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早熟禾的杂交及杂种优势预测研究

不同早熟禾的杂交及杂种优势预测研究

赵桂琴[1]2002年在《早熟禾的人工杂交及杂种优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草地早熟禾品种间及其与变种扁秆早熟禾之间进行了人工去雄杂交 ,对各杂交组合的后代进行了杂种优势预测 ,结果表明品种间杂交中莫诺波利草地早熟禾和瓦巴斯草地早熟禾的杂种在产草量方面有较强的优势 ,品种与变种杂交中扁秆早熟禾与思托佩草地早熟禾的杂种优势较强

赵桂琴[2]2000年在《早熟禾的人工杂交及杂种优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国外引进的优良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品种间及其与变种扁秆早熟禾(Poa pratensis var.anceps)之间进行了人工去雄杂交,对经过鉴定的杂种后代用同工酶进行了杂种优势预测,结果表明,品种间杂交中莫诺波利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cv.Monopoly)与瓦巴斯草地早熟禾(Poapratensis cv.Wabash)的杂种在产草量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品种与变种杂交中扁秆早熟禾(Poa pratensis var.anceps)与思托佩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cv.Storpy)的杂种优势较强.

赵桂琴[3]2000年在《不同早熟禾的杂交及杂种优势预测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培育出放牧型早熟禾新品种,以14份早熟禾为材料,对其生育期、开花习性、生产性能和营养成分进行了观测记载和分析,根据育种目标,选出4个材料作亲本,制定了7个杂交组合,分别用温汤去雄杂交、化学去雄杂交和人工去雄杂交对其进行去雄效果的研究,对人工去雄杂交所得的杂种进行了染色体数目和同功酶方面的鉴定,对各杂交组合的杂种进行了杂种优势预测,并对杂种营养生长期的表现进行了观测和分析,初步表明了杂种优势预测方法的正确性和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从生育期看,草地早熟禾的生长天数远远大于其他种的早熟禾,绿期最长。结合育种目标,从14份材料中初选8份供进一步分析研究。开花习性的调查结果表明,早熟禾为圆锥花序,开花顺序是从上至下,花期一般为1~2周,开花强度以开花后第5~11天、每天早晨4:00~10:00为最盛。 生产性能的测定表明,8份初选材料的青草产量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并与分蘖数、株高和生长速度之间呈一定的正相关,由此得出它们之间的回归方程。品质分析首先对初选材料的茎叶比进行测定,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材料间茎叶比差异显著,结合生产性能和育种目标,最终选出4个亲本材料,分别为莫诺波利(Monopoly)草地早熟禾、瓦巴斯(Wabash)草地早熟禾、恩托佩(Storpy)草地早熟禾及扁秆早熟禾。对其进行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它们在粗蛋白和酸洗纤维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据此选出7个杂交组合,分别为:瓦巴斯×思托佩、思托佩×瓦巴斯、思托佩×扁秆早熟禾、扁秆早熟禾×思托佩、莫诺波利×瓦巴斯、扁秆早熟禾×瓦巴斯、瓦巴斯×扁秆早熟禾。 首次用温汤去雄对早熟禾进行杂交,不同材料去雄杂交效果不一样,3个草地早熟禾品种的最佳处理均为47℃-2min,扁秆早熟禾为47℃-3min和48℃ -lmin,反映出栽培种和野生种在逆境抵抗能力方面的差异。温汤去雄用于早 熟禾杂交至今尚未见报道。首次用美国生产的GENESIS化学杀雄剂对早熟禾 进行化学去雄杂交,最佳喷施剂量为1.skg儿。 首次用人工去雄进行早熟禾杂交,并对温汤去雄和人工去雄的杂种从染色 体数目及同功酶方面进行了鉴定,用过氧化物同功酶对杂种优势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杂种优势强弱不同,杂种酶谱呈互补型或有特异带、 酶活性总面积大的杂交组合如莫诺波利X瓦巴斯、瓦巴斯X思托佩、扁秆早熟 禾X思托佩;杂种优势较强,反之则弱,如思托佩X瓦巴斯。 温汤去雄、化学去雄及人工去雄的杂种出苗率及出苗速度显著低于亲本。 营养生长期观测结果表明,杂种在扩展能力、叶长、叶宽等方面均比亲本优越, 初步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也表明了杂种优势预测方法的正确性和预测结果 的可靠性。

