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体悟式”教学法探究论文

管理学“体悟式”教学法探究论文

管理学“体悟式”教学法探究

邹海亮

(上海大学 悉尼工商学院,上海 201800)

[摘 要] 本科管理学教学的最大障碍在于学生缺乏商业实践经历,对于管理的复杂情境缺乏认知,这阻碍着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虽然国内外流行的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缺陷,但依然需要依赖案例资料,讲述着“别人的故事”,缺乏主观感受和共情,造成了“哈佛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基于大学生自身经历反思的“体悟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自身经历,结合必要的调研访谈,建立管理决策中学生的“在场感”,强化对管理决策的两难和矛盾的感知,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纠正主观认知偏见、加深对管理学知识理解的目的。

[关键词] 管理学教学;反思;体悟;在场感

一、前言

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的缺乏,加上管理学理论的高度抽象,使得大学生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缺乏真正的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作用十分有限,滋生了管理学“很虚”的看法。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也不建议给本科生开设管理学课程,认为大学生商业经历的缺乏导致无法真正理解管理实践。但是,管理学在商业组织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无可争议的巨大价值,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竞争的加剧,管理学专业知识在商业、经济乃至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均开设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由于大学生学习管理学知识的巨大障碍,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供过于求的不利地位。上海市教委在2016年度发布的预警专业中,工商管理专业赫然在目。甚至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近年来也受到社会的不少批评,如眼高手低,只懂分析不懂人事,重个人发展轻社会责任等[1]。因此,改进教学方法,突破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局限,提升教学质量,是管理学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责任。

本文在回顾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学生个人经历回顾和反思的“体悟式”教学方法,旨在实现管理学教学的决策问题、决策情境与决策者感受的融合,加深学生对于管理学理论、原则和方法的理解,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当min{intervali}= 100τ,150τ,200τ时,若S→∞,根据式(21)计算的asp极限值分别等于0.5944,0.6072,0.6135,而图5(c)中的asp分别等于0.5946,0.6075,0.6139,误差小于0.0005,因此,图5(c)的仿真结果与定理2相吻合.

二、“哈佛型病毒”

让抽象的管理学理论、原则和方法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让学生对于理论知识产生共识与共情,从而将理论知识自觉的联系和应用于决策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是呈现在管理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针对这一问题,学界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模拟教学法,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理论和方法与真实的管理决策、管理事件相结合,使真实的决策问题暴露在学生面前,让问题和事件驱动学生思考,从而促进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2],同时通过鲜明、生动的“故事”,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在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分角色模拟实现情景重现,通过表演理解管理学理论知识[3]。这两种方法,是管理学教师填补管理学理论高度抽象性与实践问题复杂性之间鸿沟的有效工具,在管理学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已经成为管理学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但是这两种方法在教学中仍然存在若干问题:

第一,案例教学依赖于案例教学资料和案例描述,案例描述的不是实践本身,而是关于实践的经过高度简约和抽象的“报告文学”。真实世界中影响决策的因素非常繁杂,难以穷举,更难以准确描述。相对而言,具有工作经验和行业背景的MBA学生能够对于决策背景和情境进行自行补充,从而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大学生对于商业社会的认知非常有限,对于案例素材中没有提及的决策背景缺乏了解,很容易被案例素材“领着走”,甚至误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认知,影响教学效果。第二,由于学生缺乏真实决策的体会和感受,对决策情境的复杂性缺乏认知,对于决策者的心理契约、非正式组织和错综复杂关系的影响缺乏体会,导致了“偏重问题的理性分析,忽略管理中同样重要的非经济性因素”的现象,片面的将企业看成所有者或者管理者的一种经济性工具,忽略企业的心理性和文化性。决策者所处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合约”,往往只能在场感受,很难通过简短的案例得以重现,难以通过文字传达。因而直觉的认知价值[4]往往在管理学的课堂中被忽视。第三,大多数案例均针对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片面强调战略决策的决定性作用,忽略了日常事务和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而在真实的组织生活中,战略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战略的执行,甚于战略的选择。此外,情境模拟教学法,旨在弥补案例教学法中缺乏决策过程和沟通过程的缺点,并且也取得一定实效,但是众所周知,决策情境、组织的文化氛围和错综复杂的关系很难在课堂中被模拟和重现,因此这种方法天然具有很大局限性。由于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最为典型,并影响广泛,案例教学素材的缺陷以及案例教学法的局限性对教学效果产生的负面影响,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梁能教授比喻为“哈佛型病毒”。

