月4日江泽民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但就我国现阶段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政治实践效果看,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因此我们应扎扎实实地推进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内容、形式和机制的不断完善,“加大民主监督的力度”(注:引自2000年12月4日江泽民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通过多党合作内在机制不断完善,从制度上抑制和消除腐败现象,以“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并最终“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大力加强参政党建设。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优势,成了我国民主政治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时代课题。但就目前我国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具体实践来看,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参政党建设尤其是参政党理论建设相对薄弱,落后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不能满足参政党实践的需要,以致于参政党在实践中缺少应有的主动性,长此以往必将弱化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优势,延缓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因此,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客观要求,加强参政党建设,进一步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成了推动我国政党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推动民主政治稳定发展的有效切入点。当前,我们应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看”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在坚持共同点的前提下,大胆研究和探讨参政党具有的特点,努力建立完整系统的参政党理论,以更好地指导参政党的工作实践,更好地发挥参政党的作用,更好地发挥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优势。同时要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参政党建设,固然要求参政党自身应重视思想理论和组织建设,但更重要的是执政党要主动支持、帮助参政党各级组织加强思想理论和组织建设,因为在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中,执政党始终处在矛盾的主要方面,执政党各级党委要从加强和改善自身领导、要从充分发挥我国政党制度优势的角度,来正视参政党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扎实作好这项工作。必须十分明确,加强参政党建设既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内容,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是执政党和参政党共同的历史任务。

收稿日期:2001-04-15

标签:;  ;  ;  ;  ;  ;  ;  ;  ;  

论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中国发展多党合作政治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