赵一帆[4]2013年在《9个鸭茅品种(系)间杂交F_1、F_2代农艺性状变异及SSR分析》文中指出鸭茅是世界优良牧草之一,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我国鸭茅种质资源丰富,但育成品种较少,且多数为引进品种,引进品种适应性相对较差,限制了鸭茅在我国广泛栽培利用。杂交育种可综合有利基因培育出适应性强、高产优质的牧草品种。目前我国尚未通过杂交手段培育出鸭茅品种,本研究以表型和SSR分子标记相结合,对12个四倍体、4个二倍体鸭茅材料间杂交F1组合及6个四倍体鸭茅材料间杂交F2组合作出初步评价筛选,以期得到优良的鸭茅育种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12个四倍体鸭茅和4个二倍体鸭茅材料间正反交F1代个体的旗叶长度、宽度,倒二叶长度、宽度,株高,茎粗,节长,分蘖数和单株生物量共9个农艺性状进行观测,杂交F1代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群体超亲优势:四倍体、二倍体鸭茅材料间杂交F1代旗叶宽度超亲优势明显,在所观测农艺性状中杂种优势最大;四倍体鸭茅材料间杂交F1代茎粗、分蘖数和单株生物量超亲优势明显;二倍体鸭茅材料间杂交F1代节间长度超亲优势明显,而分蘖数和单株生物量杂种优势较弱,平均杂种优势显著低于四倍体。杂交F1代的抗锈病能力、越夏能力都较亲本有所提高,并筛选出部分抗性强的优势组合:宝兴×YA02-116、YA02-116×宝兴、川东×宝兴、宝兴×川东、宝兴×楷模、楷模×宝兴。F1代正反交间的旗叶长度、旗叶宽度、倒二叶长、倒二叶宽和单株生物量性状存在显著差异。2)对12个四倍体鸭茅和4个二倍体鸭茅材料间正反交F1代个体进行SSR分析,结果显示:杂交F1遗传多样性丰富,一致性较低。四倍体鸭茅材料间杂交F1代的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2%,平均Nei's基因多态性为0.29,平均Shannon遗传多态性指数为0.42;二倍体鸭茅材料间杂交F1代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45%,平均Nei's基因多态性为0.21,平均Shannon遗传多态性指数为0.30。以亲本遗传距离与杂交F1代农艺性状杂种优势做相关性分析,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与分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9,P<0.05)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r=-0.892,P<0.05),遗传距离可预测这两性状杂种优势。3)对12个四倍体鸭茅材料间正反交F1代组合进行筛选,得到6个性状优良的F2正反交组合。对F1、F2代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进行比较,只有宝兴×YA02-116(F2)旗叶长、株高、单株生物量变异系数较其F1分别增长12.9%、1.8%、0.3%。其他组合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增幅不明显,部分呈小幅下降。对F2代田间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F2与F1相比,茎部性状大多与F1无显著性差异,且株高、分蘖数、单株生物量变异大多高于Fl。正反交组合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情况与Fl相比有所减少。4)对筛选出的6个性状优良的四倍体鸭茅材料间正反交F2组合进行SSR分子标记分析,通过SSR扩增带型分析,发现F2与亲本的共有带较Fl增多、亲本缺失带减少、子代稳定性有所提高,但仍保持了较高的杂合程度,表现出向稳定群体过渡的趋势。F2代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较Fl降低,降低幅度在4.5-37.5%不等。平均Nei's基因多态性为0.23,平均Shannon遗传多态性指数0.33,均小于F1。而F2子代间的遗传距离大于Fl子代间遗传距离。