三、基于四种经历,培养“在场感”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于个人经历和心路历程的回顾,采用讨论、辩论的方式,激发不同意见和观点的产生。生活中决策的“两难”情境、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以及个体行为的差异,是学习相关心理学理论的重要切入点。管理决策跟个人决策一样,都是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信息、有限的认知能力下做出的选择,决策者的下意识行为,同样也发生在战略决策中。因此,对于个人生活决策困境的剖析,对于生活经历的“复盘”,有助于学生发现和理解认知偏差,建立对于管理决策复杂性的认知,理解决策分析流程和工具的价值。

同伴反馈的性质和质量由反馈的三个方面决定: ①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功能(例如,促进信息处理的认知功能); ②与反馈内容相关的语义方面; ③与反馈的呈现相关的形式和技术方面(例如,频率、时长、模式和数量)。[2] 研究者们从形式、内容和功能等三个方面将反馈类型进行分类并提出了多种同伴反馈的分类方式。

其四,引导学生对于盈利性与非盈利性组织的深度调查。对于能够接触到的各类社会组织,比如学校、餐馆、超市、银行等,以管理者的视角,留意这些组织的管理模式、管理流程、背后原因,以及优劣势,并思考改进措施。比如,有些学生留意到,部分餐馆的茶水需要自取,而大部分餐厅服务员提供茶水服务,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客流量、菜单、餐厅环境、周边业态等信息,探索餐厅这些管理行为背后的原因,对于餐厅经营可能的影响,以及改进措施。学生的实地考察,与服务员、顾客,甚至管理者的交谈,有助于学生获得组织文化的感受,从而理解管理决策背后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建立“在场感”。

其一,激发学生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对自身和他人行为的观察和反思,留意不同的人在类似情境下的不同表现,从而体会和理解个体性格、需求、思维模式的差异。比如,有的学生留意到,学校食堂打饭窗口工作人员大多数会问“打什么菜?”,但是有个别窗口的打饭阿姨会说“想吃什么?”,虽然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感受差别很大,学生感到困惑。当接触到沟通管理的“换位思考原则”时,学生顿时体会到管理学的妙处,并且能举一反三。

其三,培养学生做观察组织活动的有心人。大学生虽然缺乏商业组织的工作经历,但是一直生活在各种组织环境之中,包括学校、家庭、宿舍、班级、各种作业小组、学校社团等。这些组织同样也是管理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组织的结构、文化、变革等主题同样适用。比如,组织文化的概念一直因为过于抽象,很难把握和理解,甚至有的学生认为组织个体均是在理性选择下行动,组织文化是一个很“虚”的概念。针对这一现象,鼓励学生去了解不同宿舍的独特氛围,学生经过观察和对比后发现,有的寝室氛围比较懒散,每到空闲时间或者周末都会组织电子游戏比赛,而有的宿舍氛围积极向上,宿舍同学经常结伴学习,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氛围中将呈现出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状态,让学生切身感受组织文化对于行为的影响,纠正对于这一概念的误解,将管理学概念转化为体悟、感受,才能更好的应用于实践。

其二,鼓励学生回顾自身决策的选择过程。比如,以学生自身的一次购买手机的决策过程为例,有的学生反映在该过程中,压根没有经过理性的对比分析和抉择,在反思这种决策的合理性时,所列举出的品牌、设计、系统流畅性方面的理由均遭受到其他同学的质疑,在此基础上阐述“社会直觉理论”,个体的理性思考往往服务于直觉判断,学生感触良多,也加深了对于该理论的理解。再比如,“就业VS读研”的选择是每一个大学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涉及到个人兴趣、家庭条件、学习能力、就业机会等诸多复杂因素,通过课堂上的讨论、争辩,学生体会到决策者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对于决策的巨大影响,并能够深入理解建立决策标准、赋权、开发和分析备选项、选择和执行等管理决策流程的重要价值。

