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合规律性的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律性论文,资本主义论文,新变化论文,当代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总的说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作了不少的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从而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生产力,而且使生产力还在发展,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具体地说,在税收、福利政策方面采取一些措施和手段限制过高的收入和过度的垄断,使得大多数公民的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在所有制上,股份公司甚至雇员股份制的广泛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经济的运行增强了计划必,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大减弱;吸收和利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等等。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些新变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只要是尊重客观实际的人对此都是没有异议的。现在关键问题在于,是把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看作是偶然的现象,还是看作合规律性的现象。这是两种不同的态度。如果仅仅把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看作是偶然的现象,那就只会把这些新变化看作是形式上的变化而非内容上的变化,看作是对传统的资本主义道路的偏差,就难以揭示当代资本主义运动和发展的具体规律,从而也难以根据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只有把当代新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看作是合规律性的现象,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具体规律,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一步。这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态度。恩格斯曾经指出:“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0页)科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善于从大量的偶然现象中认识事物的必然性,把行动建立在客观的必然性即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江泽民同志之所以提出“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课题,目的也在于要求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他指出:“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不论其发展的具体进程如何,最终都不可能摆脱客观规律。但是,客观规律指向的历史结局,从总体上来说在其整个演化过程终结之前是不可能提前出现的,任何客观规律都是在历史的具体演进中逐渐地和愈来愈深刻地发生作用的。”
为什么说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是合规律性的现象呢?或者说,这些新变化能够体现出哪些社会发展具体规律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的变化体现了从私有制向社会所有制转变的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缓解乃至解决的关键在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种改造是根本性的彻底改造,即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这种改造采取了渐进的逐步改良的方式。早在19世纪末,股份公司的出现就已经蕴含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变化的迹象,以致恩格斯在《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中颇有预见性地指出:“由股份公司经营的资本主义生产,已经不再是私人生产,而是由许多人联合负责的生产。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没有了私人生产,而且也没有了无计划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08页)在20世纪,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上,相继出现了从个人直接占有向个人间接占有、再向非个人占有的转变趋势。相应地,在阶级形态上,居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也出现了从企业资本家向金融资本家和食息资本家、再向管理资本家的转变趋势,以致在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传统的资本家个人出资办工厂并亲自管理经营的生产局面已经风光不再。相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命脉越来越多地掌握在了各类社会基金会之手。而各类社会基金会的财产又很难断定是哪些个人所有。何况,近些年来雇员股份所有制呈蓬勃发展之势,甚至在美国这个最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到1996年已有1万多家美国公司推行了雇员股份所有制计划和类似的所有制计划,覆盖面达到900万职工。美国全部公司股本大约有8万多亿美元,其中9%的股本已由雇员持有,其市场价值超过了7500亿美元。由此可见,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制的形式已经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是越来越多地带有了社会所有制的色彩,是生产资料社会化的过渡形式,甚至可以说是向社会主义公有制接近的一种中间性环节。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增强经济的计划性体现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相结合的规律。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是无计划的市场经济,完全听任市场的无形之手去左右经济运行,其结果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一次又一次地把国民经济拖到了崩溃的边缘。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那场风靡整个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之后,在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到了加强经济计划性的重要性。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经济计划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以1948年欧洲各国建立“经济复兴计划”为发端,经济计划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正常的调节手段。相对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而言,当代资本主义已经是一种“有计划的资本主义”。例如,法国和日本采用中长期全国性计划,德国和英国实行中短期全国性计划,甚至不把计划作为主要调节手段的美国,也在一些部门实行局部经济计划。正是鉴于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一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也就是说,不管是哪个国家,不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都得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相结合,是发展经济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第三,当代资本主义在税收、福利政策方面采取的一些积极措施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规律。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任何一个社会要维持和发展下去,都必须妥善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是靠效率至上的法则来驱动的。这样做,也的确带来了效率的很大提高,但却是以牺牲公平为代价的,从而使得资本主义成了血腥的不公平的社会。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上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主要体现“福利国家”政策的实施。不能否认资本家的财富有更多的增长,但毕竟工人阶级和普通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改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公平问题的相对解决,不仅使社会的最贫困者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水平的阶层,即所谓的“中产阶级”。鉴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新变化,江泽民同志指出:“目前,从经济、科技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要高得多。这也是客观存在,我们不承认、不正视也不行。”当然,这并不是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全解决了公平问题,已经消除了两极分化,只是说它们也在采取一些措施和手段来限制过高的收入和过度的垄断,从而缓解了社会的阶级矛盾。要知道,当前我国反映社会贫富差距的指数基尼系数是相当于甚至高于美国的基尼指数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代资本主义也不得不遵循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对统一的客观规律。
第四,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视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规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所揭示的发展生产力的根本性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很早就意识到了科学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现实财富的创造起着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他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新变化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又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注意吸收和利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加快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从而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可以说,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在自觉和不自觉地遵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客观规律。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合乎规律的现象。只有认真分析研究这些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客观规律,我们才能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从而对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清醒的认识。
标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