殷朝珍[5]2006年在《草地早熟禾无融合生殖激素调控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融合生殖育种,是育种学科的新领域,将使杂种优势向深层次发展。由于其在农业应用上的巨大潜力,近年来吸引了很多科学家的注意。但是目前无融合生殖研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现有的对无融合生殖遗传机制了解甚少,而植物激素可能对无融合生殖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但至今仍未有任何关于激素对无融合生殖调控的较系统的研究。针对这种情况,本课题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研究。第一部分是比较草地早熟禾无融合生殖品种、中间兼性品种与有性生殖品种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内源植物激素水平动态变化的差异。第二部分是喷施外源激素来研究激素对多胚苗的诱导效应,从而解析植物激素对无融合生殖的调控机理。试验结果如下:(1)在不同的穗部发育阶段,无融合生殖品种(Moonlight)、中间品种和有性品种(Rite)三个品种的内源激素含量有明显的差异。孕穗时,Moonlight ABA含量明显高于Rite,差异极显著(p﹤0.01);抽穗时明显低于Rite,差异显著(p﹤0.05);抽穗2d、开花时明显高于Rite,差异极显著(p﹤0.01)。在不同发育时期内(除了抽穗50%和开花),Moonlight的t-ZR含量显著高于Rite。抽穗时Moonlight ZR/ ABA显著低于Rite;而小穗减数分裂前后(抽穗2d、开花),Moonlight ZR/ ABA比值显著高于Rite,其值最高达到2.73。中间品种的激素含量和变化趋势介于Moonlight和Rite之间,更倾向于与Rite相似。穗部内源植物激素的ELISA测定和胚囊细胞内植物激素的免疫胶体金定位研究两方面的结果表明:胚囊母细胞发育和减数分裂期是决定无融合生殖途径的关键时期,而此时胚珠或胚囊细胞内高水平的细胞分裂素和低水平的ABA或者高的ZR/ABA可能是不同生殖途径发育的重要调控因子。(2)不同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除了GA3以外),对多胚苗的诱导确实存在很好的效果,但不同激素之间(除了GA3)差异不明显,而同种激素不同浓度、不同次数处理之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6-BA、丁酰肼、2,4-D在中等浓度下随着处理次数的增加,诱导的多胚苗率呈现下降的趋势,总体趋势是处理1次、3次>5次,1次和3次之间差异不明显;同一处理次数(处理1次),中浓度6-BA、丁酰肼诱导效果明显高于低、高浓度和对照,低高浓度差异不明显,而2,4-D不同浓度之间差异不显著,同时6-BA早期喷施效果优于晚期,但丁酰肼相反,是晚期喷施效果普遍优于早期;2,4-D+6-BA联合诱导多胚苗效果较好,四个时期均能诱导出较高的多胚苗率,诱导规律与2,4-D单独诱导效应规律相似;100mg/L的GA3不同时期处理对多胚苗率诱导效果均不好,除了抽穗时期多苗率为2.00%,略高于自然发生频率之外,其它时期反而低于对照自然发生频率。就发育时期而言,抽穗100%时期的各个处理(除了GA3),均诱导出了较高的多胚苗率,其效应明显高于其它时期的处理。(3)诱导产生的后代,直接用细胞学方法鉴定其染色体倍性,因草地早熟禾的染色体数目多,染色体较小,难度较大。通过对比测定气孔密度、气孔纵径,可以间接鉴定诱导植株后代的变异。本试验中激素诱导后代的气孔密度、气孔纵径变异系数较大,不同后代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与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异有关。(4)诱导产生的后代,POD同工酶与对照之间有显著的差异。各激素显著诱导了POD同工酶c、d两组酶带的表达,特别是c同工酶的诱导作用更为明显,表现为酶带宽、颜色较深,表明酶的活性很强。但是酶带活性在不同激素、时期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表明POD同工酶可以用来鉴定无融合生殖材料。