四、多种形式挖掘“经历”的宝藏

第二,布置个人课外作业,完成“组织生活”的体验报告。每个学生均生活在多种多样的组织中,要求学生结合相关的管理学理论对于所经历过的组织进行对比分析,只有对比才有发现。通过对比不同宿舍氛围,并探讨形成原因;对比所属的不同课程作业小组,分析工作分工、成员工作积极性、完成质量所存在的差别;根据在学校社团中担任的角色,理解社团的日常运作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基于自身经历的组织生活反思,十分有利于学生建立关于组织的认知,理解组织中结构、文化、流程的重要性和形成过程,感受组织中决策的复杂性和非经济性约束。以作业报告的丰富性、视角的新颖性、以及与管理学理论结合的紧密程度,作为作业评分标准。

《管理学》课程旨在讲授有关个体的需求和激励理论、管理的职能、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力等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类组织,而组织又是由具体的个人所组成,因此管理学的知识体系可以从横向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基本职能,又可以从纵向划分为三个层次:个体心理学(如性格理论、需求理论、激励理论、沟通管理等);组织行为(结构、文化、变革等);领导力(领导风格、领导情境等)。虽然大学生缺乏商业实际操作经验,但是作为成年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于商业组织已有不同程度的接触,并且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关系,已对商业现象产生了较为深刻的认知和思考。如果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和反思这些人生经历和对于社会的观察,将十分有利于管理学的教学。这些鲜活的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对于决策情境的感知和文化性的感受,是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无法替代的。

基于以上方法,激发学生对于自身经历的回忆和反思,并且结合必要的现场调研,深入领会和体察个体选择、组织管理的真实情境,将觉察、体会、感受与理论知识的学习相结合,突出管理学学习的“在场感”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基于经历反思的“体悟式”教学,能够弥补大学生人生阅历的缺乏,化解厌学情绪;能够充分挖掘、发挥有限的人生阅历,弥补案例教学和情景式教学方法中对于管理者心理契约、情境感受的认知缺失。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在不同的经历回顾和反思中,学生均为“在场人”,而不是仅仅通过案例材料来了解发生在一个抽象客体身上的“故事”。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之间由于类似经历也很容易产生对谈论话题的共情,对于决策中的心理契约、文化约束、错综复杂的关系能够产生亲身体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流行的案例教学、情境模拟教学的一些缺点,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注意。

五、问题与探讨

第三,通过对商业组织进行调研,完成小组报告。每个小组3-5人,选择一个商业组织进行实地调查,要求在对于该组织所处的产业环境、竞争环境和内部组织环境进行调查,采用田野调研的思路,不带有主观先验认知和假设,对组织员工、客户进行采访调研,以期客观描述组织经营现状。在此基础上,并找到一至两个管理问题为切入点,结合管理学理论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解决办法以及如何实施。最后,每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调研成果,并开展讨论。

第一,大学生的人生阅历毕竟有限,基于经历回顾与反思的方法,可能无法全面覆盖管理学知识体系和不同的层次,因此需要将该方法与案例教学、情境模拟法相结合,取长补短。对于企业战略管理方面的主题,以案例教学为主;对于组织、领导、文化和员工激励的主题以经历回顾法为主;对于沟通管理方面的主题,可以采用情境模拟法。

第二,学生的亲身经历可能涉及到隐私和痛点,对于这些信息的挖掘和追问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不适合在课堂的公开场合讨论。教师要做好引导,在讨论和辩论中,避免嘲笑式、讽刺式言论的出现,不仅有损课堂气氛、破坏同学团结,可能会引发学生对于课堂的反感。对学生尴尬的遭遇要给予真诚的理解和鼓励,对学生的隐私要在讨论中不要过多追问,并予以保护。

第三,由于大学生生活范围的限制,对商业组织的调研一般都局限在餐馆、理发店、超市等容易接触的范围,虽然这能够提供鲜活的观察对象,并且在调研过程中真切感受组织文化、管理流程、组织结构、竞争、产业环境对于经营状况的影响,但是由于这些行业的限制,可能对于管理学中创新管理和组织变革等主题产生疏忽,影响学生对于这些主题的理解,因此在确定调研主题时,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接触一些高技术行业,并且对高管进行访谈,对公司展开调研。

重介质旋流器工业性试验选出的精煤、中煤和矸石的50~0.5 mm粒级密度组成见表4和表5,以此数据为基础所获得的工艺效果指标见表6和表7。重力选煤设备的工艺效果评定指标有以下两项。

火锅是中国独创的美食,中国人吃火锅的历史源远流长,而由于地域各异和所涮食品的不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火锅,比如广东的海鲜火锅,食而不腻,味美无穷;苏杭一带的菊花火锅,清香爽神,风味独特;云南的滇味火锅,鲜嫩香辣,饶有风味;湘西的狗肉火锅,享有“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之美誉;重庆的毛肚火锅,麻辣醇香,名扬天下;北京的羊肉涮锅风味别致,吊人胃口……

管理学所探讨和传达的绝非仅仅是管理的科学定律,而是植根于管理情境的一种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1][5]。不同于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法,基于经历回顾的“体悟式”教学法重视真实决策环境中决策主体的直觉感受、文化性约束和错综复杂关系。当学生处于决策主体位置时,才能深切体会到决策的“两难”和复杂。将自身经历在课堂上分享,将收获来自不同视角的观点,创新思维模式。大学生自身的经历,往往能够引起同龄人的兴趣和共鸣,这种挖掘大学生个人经历的教学方法在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的《管理与组织》《管理学综论》课程中虽已取得明显的效果,得到学生的认同,但是在问题引导和情景设计方面还有待改进,对于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和探索。

[注 释]

①“市教委公布2016年度10个本科预警专业”: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315/nw17239/nw17240/u21aw1138170.html。

1.2.4.2 精密度试验。精密吸取混合标准品溶液10 μL,按“1.2.3”色谱条件,连续进样6针,以绿原酸、葫芦巴碱、D-(-)-奎宁酸、咖啡酸的峰面积作为考察指标,计算RSD值。

[参 考 文 献]

[1]粱能. 警惕管理教育中的哈佛型病毒[J]. 北大商业评论, 2006(6):122-125.

[2]陈黎琴, 赵恒海. 管理学案例教学方法及其实施[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6, 8(1):89-92.

[3]李玮. 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管理学教学的启示[J]. 教育探索, 2008(7):63-64

[4]宋群. 如何哲学地理解直觉的认知价值[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7(5):37-41.

[5]韩巍, 赵向阳. “非科学性”让管理研究变得更好:“蔡玉麟质疑”继续中[J]. 管理学报, 2017(2):31-41.

A Teaching Method of Management Based on Students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

ZOU Hai-liang

(SHU -UTS SILC Business School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0,China )

Abstract :A major obstacle in teaching management to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s their lack of business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 of the complicated business context, which hinders their comprehens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nowledge. Although the case-based teaching and situational simulation methods are widely adopted globally, management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ill rely on the stories that happen to some others, which fails to stimulate subjective perception and empathy. In teaching practice, I designed and proposed a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students’ own experience, perception and introspection combined with some interviews, which aims to arouse students’ feeling of presence in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decision, strength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adox and conflict in decision making and excite their interests.

Key words :teaching of management; introspection;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 feeling of presence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882( 2019) 03-0197-04

[收稿日期] 2019-01-0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企业环境绩效对资本成本的影响机制:基于规制与媒体联动的视角”(71503160)

[作者简介] 邹海亮(1984-),男,江苏南通人,管理学博士,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和公司治理研究。

[责任编辑: 田丽华]

标签:;  ;  ;  ;  ;  

管理学“体悟式”教学法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