黄帆[6]2012年在《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杂交后代遗传特性及育性恢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叶草属植物具有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固氮能力强、适口性好、建植迅速等特性。为了培育出结合双亲优良性状的三叶草新品种,以引自新西兰具有强抗逆性的六倍体高加索三叶草为母本,以具有强固氮能力的四倍体大兴安岭野生白三叶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通过人工授粉技术成功获得了二者的杂种F1代,但其高度不育。本研究从形态及生物学、细胞遗传学、解剖学及分子标记几个不同水平对高加索三叶草、白三叶及其杂种F1进行鉴定分析,并对杂种育性恢复的途径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鉴定结果表明,高加索三叶草与自三叶的杂种F1为五倍体(2n=5x=40),核型公式为2n=5x=40=34m+6sm,是双亲真实的杂交后代。双亲的PMCM I减数分裂行为正常,其中高加索三叶草PMCM I的染色体构型为0.06Ⅰ+23.97Ⅱ,白三叶PMCM I的染色体构型为0.04Ⅰ+15.98Ⅱ。杂种F1的PMCM I染色体构型为9.07Ⅰ+14.33Ⅱ+0.23Ⅲ+0.03Ⅳ,伴随较高频率的单价体和一定频率的多价体,在减数分裂后期Ⅰ,出现滞后染色体及染色体桥。2高加索三叶草、自三叶及其杂种F]根、茎、叶的解剖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初步认定三者的抗旱能力为高加索三叶草>杂种F1>白三叶。3杂种F1生育期及全年生长日分别为99d和201d,介于双亲之间。发育前、后期生长速度偏向白三叶,中期则显著超过双亲,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株型偏向高加索三叶草,除茎长以外,株高、叶长、叶宽、茎粗、根长、根粗、分枝数等形态特征均介于双亲之间,并与双亲有极显著差异。在花的形态方面,杂种F1的小花柄最短而花萼最长,其单株花序数、花序长、花序轴长、小花数、小花长均表现为双亲的中间类型。4经过远缘杂交得到的杂种F1已经可以结瘤,但固氮性依然缺失。5对高加索三叶草、白三叶及其杂种F1进行光合生理特性对比分析可知,杂种F1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及较低的蒸腾速率,其水分利用效率极显著高于双亲,具备高产潜能。6MS+2,4-D(0.1mg/L)+6-BA (2mg/L)是杂种F1茎段愈伤组织适宜的诱导培养基;MS+NAA (0.5mg/L)+6-BA (1.0mg/L)+KT(1.0mg/L)为杂种F、茎段愈伤组织适宜的分化培养基,不添加任何激素的1/2MS培养基为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使用蛭石作为炼苗移栽的基质成活率最高,可达93.75%。7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的亲缘关系较远,通过回交法恢复杂种F,育性有一定的困难,本研究中,染色体加倍法是解决其育性问题较合理的途径。8利用秋水仙素处理杂种F1实体苗的加倍率最高,在2000mg/L秋水仙素结合1.5%的DMSO溶液中,避光处理48h的变异率为6.67%,但嵌合现象较严重;1000mg/L秋水仙素处理杂种F1组培再生苗48h的加倍率为5.88%,但成活率较低,仅为26.47%;处理愈伤组织适宜的秋水仙素溶液浓度为250mg/L,时间为48h,但加倍率较低,仅为4.08%,但获得的植株的倍性纯合,利于稳定遗传。9利用筛选出的16个ISSR适宜引物对高加索三叶草、自三叶及其杂种F1、F1再生植株进行扩增,共得到170条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0.63条,多态性条带138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达81.18%。亲本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遗传差异最大,杂种F1与高加索三叶草遗传距离相对较小,F1组培再生植株与杂种F1间的遗传差异最小,二者遗传相似性为0.9244。

王健[7]2005年在《三色堇杂交育种、RAPD标记辅助育种及组织培养的研究》文中认为三色堇是我国冬春常用的草本花卉,在我国广泛栽培。目前市场上的三色堇多来自国外,品种较少且价格较高,因此有必要自主开展我国三色堇的育种工作。本文以杂交育种为主线,利用双列杂交、分子标记、组织培养等方法,对三色堇的授粉生物学、观赏性状的遗传规律、杂种优势的表现、分子标记对杂种优势的预测以及三色堇的花药培养与再生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三色堇的授粉生物学 研究发现三色堇花粉的萌发需要较高的蔗糖浓度,但高于30%的蔗糖对花粉管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一天中上午三色堇花粉的萌发率最高,下午最低;晴天花粉萌发率高于阴天;高浓度的NAA对花粉的萌发有促进作用;不同品种或自交系的花粉萌发率不同,而且花粉萌发率与杂交结实率关系不大;三色堇花粉常温下生活力下降很快,去雄过早对三色堇子房的成熟影响很大。 2.观赏性状的遗传规律。多代自交发现,多数性状的自交衰退不强。通过双列杂交试验,发现在三色堇10个性状的遗传中,多数性状显性效应为主要的遗传效应,但株高、花数以加性效应为主,而株幅、花瓣厚则以加加上位性效应为主。不同性状的遗传力不同,总体广义遗传力较高(平均0.57),变化范围为0.33-0.87,而狭义遗传力较低(平均0.33),变化范围为0.10-0.53。花数的两种遗传力均较高,有利于早代选择。杂交种12×18的花径、花数的显性效应值均为最高,表现出良好的杂种优势利用的潜力。相关性分析表明,花径与花数呈显著正相关,与营养性状(如株高、株幅、分枝数、叶面积等)的相关性均不强,只与分枝数有0.1水平的遗传负相关,花数与株高、株幅的相关性很高,但与分枝数、叶面积相关性很弱。其它多数性状间相关系数未达到显著。 对花色的遗传研究中,杂交后代的表型、纸层析及吸收光谱分析的结果可表明,杂交种11×12、11×15的色素的类型均偏向深紫色品种11,说明深紫色对红、蓝等其它花色素苷呈显性效应。杂交种4×9类黄酮、类胡萝卜素的类型均偏向亲本4,表明亲本4(黄色)对亲本9(白色)呈显性效应。亲本12、15在花色素苷层析中的色斑1、2、3,在花色素层析中的色斑1、2、4,与亲本11及杂交种11×12、11×15有较大的区别。亲本4及杂种4×9主要含有黄酮醇类化合物,有

张东晖[8]2008年在《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及其种间杂种F_1代生物学特性及抗旱耐盐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采用Powers方法和隶属函数法,从生物学特性与抗旱耐盐性方面对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及其种间杂种F_1代进行遗传分析和综合评价,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种间杂种F_1代抗旱耐盐生理指标进行了应用效果排序,主要结果如下:(1)种间杂种F_1代及其双亲返青期基本一致。种间杂种F_1代的生育天数较短,接近于父本老芒麦,生长天数接近于双亲。种间杂种F_1代穗型半弯,介于双亲之间,可作为真假杂种的鉴别依据之一,穗长表现出杂种优势,超高亲优势率为1.6%。种间杂种F_1代花粉的染色可育率是0.23%。(2)种间杂种F_1代叶片偏向于叶面积较大的母本加拿大披碱草,叶长、叶面积都高于双亲均值,分蘖能力偏向于母本。(3)种间杂种F_1代植株的生长速度、再生能力介于双亲之间,偏向于父本老芒麦。在相同田间密度下杂种F_1代的鲜草总产量高于双亲。(4)种间杂种F_1代粗蛋白质含量的超高亲优势率是12.4%,粗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双亲,粗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介于双亲之间,超低亲优势率分别是5.8%、2.93%。(5)种间杂种F_1代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介于双亲之间,净光合速率日均值的超高亲优势率为2.06%。种间杂种F_1代与父本老芒麦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相近,高于母本。Tr在1.5 mmol H_2O·m~(-2)·s~(-1)时,种间杂种F_1代叶片的WUE高于双亲。(6)种间杂种F_1代抗旱、耐盐性高于双亲,相对含水量、游离脯氨酸、叶绿素含量3项生理指标可作为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及其种间杂种F_1代抗旱耐盐性鉴定较好的生理指标。

姚家玲[9]2005年在《龙须草无融合生殖机理研究及资源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植物无融合生殖是有性生殖的一种变异,是发育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在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巨大潜力受到植物学家和育种学家的广泛关注。发掘自然界存在的无融合生殖植物资源,深入研究其无融合生殖机理,对阐明无融合生殖的分子机制,进而在作物育种上利用无融合生殖固定杂种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以来自4个省9个居群的龙须草(Eulaliopsis binata(Rotz)C.E Hubb.)为材料,利用RAPD、AFLP分子标记,分析居群内及居群间的遗传差异程度;采用几种不同的制片方法,系统研究龙须草雌性配子体的形成以及胚胎发育过程;通过去雄、套袋及类型间杂交等处理,统计比较结实率,结合传粉生物学观察,研究龙须草的无融合生殖特性;采用根尖细胞染色体制片技术,观察和确定龙须草细胞染色体数目和倍性水平,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类型龙须草成熟种子内胚和胚乳细胞的相对倍性。综合胚胎学、遗传学和细胞学研究结果,分析龙须草无融合生殖机理,评价不同类型龙须草的无融合生殖程度,为进一步研究龙须草无融合生殖遗传规律和分子机制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RAPD和AFLP分子标记揭示龙须草居群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利用分子标记分析,结合形态学观察和叶片纤维素含量等成分的测定,将来自4个省9个居群的龙须草划分为4种类型:窄叶型(湖北)、浓绿叶型(广西)、红杆型(陕西)和宽叶型(河南、陕西);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地区不同居群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小,常聚为同一种类型,但陕西山阳居群与河南的3个居群却聚为一类。窄叶型、宽叶型龙须草类群内不同个体之间未检测到差异,表明其无融合生殖程度较高;而红杆型龙须草个体间有一定差异。 2) 研究确定了龙须草的无融合生殖类型为配子体无孢子生殖,阐明了龙须草无孢子生殖胚囊的发生及其特点。胚珠发育早期,多个珠心细胞特化为无孢子生殖起始细胞,由起始细胞发育为单核胚囊,经两次有丝分裂形成4核胚囊,进一步分化形成两种类型的成熟胚囊:a)具1个卵细胞,1个助细胞和2个极核,占观察总数的67.6%;b)具1个卵细胞,2个助细胞和1个极核,占观察总数的32.4%。胚囊发育属大黍(Panicum)型。多个无孢子生殖起始细胞同时发育,最后形成2至多个成熟胚囊,其比例为17.7%。 3) 研究龙须草无融合生殖胚和胚乳的起源与发育,发现龙须草为胚乳自主发生型。

童阿玛[10]2009年在《基于ISSR标记的草地早熟禾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属于禾本科(Gramineae)早熟禾(Poa)属,是重要的牧草和草坪水土保持草种。其中,青海省牧科院选育的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cv Qinghai)具有发达的匍匐根状茎,抗寒性极强,草质优良,适口性好,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生长良好,并且在耐寒性方面均优于其他草地早熟禾品种。本试验拟建立适宜草地早熟禾的ISSR反应体系,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草地早熟禾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分析材料间不同水平上存在的差异,探讨ISSR分子标记方法对草地早熟禾品种遗传变异分析的可行性以及材料间的遗传多样性,为更深入地了解草地早熟禾的遗传差异、抗寒性的分子机理以及基因工程、耐寒品种选育等方面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草地早熟禾ISSR-PCR扩增体系。筛选出8条ISSR引物,对4个不同种植地的青海省草地早熟禾及一个本地野生草地早熟禾和国外四个引进品种的草地早熟禾的135个个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ISSR分子标记可有效地应用于草地早熟禾的遗传多样性评价。2.首次利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对青海草地早熟禾和国外引进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对比分析。结果如下:共扩增出325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数为324条,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40.6个条带,群体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99.69%,群体总的遗传变异Ht=0.1821(±0.0219),群体内的遗传变异Hs=0.1160(±0.0077),遗传分化系数Gst=0.3631,基因流Nm=0.8772。青海草地早熟禾与国外草地早熟禾分为两类,其中XN和TJ遗传距离最近,NS和GD遗传距离最近。同时,不同生长地的青海草地早熟禾也按其地理位置归入各自的类别中。群体间的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822,平均香农信息指数为0.3036,群体内多态位点百分率的平均值为39.38%。群体内NS的多态位点百分率最低为29.54%,YS的多态位点百分率最高,即遗传多样性最高。群体内变异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YS>GL>TJ>TD>WY>XN>YY>GD>NS。3.草地早熟禾遗传多样性高低与迁移历史长短,迁移群体大小方面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同时其遗传距离与种子散播路径和方式存在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早熟禾的人工杂交及杂种优势预测研究[J]. 赵桂琴. 草业学报. 2002

[2]. 早熟禾的人工杂交及杂种优势预测研究[C]. 赵桂琴. 草业与西部大开发——草业与西部大开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草原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0

[3]. 不同早熟禾的杂交及杂种优势预测研究[D]. 赵桂琴. 甘肃农业大学. 2000

[4]. 9个鸭茅品种(系)间杂交F_1、F_2代农艺性状变异及SSR分析[D]. 赵一帆. 四川农业大学. 2013

[5]. 草地早熟禾无融合生殖激素调控机理的研究[D]. 殷朝珍. 扬州大学. 2006

[6]. 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杂交后代遗传特性及育性恢复的研究[D]. 黄帆.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

[7]. 三色堇杂交育种、RAPD标记辅助育种及组织培养的研究[D]. 王健.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8]. 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及其种间杂种F_1代生物学特性及抗旱耐盐性的研究[D]. 张东晖.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

[9]. 龙须草无融合生殖机理研究及资源评价[D]. 姚家玲.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10]. 基于ISSR标记的草地早熟禾遗传多样性研究[D]. 童阿玛. 青海大学. 2009

标签:;  ;  ;  ;  ;  ;  

不同早熟禾的杂交及杂种优势预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